代表中國地鐵運營最高水平的城市是哪一個?
不是北京、上海、深圳,而是廣州。
自2007年以來,廣州地鐵連續多年保持盈利,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而且,廣州是中國內地地鐵運營唯一盈利的城市。
對於國際上很多喜歡把地鐵當做一個城市發展水平、治理能力觀察窗口的人來說,那麼廣州無疑就是中國最佳城市的代表。
但很少有人知道,締造這個奇蹟的源頭是一個叫「花地灣」的地方。
事實上,在修地鐵這件事上,全世界可能沒有一個城市,像廣州這樣艱難曲折、命途多舛。
作為中國的南方大城,直到1997年,廣州才開通第一條地鐵。
——比北京晚了整整28年。
比擁有世界第一條地鐵的倫敦,晚了134年。
大約百年後,北京地鐵一號線正式開工。北京地鐵一號線建於1965年。朱德、鄧小平親自揮鍬上陣後,中國有了第一條地鐵。
圖說:北京地鐵一號線奠基
隨後,中國地鐵建設開始大提速,香港、天津、上海……緊隨其後,但就是沒廣州什麼事。
廣州地鐵從1961年就開始醞釀,5次上馬,卻連續5次被「拿下」。
歷任的廣州決策者,心急如焚。
因為,廣州地鐵夢的背後隱藏著對標全球大都會的雄心。
最早提出「廣州地鐵夢」的人,是廣東省老省長陳鬱。
擺在案頭的第一個難題,是廣州複雜的地質情況。
珠水雲山的地下,是一種極其獨特的古海巨浸、伴有大規模花崗巖入侵,地下水豐富,巖層如同「世界地質博物館」。
相比較之下,北京小平原的地層,是以陸相沉積、結構分明的軟土層。
上海則是兩層黏土「雙色蛋糕」似的硬黏土層,對地鐵施工來說,都比較理想。
廣州的地鐵夢,一開始幾乎被判「死刑」。
但陳省長不信這個邪。
他站在一幅巨大的廣州地圖面前,一揮手,沿著中山路、維新路畫了一個大大的「十」字,對專家說:
「鑽幾個孔看看,看到底有沒有水」。
一聲令下,6個深達三四百米鑽孔,探入了廣州地底。
幾個月後,專家們帶回來的結果令人鼓舞:完全可以建地鐵!
第一塊「攔路石」搬開了。
不過,更大的難題很快就浮現出來。
因為文革動蕩、資源稀缺、難度太大、技術不足等種種原因,廣州地鐵建設5次上馬,又5次擱淺。
最早的一條「縱線」,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好不容易建成,卻淪為人防工程。
一代代的建設者,默默積累著經驗、技術,等待時機。
改革開放以後,廣州終於第六次重啟了地鐵夢。
1988年3月14日,廣州日報破天荒地刊登了廣州地鐵「絕密」路網方案,供全體市民討論,引起非常熱烈的反響。
最後,確定了「第一號方案」——十字型路網:
廣州地鐵「第一號方案」(來源:餘定宇《與龍共舞——廣州地鐵深度報導》)
這時候,技術、經驗、建設隊伍萬事俱備,只剩下一個最大的難題——缺錢。
修一條地鐵要花多少錢?
60年代的粗略估算,一條十來公裡的地鐵要花7個億。
但到了90年代,7個億卻僅僅夠修1公裡了。
廣州地鐵一號線全長18.497公裡,最低概算想想都頭疼——127.5億。
當時的廣州,每年財政收入不過50多億,左支右,能拿出來搞市政建設的資金,每年只有三四億。
指望中央和省裡給錢,根本不現實。
哪怕廣州地鐵一號線已經開工了,所有人仍然懸著一顆心,怕半途而廢。
1996年,林樹森上任廣州代市長。
上任第一天,就有媒體向他提出一個很尖銳的問題:
——「地鐵究竟還有沒有錢搞下去?」
沒辦法,廣州財政,真的是太難了。
多年以後,林樹森在出版的《廣州城記》中感慨:
「廣州是國內所有城市中,經濟負擔最重的城市。」
廣東省跟中央財政包幹的時期,廣州市上繳給省裡的財政比省上繳中央的還要多,它是背著這麼個體制來參加改革的。
分稅制實施後,廣州一樣參加分稅,然後省裡再拿走40%。
「窮」得只能靠自己。
廣州地鐵一號線,正是全國第一個由地方政府自籌資金興建的地鐵。
在最困難的時候,市領導咬牙說道:
哪怕每年只能修4公裡,也要年復一年,挖「洞」不止,五十年不變,構造一個現代化的地下交通體系。
辛酸也罷,自豪也罷,一條自力更生的新路,硬是給廣州闖了出來。
除了解放思想、使用國際貸款外,廣州終於發現了一個秘密武器——土地。
當時,極少有人認識到土地的價值。
有外國專家聽說中國城市建設缺乏資金時,大為驚訝:
「一個城市有這麼多地皮,難道地皮不是錢嗎?」
廣州市政府第一次嘗到土地的「甜頭」,就是在芳村的花地灣。
1988年,花地灣地塊成為廣州第一個通過招標出讓的項目,引來18家房企龍爭虎鬥。
花地灣項目引起房企龍爭虎鬥。(來源:言西早《龍虎風雲逐花地》)
當時的是:6000萬。
市城建開發總公司報出了10360萬元的高價,掌聲熱烈,人們以為大局已定。
一匹「黑馬」卻突然殺了出來。
廣東省信託房產開發公司,報價28080萬元!
負責唱標的官員看到這個數字,幾乎以為自己是看錯了,這遠遠超出了市建委的心理預期。
這一創紀錄的成交額,以絕對優勢奪標。
競得這個巨無霸項目的廣信房產,是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廣國投)旗下公司。
賣地的錢,全部用於芳村地區建設。
這筆2.8億的「巨款」,擬議的項目就包括了:700米地鐵試驗段、大型立交橋、擴建芳村大道、新建區內馬路、全區地下管道工程等等。
消息一出,芳村的房價應聲上漲,從800元一下子上漲到了950元左右。
花地灣的「魔法」,震驚了全廣州,以及中國的房地產界。
花地灣的區位(來源:葉浩軍《價值觀轉變下的廣州城市規劃——1978-2010實踐》)
花地灣住宅區,對標的是香港沙田新村。
時任副市長石安海說,「五年後,花地灣將成為廣州的『尖沙咀』啊!」
很可惜,這個預言沒有順利實現。但他當時如此樂觀,是有十足依據的:
那個年代,芳村是廣州絕對的「寵兒」。
這片土地,飄散著千年的花香,芳郊綠野,被稱為「花城中的花城」。
花地接花津,四時皆似春。一年三百六,日日賣花人。
花船如織,送往全城的商館、洋行,帶去滿城清香。甚至夜晚也不停歇:花田一片光如雪,照見賣花人過河。
不過,芳村受寵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鮮花,而是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以及:
大片大片可開發的土地。
20世紀80年代,廣州市委市政府做出決策:抓住六運會的契機,優先發展天河、芳村地區。
1985年,芳村區、天河區同時掛牌成立。
圖說:天河、芳村,是當時廣州擴張的兩個方向
這也是為什麼,地鐵一號線東接天河、西連芳村的原因。
廣州從一開始,就是打算東西並進的。
然而,把廣州地鐵一號線修到芳村,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橫亙在眼前的障礙,是千年白鵝潭。
它在廣州城與芳村區之間,是億萬年前留下來的古海巨浸的一部分,江面遼闊、浪急風高。
很多老一輩的廣州人,把乘船過江稱為「過海」。
讓廣州地鐵一號線延伸過芳村,在當時簡直是「天方夜譚」。
設計師們反反覆覆無數次計算和實驗,奮戰攻堅,終於填補了中國隧道工程史上的空白。
白鵝潭,打響了廣州地鐵的「第一槍」:
中國第一條大型地鐵過江沉管隧道,就在這裡誕生。
當時的震撼,絕不亞於今天伶仃洋上修建港珠澳大橋。
一節節長達105米、重達3萬噸的巨型沉管,如同龐大的航空母艦,橫臥在波光粼粼的白鵝潭上,拉通了廣州城通往花地灣的坦途。
當5節沉管全部拼接成功,珠江隧道全部建成通車之時,地鐵一號線也正式動工。
在芳村的花地灣,廣州地鐵一號線動工典禮隆重舉行。
一號線開工典禮在花地灣舉行。(來源:餘定宇《與龍共舞——廣州地鐵深度報導》)
一個新紀元開始了。
1997年6月28日,廣州地鐵一號線終於開通!
鋼鐵黃龍,貫通中心城區,首段只開通了5個站:西塱-坑口-花地灣-芳村-黃沙。
不久,一號線天河段也建成通車,二號線、三號線陸續啟動。
通過有償出讓地鐵沿線的土地,廣州獲得滾動增長的天量資金,支撐起更多的地鐵建設。
地鐵所到之處,在沿線的地上地下形成一個個繁榮的商圈,帶動資源聚集。
公園前、北京路、廣州東站、體育西路……興旺至今。
然而,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終於打通了芳村的開發之路,卻因為一個意外事件而突然急剎車。
——花地灣因此陷入了失落的二十年。
1997年拿下花地灣的廣信房產,它的母公司廣國投,曾被稱為「不沉的航空母艦」被宣布破產。。
當時的廣國投,是全國對外融資窗口,資產上百億,但呼嘯而來的亞洲金融風暴,讓如此巨無霸顯得不堪一擊。
時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的王岐山,被任命為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南下救火。
他做出一個石破天驚的決定:
讓廣國投破產。
圖說:1999年3月,王岐山在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廣東代表團會議上發言。來源新華社
這個消息有如重磅炸彈,震驚了全世界。
「誰的孩子誰抱走」,王岐山說。廣國投事件,第一次打破了「窗口公司」的泡沫信用。
國家主權信用、地方政府信用、企業信用,逐步分清。
1999年,在總理記者招待會上,日本記者還把廣國投問題拋給了朱鎔基。
廣國投破產,是不是損害了中國的信用?
總理的回答非常堅決:
中國政府不會為一個金融企業還債,如果這個債務不是由各級政府所擔保的話。
「中國第一破產案」,在廣東省高院的主持下展開。
廣國投的破產,也讓花地灣的1500畝土地拋荒,成了爛尾樓、花鳥魚蟲市場和違章建築……
芳村、花地灣、坑口這幾個黃金站點,也成了老廣心頭的痛。
花地灣,就此被「封印」了。
1997年,中國的房地產也處在巨變時刻。
朱總理到深圳調研,見到了萬科創始人王石,問道,取消福利房分配製、開放金融市場,房地產能成為支柱產業嗎?
王石接連回答了兩個「不能」。
朱鎔基再問:「消費信貸放開,還不行?」王石回答:「兩年內不行。」
「我兩年內一定要把住宅行業促成支柱產業。」朱鎔基說。
這一回,王石回答:「既然總理說行,就一定能行。」
全場笑聲。
就在這一年,房企大洗牌,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倒下了,萬科成了中國第一。
沒有任何人會料到,20年後,在王石卸任的前夕,萬科通過551億的「史詩級」交易,拍下了廣信房產資產包。
兜兜轉轉之後,萬科接手了花地灣。
實際上,20年來,中國的發展讓資產和土地價格飆升,才讓花地灣再次獲得了重生的可能。
周邊的地價,已經超過4萬/㎡,比當年上漲了180倍。
其實,廣州市政府控制房價已非常努力了,至今屬於一線城市的「窪地」。
廣州曾經創下了中心城區房價10年不漲,反而下跌的「奇蹟」。
2005年,經濟日報頭版等刊登了長篇文章《廣州房價為何保持穩定》。
當時的市委領導舉了一個例子:
1996年他剛到廣州工作的時候,位于越秀區應元大廈的售價是12000元/㎡,而現在(2005年)每平方米降到了6000元。
數據顯示,最中心的越秀區一手住宅均價從1997年的9697元/㎡,降到2005年的6892元/㎡。
1996-2006年,廣州越秀區房價不升反降(來源:林樹森《廣州城記》)
老書記林樹森說,降低中心區的房價,是決策者夢寐以求的目標。
因為,房價下降一半,就意味著舊城改造的成本減少了一半。
其中也有廣州地鐵的功勞。
比如,三號線開通以後,番禺區的房價不到5年時間翻了一番,中心城區一手住宅均價卻從1997年的5618元/㎡,降到2003年的4864元/㎡。
林樹森不無驕傲地說:
在全國特大城市中,只有廣州中心區保持了近10年的房價穩定,
不過,2006年之後,廣州的房價、地價還是起飛了。
經過了亞運會、2008金融危機、北京奧運會,在全球大放水的情況下,廣州樓市水漲船高。
如今,在越秀、荔灣這樣的老城區,地價早已突破4萬/㎡,最高接近7萬/㎡,而房價超過10萬/㎡的項目也開始出現。
對花地灣來說,這也造就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通過廣信資產包的土地增值,551億轉讓的價格,已經可以完全覆蓋廣國投的債權。
通過萬科的盤活,這場破產官司的償債率,將達到100%。
神奇的花地灣「魔法」,又一次上演了。
今天的花地灣,經過三年的醞釀,已經進入了實質性開發的階段。
萬科卯足了勁,要在這裡打造「非凡的1平方公裡」。
從交通、水體、景觀到商業、文化和公共服務,整個片區都將出現脫胎換骨的變化。
從目前透露的規劃效果圖看,一個現代化的新城呼之欲出。
花地灣效果圖
不管是寫字樓、商業綜合體以及街道的公共空間開發,都如同置身於CBD區域。
難能可貴的是,花地灣沉澱了千年花香的人文氣息,設計處處透露著濃厚的歷史底蘊。
近日,廣州市規委會通過方案,整個白鵝潭商務區面積達到36平方公裡,約為6個珠江新城,定位「廣州西翼CBD」。
我們之前也分析過,廣州正在打響一場「西富運動」,進入兩翼齊飛的時代。
花地灣的規劃,也配備了商務組團,緊鄰白鵝潭核心區和聚龍組團,成為這個「西翼CBD」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知道,這裡是廣州西部規劃最高的地塊:
白鵝潭對標紐約、芝加哥的中央商務區,而聚龍組團則對標深圳灣、琶洲進行打造。
廣州在這裡大手筆規劃了13條軌道交通線路,以高效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
停滯了20年的時間,重新流動起來,形成獨特的「後發優勢」。
花地灣通過地鐵一號線、珠江隧道、洲頭咀隧道,快速聯通越秀、海珠、天河,串聯起廣州最核心區域的優勢,終於有機會完全發揮出來。
千年花鄉,正在煥發出新的光彩。
在廣州荔灣區,萬科奉獻了「老城市、新活力」的代表項目——永慶坊。
接下來,花地灣的重生,能否為老城帶來新的驚豔封面?
這片由萬科整體設計,統一規劃城市底盤,並進行綜合打造的1平方公裡公共空間,開發完整度在一線城市中絕無僅有,想像空間巨大。
花地灣,已經等待得太久了。
二十年間,廣州的地鐵從當初的5個站點,已經延展成了14條線,數百個站點。
老市長黎子流曾賦《廣州好》,回憶廣州地鐵艱難第一步。
黎子流《廣州好》(來源:羊城晚報)
今天,廣州已經成為全國地鐵客運強度第一的城市,平均運行速度高居北上廣深之首。
廣州:1.76萬人次/日/公裡
深圳:1.72萬人次/日/公裡
北京:1.69萬人次/日/公裡
上海,1.58萬人次/日/公裡
未來,廣州地鐵還要延伸到清遠、中山、珠海、東莞、惠州,甚至深圳,成為貫通大灣區最重要的經濟大動脈。
密如蛛網的地鐵,圍繞著一號線最早的布局,正在白鵝潭、芳村一帶交織。
花地灣,作為廣州地鐵的起點,承載著這座超級城市最初的光榮與夢想。
山河巨變,重新出發。
全廣州都在期待:一個重生的花地灣。
主要參考資料:1. 林樹森《廣州城記》2. 餘定宇《與龍共舞——廣州地鐵深度報導》3. 葉浩軍《價值觀轉變下的廣州城市規劃——1978-2010實踐》4. 言西早《龍虎風雲逐花地》5. 陳珂《為城市繁榮鋪就軌道》6. 中國法院網,張景義、張慧鵬《原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破產案審判紀實》7. 房地產導刊《廣州地產二十年重大事件啟示錄——花地灣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