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改革:改什麼 怎麼改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結構性改革:改什麼 怎麼改

  長期以來,我國主要採取需求管理政策,雖然取得了一些經濟增長效果,但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和後遺症。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表述引發各界廣泛關注,也釋放出「十三五」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新信號——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把握髮展新特徵,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為何要進行結構性改革?結構性改革應該改什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在哪裡?《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

  記者:什麼是「結構性改革」?怎樣理解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李佐軍:結構性改革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方面,深化改革本身涉及很多領域,需要明確改革思路,對「先改什麼、後改什麼」做出結構性安排,確保改革平穩有序推進。

  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又並不是單一的問題,而是多個矛盾交織疊加形成的結構性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結構性改革。

  目前,多數人理解的結構性改革是指後者。簡而言之,結構性改革是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眾所周知,經濟發展常常有周期性波動。過去多年來,我們主要依靠財稅和貨幣政策的調整來拉動「三駕馬車」,實現經濟的穩增長。但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更多的是多年累積下來的結構性問題。要解決這類結構性問題,不能只按凱恩斯式的需求管理政策來應對,而要對症下藥,採取結構性改革對策。

  記者:為什麼說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結構性矛盾?

  李佐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為了保增長或穩增長,我們採取了一系列主要針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宏觀調控政策,如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政府投資政策。這些政策確實起到了保增長或穩增長的效果。

  但是,近年來宏觀調控政策的邊際效應在遞減。雖然連續多次採取了穩增長措施,但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達到12.1%的高度之後,一直在震蕩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而且尚未扭轉下行趨勢。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為什麼撫平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宏觀調控政策達不到預期效果?其核心原因恐怕是沒有完全找對病根,沒有對症下藥。中國經濟當前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問題,而非周期性問題。針對結構性問題,不能用解決周期性波動的宏觀政策去應對,而要採取結構性改革去化解。

  記者:目前,結構性改革需要從哪些方面去著手推進?

  李佐軍:中國目前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的問題。這六個方面的結構性問題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疊加,需要通過結構性改革去有針對性地解決。

  一是產業結構問題。產業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低附加值產業、高消耗、高汙染、高排放產業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產業、綠色低碳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產業的比重偏低。為此,需要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促進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需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動力;需要通過金融體制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等去淘汰落後產能和「三高」行業等。

  二是區域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人口的區域分布不合理。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尤其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偏低,且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大大低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此,需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推進農民的市民化進程,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區域結構的另一個問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公平。例如,有些地方享有很多「特權」政策,有些地方發展嚴重滯後。為此,需要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財稅制度改革、區劃體制改革等,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解決不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使人口和各種生產要素在不同地區自由流動、優化配置。

  三是要素投入結構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勞動力、土地、資源等一般性生產要素投入,人才、技術、知識、信息等高級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導致中低端產業偏多、資源能源消耗過多等問題。為此,必須要加快科技體制、教育人才體制等改革,優化要素投入結構,更多地實現創新驅動。

  四是排放結構問題。目前,我國排放結構中廢水、廢氣、廢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這種不合理的排放結構導致了資源環境的壓力比較大。為此,必須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特別是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自然資源用途管制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以及用能權、用水權、排汙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等方面的改革。

  五是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過多依賴「三駕馬車」來拉動,特別是過度依賴投資來拉動。其實,「三駕馬車」只是GDP的三大組成部分,是應對宏觀經濟波動的需求邊短期動力,只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非原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對應著改革、轉型、創新)「三大發動機」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要更多地依靠改革、轉型、創新,來提升全要素增長率,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六是收入分配結構問題。當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行業收入差距、居民貧富差距都比較大,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地區、少數行業和少數人中。因此,有必要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和財稅制度改革等,促進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縮小貧富差距。

  記者: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究竟應該如何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李佐軍: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明中央在宏觀調控政策方面發生了某些重要變化。長期以來,我們主要採取需求管理政策,拉動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來推進經濟增長。雖然取得了一些經濟增長效果,但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和後遺症,以至於我們不得不對這些前期政策進行消化。在「三駕馬車」拉動力日漸式微的新形勢下,從供給側入手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就成為不二選擇。

  需要指出的是,中央強調「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非要把宏觀調控從需求側全面轉向供給側,而是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做好供求平衡。供給和需求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二者缺一不可,而且要對稱平衡才能維持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過去,我們過多強調了需求側管理,忽略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後我們要適當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二者之間的平衡與協調,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記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裡?

  李佐軍:總的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改革增加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過改革促進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等要素升級;三是通過改革培育企業、創業者、創新型地區或園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型政府等主體;四是通過改革(如減稅、簡政放權、放鬆管制等)激發各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五是通過改革淘汰落後產業、培育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業和新產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本質上講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過去,我們過多地從需求側強調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有形之手」伸得過長、幹預過多。今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更多地發揮好企業和個人的作用。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把法律、法規、標準和政策制定好,給企業和市場相對穩定的預期,提高其積極性和創造性。(記者 林火燦)

相關焦點

  •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這本書這樣說……
    2017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布。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工作,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主線。而半年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賈晉教授和申雲博士已在《農業供給側改革——基於微觀視角的經濟學分析》一書中以勞動力、土地、金融資本、制度變革、技術創新和結構變動,即農業供給側的六大要素為主線,重點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和核心難點等突破口,基於調查實踐數據進行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分析。
  • 美官員稱中國需「結構改革」 中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電 (宋蕙)針對美國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聲稱「中國需要進行結構改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說,改什麼、怎麼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
  • 吳敬璉:什麼是結構性改革 它為何如此重要?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供給側改革。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下行通道,從根本上說是由於需求側的強度不夠,還是由於供給側的效率低下?什麼是結構性改革,它到底是要改結構,還是要改體制?今天我想著重講一講自己對後一方面問題的理解,也就是什麼是結構性改革,它為何如此重要。
  • 中國需結構改革?外交部:不該、不能改的堅決不改
    新京報快訊 據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公眾號消息,在12月18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據報導,美國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稱,美中貿易談判的目的不僅是讓中國購買更多美國產品,更重要的是中國需要進行結構改革。你對此有何回應?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哲學思維
    原標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哲學思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方法分析研究經濟運行規律、總結汲取國內外應對經濟問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創造性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關鍵矛盾、核心問題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意義。
  •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 李克強:同心協力打贏全面實施營改增改革攻堅戰
    聽了大家的發言後,李克強說,全面實施營改增是推動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是近年來最大的減稅舉措。  李克強用「一劑良藥」、「一把利劍」和「一招改革棋」來形容全面實施營改增。  所謂「一劑良藥」就是在我國經濟處於複雜嚴峻的當下,全面實施營改增既可以為當前經濟運行提供有力支撐,也能為未來發展增添持續動能。
  • 金色相對論|鏈改 為什麼?改什麼?
    鏈改門檻高,且涉及人性,現在還為時尚早。鏈改過程難點諸多,監管問題引發熱議。金色財經:什麼是鏈改?有人認為這是新瓶裝舊酒,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場史詩級的偉大經濟變革,您怎麼看?鏈改為傳統公司制企業賦能,是一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標準的區塊鏈經濟組織,是分布式自治組織,通過發行Token,凝聚共識,替代傳統股份制協作模式,提升了生產力,讓參與創造財富的各種利益相關者,都具有組織的長期利益的共治和共享權力,其協作效率會十倍於公司制組織。鏈改是否成功,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的標準來判斷。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 「需求側改革」 「改」在哪裡?
    原標題:「需求側改革」,「改」在哪裡? 摘要 【「需求側改革」 「改」在哪裡?】
  • 吳敬璉最新演講:結構性改革是制度改革,不是政府調結構
    最後推動的力量是改革,所以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五中全會其實做出了很好的設計,我們現在就這樣把他實現,把他落到實處。所以改革能不能實現轉型,能不能提高效率,他取決於改革能不能實現。能不能建立起一個好的體制來。  8「結構性改革」是什麼意思?  「結構性改革」是什麼意思?結構性改革是講的改革,為什麼我不大讚成把「結構」兩個字單獨提出來呢?
  •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需搞清楚方向是什麼
    ====推薦閱讀====       證監會重視證券供 給側改革 8月指數或破3097點       供 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對股市的影響是什麼?這充分展現了廣東省委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的決心和意志。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繼續走在前列。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搞清楚現狀是什麼,解決「怎麼看」的認識問題;還要搞清楚方向是什麼,解決「怎麼幹」的行動問題。
  • 2021是改革牛,改什麼?機會在哪?
    2021年,我最看好的就是改革牛。既然是改革牛,大家就要知道要改哪些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未來的市場機會在哪裡?這是需要大家特別關注的。今年,我認為大家要把握一個特點:國家在貨幣發行時不會像2020年那樣,因受各國央行的影響,中國央行2020年也適度放寬了貨幣發行總量,M2增速比較快。今年M2的速度將會以靈活配置,合理原則來發行。
  • 國企混改,如何「混」,又怎麼「改」?
    10月23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六部委對外發布《關於支持民營企業加快改革發展與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意見》38條政策中,就有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近年來,民營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混改,取得了積極成效。
  • 事業單位改革,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博類單位怎麼改?看完知道了!
    事業單位改革,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博類單位怎麼改?看完知道了!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博類事業單位,一般是公益二類。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改革,大致分兩種類型:主要提供行政支持、行政輔助等基本公益服務職能的,剝離其收費或經營職能,改為公益一類;以經營或收費職能為主的,剝離其公益服務職能,全部轉企。文博類事業單位就是介入第一和第二種改革類型中間的單位。為什麼這麼說?取決於地區的文化氛圍或者說是對文化工作的重視程度。
  • 怎麼實現企業鏈改 鏈改的作用是什麼 上火企網交易所就可以了
    怎麼實現企業鏈改,鏈改的作用是什麼?上火企網交易所就可以了一、何為幣改廣義上來說,幣改指的是商業模式的通證化改造,即企業通過發行通證使用戶獲得某些具體商業應用場景中的產品或服務的使用、支付或收益,即將傳統經濟模式與通證經濟進行結合。
  • 福建三明林改 新時代再推新改革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福建省三明市作為全國林改的策源地,也伴隨著改革開放走過了40年。回顧40年的改革歷程,三明始終以林區實際問題為導向,全面深化林改,在不同歷史階段,緊跟時代要求推行不同的改革方式。  當前,三明林改進入了新時代,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換路徑,用「流、金、歲、業」4個字來概括。
  •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 什麼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報告提出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根本目的在於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
  • 2016年5月1日營改增全面實施 營改增是什麼意思?
    2016年5月1日營改增全面實施 營改增是什麼意思?  備受關注的營改增終於要迎來收官時刻了。根據規定,從2016年5月1日起,將營改增試點範圍擴大到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實現增值稅對貨物和服務的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