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偈語」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
入展書家專題推介系列
簡介
楊勇,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刻字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刻字委員會委員、西部青年書學院院長、西北文化藝術發展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陝西省三原縣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長安書學院副院長兼副秘書長、墨寶齋文化藝術交流工作室籤約書法家。
自幼酷愛書法藝術,少年時得到劉自櫝等大家教誨,後師從歐陽中石、崔寶堂、王志安等老師。作品入展了由中書協主辦的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八屆刻字展、第二屆國際刻字藝術展、「黨在我心中」全國書刻邀請展。
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
楊勇
開篇語:
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漢字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漢文是晶體結成的串珠,書是串珠外的絢麗的光環。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採。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寫心,書為心畫。書法是一門心靈的藝術,通過筆墨的變化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心緒與品德修養。對於這種遣情達意的抒情功能,歷代書論有很多論述。早在西漢時期,辭賦家楊雄就提出了「書,心畫也」的觀點,東漢的書法家蔡邕從藝術的角度提出了「書者,散也」的美學命題,明確了書法的抒情功能。
取法乎上,學習書法,要從歷代有定評的法帖和書家中取法。長安城裡,作為年輕的書家楊勇老師,一直遵循這樣的規矩,他的書法作品中,這樣的印痕最為明顯。今日,記者文化藝術交流工作室(以下簡稱「記者」)有幸再一次走近這位年輕的書家,分解他的書法藝術。
墨寶齋:書法家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學家,您怎樣理解這句話?靜觀您的書法作品,可以體會到您對中華傳統經典的熱愛,並身浸其間。請問楊老師,您平時喜歡閱讀哪些經典?能分享一下您的閱讀體會嗎?
楊勇:任何一個行業要成為學術專家,都要博學,觸類旁通,多角度全方位認識事物,才能夠發現事物的本質,從而總結事物的規律,進而做出創新,推動事物的進步發展。書法也是這樣,書法之所以具有永恆的魅力,就是因為它是複雜和簡單的矛盾統一體。說複雜,自古多少文人墨客賢達,創造出各種書體筆法,從而抒發個人的情懷、思想、抱負和精神等。說簡單是因為書法做到了大道至簡,白紙墨線中體現事物的陰陽乾坤等等!這一切也是建立在博學和通達的基礎之上,因此我覺得書法家必須博學方能稱為家。中國傳統文化是集結了大智慧的文化,我喜歡古今名著,特別是歷史、政治、哲學等方面的書籍,如資治通鑑、四大名著、毛澤東選集等等。歷史是面鏡子,讀史可使人明智;政治學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哲學教會我辯證的思考問題,所以我熱愛,並身臨其境,享受其樂!
墨寶齋: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王琦曾說書法是「性道一體,道法自然」,這樣的境界才是書法的書寫境界。您如何理解這句話?這樣的評價是否準確概括了書法的書寫境界?這樣的境界是您藝術追求和書法風格嗎?
楊勇:首先我要說的是王老師的這八個字,是有高度的,但我不完全認同。古今歷史名士都為道法自然作出了詮釋,歷史反覆證明,社會無論如何發展,其實都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正如老子所言的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用高度的智慧告知人們自然的不可逆力量,因此順其自然,道法自然,才是藝術發展的方向。性道一體,應該是藝術家對美好事物的一種理想化追求。我認為道是一個不變的事物,而性是多元化的,是有個性的,是在不斷運行和變化中的,我們應遵循道的規律,而順其自然的尋找性和道的契合點,找到和諧性,統一性。在藝術審美領域,對待書法作品,就是能做到雅俗共賞,達到共性認可,這便是高層次的藝術作品。如果過分的循規蹈矩,過度的個性張揚,離開了道,就好比無本之木,離開了性就是死水一潭。性道一體,我覺得不可取,而性道共生,道法自然更符合書法精神。
墨寶齋:書法是抽象的藝術,如果用語言描繪是非常困難的。「飄若浮雲,驚若蛟龍」是歷代書家對王羲之書法的描繪,這是一種類似於哲學範疇的評價,需要欣賞其作品的人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藝術素養。那麼就是說:任何藝術,最後的歸屬不是高難的技法,而是文化。楊老師,這句話您認為對麼?請您談談您對這句話有什麼看法。
楊勇:王羲之被後世譽為「書聖」,被歷代書家及學習者所推崇。他出生名門,官至將軍,刺史等職,自幼受家族書學薰陶,飽讀詩書,志存高遠,不斷開拓視野,探源創新,學古不泥,終自成一家。正是因為他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人文情懷,才能寫出千古名篇《蘭亭序》。王羲之書法充分表現出晉人書法尚韻之風氣,其書法風格氣息自然,如浮雲般若隱若現,虛實相生。既有君子之風範,又有神龍見首不見尾之玄妙境界。浮雲看似靜止的同時,卻在不斷地運動,而驚龍看似運動時卻又見首不見尾,兩者看似對立,但又和諧統一。書法同其他藝術一樣,也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一幅優秀的作品中,一定能看到粗細、長短、欹正、虛實存在其中,同時又和諧自然,這是我對歷代書家對右軍書法評價的理解。技法是書法學習的基礎條件之一,嫻熟的技法是寫出優秀作品的前提保障,而不是最終的歸宿,嫻熟的技法能讓我們熟練的在宣紙上運用毛筆工具,通過一根根線表現書家的心理歷程、生命感悟、自身閱歷和精神追求,最後完成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而這一切也就是個人的文化修養的體現。
墨寶齋:人常說:「任何一種藝術修為,沒有天分不行,有天分而沒有科班訓練萬萬不行。」楊老師,您對這句話有何看法?另外,您對社會上所說的「江湖書法家」和「專業書法家」怎麼看?
楊勇:古人云勤能補拙,拙便是天分不足,其實,往往後天的努力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我們熟知的兒童蒙學勵志寓言故事「龜兔賽跑」,就是一個典型的勤能補拙的例子。如果兔子不睡覺,烏龜是永遠無法超越的,這證明藝術天分在藝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科班學習」代表的是學習的方法方向是否正確,我對當前所謂的科班學習理解,是數理化一定要進行專業院校學習,而書法藝術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沒有形成完全公認正確的教學模板。專業院校只是對書法用筆方法,結構章法規律的總結,使其理論化。人們常說高手在民間,我也很認可這句話,這是因為藝術的學習是一個相對思想自由,方法多樣,因材施教的過程。社會上,很多被大眾喜愛的優秀書法家,沒有條件將自已的書法實踐,系統地理論化。因此,「江湖」和「專業」之分,是有失偏頗的。試看歷朝歷代的名賢書法大家們,哪個是通過了科班學習?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各有優缺,應互相借鑑,共同學習,共同完善,只有藝術的天分加上正確的思想和學習方法,即正確的個人價值觀,才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
墨寶齋:三原縣的文化底蘊和氣氛在陝西省是很濃厚的,能談談您和家鄉三原之間的故事嗎?請用一句話描述家鄉在您心目中的地位?
楊勇:三原縣,被譽為書法之鄉,是陝西近現代書法聖壇,孕育了賀瑞麟,于右任,賀伯箴,茹欲立,劉自櫝等大批書法大師,我身為三原人感到驕傲和自豪。人生好比一個緣分的磁場,我從小對家鄉先賢就有一種崇拜敬仰之情。自2010年拜入崔寶堂先生門下,又一次讓我與家鄉,與先賢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下面,我引用崔寶堂老師為我寫的文章中的一段話,來對家鄉師長前輩做個介紹吧!先生在文中寫道:「以師長的身份,鄭重的向楊勇傳達一種情愫:近現代陝西書法之樹,深植於三原縣這方沃土。我們的師祖賀瑞麟,作為清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以儒家,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思想基礎,創立陝西正誼書院,並主講20年,被稱為理學師範翰墨巨擘。書法草聖于右任12歲入其門下學習書法,師爺賀伯箴也是學富五車,曾任陝西省圖書館首任館長,他的『不學古人是謂無法,純學古人何處是我』的藝術思想,精闢地闡述了繼承和創新的辯證關係,對後學產生了很大影響。我的恩師遲齋劉自櫝先生,更是在艱難困苦顛沛流離的逆境人生中,以超人的意志力,傾其畢生心血於金石學、碑板學、考古學等領域,終成一代篆書宗師……」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先賢、前輩和先生都是我尊師重道的楷模,我將謹遵先生教誨,追隨他們的藝術風範,身體力行,順此道路,傳承有序,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墨寶齋: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您認為一個合格的書法家應該具備怎樣的素養?
楊勇:一位合格的書法家,同時也應該是一位鑑賞家,他應具有自己獨立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能夠從繁雜的書法歷史學習資料中學習,進而發現優秀作品,再將優秀作品整理、歸集,為所有習書者提供研究學習的資料。從古至今,被後世稱為書法家的人,應該是一個以文入手,具有豁達正直的高尚情操,具備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有的美德品行的人,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傳承者,傳承學習技法的同時,更多的是傳承書法理論的學習修養。如當代草聖于右任先生,他創立的標準草書,就是為使後代更好的學習草書,為大家更好的使用草書,這便是一種書法修養,時代擔當。當然,不管是文學,還是書法,以及于右任先生個人的家國情懷,都是他自身綜合素養的體現。再就是,合格的書法家應具備獨立思考創新意識,通過長期對書法理論的學習,心追手摹後,與時俱進,結合時代能夠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作品,方能稱之為書法家。
作品欣賞
▲楊勇行草作品
▲楊勇行草作品
▲楊勇楷書作品
▲楊勇隸書作品
▲楊勇行草作品
▲楊勇楷書作品
▲楊勇楷書作品
▲楊勇隸書作品
▲楊勇參加「佛教偈語」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作品
主編:亓宏剛
出品人:陳強
責任編輯:劉世偉
美術編輯:劉丹
見習編輯:樊夢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