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向空間求救 發起眾籌續命!雲逛書店、外賣點書、火鍋配書...

2020-12-19 杭州網

都市快報訊 「各位好,我是許知遠。這是一封求助信,也是一份邀請函,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借時,就希望它不只是一家書店,更是生活和精神方式......」

今天上午,一條標題為「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丨堅持了15 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在朋友圈刷屏,點開文章,開頭就是許知遠親自錄製的一段「求救語音」。

這場疫情來勢洶洶,影響各行各業,實體書店自然無法倖免。疫情爆發後,全國各地實體書店紛紛停業。原本春節、寒假是實體書店的銷售高峰,結果因為疫情,圖書業務受到極大影響。

根據北京開卷的數據,僅在今年1月,絕大多數實體書店同比下降,最大降幅高達90%。

而據實體書店品牌書萌對全國1021家書店的調查,受此次疫情影響,目前90.7%的書店選擇停業,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如果疫情持續,77.62%的書店表示堅持不到三個月,對中小型書店影響尤其巨大。

疫情影響之下,大部分實體書店不得不閉店,而閉店就意味著生存陷入窘境,而且直到疫情過去,仍會有一段長時間的恢復期,這是整個實體書店行業的困境。

也難怪,單向書店這樣的知名品牌書店,在今天發出「求救」——「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原本我們計劃在 2020 年慶祝單向空間 15 周年的生日,沒想到會以這樣一種方式開始,請求大家的幫忙。」

2019年初,單向空間在杭州樂堤港開出第一家門店,這還是長三角地區的第一家旗艦店。整個杭州店面積超過2400平方米,分為三層樓,全挑空設計。

單向書店告訴快報記者,這次疫情影響挺大的,估計杭州店短期內還無法恢復營業,大概得到3月後了。

單向空間在刷屏額求救文中自述疫情下書店的經營狀況——

「截止到 2 月 24 日,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我們僅剩的 4 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而大悅城的整體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預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對這個本來就利潤微薄的行業來說,這意味著絕境。

被迫在家辦公的日子,我們萬分焦急,也想盡辦法自救。已經緊急通過各種線上平臺進行儲值優惠、在線直播、建群秒殺等促銷,但巨災之下,收效甚微,每次推廣僅能帶來幾百元的收入,連值班店員一天的工資都不夠。

而我們的電商銷售自 1 月以來也幾乎腰斬,一半以上的供應商未能開工,所有產品製作項目陷入停滯。最致命的是物流受限,很多地區仍無法配送,由於我們辦公所在的園區不允許快遞出入,所以即便收到訂單,也必須由值班的同事一個人拉著小板車去園區門口發快遞。

更艱難的是,即便疫情好轉之後,銷售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可能的商務合作無法開展,對書店的影響可能要持續半年,甚至更久……」

目前,單向為了自救,發起的眾籌計劃分為五檔,分別是50元、200元、600元、2000元、8000元。每一檔能獲得高於眾籌購金額的圖書儲值卡外,還有《單向歷》《單讀》等讀物贈送,同時還能獲得「單向朋友卡」。

有資深出版人說,從回報來看,單向的這場自救,還是體面的。

除了單向,疫情下的實體書店紛紛展開自救。比如鍾書閣,從春節開始,已經連續進行了好幾波的「無人書店直播賣書」,讓有買書需求的讀者可以雲逛書店,在線下單。

2月4日,鍾書閣第一場直播在鍾書閣靜安芮歐店,店長原揚開啟了她的直播首秀,直到17點直播結束時,收看人數漲到8769人,評論超過1萬條。原揚說:「雲逛書店,賣多少書不是目的,主要還是陪伴大家一起度過這段日子。」

而另一家全國性的品牌連鎖書店言幾又,於2月5日開啟「精神食糧補充站」,聯合外賣平臺上線半小時同城配送服務。打開外賣平臺,你點的書到了嗎?

據言幾又透露,目前全國仍有30多家門店處在無法營業的狀態。

就在前兩天,言幾又宣布聯合火鍋品牌香天下,奇葩地為大家帶來「舌尖文創」外送。就是你花個三百多元在書店商城定個火鍋套餐,還能送美食圖書和文創品等,這個跨界,真當是腦洞大開了。不過,目前這項服務只在成都開展。

在這所有人的艱難時刻,我們期盼著,每一個人、每一家書店最終都能走出孤島,迎接春天。

相關焦點

  • 單向街眾籌求救,實體書店到 「續命一刻」?
    「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2月24日,單向空間發了一封眾籌求助信,說單向空間陷入「絕境」,「預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
  • 外賣點書、直播帶貨,實體書店加速線上布局
    相比之下,民營獨立書店的日子更慘澹。受規模體量影響,不少民營獨立書店幾乎處在生死一線。3月9日晚,單向空間書店聯合淘寶直播發起「保衛獨立書店」直播策劃活動。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作為當班主播,連線獨立音樂人葉蓓以及南京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杭州曉風書屋創始人朱鈺芳、重慶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廣州1200bookshop創始人劉二囍、烏託邦書店創始人童興家,共同為實體書店業發聲。此前,餓了麼、美團等外賣平臺也伸出橄欖枝,邀請書店入駐,希望藉此機會承包用戶的「精神食糧」。
  • 單向空間與西西弗、蔦屋書店差在哪?
    最近兩年,以西西弗書店、言幾又、春風習習為代表的新型書店風靡街頭,成為年輕白領和中產階級繼星巴克之後「第三空間」的另一選擇。   然而,面對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這些重線下體驗的第三空間亦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重創。   今日,單向空間書店在官方微信號發起「續命」眾籌,懇請粉絲們通過提前購買儲值卡的方式給單向空間「續命」。
  • 人民日報:外賣送書 線上創新延伸實體書店的空間觸角
    「精神食糧」,用戶可像點外賣一樣下單購買書籍或文創產品,由外賣小哥配送。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實體書店客流銳減,類似的線上創新更趨活躍。實體書店的經營創新、轉型發展,並非新話題。近年來,隨著電子閱讀與網上書店的興起,實體書店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無論是入駐外賣平臺賣書,還是藉助網絡直播「帶貨」,種種探索與努力,為實體書店創造了更多發展可能性。
  • 單向空間 | 除了書和情懷,我們還有…
    」打開單向空間的網頁,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這樣一段話。我知道單向街是因為《單讀》系列。第一次遇見它時,它安靜的躺在書店的角落裡,像是一本可以隨時翻開的口袋書,又似乎比口袋書嚴肅得多。它叫做《旁觀者之痛》。
  • 單向空間:一家「不務正業」的獨立書店
    《2018-2019年中國書店產業報告》顯示,西西弗書店、樊登書店、中信書店、機遇空間等均計劃在1-3年內開100家新店。即將關閉的愛琴海店作為單向空間的一家門店,僅僅只是因為整個商場收回而不得不關。去年10月單向空間從花家地搬到東風鄉也只是因為租地問題。更何況去年單向空間已經走出北京,在杭州和阿那亞開了新店。
  • 外賣點書!32家新華書店入駐美團兩周成交近百單
    據了解,北京市新華書店旗下入駐美團外賣平臺的門店共32家,自3月13日試運營至今,已經產生訂單近百單。「送書上門」有傳統「叮咚,您有新的美團外賣訂單,請及時處理。」3月17日,位於豐臺體育中心附近的新華書店北大地店,接到了北京市新華書店連鎖有限責任公司32家入駐美團外賣平臺門店中的首支訂單。
  • 當單向空間離開圓明園
    2005年年底,許知遠和他的朋友們在圓明園東門邊的院子開辦了一家書店。那是單向街的肇始。在這一團難以被定義的空間裡,停留過詩人、音樂家、導演,以及數不清的讀者。它像一張網,羅織出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的生活經緯。時代的地殼運動裡,有的地方被升拱,有的地方被沉陷,書店們在其間次生演替。單向空間長出全新的模樣,在洪流中,它有它的不變。
  • 單向跟西西弗、蔦屋書店差在哪?
    今日,單向空間書店在官方微信號發起「續命」眾籌,懇請粉絲們通過提前購買儲值卡的方式給單向空間「續命」。單向空間在眾籌信中表示,其他的辦法都想過了,但收效甚微。作為單向空間的創始人,感性的許知遠還發了一段語音:「這是一封求助信,也是一份邀請函,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街時,就希望它不僅是一家書店,更是一種精神與生活方式。」單向空間這個時候站出來呼救,是疫情所致,還是書店舊疾早發?
  • 連書都可以外賣了?你會點嗎
    外賣不僅可以點漢堡、奶茶,還可以「點書」?據了解,疫情期間部分實體書店入駐外賣平臺,讀者只需線上下單,工作人員將客戶所需要的書籍消毒、打包後交給外賣員。幾十分鐘後,讀者就能收到,整個過程既安全又高效。實體書在一些讀者的心理作為文化象徵存在著,具有電子書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賣點書」成為疫情之下讀者購買實體書的一個新選擇。不少讀者表示:「外賣可以點書這個idea很好」「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兩者要兼顧」「我買的不僅是一本書,還有它的儀式感」。線下實體書店作為微利服務行業,受疫情影響,客流量和收入大幅減少,這或許是實體書店選擇開展外賣業務的直接原因。
  • 實體書店進駐外賣平臺 市民可以像點餐一樣買書
    實體書店進駐外賣平臺 市民可以像點餐一樣買書 作者: 2020-04-14 07:05   來源:瀋陽日報     買書如點餐 外賣平臺開賣「精神食糧」  記者體驗全新購書方式外賣點書不到半小時送達
  • 部分實體書店在外賣平臺上線 買書幾十分鐘內可送達
    部分實體書店在外賣平臺上線,買書如點餐,幾十分鐘內可送達——當外賣平臺賣起「精神食糧」打開手機裡的外賣平臺App,搜索想找的書店,把想買的書加進「購物車」結算,幾十分鐘後,外賣小哥就會把書送到顧客手裡。疫情之下,實體書店面臨著眾多困難,但改變正在發生。
  • 從單向街到單向空間 跟著單向長大
    作為一名書店深度體驗者,接下來,我來聊聊這十年裡,我與單向空間有關的一些記憶吧。我去的第一家單向空間,是在北京的藍色港灣。那是2011年,它叫單向街圖書館。那時候我拿著一個初級單眼相機,拍過一層靠窗代寄明信片的郵箱、二層陽臺上讀者的書和電腦、一層走向二層的那個樓梯轉角處的玩偶大熊,都是不經意地抓拍。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實體書店「困獸猶鬥」,許知遠的非典型創業告急?
    每經記者:李蕾 唐如鈺 每經編輯:肖芮冬今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則來自實體書店的「求救」信息刷屏了。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單向街書店」的名字並不陌生。而今天正是在這家書店的微信公眾號上,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向大家發出了一封眾籌求助信。
  • 單向街再次求救遇冷:實體書店直面市場的口子被撕開
    上面的這段話,摘自2020年7月8日單向街圖書館(後文統一稱「單向」)在微博和公眾號悄然推出的一篇文章,名為《發出求救信後,書店等到未來了嗎》。文章開頭讀來是一封感謝信,中間是一篇季度總結,梳理了這4個月來為保衛書店、在疫情中尋求出口所做出的種種努力。
  • 外賣平臺可「點」書 蕭山新華書店打造1小時配送圈
    通過外賣平臺點餐、買菜、訂鮮花、買藥,對很多人來說,這些都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了,而現在,在杭州市蕭山區打開「美團」平臺,搜索「新華書店」,就會立馬跳出離你最近的門店,你也可以像點一杯奶茶一樣,選擇你想要的書,下單後,最快半小時,騎手就可以把你點的圖書送到你手上。
  • 許知遠求救背後,是文化地標的滅頂之災?
    來源:金融八卦女文|金融八卦女作者:段譽· · ·這幾天,許多人都被許知遠的一封求救信刷屏了。許知遠是誰?作家、出版人,以知識分子自居,「單向空間」的創辦人之一。▲來源:《十三邀》:許知遠對話馬東▲來源:《十三邀》第九期 許知遠對話俞飛鴻兩天前,單向空間發出了一封眾籌續命公開信。許知遠在信中呼籲單向空間的書友,以眾籌的方式幫助書店度過疫情這道難關。
  • 單向空間書店開到杭州 進門是巨大書牆
    杭州正在迅速成為全國知名書店的集聚地。今天(1月12日),繼西西弗、言幾又、鍾書閣、曉書館相繼落戶杭州,中國著名獨立書店品牌「單向空間」正式入駐杭州遠洋樂堤港。這是單向空間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地方開出的第一家書店,全國第四家門店,也是長三角首家旗艦店。單向空間是由學者許知遠和幾位朋友共同在北京圓明園一座院落裡創立的書店,原來的名字叫單向街書店。店名源自德國文學家瓦爾特·本雅明的著作《單向街》。
  • 單向空間 言幾又紛紛求助 疫情下 實體書店走向何方?
    2月24日,一封題為《走出孤島保衛書店——堅持了15年的單向空間書店求眾籌續命》的「求救信」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短時間內就獲得了超過10萬的閱讀量,其微博上的文章更是獲得了不少名人的轉發和支持。在信中,許知遠寫道:「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
  • 當外賣平臺賣起「精神食糧」 買書如點餐
    打開手機裡的外賣平臺App,搜索想找的書店,把想買的書加進「購物車」結算,幾十分鐘後,外賣小哥就會把書送到顧客手裡。疫情之下,實體書店面臨著眾多困難,但改變正在發生。近日,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部分實體書店進駐外賣平臺,外賣小哥的配送箱裡,除了飯菜、生鮮、藥品,還增加了「精神食糧」。30分鐘等到4公裡外的書3月25日,記者體驗了一次外賣平臺購書。進入美團App首頁的「外賣」專區,在搜索框輸入「書店」,可看到新華書店、中信書店等北京市內的實體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