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經典中,有助於提升境界的佛法金句,句句可以幫你離苦得樂!

2020-12-07 愛心常相伴

大家好,本期分享,佛法經典中,有助於提升境界的佛法金句,句句可以幫你離苦得樂!很多學友,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天都在讀經典,都在聽經,有時遇到外面境界是逆緣時,還是會生煩惱,還是會有抱怨的心,雖然也在放生,可是對朋友,對家人時,還是缺少一點慈悲心,相信,明白這幾句佛法經典中的金句之後,可以提升境界,道業精進!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句出自《金剛經》起心動念還在想我,就錯了。要想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利益更多的人。性德裡面沒有我。想我怎麼對得起自己?因為有智慧的人知道,愛別人,才是真的愛自己。把幫助眾生覺悟做為自己的責任,念念想著如何讓大家,都可以過上覺悟的人生,有智慧的人生。

希望大家都家庭幸福,工作順利,事業順利。雖然大家的文化傳統不一樣,有一樣是相同的,就是本性是一樣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佛法,都說學習一定要立志。有廣大的心量,為天下國家做一點事情,為了更多的家庭幸福,引導大家的思想向善,積極行善,精進改過,一定多做利益別人的事情。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句金句,出自《無量壽經》。在修行的時候,最基礎的是身口意三業,做到不說妄語,不說傷害別人的話,不說別人的是非,不說那些讓別人,心生惡念的話。不傷害其他的人,不佔別人的便宜,不做邪行的事情。不生氣,不發脾氣,才有智慧解決問題,幫助別人。

其實,在學佛法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逆境,如果定力不夠,很容易就被外面的境界轉了。佛法是內學,也就是說,修的是自己的心,心地慈悲,不和別人對立。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有修為的人所到之處,會令一切眾生,心生歡喜。別人有困難時,會盡力幫助。在生活中做到溫、良、恭、儉、讓,內修自己的不貪不嗔不痴。

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這句出自《無量壽經》。能夠聽聞大乘佛法,是大福報之人。一定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才能了解大乘佛法,一聽聞,就相信更是難上加難。最難的就是,聽聞相信之後,非常願意按照經典中的話,來改正自己。

按照佛在經典中所說去做到,依教奉行的人,一定也是境界不斷提高的,大修行人!為什麼說要真學佛,只是聽了,和佛法結了善緣,沒有真的做到,就是不相信,真的相信人,一定會將經典中的話,努力做到!祝願所有的修行人,身心和諧,道業精進,一切順利!

總之,放下我執以後,按照十善去修行,多做利益大眾的事情,做到經典中的話,才是大福德之人!一定很快會開智慧,過上覺悟的人生以上就是本期內容。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互動!持續觀看更多內容,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您的每一次轉發、收藏、點讚就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佛法:道,滅二諦是能夠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門
    人生都是苦因,苦果的相續,要離開煩惱,以四聖諦來說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學佛法最基本就是四諦門的觀察。道,滅二諦是佛,法,僧三寶中法寶的體性,為什麼法寶中只說道,滅二諦,而不含苦,集二諦。因為苦,集二諦分別解說輪迴的現象,是苦因,苦果的顯現,而道,滅二諦是講離苦得樂。道諦是苦因地滅,滅諦是苦因和苦果同時滅。只有苦因和苦果不存在,才能真正脫離苦海。可見法寶稱之為寶是以離苦得樂的那個部分來建立標準的。
  • 斌宗法師:人生之苦說不能盡 佛法能使人離苦得樂
    斌宗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要說佛法能使人離苦得樂,先來說明苦,迫惱身心,使人們不得安然謂之苦。世間苦事無量,如三苦、八苦、十苦、百苦……說不能盡。你看這稱苦不苦呢?人們如果甘心吃受,視為非關重要的事,那就無話可說。如或不然,有急求解脫的必要,那無論何人都要趕快來信佛學佛,因為佛法能使人離苦得樂故。當用何等佛法去脫離它——苦?講起佛法,它的範圍很廣大,內容很豐富,就經律論的傳譯,和我國歷代祖師的著述,結集成為一大藏經,已有數萬卷之多。
  • 徹底講透佛法:讓人人離苦得樂
    在《妙法蓮華經》裡,佛陀講述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使命是為了眾生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和規律,從而離苦得樂直至成佛。所以佛追求寂靜涅槃,普渡眾生。佛主張眾生平等,皆可成佛。成佛關鍵在於懂得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和規律?佛陀用一生給出了答案。1、出生:天上地下,唯我獨尊。2、出家:不捨不得,大舍大得。3、出世: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 佛法是智慧的境界
    《金剛經》是一部殊勝的經典,是諸佛、佛法的出處。經中有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脫離開這個輪迴的長河中,沒有執著,沒有掛礙,沒有生死。最根本的就這最後一個----解脫生死。世間無論何物,都不能脫離開這個生死。有人懼怕死,有人懼怕生。七情六慾中不斷的受著折磨。你說人生美,可真正回頭想想,大多是苦,樂的時候少,這二者比例懸殊,可是人們還是不願意脫離這個苦海,還是願意在這裡翻騰。簡單的說這就是無明。
  • 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苦諦,常人只有苦,沒有諦
    修行需要動力,一個強有力的動力來源就是想「離苦得樂」。要離苦得樂,首先得認識到自己處在苦之中,然後才能設法出離,如果不能意識到自己身處苦之中,自然談不上離苦得樂之事。比如我們生病了,會一心求醫,沒有治好之前往往坐立不安,坐立不安的內在原因就是想解脫這個病苦。佛陀轉四諦法之時,也是首先開示苦諦。苦為梵語Dukha,是「逼迫」之義。
  • 佛法中的「人生是苦」被眾人誤解了很多年,佛是這樣解釋的
    「人生是苦」是佛法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在現代人的概念中,這個詞已經被誤解了很久了,甚至讓很多人產生了消極的態度和悲觀的生活方式。按照很多人的看法,認為人生就是苦的,人生在世毫無意義。但是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如果說家境困難是苦的話,那經濟富裕不就是樂麼,如果體弱多病是苦的話,那麼身體健康不就是樂麼,所以苦和樂都是相對的,你只看到苦,卻忽略了樂,是不是顯得片面了呢?
  • 只有這樣理解因果 你才能離苦得樂
    一、苦是因,樂是果。佛陀說的苦,是指每個人自己內心痛苦的因。佛陀所說的樂,是指從每個人從自己內心,脫離痛苦後得到的解脫樂果。二、貪嗔痴是因,苦是果。每個人內心,都有各自貪嗔痴的因,每個人都有各自痛苦的果。有多少貪嗔痴,就有多少痛苦。
  • 佛法中的慈航是什麼意思?
    慈航,首先要知道慈的字意是什麼,在佛法中,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之說,是為四種廣大的利他之心,認為可以令世間眾生獲得離苦得樂的成果,而其中的慈就是能與眾生安樂的友愛之心。,就必須要有「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大愛之心。
  • 淨空法師:法布施的利益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佛法裡面也有學位,佛陀是最高的學位,第二個學位是菩薩,第三個學位是阿羅漢。它的學位是怎麼樣評得的?它是要求智慧、德行。德行裡面最講求的是定功,再持戒。持戒、修定、開智慧,這是佛家教學的次第。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就是開智慧,所以戒定慧稱為三學,就是學習的三個因素、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以後儒也採納了,道也採納了。
  • 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傳說中的生老病死、愛別離等苦
    接續上篇《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苦諦,何為三苦?》,繼續討論苦諦中的八苦。對凡夫而言,感受最深的就是苦苦,對壞苦和行苦,常人難以覺察到它是一種苦。菩薩在修習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需要所緣境,所謂悲能拔苦,故而需要苦的對境。
  • 佛法:四念處和苦因苦果的關係
    諸行無常就包括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諸法無我就包括法無我。連接四諦法的觀察,把苦因和苦果都滅了,就是離開痛苦。佛法講快樂,沒有另外安立一個快樂,只不過是離開苦因和苦果而已。世間只不過是這些追求快樂,而實際是苦因和苦果一直持續而已,佛法只不過是離開苦因,離開苦果而有一個快樂,僅此而已。
  • 如何「離苦得樂」,知道這4點,做到當下開始……
    傳統上認為,學習佛法的目的是為了「離苦得樂」,這段話聽起來簡單,但操作起來卻無比的困難,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往往搞不太清楚「苦」與「樂」的本質是什麼,源頭是什麼。認清本質,修正思維,把佛法認知具體生活化。
  • 淨空法師:「破迷就離苦,開悟就得樂」
    現在講經懺,做法會,叫佛事,實際上經典不是這個解釋。佛事就是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這是他的事業。三十歲開悟,開悟後就在鹿野苑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經上記載,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佛事,釋迦牟尼佛一生就只是教學,修行是個人的事情,佛不管。所以在經典沒有看到佛什麼時候打個禪七,打個佛七,領眾修行,沒有記載。
  • 離苦得樂,修行並不難
    什麼是「四聖諦」,什麼是「八正道」,頓悟人生,離苦得樂,修行並不難01四聖諦苦諦,就是說世間一切都是苦的,苦是苦,比如生老病死;同時,樂也是苦。為什麼樂也是苦呢?因為歡樂總是短暫的,當歡樂消逝的那一刻,你的內心會更加的失落,甚至於,比沒有這個歡樂更痛苦。
  • 願你悟透「四聖諦」,用離苦得樂的智慧利劍,在餘生披荊斬棘
    原來「輪」一是說佛法的意義,好比碾米的輪,能夠碾破糠秕,以喻佛法能夠破除煩惱;二是說佛法猶如舟車的輪,能夠通行抵達目的地,以比況佛法能通達到常、樂、我、淨的四德涅槃之地。「轉」有轉迷為悟,轉染為淨,轉凡為聖,使眾生能夠有所改轉的含義。為此之故,所以佛教界把釋迦牟尼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說法,稱為「初轉法輪」。
  • 生活中遇到困境,佛法兩句經典讓你受益終生!
    佛教文化的傳承,讓越來越多修行的人,在生活中得到了受用。不管是行、住、坐、臥,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修行當中。佛教文化,自從古印度傳入我國以來,受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古聖賢人的影響,特別是在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影響下,真正的讓人們體會到「佛法不離時間覺」,體驗禪無處不在,當我們生活中遇到一切困境,佛法兩句經典更讓我們受益終生!
  • 救度眾生,是為眾生離苦得樂,出離輪迴
    佛法,是濟世利生的至善行持,只要是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有應該有一種自律,那就是自己身為佛子,要為廣度眾生而修行,是所謂「為利眾生願成佛」,成佛之道就是自利利他的解脫之道,佛法對眾生的利益,不僅是要眾生想活得自在,更要深化到解脫輪迴的大自在之中。
  • 《大乘起信論》講解三: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紹隆佛種,而造此論
    此中作因有八: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
  • 常聽說「佛法無邊,回頭是岸」,你知道佛法到底是什麼嗎?
    佛法是萬事萬物的、是無時無刻的,你時時刻刻的所念所想,小到微塵,大到宇宙,都是佛法。佛法是人生最放鬆的娛樂。它為了我們的生活更加圓滿而存在,為了我們靈魂更加自由而存在,為了我們斬迷破執而存在,為了我們離苦得樂而存在,為了我們免受流浪之苦而存在……佛法是一切智慧。有你我的地方就有佛法,它與天地同生,與一切事物都無先後主次之別。而佛陀的偉大就在於他能把這一真理看得了了分明、絲毫不差。
  • 真正的佛法是境界
    在娑婆世界,因為受制於娑婆世界的因果,佛法只會呈現出它的一部分,而且是呈現非常少的一部分,這一部分你說他是佛法的全部嗎? 而更現實的情況是那一小部分中我們僅接觸到的那一部分去傳播。比如說像淨土法門或者說念佛法門,它也只是這個體系上的一個小小的枝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