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1月28日報導:「我們不只是排一齣戲,像剛才老師說的,這在為崑曲這個劇種拓寬排現代戲找一種樣式。當然,這種思考和探索首先要守正,才能創新。」聽完專家們對崑劇《紅色娘子軍》的建議,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說:「老師們給我們認認真真的建議,讓我們很感動,這是創作很重要的力量。」
11月26日至28日,2020年上海重點舞臺藝術創作劇本研討會召開,對包括京劇、崑劇、滬劇、越劇、話劇、歌劇、民樂、芭蕾舞劇、皮影劇、兒童劇、音樂劇、交響樂在內的12個舞臺藝術門類的11部重點舞臺藝術項目及11個選題進行了專題研討。
9月23日,上海召開全市重點文藝創作推進會議。會議圍繞全面小康和建黨百年主題,發布首批重點文藝創作項目39項,其中舞臺藝術項目15項。2020年上海重點舞臺藝術創作劇本研討會邀請來自全國各地及本市的38位專家就15部重點舞臺藝術項目中的11部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討論。
11部作品中,圍繞建黨百年題材的有8部,分別是京劇《換人間》、崑劇《紅色娘子軍》、滬劇《一號機密》《陳毅在上海》《早春》、話劇《前哨》、歌劇《晨鐘》、芭蕾舞劇《寶塔山下的秧歌》,圍繞全面小康題材的作品3部,分別是越劇《山海情深》、歌劇《康定「情」歌》、民樂現場《錦繡中華·共飲江河水》。選題涉及的題材則更為廣泛,有展現建黨百年內容的話劇《浪潮》《美好的事情》《寒色曙光》、隨想曲《白求恩在晉察冀》,也有體現全面小康的滬劇《銀杏樹下》、話劇《新上海人》《漫長的告白》,有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皮影劇《九色鹿》,也有讚頌中華優秀人物的兒童劇《宋媽媽》,話劇《師者之路》,還有抗疫題材作品滬劇《75天》。這些劇目和選題,有些已進入舞臺演出階段,有些正在進行進一步修改打磨,還有部分劇目尚處於創意構思階段。
在研討作品中,有3部「龍華題材」。話劇《前哨》由上海戲劇學院、龍華烈士陵園共同出品,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擔任編劇,該劇圍繞左聯五烈士與左翼革命文學歷史背景展開劇情。由文慧滬劇團創作的《早春》則以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為主要人物創作,展現其追求真理的一生。參與選題研討的話劇《浪潮》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創作,目前已完成劇本構思,內容同樣聚焦「左聯五烈士」。
除市級院團外,參與此次研討會的區縣、民營院團共有5家。包括參加重點劇目研討的文慧滬劇團的滬劇《早春》,參與選題研討的寶山滬劇團的滬劇《75天》、勤苑滬劇團的滬劇《銀杏樹下》、上海徐俊戲劇藝術中心的話劇《漫長的告白》和上海現代人劇社的音樂劇《寒色曙光》,體現了上海舞臺藝術創作全面開花的態勢。
90歲的呂其明親臨研討會現場,聽取專家意見。
此次劇本研討會的主創團隊構成,體現了舞臺藝術創作領域的「傳承」。上海愛樂樂團提交的選題《隨想曲——白求恩在晉察冀》,由作曲家、《紅旗頌》作者呂其明創作。「35歲寫《紅旗頌》,90歲寫《白求恩在晉察冀》,這兩部作品在我心目中是同樣的分量,目的是共同的: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偉大的黨。」90歲的呂其明親臨研討會現場,聽取專家意見。他介紹:「今年發生了疫情,看到白衣戰士不顧自己的安危,衝上前線、奮力拼搏、無私奉獻,這樣一種精神讓我深受感動,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動筆。」有專家表示,「《白求恩在晉察冀》在建黨百年的契機,今年又發生這麼大的抗擊疫情,紀念白求恩有它的當代意義。期待這部作品能夠正式公演,不僅讓這部作品更多的人欣賞到,也可以讓更多人學習呂老師的精神。」
傳承還體現在劇本的合作中,京劇《換人間》(原名《北平無戰事》)由劇作家羅懷臻與青年劇作家龔孝雄師生一同創作,數易其稿;滬劇《一號機密》由劇作家李莉與青年編劇章楚吟共同完成。上海崑劇團青年編劇俞霞婷擔任崑劇《紅色娘子軍》編劇,劇團也邀請了計鎮華、張靜嫻、蔡正仁、嶽美緹四位藝術家擔任藝術指導,為青年創作人才「保駕護航」。
據悉,各組專家的意見、主創團隊的想法將被整理、歸納、提煉成書面文字提供給相關創作單位。本次研討會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文聯、上海市作協主辦,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承辦。自2016年以來,上海已連續舉辦8次全市性劇本研討,邀請全國著名專家就舞臺精品進行集中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