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老闆們的「第一次」:直播、眾籌、外賣、微商

2020-12-13 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騰魚」(ID:tengyu-flyu),作者:顧拉風,編輯:陳琪,設計:莊聰婷;36氪經授權發布。

作為一個新人主播,許知遠的成績相當不錯。

3月9日晚上8點,單向空間聯合淘寶直播、薇婭共同發起「保護獨立書店」直播企劃,許知遠出任當班主播,在「單向空間」直播間連線音樂人葉蓓以及5位獨立書店主理人,最高播放量達到14.5萬。而在3月9日之前的4次直播中,「單向空間」的平均觀看量一直保持在3000人左右。

單向空間和5家獨立書店一起推出的書店盲袋,也在薇婭直播間同步售賣,盲袋售價99元,除了精選書籍外,還含有不同書店的限定文創產品,總價值不低於150元。當晚,兩個直播間總收益約70萬元。單向空間承諾,將把利潤用於幫助更多的獨立書店同行。

(圖片來源:淘寶直播官微)

這並非許知遠首次試水淘寶直播。去年12月,因為一期《十三邀》的拍攝,許知遠穿著拖鞋坐進薇婭直播間,見證了6500本單向歷在幾分鐘內銷售一空。也許是這次經歷觸動了「從來沒用過淘寶」的許知遠,面對疫情的巨大影響,他選擇再次和薇婭合作,通過直播的方式來解救危在旦夕的書店同行。

艱難求生的實體書店:「開書店很重要,但活著更重要」

2月24日,單向空間發起公開眾籌「自救會員計劃」,稱2月收入較往年下滑80%,「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眾籌金額從50元到8000元不等,每一檔都對應著不同的贈禮和會員權益。

一石激起千層浪,因為「自帶流量」的老闆許知遠,單向空間的眾籌計劃在微博上被江疏影、坂本龍一、姚晨等公眾人物紛紛轉發,引起了巨大反響。

(圖片來源:單向街圖書館官微)

根據中國實體書店聯盟「書萌」對全國1021家書店的調查數據,截止2月5日,超過99%書店在疫情期間沒有正常收入。在不能開門營業的日子裡,書店老闆們不得不放下包袱「賣吆喝」,嘗試著在線上開展自救。

1月31日,在南昌開了二十多年的青苑書店率先號召會員「充值辦卡」。2月4日,上海鍾書閣連辦四場「無人書店」直播,讓四名分店店長化身為「書店李佳琦」,不僅在直播中賣書,還帶觀眾參觀了有「最美書店」之稱的線下門店。2月5日,言幾又與外賣平臺「餓了麼」合作發起同城配送服務「精神食糧補充站」,讀者在「餓了麼」下單後,最快半小時就可以收到言幾又發出的圖書外賣。

(圖片來源:言幾又文化)

過去專注於線下文化體驗的書店開始嘗試在線上銷售,從來沒看過直播的書店老闆第一次向鏡頭介紹起了自己喜愛的書籍。面對行業震蕩,大多數實體書店都捲入了這場「網際網路思維大考」,會員儲值卡、直播、社群成為書店線上自救的標配動作。

根據淘寶直播2月27日公布的數據,全國已有超過200家書店開通淘寶直播,其中不乏新華書店、中信書店、建投書局等行業知名品牌。在新浪微熱點圍繞「書店」的「全網關鍵詞雲」中,「直播」、「外賣」、「線上」都是被提及較多的內容。

然而,比起單向空間受到的矚目,其他書店未必有這麼好的運氣。

與許知遠連線的烏託邦書店,其實在直播前一周就已經宣布結業。烏託邦書店的創始人童興家開過建材店、培訓班和咖啡館,四年前,他回到家鄉嘉興市海鹽縣開了烏託邦書店。2月25日,烏託邦書店的公眾號上發布了結業通告,童興家打算在清空書店庫存後重操舊業,通告的結尾他打了一則廣告:「裝修找我們」。

同樣參與了「保護獨立書店」直播的精典書店和曉風書屋都對線上銷售不樂觀。精典書店店主楊一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坦言,微商城和讀書群「效果一般,因為網店(此處指其他圖書電商平臺)的價格實在太便宜了。」曉風書屋店主朱鈺芳表示,直播時賣的盲袋其實是虧本的,「我最大的想法是可以通過直播這樣的平臺,讓更多人認識到杭州有這麼一家書店。」

不少書店已經默默消失,而活下來的書店,處境依然艱難。

中宣部印刷發行局日前下發通知,指導各地對今年前兩個月出版物發行單位特別是實體書店的經營情況進行調查。2月25日,調研組發布報告稱參與調查的1021家實體書店中,有926家暫停營業,佔比90.7%。停業期間,許多書店仍需要負擔店面租金、物業費用和員工薪酬等運營成本,並產生圖書積壓、貨款賒欠等一系列問題。43.7%的書店表示,即使恢復營業,上半年營業收入也將下降50%以上。

童興家在直播時說了一句話,「開書店很重要,但活著更重要」,讓許知遠感慨良多,屏幕下方的彈幕或許可以代表一部分普通讀者的想法,「要哭了」。

(圖片來源:「單向空間」淘寶直播)

實體書店之難,並非一日之寒

事實上,實體書店凜冬將至,早在疫情發生前就已經有預兆了。

去年5月,三聯韜奮書店宣布關閉海澱分店。11月,單向空間愛琴海店宣布將在6個月內閉店;幾乎同一時間,位於三裡屯的老書蟲書店也宣告倒閉。這家「網紅書店」曾被視為北京的文化地標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唯一一家入選Lonely Planet「全球十佳書店」的書店。

入行早的書業人不會對這種危險的信號感到陌生,2002年到2012年,曾有一次「書店寒潮」席捲全國。當時,新興的電商平臺為了搶佔流量,不計成本大打價格戰,加上線下運營成本日漸高昂,尤其一二線城市的租金水漲船高,到2012年,根據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的統計,全國有近五成書店倒閉,總數超過一萬家。

2013年到2018年,政府發布一系列政策扶持實體書店,包括免徵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發放獎勵資金等,各地方政府也因地制宜地加大了支持力度。國家扶持讓實體書店的式微之勢有所減緩,書店自身也在努力轉型自救。2018年「最美書店周」論壇曾把國內書店轉型的方法概括為「書店+」和「+書店」兩種模式。

前者象徵著近幾年流行的圖書「+」沙龍、展覽、手工等線下體驗和餐飲服務的複合型新式書店,連續兩年蟬聯全國營收冠軍的西西弗書店就是一個成功案例。後者則是代表了一類酒店、文創產品和自媒體等品牌跨行業創建的線下文化體驗門店,如亞朵酒店的書店品牌「亞朵·竹居」,自媒體「樊登讀書會」、「十點讀書」的線下門店。這類書店往往不依靠書店收入來運轉,而是品牌用於提高線下流量、增強品牌效應的渠道。

(亞朵·竹居近日也發起了一系列雲端讀書活動。

圖片來源:亞朵ATOUR)

瀋陽離河書店創始人孫曉迪在一則公開發布的日記中寫道,「前幾年提倡書店+,多少店主在埋首書堆時,開始引進咖啡業務,甚至學起了做簡餐;多少書店又嘗試著擺上鮮花,加上服裝,甚至添上家具,寄希望於包容萬物的書籍,也可以包容所有可以售賣的商品。」

一方面,書店老闆們奮力求生,另一方面,傳統書店的隱患從未消失。儘管圖書市場的規模看似穩步增長,但這種增長的趨勢還要歸功于欣欣向榮的電商平臺。《2019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中指出,2019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突破千億元,碼洋規模同比上升14.4%。其中,網店渠道同比增長24.9%,實體店同比下降4.24%,包括新華書店等國營書店。

北京開卷統計,2018年,網店渠道的圖書售價折扣在62折左右,2019年,折扣力度降到了59折。浙江文藝出版社社長在《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的採訪中透露,2020年開年以來,為了快速獲取現金流,所有電商幾乎以半價賣書,給出版社的結算折扣已降至4折。

「書萌」認為,實體書店為期7年的回暖復甦期已經基本可以判定結束,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出現大範圍的中小實體書店應急調整甚至閉店的現象。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長徐升國把實體書店面對的問題總結為「新時代,新消費,新技術,新商業」,在新京報的採訪中,徐升國表示疫情只是導火索,有條件有能力轉型的書店,可以藉機尋找符合時代需求的新方向,本來就活得艱難的書店,「不妨藉機『出清』,退出掙扎,否則未來也很難維持」。

挺過這次疫情,然後呢?

直播開始前,許知遠躲到鏡頭外喝了口酒,重回鏡頭前,他漲紅著臉說,「這不得壯膽啊」。其他參與直播的書店老闆們和許知遠一樣,或多或少在鏡頭前表現出了「水土不服」。

孫曉迪在公眾號「離河故事」上寫自己第一次嘗試直播的手忙腳亂:忘帶主播燈、穿了一個睡衣、眉毛不會畫,想開美顏,又覺得「太虛情假意,不夠真誠」。

(孫曉迪的「直播間」。圖片來源:離河故事)

孫曉迪的離河書店曾被報導為書店「線上戰役」的一個成功典型。2月初,遲遲沒有收到復工通知,瀋陽的書店圈子已經開始蠢蠢欲動,「我們當地赫赫有名的大書城,簡直是全民皆兵,人人以線上賣貨為第一旨意。」經過慎重考慮,孫曉迪選擇了建群賣書,24小時內收入就達到了將近1萬元,建群一個月收入超過4萬,線下如果要實現這樣的銷售額,「每天至少要迎接八百人次,要說至少一百次『你好』。」

重新開門營業後,孫曉迪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開始不習慣線下了」。儘管不會放棄線下門店,但在虛無縹緲的情懷和踏踏實實的生存面前,孫曉迪還是在公眾號裡寫下了這句話:離河書店歡迎的不是讀書人,是買書人。

「書萌」負責人孫謙將2020年稱為「線上書店元年」,書店轉為線上是大勢所趨。相較於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大型連鎖書店,體量更小的中小書店中不乏有創意者,利用自己的特色,把線上營銷玩出了新花樣。

深圳的舊天堂書店本來就是深圳城中有名的音樂發燒友聚集地,近一個月來,舊天堂書店參與了四場直播音樂節,包括搖滾、爵士等不同風格,吸引到上千粉絲,舊天堂書店的兩檔電臺節目「行走的耳朵」和「書店塑料人」也在持續更新中。北京的一個書店發揮社區書店的優勢,早早上線了外賣送書的服務,年輕的創始人團隊也策劃了一系列有趣的線上活動,比如讀書三小時平分挑戰金的「臥室閱讀馬拉松」。

誠如許知遠在直播中所說,「每個書店人都不是孤立的」,危機面前,更多的書店選擇了「抱團」以御風雪。

在開啟「保護獨立書店」直播之前,單向空間已經通過公眾號「單向街圖書館」轉發了六篇書店同行的求助信息,這個欄目被稱為「書店互助計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全國150家獨立書店發起「燃燈計劃」,邀請著名作家進行線上分享,並與各大書店社群同步語音內容。第一期作家李浩的「閱讀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共吸引到了4萬名讀者參與。

(圖片來源:廣西師大出版社)

3月12日,人民日報發布《實體書店,探索發展新模式》,提到上海、北京、西安、浙江等多地已在近日出臺扶持政策,為實體書店化解壓力。文章中也提到,實體書店應該向其他零售行業學習,加強與讀者的連接,豐富收入來源。

根據《2019-2020實體書店產業報告》的數據,中國書店總數超過7萬家。「書萌」創始人孫謙認為,「實體書店未來的戰場,將不再只是線下,未來,產品、服務、空間的全面轉線上,是大家的新課題。」

無論書店們是否能在本次疫情中倖存下來,或許,書店主們都已經在反思這個問題:未來,實體書店到底應該如何存在。

相關焦點

  • 或眾籌或關店,實體書店2020年開局有點難
    3月9日晚上,在由單向空間聯合淘寶直播薇婭共同發起的「保衛獨立書店」直播企劃中,南京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這樣形容南京先鋒書店的現狀。錢小華在直播中感慨,停業一個多月是南京先鋒書店自創立以來從沒有遇到過的情況,停業給書店的經營帶來了極大的打擊。實際上,遇到困境的書店並不只有南京先鋒書店一家,疫情給整個實體書店行業都帶來了巨大的打擊。
  • 呼救外賣、直播,實體書店的棲息之處在何方?
    產業作者|王晶晶編輯 | 譚松來源|一鳴網在疫情陰霾籠罩下,原本式微的實體書店加速按下了暫停鍵。單向街書店以一封「求助信」和「邀請函」,將書店業的艱難處境公之於眾。許知遠直言,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誠然,眾籌、秒殺、直播、外賣,是實體書店自救的一個良好開端,但長遠來看,並非是一個破局之路。
  • 為了「續命」,實體書店都蹭上直播、外賣、盲袋了
    來源 | 商業地產觀察(ID:sydcgc)作者 | 姚悅前幾天,受疫情嚴重影響,單向空間在嘗試多種方式收效甚微的情況下,最終為了自救選擇發起眾籌。商業地產觀察當時也藉此探討了疫情期間實體書店的艱難處境。數天過去,實體書店的困境依然存在,並且沒有明顯改觀,但是實體書店經營者們也沒有輕言放棄,自救行動還在積極開展,形式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隊伍也越來越壯大。3月9日,單向空間聯合淘寶直播、薇婭viya共同發起「保衛獨立書店」直播企劃。
  • 營業額僅為以往一成,實體書店靠眾籌、教輔、直播支撐
    還在苦苦支撐的書店,有的選擇向讀者求助來渡過難關。2月24日,單向街書店率先發布了求助信息。書店創始人之一許知遠在發給讀者的求助音頻中,用疲憊而無奈的聲音呼籲大眾加入其「走出孤島,保衛書店」的眾籌項目。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單向街僅有一家書店營業,平均每天只能賣出15本書、幾百元咖啡,照此下去只能支撐2~3個月。
  • 書店進駐外賣平臺勝算幾何
    近日,北京的涵芬樓、三聯韜奮書店、中信書店、北京圖書大廈等72家實體書店入駐美團外賣平臺,開通外賣業務。受疫情影響,線下實體書店遭受了較大的衝擊,據北京市委宣傳部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市約有八成實體書店處於關閉狀態。
  • 書店開始送外賣,為何第一炮就沒打響?-虎嗅網
    眾籌、秒殺、直播、盲袋……面對史上最漫長的寒冬,實體書店傾盡一切可能展開自救。雖然光顧書店者日趨寥落,但書店的生死存亡一直以來都是各界關注的公共話題。在線下,因為自帶文化光環,書店成為眾多Shopping Mall減租邀請的對象。在線上,書店自救也得到了網際網路平臺的群起響應。比如,許知遠率領五家書店店長現身薇婭直播間,6分鐘賣出3000件盲盒,對於書店來說是一個不敢想的「奇蹟」,也為薇婭狠狠拉了一波好感度。
  • 實體書店送「外賣」 開啟銷售新模式
    北京一家獨立實體書店老闆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復工後,客流量也沒有太大的回升,面對驟降的客流,我們積極探索自救方法,也嘗試了各種方式,通過結合電商、直播帶貨、社群、微信平臺等等提高銷量,此次的書店「外賣」也是一個新方向。
  • 求生自救,200家實體書店上線淘寶直播!
    1月31日,營業了28年的南昌獨立書店「青苑書店」推出充值購物卡,希望能解決眼前的資金困境。   2月10日,閉店20多天的南京「先鋒書店」,在推出充值卡的同時,還發布了盲選購書活動,希望能幫助去庫存。   2月24日,情況更加危急,知名書店品牌「單向街」在微信發起眾籌,希望能續命,而第二天,獨立書店「烏託邦書店」就直接宣告了結業。
  • 微商的套路在直播界會有效嗎?
    據悉,張庭直播招商的坑位費是 30 萬一個。「圈外人」在或多或少經歷過被微商支配的恐懼之後,往往驚嘆於他們動輒過億的驚人GMV。在微商圈內部則充斥著宗教般的狂熱氣氛。微商產品是智商稅嗎?從私域流量領域進軍公域流量領域,同樣的一套微商法則還適用嗎?轉戰抖快淘,微商戰術是否在直播電商領域也無往而不勝?
  • 「眾籌」能讓實體書店走多遠?
    新華網瀋陽7月9日電(記者趙洪南)「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或許是不少愛書人都有的想法。現如今,眾籌書店的興起滿足了不少愛書人的願望,讓讀者搖身一變成了書店的「主人」。事實上,在經歷了「倒閉潮」後的實體書店一直在探索自救之路,然而,眾籌書店又能讓實體書店走多遠呢?
  • 書店的求生之路——「直播賣書」、「直播帶店」、「外賣送書」
    為了應對危機,不少書店開始嘗試「直播賣書」。近幾年,國內的直播經濟蓬勃發展。據德勤統計,2018年國內的直播市場價值高達44億美元,較上一年增長了37%,直播觀看總人數達4.56億。觀看直播時,觀眾只要輕觸屏幕即可購買相關商品,不論是化妝品、食物還是家用電器。直播購物就像新版的「電視購物」,只不過平臺不是電視,而是淘寶等網絡平臺。「直播營銷」的方式同樣適用於書籍。
  • 雲逛書店、外賣點書、火鍋配書...
    這是一封求助信,也是一份邀請函,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借時,就希望它不只是一家書店,更是生活和精神方式......」今天上午,一條標題為「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丨堅持了15 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在朋友圈刷屏,點開文章,開頭就是許知遠親自錄製的一段「求救語音」。這場疫情來勢洶洶,影響各行各業,實體書店自然無法倖免。
  • 外賣點書、直播帶貨,實體書店加速線上布局
    根據中宣部印刷發行局調研組《千家實體書店調研報告》預測,讀者到店消費的心理恢復期,至少要兩三個月。實體書店面臨著巨大的房租和人力成本,銷售收入銳減便意味著虧損。為了活下去,許多實體書店通過開網店、登陸外賣平臺、辦線上活動、直播「帶貨」等方式,展開「花式」自救。2月中旬,新華書店濟南泉城路店和山東書城正式復工。
  • 99%門店沒有收入,疫情中最慘的書店行業,靠外賣拯救?
    拋去噹噹之類網上電商一年15億冊的銷量,剩下的一半,分配給各地的7萬餘家書店,盈虧平衡都很艱難。這或許也是近年來,書店變革趨勢愈發明顯的背後因素。稍稍關注書店相關新聞,不難發現,眾籌、秒殺、直播……這些包含著濃濃網際網路烙印色彩的詞彙,正在逐漸成為掛鈎新時代書店命運的常態。
  • 老闆們的「獨立書店」保衛戰
    這導致李蘇皖的書店營收不錯,但實際利潤並沒有增加。圖:海子紀念活動抖音直播,左為嘉賓:《海子抒情詩選》評註典藏版評註作者陳可抒,右為李蘇皖在上海有著兩家分店的「樂開書店」店主蝸牛選擇了坦然擁抱變化。2月10號,線下復工計劃落空,五天後,蝸牛迎來了第一次直播。
  • 國家發改委今日發文,支持微商、直播等多樣化自主就業
    國家發改委今日發文,支持微商、直播等多樣化自主就業 CBO首頁 | 作者:許可 | 來源:化妝品財經在線  2020-07-16  訪問量
  • 部分實體書店在外賣平臺上線 買書幾十分鐘內可送達
    部分實體書店在外賣平臺上線,買書如點餐,幾十分鐘內可送達——當外賣平臺賣起「精神食糧」打開手機裡的外賣平臺App,搜索想找的書店,把想買的書加進「購物車」結算,幾十分鐘後,外賣小哥就會把書送到顧客手裡。疫情之下,實體書店面臨著眾多困難,但改變正在發生。
  • 後疫情時代:實體書店破局 小微新勢力亮眼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近兩年剛顯回暖之意的實體書店,再進入一場生死攸關的大考。後疫情時代,如何突圍?  在實體書店數量居全國第二的成都,記者走訪調查發現,大小書店都選擇了背水一戰,各顯神通,危中尋機:連鎖書店以「外申補貼、內練筋骨」為著力點,小微書店各有側重和取捨,兩者都有逆勢發展、變被動為主動的活躍市場表現。
  • 僅剩一家書店營業 單向街發布眾籌計劃
    北京商報訊(記者 盧揚 實習記者 伍碧怡)2月24日,本應是慶祝成立15周年的日子,單向街書店卻在官方微信發布眾籌求助計劃。眾籌計劃中,包括有50元、200元、600元、2000元、8000元五個檔次。
  • 你不一定要做微商,但你要有微商思維
    相比於許多創業團隊什麼都想做,反而不如微商團隊聚焦某個垂直領域專業和靠譜。b、爆品思維我最佩服一些微商團隊,一個單品能賣一年且一年能賣幾個億。當很多老闆都想著靠豐富產品線來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提成銷量的時候,他們反而靠單品爆款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