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的故事之所以會如此吸引人,最大的原因不在於故事本身,畢竟每一本偉大的作品自然都是在正篇故事中把主線的謎題都給解答清楚了的,所以就劇情本身而言不會有太多值得討論的地方,而真正讓讀者們津津樂道的部分則是書中那些武林高手之間的武藝高低,尤其是對於金庸老先生這種有多部作品的大師來說,他的作品就更讓讀者意猶未盡了,因為他筆下的作品都是在同一個武林體系中,所以他筆下的人物常常會被拿來跨書對比,最常討論的問題莫過於「誰是金庸筆下第一高手」,答案無非就是達摩祖師、獨孤求敗以及張三丰等幾個角色。
相對於張三丰來說,達摩祖師和獨孤求敗都屬於純粹的「設定」類人物,即是這類人在書中都受到武林中人的認可,卻從來都沒有在正篇故事中登場,甚至關於他們的故事多數都只能夠通過讀者腦補的方式來了解,所以要論實際登場過的第一高手的話,那《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丰就是不二的人選了。
不過張三丰作為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他可不屑於與人去爭名奪利,反而他是一位謙虛的武者,否則也不會創出以柔克剛的太極系列武功了,甚至在他自己心中,他也並非古今第一人,而在張三丰的心中卻是有那麼幾位在讀者心中武林地位不如張三丰的人。
在三聯版的《倚天屠龍記》第二十四回中就有這麼一段描述,那是張無忌在施展自己的太極武學,張三丰的一段內心獨白,原著道:「張無忌左手牽住張三丰衣角,右手拉著他左手輕輕搖晃,說道:『太師父,你教我的太極拳法從未用過,也不知成是不成。難得這位施主是外家高手,讓弟子來試試以柔克剛、運虛御實的法門,那不是很好麼?』說話之間,將一股極渾厚、極柔和的九陽神功,從手掌上向張三丰體內傳了過去。張三丰於剎那之間,只覺掌心中傳來這股力道雄強無比,雖然遠不及自己內力的精純醇正,但泊泊然、綿綿然,直是無止無歇、無窮無盡,一驚之下,定睛往張無忌臉上瞧去,只見他目光中不露光華,卻隱隱然有一層溫潤晶瑩之意,顯得內功己到絕頂之境,生平所遇人物,只有本師覺遠大師、大俠郭靖等寥寥數人,才有這等修為,至於當世高人,除了自己之外,實想不起再有第二人能臻此境界。」
正是這段對話提到了張三丰心中的強者,一位是他的恩師覺遠大師,另一位則是「北俠」郭靖,令人奇怪的是張三丰在年幼時也曾接受過「神鵰大俠」楊過傳授的幾招,兩人也算是有過師徒之緣,若談及心中的高手,楊過難道入不了他的眼嗎?
張三丰這番內心獨白自然是不會騙人,而他有如此感慨也難免讓人有一種比較狹隘的解讀,即是他崇敬覺遠是因為兩人是師徒關係,崇敬郭靖,那是因為郭靖本人是位大俠,更重要的一點是郭靖是郭襄的父親,也是張三丰假想中的「準嶽父」,至於為何不提楊過,那是因為郭襄心中只有楊過,而張三丰在華山已見過郭襄對楊過的感情,心中難免會有不悅。
事實上這樣的解讀不無道理,張三丰是位宗師,但絕對談不上是聖人,他也有喜怒哀樂,有這種偏心的想法也實屬正常,不過金庸老先生還是在新修版的劇情中填補了這個漏洞,讓張三丰從一個內心有些狹隘的大師成為了真正的一代宗師。
新修版的這段劇情只不過是多加了一個名字而已,原著道:「……生平所遇人物,只本師覺遠大師、大俠郭靖、神鵰俠楊過等寥寥數人,才有這等修為,至於當世高人,除自己之外,實想不起再有第二人能達此境界。」楊過也成了張三丰心中的頂尖強者。
事實上本該如此,《神鵰俠侶》之末的楊過、郭靖幾乎都處於同一個水平,而覺遠大師的內力又無人能比,三者並列張三丰心中最強者才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