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智慧 與我們現有的智慧有著巨大的區別

2020-12-05 以智見佛

佛法的智慧統稱為般若智慧。嚴格來說,佛法的智慧只能叫做般若。我們經常聽說到的入定、止、觀、唯識、空、無我、無相、無念、無心、正等正覺、無為、如如不動,都是佛法的般若。

佛法的般若,雖然在佛經裡用文字來代表它們,但不表示這些文字,就是對應的般若的真正境界。所有的文字,都僅僅是般若的代稱和符號。所有的文字,都只是相應的覺悟解脫境界的一個標籤。所有的般若,都不能用文字語言表達或描述。

雖然我們讀到的佛經、佛法的書籍裡面,都在談論佛法和修行是怎麼回事,覺悟解脫是怎麼回事。但是這些文字,都只是在告訴我們具體的方法,它不能描述相應的覺悟和解脫境界是怎麼回事。

這些文字所對應的般若境界,每一個人,每一個禪修者,都要經過不斷的禪修,在自己能夠真正地進入那個境界,能夠安住在那個境界,才能真正明白每個般若是怎麼回事,才能夠真正地掌握佛法的般若。

所有的般若,只有禪修者,達到相應的禪修境界,才能夠真正明白。普通的人,只能在文字上推測和猜想,不能真正明白每一個般若智慧的意境。

相關焦點

  • 佛法是智慧的境界
    金剛經所宣說的是般若空性的法門,而般若空性是產生一切諸佛之因,既然般若空性是三世諸佛之因,那麼三世諸佛所弘揚的佛法,也必定是般若空性。般若是什麼?翻譯成漢語就是智慧,這個智慧非世間所說的智慧,聰明,明白這等概念。這是一種出世間的智慧,我們所處的就是世間,世間人都是不斷的串習著輪迴中的種種習氣,這種習氣和自己所造的善、惡之業力分不開。
  • 智慧案例丨當科技與佛法碰撞,走進奉化雪竇寺的「智慧」之處
    如今,藍成物聯(LANCHENG IOT)與雪竇寺攜手,當科技遇上佛法,為寺院的智慧化建設提供了創新的安全服務。物聯網結緣雪竇寺 「智慧寺院」立標杆雪竇寺規模宏大,梵宮深邃,佔地面積為85847.4平方米,現有建築面積19873.4平方米。依中軸線自外而進,依次為山門、放生池、照壁、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乳峰泉、法堂,依山而築,層層遞高。
  • 領悟佛法的智慧,開啟智慧的人生!
    領悟佛法的智慧,開啟智慧的人生!人生的本質就是心識、心念正果佛學因果是一種規律,造了什麼樣的因就會感什麼樣的果,但不是絕對的,中間還需要許許多多的緣。有一個人先去解鎖,才能把雙方都救出來,而這個解鎖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善良是我們的心念,內心的出發點,它決定了我們行為的性質。然後,通過我們的行為,來完成種種善業。事情能否辦成功,善業是否能夠圓滿,取決於我們的智慧和能力。
  • 智慧法語:佛說小聰明與大智慧的區別
    編者按:你知道「小聰明」與「大智慧」的區別嗎?請看今天鳳凰網佛教的《智慧法語》,佛陀口中的小聰明與大智慧。
  • 談佛法修煉:我們通常所說的「直覺」就是自性的智慧
    直覺給人感覺很神秘,實際就是本性的智慧,是每個人本有的能力。只是人們僅只見識到聰明和愚蠢的區別,而沒見識到神通與平凡的區別,實際也不過是量的不同。超出人類的體驗範圍,人類就以為那是不可信的。但是只要努力實踐,誰都可以去探索那未知的領域,通過量變達到質變,去體會之前不曾感覺到的新奇。
  • 佛法上的般若 究竟是怎樣的智慧
    還有我們經常聽到的漢傳佛教的系列修行方法六度,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裡的般若,都是指佛法禪修裡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佛法裡面非常重要的智慧,但般若智慧在所有的佛經裡面都沒有翻譯。沒翻譯的原因是什麼呢?它表示這個般若智慧,不可以用文字、用語言來傳達。只能通過禪修者實際去體驗,才能明白,才能掌握。
  • 佛法的智慧,如何用在生活中?
    其實我們每個人穿的都是最好看的,只是每個人的因緣、願力(就是心願)不一樣,審美不一樣,所以造就了我們的衣服款式不一樣。因為我們的髮型不一樣,所以我們戴的眼鏡都不一樣,這就是區別,就是我們所相應的。  比如親子問題,孩子成績問題,我們要從佛法裡抽出佛法的智慧
  • 以佛法智慧含融世間法
    「佛法」是從覺性、實相的立場,來觀察宇宙、處理人生的一切,因此具有最圓滿的價值。但現實世界裡,我們都是凡夫,沒有辦法具足所謂菩薩的智慧與福德,譬如:《金剛經》云:「昔為歌利王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不是一般生死凡夫所能做得到的。
  • 佛法具有遍在的智慧,遍在到底是指什麼?
    三種情況有很大的區別,第一種小乘,避免問題。第二種大乘,大乘分兩種,一種是諸法性空的大乘,一種是道德感的大乘。諸法性空的大乘,他確實對這個鑽石沒執著,他就知道分享出去,讓眾生能夠受益,他知道這個是有價值的。第二種大乘,叫道德感的大乘,我們中國人的大乘,基本上是道德感的大乘。道德感的大乘就是說,這個我自己拿著多不好意思啊,我應該拿去供養吧,拿去做好事吧,這樣多好呢。
  • 佛法無邊--頤和園智慧海
    小編首先要說明的是北京頤和園的「智慧海」不是海。「智慧海」一詞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讚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下圖建築雖極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稱為「無梁殿」。因為殿內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小編昨天跟大家簡述了慈禧太后與天地一家春的情緣,小編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頤和園裡智慧海佛法無邊的故事。
  • 學習佛法的目的,就是學習智慧
    現在經常聽到的就是如何發財,買什麼股票能漲,買獎劵能中獎,當自己有了痛苦厄難,才想起念念經,拜拜佛希望苦難消除,如果他所要求的沒有達到,就說佛法不靈,這是根本沒有理解佛法的人。法是一種方法,佛是一位覺悟的人,你要是學到了這種覺悟的方法,就知道這個苦難是自己造的,過去生可能做了很多錯事。
  • 你知道,聰明與智慧的區別嗎?
    公認的智者,蘇格拉底都認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無知的。生活中,不吃虧的是聰明人;而能吃虧的是智者。甚至連公認的智者蘇格拉底都自認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都是無知的!古人云:「大智若愚。」能吃虧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能吃虧,必然是不精於頭腦計算的,那就只能是以心相交。正如石破天一般,他沒有受過怎麼與人打交道的教育,只能出於本心真誠與人相處,而且他常常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置於不利的境地裡。
  • 以空性智慧為主導的佛法的「禪定」
    佛法所說的禪定,是要有透視的功夫,了解世間的一切如夢幻泡影。任何一種禪定,如果不觀想一切如夢幻泡影,都叫做外道。外道方法是把心識壓住,使它不起現行。而佛教是透視它,斷掉煩惱,這是佛道與外道的分水嶺。佛法對心識的問題的解決,是用透視的。佛教不怕談論,它是充滿智慧的。你談論,它也透視;坐著沉默寡言,它也透視;它的禪定充滿智慧的。佛法的禪定,是以空性的智慧為主導的,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佛教的禪定功夫,與其他不一樣。
  • 佛法是更高的科學,理解佛法需要智慧
    佛法是更高的科學,理解佛法需要智慧。對於一般人來說,沒有實證修煉的體會,很多東西說了也不會明白。許多人由於其理解不足的原因,所講的佛法大多都是有意無意的欺騙。唯其如此,在長期的傳播中,不明所以的群眾逐漸對宗教產生了抵制情緒。
  • 佛法中般若與聰明的區別是什麼?
    凡是對於佛法修行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由梵語音譯而來的般若一詞,有等同於我國傳統的智慧的大半之意義,卻又是智慧所無法完全囊括其全部涵義的,所以一直沿用至今而沒有進行再譯,假如要勉強要定一個性的話,那就只能用終極智慧來形容了。
  • 理解佛法需要智慧,也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法的普及是有困難的,因為理解高深的佛法需要智慧。六祖惠能到蘄州黃梅縣東禪寺向五祖弘忍求法,做苦力八個餘月。佛法真理是永恆不變的。《圓覺經》最後說:「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無論是誰講佛法,只要是真通佛理,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但是不同人的語言表達形式不同。比如惠能的《壇經》,講法的敘述方式與古佛經就有很大區別。那麼用現代語言講佛法,為了便於人們理解,不僅可以採用新的敘述方式,也可以引入新的表達概念。
  • 怎麼用佛法智慧改變命運?
    我們看這兩句。這是問智慧成就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利益?清涼大師在此地用的這個詞是「斷諸希望」。這兩個字大家不好懂,我把它換句話說你就好懂,妄想,你就好懂。這個希望是妄想,智慧開了之後,妄想沒有了。你看看佛常常給我們說的,我們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本有的無量德能,本有的相好。現在人追求的,求智慧,求能力,求福報(相好就是福報),求這三樣東西。
  • 學習東方文化,為何要先學佛法智慧?
    最為了不起的是,佛陀對於追隨他學習的弟子就如何學習佛法給予了經典的指導,他說:「不要因為我是佛陀,就把我說的話當做經典一樣照辦,你們應該像鍊金一樣,對我的教導仔細觀察並且用實踐來檢驗是否正確」(諸比丘與諸智者,於我教法善思察,猶如鍊金鍛切磨,為敬佛而勿盲從!)同時,佛陀還說:「我也只能做你們的老師,為你們宣說解脫的方法,但是修行解脫之路必須由你們自己精進修行來實踐。」
  • 佛法實相是不能以思維認識和分析方法來理解的智慧
    在法華會上,釋迦摩尼佛告訴舍利弗說:「諸佛的真實智慧,深奧微妙,無邊無際,諸佛的智慧大門,難於理解,難於進入,一切聲聞、緣覺弟子,都不能完全明了。為什麼這樣說呢?佛曾親近過百千萬億的無數諸佛,根據諸佛的無量道法逐一修行,勇猛無畏,精進不懈,聲名遍聞,無人不知。佛成就了深廣精妙的佛道,成就了前所未有的佛法,佛儘管隨其所宜施教說法,其義諦旨趣仍難明了。
  • 學習佛法:認知這三種般若,你就邁入了智慧之門
    般若是佛法中很重要的大乘修行之道,我們今天所學習的佛法之中,一些很著名的經典如《心經》、《金剛經》等都被冠以般若之名,可見其獨一無二的地位,六百卷《大般若經》更是汪洋恣肆,蔚為大觀,若想要真正的去學習和修行、研究,恐怕沒有「讀盡人間萬卷書」的氣魄與堅持,是根本就難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