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創立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在尼泊爾境內,創始人是悉達多·喬達摩。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只是覺悟的人。佛陀又稱如來,因為他是釋迦族人,所以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示意是釋迦族的聖人。
在《妙法蓮華經》裡,佛陀講述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使命是為了眾生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和規律,從而離苦得樂直至成佛。所以佛追求寂靜涅槃,普渡眾生。佛主張眾生平等,皆可成佛。成佛關鍵在於懂得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和規律?佛陀用一生給出了答案。
1、出生: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2、出家:不捨不得,大舍大得。
3、出世: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1、出生: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迦毗羅衛國的國王淨飯王仁政愛民,國內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但淨飯王卻悶悶不樂,原因是一直沒有子女做繼承人。直一天夜裡,王后摩耶夫人夢到一頭白象飛進入自己身體後,便懷孕了。夢象受孕不久,摩耶夫人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生出釋迦牟尼,出生後走了七步,步步生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佛陀的誕生給王宮內外增添了許多歡樂,淨飯王也終於完成多年的心願。在命名典禮上,淨飯王為太子取名為:「悉達多·喬達摩」,意為「成就一切者」。淨飯王還請來當地最有名的長老阿私陀仙為佛陀看相。阿私陀仙一眼就看出佛陀相貌莊嚴,氣宇軒昂便說:「您的兒子將來若在家,定為轉輪聖王,能夠統治天下;若出家,定成為世間明燈,教化眾生。」淨飯王只想兒子繼承自己的王位立刻說:「他定會成為聖王,手握寶劍,開疆擴土的。」也許是反者道之動,阿私陀仙說:「寶劍徵服疆土,戰爭重繪版圖。但智慧徵服人心,你的兒子將會改變時代。」仙人的解釋讓淨飯王喜憂參半。
淨飯王為了徹底打消太子出家的念頭,特為他建造了一座舉世無雙的宮殿,命名為「四時宮殿」。進入宮殿四季如春,歌舞不斷。宮女歌妓常侍左右,不知人間還有春去秋來的悽涼,不知人生還有悲歡離合的愁苦。還為他籌備隆重的婚禮,迎娶鄰國最美的公主耶輸陀羅為妻。但太子漸漸厭倦了宮內喧囂繁華的生活,出宮散心,卻見宮外的苦、老、病、死比比皆是,和在宮內淨飯王為他所營造的假相完全不同。見慣朱門酒肉臭的他,突然見到路有凍死骨自然深受觸動。隨即陷入深思反省,對人人都難以避免的苦、老、病、死難以釋懷。
當太子再回到宮內,看到平日裡陪伴自己玩樂的妙齡歌女們個個喝得醜態百出。看著他們沉迷於眼前享樂,絲毫沒有意識到生死無常的痛苦。便對自己以前紙醉金迷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厭惡。有了出家修道的念頭。一天夜裡,太子趁著妻子耶輸陀羅和小兒子羅睺羅熟睡之時,便出家修行。
2、出家:不捨不得,大舍大得。
放棄唾手可得的王位,放棄貌美如花的妻子,放棄嬌小可愛的兒子。只為追求真理,普渡眾生。只是為了讓自己與一切眾生從生老病死的痛苦輪迴中解脫出來。眾生苦苦追求的,卻是佛陀一心想擺脫的。所以成佛就難在看不開,放不下而已。
佛陀將身上穿的華服以及白馬交給隨從帶回王宮,換上素衣,開始自己的修行生活。出家修道後遍訪名師,很快達到了世間修行者們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佛陀發現這些所謂的最高境界並不究竟,於是放棄種種修行方法而獨到山中苦修。獨修苦行六年之久,每日只食一麻一麥,漸漸身體變得極度消瘦,有一日,他忽然覺悟到,過度享樂固然不能達到解脫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不能進入大徹大悟的法門。於是他決定重新進食,放棄苦行,每日皆受牧女供獻的乳糜。
一月之後,又回復了昔日的身強體健,便去尼連河沐浴更衣,容光煥發,立願成佛說:「不成正覺,不離此座。」便在菩提樹下禪坐7天即將成佛時,祥光衝破死亡與欲望之魔宮,魔王波旬想阻止他成佛,便命令愛欲、樂欲、貪慾三個魔女前去蠱惑他。但佛陀心志堅定,視而不見,猶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並訓誡她們道:「你們雖花容月貌,但心術不正,如革囊眾穢。」魔王波旬見魔女徒勞無功後,惱羞成怒。他帶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蟻殺向佛陀,佛陀毫不動心。毒雷毒箭射到近處,皆紛紛自落。佛陀說:「我以修成無量福德智慧,你來攻我無非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隨後覺悟道:「原來一切皆是幻象。」從此成為無上正覺,號釋迦牟尼佛。佛陀苦修六年,禪坐七天,最後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就是說眾生皆有佛性,只是人人都有想要什麼的欲望,就有了不要什麼的恐懼,這就是分別心,有了分別,就有了執念。這就是人的貪嗔痴,也是釋迦牟尼佛見芸芸眾生苦不堪言的根源。
那麼佛陀悟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和規律是什麼?真能讓人離苦得樂直至成佛嗎?
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切皆空
宇宙人生的規律是:世事無常
佛學的理論基石就四個字:無常歸空
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皆是短暫的!
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皆是空無的!
空是萬事萬物的本質,空不是無,空是一種短暫存在,轉瞬即逝。所以佛講破相,就是不要執迷於表象,偏離了本質。意識到空後,人就是自由的,絕對可以活的從心隨緣。也就是可以達到無需無別即是佛的涅槃境界,是對萬事萬物既不喜歡,又不不喜歡。既不需要,又不不需要。也就是克服了人最大的弱點,欲望。達到對一切都不在乎的無所謂境界,只剩當下純粹的感受,這就是涅槃境界。涅槃後,才好普渡眾生。
3、出世: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涅槃後,佛陀當下便向五名來送食者說法道:「欲求覺悟應防兩大極端,享樂縱慾是墮落,禁慾苦行是痛苦。避開這兩大極端,行於中道,能導致智慧覺悟,可修得脫離苦海。不追悔過去,不憂慮未來,只專注當下。進食時,專注於感受。覺醒的人能從每粒糧食感受到它包含全世界,包含無限的時空,照耀它生長的陽光,滋潤它生命的雨露,環環相扣的自然萬物都在其中」五人聽後,頂禮拜服。
隨後幾年裡,佛陀帶領著弟子們秉承初心,四處遊行,教化眾生。一日眾弟子乞食時,不受村民待見。眾弟子對佛陀說:「村裡的人總辱罵我們,還嘲笑我們,我們能到別的地方乞食嗎?」佛陀答:「當然可以,只是讓你們到別處的理由,又會跟隨你們到那裡。別人辱罵和嘲笑我們,我們就生氣了嗎?如果別人鮮花相迎,讚美我們,我們就高興了嗎?就是說你們將悲喜權利交給他人操控,外界因素能決定你們心境,就是心隨境轉,則為凡夫。所謂修心就是將外求的心轉回內求,不要受到外界刺激影響,修行講求不動心,這正是人的偉大之處,可以只為內在信仰而活,不管外界刺激。也就是身在地獄,心在天堂。做到境隨心轉,則為覺悟。」眾弟子領悟後說:「老師,是我們的問題,如果外界能讓我們產生痛苦與憤怒,只是我們還未領會你的教誨。」佛陀再說:「修行的三層境界,首先是亳不在乎,死不動了。然後是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最後是一切唯心,造化萬物。總之修行目標是讓我越來越不需要世界,讓世界越來越需要我 。也就是讓自己需求最小化,讓自己價值最大化。」弟子們受戒後,皆用心修行,勇猛精進,普渡眾生。
佛陀聽說父親淨飯王已重病在身,遂帶眾弟子回到迦毗羅衛國。淨飯王聽到悉達多王子已成佛歸來大喜,帶病偕同王后出城迎接,親族百姓隨街焚香獻花。太子妃耶輸陀羅見到日思夜念的佛陀,百感交集。佛陀給她作了重要開示,讓她明白世間的悲歡離合是無常的、無我的及空的本質。隨後耶輸陀羅與釋迦牟尼養母摩訶波闍波提一起皈依佛門,成為最早的比丘尼。羅睺羅對母親耶輸陀羅說:「我父親太特別了,整個世界都找不到他這樣的人,他不穿漂亮的衣服,不配劍,不嚇唬人,卻比所有人都厲害。」耶輸陀羅說:「對,你父親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徵服了自己。能徵服世界,卻徵服不了自己的人,並非勝利者。能徵服自己的人,早已徵服了全世界。」
釋迦牟尼八十歲時,經過四十多年弘法之後,佛陀的身體日漸衰老。在接受完最後一次供養後,佛陀說自己將圓寂涅槃,最後一次開示天下說:「我所追求的真理,既不是宗教,也不是道德。宗教以天國令人嚮往,以地獄令人恐懼。道德區分是非對錯,善惡好壞。而我所追求的只是純粹的體驗,沒有思想,沒有欲望,只是去感受,去認識自己,你會發一切思想和情緒的源頭都是虛空的。你不會再認為萬事萬物是有差別的,所以能做到從心隨緣。」開示完後,佛陀為了眾生能忽指見月,提出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界無物。隨後佛陀命阿難陀在雙林中設席鋪床,然後頭北面西,右側著席,疊足安臥。便默然無聲,安息圓寂。
佛講涅槃,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修者以律制心,覺者由心生律。
佛看世界的視角:
1、以空的平等視角看世界:貧富貴賤,是非對錯,都是一場空,最後都是平等的,菩薩畏因要從心,凡夫畏果要隨緣。所以不管什麼貴賤對錯,只管讓一切變得更好就行,要去分別心。
2、以變的動態視角看世界: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沒有什麼是永恆的,珍惜當下,用心感受點點滴滴的變化,要去執著心。
3、無我的客觀視角看世界:有我的主觀思想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衰老、生病、死亡你害怕嗎?其實你並不害怕,因為每天都有大量的人生病死亡,你並無反應。所以人真正害怕的不是衰老、生病、死亡,而是害怕我的衰老、我的生病、我的死亡。這才是人修行的關鍵,因為自私是痛苦的根源。
佛法是這世界最講奉獻的文化,任何一個覺悟者,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實質上最後成全的都是自己,如毛澤東和釋迦牟尼。服務他人就是成全自己,所以誰自私誰就是蠢貨,因為無私才是最大的收穫。
佛法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變與空就是世界的真相,真相給人自由,但它先讓人痛苦。接受不了真相,就配不上幸福。
下期講中國人是如何將佛法禪化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