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智慧的境界

2020-12-06 佛系女的修行之路

《金剛經》是一部殊勝的經典,是諸佛、佛法的出處。經中有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金剛經所宣說的是般若空性的法門,而般若空性是產生一切諸佛之因,既然般若空性是三世諸佛之因,那麼三世諸佛所弘揚的佛法,也必定是般若空性。

般若是什麼?翻譯成漢語就是智慧,這個智慧非世間所說的智慧,聰明,明白這等概念。這是一種出世間的智慧,我們所處的就是世間,世間人都是不斷的串習著輪迴中的種種習氣,這種習氣和自己所造的善、惡之業力分不開。只在於比例不同而已,從而造就了千千萬萬不同的人,千千萬萬不同的人生。很多人說佛不用修,自己就是佛,不是說人人都是未來佛嗎?還修什麼啊,等著未來成佛就行了啊。這就是斷章取義。說人人都是未來佛,是說人人都具有如來藏。這是光明的佛性,可是被各種無明障礙著,所以不知道還有比這世間更美好的,這就是解脫之道。脫離開這個輪迴的長河中,沒有執著,沒有掛礙,沒有生死。最根本的就這最後一個----解脫生死。世間無論何物,都不能脫離開這個生死。有人懼怕死,有人懼怕生。七情六慾中不斷的受著折磨。

你說人生美,可真正回頭想想,大多是苦,樂的時候少,這二者比例懸殊,可是人們還是不願意脫離這個苦海,還是願意在這裡翻騰。簡單的說這就是無明。其實也不能怨有著無明的眾生,我想每個人或者是有意識的,都願意安樂吧,哪有人願意受苦的。所以這就有人去追求解脫。真正的解脫不是離開了你不願意呆的地方,也不是你離開了暫時受苦的環境了,是離開了輪迴苦海,離開了流轉的六道,開啟了光明的佛性,通達萬物的真理。

有人說了,這個說得太空了,和沒說一樣。是啊!總是站在門外又如何能看得到門內的真實呢?你覺得空,是因為沒有真心實意的去研究、探索其奧義。永遠不修,永遠覺得空。真正的通達了,達到佛的境界了,生死自如、具有無上的智慧,還要這世間的虛幻做什麼?這也許就是修行之人所要追求的「果」。我們是凡夫,和佛的智慧相比都是無法比的。所以要追隨、要學習,從中尋找解脫之法,只有證悟的那一天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喜樂。

經中佛告訴須菩提說:「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義淨法師的譯文是這樣譯的:「佛法者,如來說非佛法,是名佛法。」索達吉堪布是這樣開示的:「佛法有兩種解釋:一是指佛陀的圓滿功德。從顯現上講,通過布施等積累福德資糧,可現前佛陀的好色身、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但從勝義來講,這些都是不存在的,並不是真正了義的佛法。第二種解釋是:所謂佛法,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能息滅痛苦的妙法甘露,從究竟義來講,這也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世俗中的假象,是佛陀試度化眾生的方便。真正的佛法遠離一切戲論,是大無為法,六祖曾說:「佛經不是佛法,它是肉眼的境界,故非究竟。佛法就是智慧的境界。」

是的,不要用世俗的眼睛看佛法,也不要去妄自揣測、解讀。佛通過講法來告訴眾生解脫之道,高僧大德們在用我們能聽得懂的語言再次講解給我們聽,也在告訴我們這個般若空性的殊勝之處。也許離解脫還有些遠,但至少用佛的智慧能減輕痛苦,逐漸認清自己做為人應該去追求什麼。這些僅憑自己的分別念是不行的,只有依照大德們言傳身教,去實地修行才能開啟屬於自己的如來藏。

佛經中蘊含著無上的智慧,佛法就是智慧的境界。

相關焦點

  • 真正的佛法是境界
    在娑婆世界,因為受制於娑婆世界的因果,佛法只會呈現出它的一部分,而且是呈現非常少的一部分,這一部分你說他是佛法的全部嗎? 而更現實的情況是那一小部分中我們僅接觸到的那一部分去傳播。比如說像淨土法門或者說念佛法門,它也只是這個體系上的一個小小的枝幹而已。
  • 佛法智慧 與我們現有的智慧有著巨大的區別
    佛法的智慧統稱為般若智慧。嚴格來說,佛法的智慧只能叫做般若。我們經常聽說到的入定、止、觀、唯識、空、無我、無相、無念、無心、正等正覺、無為、如如不動,都是佛法的般若。佛法的般若,雖然在佛經裡用文字來代表它們,但不表示這些文字,就是對應的般若的真正境界。所有的文字,都僅僅是般若的代稱和符號。所有的文字,都只是相應的覺悟解脫境界的一個標籤。所有的般若,都不能用文字語言表達或描述。雖然我們讀到的佛經、佛法的書籍裡面,都在談論佛法和修行是怎麼回事,覺悟解脫是怎麼回事。
  • 智慧法語:佛說若人勤學佛法不厭倦 將有不可思議境界
    因為法是佛所說,你若單信佛不信法,這是不能入佛法的大海裡去。所以才說假設有人,能常常地信奉佛所說的一切尊法,就是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則聞佛法無厭足:因為有信的力量,所以聽講經說法,什麼時候也不會說我聽夠了,我不要再聽了。 聽法,不是說天天聽法,對我就一定有什麼利益,我就開什麼智慧了,不是這樣。真正信佛、信法的人,不希望得到什麼利益、什麼好處;你若想得到好處,得到利益,這還是有貪心。
  • 領悟佛法的智慧,開啟智慧的人生!
    領悟佛法的智慧,開啟智慧的人生!人生的本質就是心識、心念正果佛學因果是一種規律,造了什麼樣的因就會感什麼樣的果,但不是絕對的,中間還需要許許多多的緣。修行的關鍵是要在「心念未起之時」用功,平常多聽聞、思維,心中常思佛法,這樣,對境時才有可能提得起來。如果平時心中全是妄念,境界來臨時怎麼有力量去轉心呢 就跟一個學生一樣,聽了課後,平時要去複習、練習,熟練了,考試時才有好成績。
  • 佛法經典中,有助於提升境界的佛法金句,句句可以幫你離苦得樂!
    大家好,本期分享,佛法經典中,有助於提升境界的佛法金句,句句可以幫你離苦得樂!很多學友,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天都在讀經典,都在聽經,有時遇到外面境界是逆緣時,還是會生煩惱,還是會有抱怨的心,雖然也在放生,可是對朋友,對家人時,還是缺少一點慈悲心,相信,明白這幾句佛法經典中的金句之後,可以提升境界,道業精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句出自《金剛經》起心動念還在想我,就錯了。要想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利益更多的人。性德裡面沒有我。
  • 萬行大和尚開示:佛法的最高境界是萬物一體
    這和學佛的道理是一樣的:你先進入佛的思想,融入佛的境界,然後再從佛的境界和層次中走出來,形成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手法、個人的魅力。所以說,一個信徒之所以被度,既非佛度,也非法度,而是僧度。僧拿什麼度呢?僧拿著佛法在度。
  • 佛法中忍辱的最高境界:忍無可忍!
    ~簡簡單單學佛法,自由自在過生活~不論你是不是一個信仰佛教的人,佛陀的教法都可以給你的人生帶來不可思議的影響。如果你是一個佛的信仰者,能真正按照佛的教法去修行,那麼你註定行走在成佛的道路上!這也正是佛法高明的地方!佛陀是覺悟的智者,所以可以觀照到煩惱的根源不是外在的境緣,而是我們內心所起的作用。只有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煩惱。忍辱負重只是初級的階段,但是也必須有這個過程,痛定思痛才會明白這個以毒攻毒的妙法!忍辱只是過程,只是修行的方法,絕對不是我們要的結果。
  • 佛陀以在燃燈佛所無所得的證悟境界 告訴我們學習佛法要實修實證
    上一章我們已經學到,佛陀在整部金剛經中反覆強調,要把所有的佛法名相,佛法法相都要去除,要努力去實證每一個名相所指的覺悟解脫境界,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佛法智慧。這一章,我們來理解讓今天的許多學佛者都疑惑,甚至誤解的,佛陀在然燈佛所究竟有沒有得到佛法。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佛陀問須菩提長老,你意下如何?我佛陀當年在燃燈佛哪裡,有沒有得到佛法呢?
  • 養心成就五種智慧境界
    是開啟智慧,對不對?那麼你能夠成就五種智慧境界。這個就是他的境界,他的果位了。那麼人生修養在內在的心性修養上來說,就是成就五種智慧境界。   這個五種智慧境界,其實歸納起來就是兩個字:覺性。我們生命本具的覺性。
  • 佛教:到了一定境界時,親近「善知識」是佛法修行的必由之路
    相信所有修行佛法的人,在剛入門之時,師長們都會告訴你說佛法修行者只需要做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便可以獲得依法見性之道而得證菩提聖果,千萬不能見異思遷如猴子掰物般三心二意,因為那樣的話,便難免門門通而不精,有如半瓶之水晃晃蕩蕩,反而會妨礙佛法修行之道上的精進。
  • 佛法:通過靜坐就能修得一行三昧境界?六祖告訴你真實法義
    有些佛教徒,不好好地專注於自己的佛法修行境界的精進,卻將佛法當成了一門生意來做,如世俗商人那樣的爭名奪利,以自己在佛法上的修為水平去兜售給那些對佛法一知半解的信眾,從而達到自己不可思議的目的,即使這樣一來,一於己無益,二於信眾無利,三於佛法無益。
  • 佛法是更高的科學,理解佛法需要智慧
    佛法是更高的科學,理解佛法需要智慧。對於一般人來說,沒有實證修煉的體會,很多東西說了也不會明白。許多人由於其理解不足的原因,所講的佛法大多都是有意無意的欺騙。唯其如此,在長期的傳播中,不明所以的群眾逐漸對宗教產生了抵制情緒。
  • 佛法具有遍在的智慧,遍在到底是指什麼?
    這說明你心靈的力量,是通過避免一切染汙和煩惱的境界來生活。大乘的修行人看到了鑽石,他就知道沒必要去佔為己有,應該把它分享出去,用它去做佛行事業,讓它去利益更多的眾生,不要浪費鑽石的價值。三種情況有很大的區別,第一種小乘,避免問題。第二種大乘,大乘分兩種,一種是諸法性空的大乘,一種是道德感的大乘。
  • 證悟到阿羅漢境界,所獲得的智慧是什麼?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大乘佛教之中,覺悟之人所證的智慧有三種,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種智慧是針對證悟阿羅漢、菩薩、佛這三種果位的覺悟者而設的,也就是說,證到不同果位的覺悟者,會獲得不同層次的智慧。那麼,證悟到阿羅漢境界,所獲得的智慧是什麼?如何理解?其實阿羅漢所證悟到的就是第一種智慧:「一切智」,也稱「涅槃智」,這種智慧是覺悟者最初證到的智慧,它具有一切法共有的體性,也就是佛教中常說的「緣起無自性」,佛經上稱為「見道」,通過這種智慧,可以使煩惱斷盡,生死解脫,佛教把這種境界,稱為涅槃。
  • 佛法的四法印中,為什麼只有領略它越多思想境界才越高?
    另外我們這些生活在俗世凡界的生靈,自己所認為的意識中心,其實並不是我們的本質之心,只有能夠領悟了宇宙至高道理的覺悟者,才能夠找到自己的本質之心,證道大智慧,成為佛法之中的超脫者。超脫者境界高深的超乎尋常人的相信,無論是耐心亦或是慈悲心,都將是無限的,尋常的生靈拘泥於塵世的種種俗事而不能自拔的時候,他們卻在充當各種角色,來引導世人脫離苦海,打破塵世的束縛,從而實現真正的超脫,領悟到宇宙的大智慧,接觸到永恆的光明。這樣說來的話,有些人乾脆說,那菩薩豈不就是我們的僕人?
  • 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情中自有禪,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不管外界多麼紛繁嘈雜,心內始終平靜如砥,愛情始終明澈 出自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情詩。如此美妙的文字在耳邊婉轉的聲音中流淌。想那時,他在布達拉宮空蕩的寢宮裡,背對著陽光,寫下它們時,是何等憂傷和無奈,兩全終是奢望。
  • 以佛法智慧含融世間法
    「佛法」是從覺性、實相的立場,來觀察宇宙、處理人生的一切,因此具有最圓滿的價值。但現實世界裡,我們都是凡夫,沒有辦法具足所謂菩薩的智慧與福德,譬如:《金剛經》云:「昔為歌利王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不是一般生死凡夫所能做得到的。
  • 佛法精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開悟見道時究竟是什麼樣的智慧?
    學習佛法稍微久一點的同修,對開悟、見道、智慧這些具有佛法特色詞語,可以說是耳熟能詳。開悟究竟有什麼樣的智慧?見道又見的什麼?這是實修當中非常重要、關鍵的問題。禪宗古德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意思是真正的大道(佛法叫真如、自性等)是語言文字沒有辦法描述的,凡夫的心、意、識也是觸摸不到的。
  • 佛法無邊--頤和園智慧海
    小編首先要說明的是北京頤和園的「智慧海」不是海。「智慧海」一詞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讚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下圖建築雖極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稱為「無梁殿」。因為殿內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小編昨天跟大家簡述了慈禧太后與天地一家春的情緣,小編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頤和園裡智慧海佛法無邊的故事。
  • 佛法:一句名言背後的境界,被日本宮本武藏和中國禪宗推崇備至
    只是單純的覺得這一句話代表著可以與天地爭鋒的精神與境界,所以格外覺得讓人提氣。那麼為什麼禪宗的前輩大德們為什麼要用佛來佛斬這句話來形容自己宗門所修的佛法境界呢?難道是對自己所信仰的佛祖還有什麼不滿,以至於有什麼仇什麼怨以至於要用如此殺氣騰騰的字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