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講解三: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紹隆佛種,而造此論

2020-12-07 明心茶園

論曰:為欲發起大乘淨信、斷諸眾生疑暗邪執,令佛種性相續不斷,故造此論。

為了讓大家對大乘佛法產生清淨的信心。斷除眾生的疑惑和邪執著。前面的偈子裡面也講了去除疑惑和邪執,產生清淨的信心,令佛種不斷,所以這是造論的目的。

有法能生大乘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一作因,二立義,三解釋,四修信,五利益。此中作因有八: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

大乘成佛的根本因,講具體的義,比如說心真如、心生滅,覺和迷,迷和悟這之間的關係、方法原理,然後講修行人怎麼樣產生信心,怎麼樣去進修,然後講學習這個論的意義和修學大乘的利益,境行果,講它的原則、理論、方法、實踐,簡單來說即是境行果,所以說整個論的結構是一個整體。

首先第一部分,作因。一個總的因,願眾生離苦得樂,起正信,當然他會更細的來講。作因有八個,第一個總相,《大乘起信論》根本的作用,最根本的是願眾生離苦得樂,一切法都是這樣的,最究竟的最根本的,《大乘起信論》也是起這樣一種作用的,他不是為了貪求利養,作者作這個論不是為了自己名聞利養,因為有了名聞利養就有了人我眾生的執著,就有了妄念的延續,有了妄想,可能就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愛好,以自他高下的分別心為基礎來做事了。但是這裡他講不為貪求利養等等包含了很多,從自私的角度會很有多問題。如果說你講經說法有很多成名、影響多少人這樣的想法,可能動機就不純了,要保持清淨心。當然這裡他講他的願是令眾生離苦得樂,從清淨心實現自己的菩提心,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為眾生開發智慧來作這個論,這是總相。最根本的原則、最高的原則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家能夠依靠佛法得到解脫,離苦得樂。這是作因的第一點,這是最根本的、最高原則的一個總體的動機。

作這個論的第二個原因是為了顯示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這個論的特點或者說作者寫這個論的出發點,他為了顯示佛的本懷,顯示佛的根本的願力,顯示佛的根本的智慧,顯示如來根本實義,顯示佛教所有的經典中最根本的道理,最真實的法義。令眾生生正解,正解就不是邪見邪解了,就是給你顯示佛法最根本的諸佛本懷,佛經裡邊的最根本的最準確的,符合佛的本意的這些法,所以能令眾生產生正解。所以說我們學習《大乘起信論》就是直探諸佛本懷,總持諸經的精要精髓,同時能夠產生正解、正見。

所以當你對起信論裡邊所講的道理真正的理解了,那麼你就對整體的佛法產生了正解正見,換句話說,如果起信論讀懂了,那麼你再去理解大乘的經論,就會很容易去理解了。

如果我們去看華嚴宗的法藏法師、澄觀法師,法藏法師他在解釋《華嚴經》的時候往往就會引用起信論的原文。澄觀大師也是這樣的,他在解釋華嚴經的時候也會引用起信論裡邊的原文,後代人解釋《楞伽經》、《圓覺經》,還有禪宗也會用起信論裡邊的原文,所以說起信論是非常重要的,讀懂起信論就進入大乘佛法的門,起碼不會走偏。換句話說讀懂起信論就有了一個基礎,就可以真正去深入大乘佛法的經典和法義的精髓。

另外一方面,如果你讀了很多經,再讀起信論,實際上促進了你提煉出更精確更精要的佛法認識,會更好的鞏固和理解法義。所以說為顯如來根本實義,實是實相、真實之義,最根本的道理,令諸眾生生正解。我們學這是樹立正見的一個過程。生正解,可能有好多以前學來學去還沒入到門,在門外徘徊。這就是你真正的進入佛法的大門。

第三就是為令善根成熟的眾生……有的人生生世世一直在修佛法,他的善根成熟了,但是他要確認。但是在不同的時代碰到不同的學派,如果碰到一些惡知識,或者一些不究竟的講經的人,可能使你動搖或者不確定。那麼善根成熟的眾生遇到《大乘起信論》他可以產生不退的信心,這個信心指的是我們對自心佛性,對自己成佛、自心具足無量功德無量潛力的這種堅定的信心。

所有的寶藏都在你的自心中,看你怎麼樣去開發它,所以說善根成熟的人他慢慢會體悟到自心,產生不退的信心,於大乘法有堪忍,有這樣一個不退信心,他真正能夠去擔當,去繼承、弘揚、修行大乘的佛法。如果你說小乘,可能會說這一輩子完了,涅槃,什麼都不做最好了,但是大乘是無限的無量的。所以說令善根成熟的眾生產生不退的信心,能夠堪忍大法。

第四令善根微少的眾生發起信心,一直到不退轉信。對於善根不足的眾生讀起信論學起信論可以使他產生信心。善根微少的眾生有一種就是心外求法的人,他很難接受自心是佛,他一直跪著,匍匐在地上仰望星空,他不站立起來,他不知道自己也是宇宙星空,或者宇宙星空也在他的自心之中。這是讓善根微少的眾生,讓他們發起信心得不退轉。

第五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學大乘能使眾生從自心來著手,遠離貪嗔痴三毒,調伏自心,消除業障。可以從自心通過發菩提心,通過懺悔種種方便來解除我們潛在的業障,可以從自心當下一念來用功,念念相續,善法增長,惡法消滅。所以說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遠離三毒。

第六令眾生修正止觀。因為佛法的根本在於止觀,止觀為因,定慧為果。修正止觀,修真正的、真實的止觀,正和邪是相對的,而不是那種邪定,不是外道的定,而是真正的自性定,自性定的標準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真如三昧、大乘的慈悲觀、首楞嚴三昧、大乘的唯心識觀、真如觀、般若觀等等。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凡夫、小乘的過失之心。

第七,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如理思惟,如法修行,隨順真正的佛性之理,於真如之理去正思維,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你的思維契合於佛理,或者順應於佛理,順應於法理,順應於自性之理的話,順應於法界的本源的道理的話,那麼肯定能夠生於佛前,得到大乘的信心,不退於大乘。

第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講解如果修行信樂大乘,你會得到的利益,世間萬事都有因果,你修行大乘、信樂大乘、研究大乘,肯定對你的人生,佛教講的不光一生,而是生生世世,不光講的人的一生,人的世界,而講在無限的宇宙中你的福報,這裡會顯示信樂大乘的利益。

這裡講到造論的八個動機或者八種原因,也可以講它的作用。《大乘起信論》它的作用是什麼呢?可以離苦得樂,可以了解諸佛本懷,可以了解諸法實相。《華嚴經》裡邊講直探諸佛本懷,了解禪宗本地風光是什麼樣,它就是給我們產生正見正信正解,所以顯如來根本真實義,使我們產生一個正確的見地,樹立正見。

另外,善根成熟的人使他對大乘產生不退的信心,善根不熟的人能夠發起大乘的信心,所以叫大乘起信,使我們產生大乘的信心或者維護我們原有的信心,維持信心。或者消除業障調伏自心,因為《大乘起信論》講一心開二門,萬法唯心,實際上是要相信我們自心自性,我們如來藏的無量功德,所以這個時候就能調服自心的三毒,你知道從哪裡用功。還有能夠使我們真正的修持大乘止觀,而不是小乘、外道的止觀定慧的法門。

還有可以使我們如理思惟,究竟不退於大乘,我們還能夠了解到修習和信樂大乘佛法得到的殊勝的利益。世間法都有因果有對待有好處,但是世間法都是剎那生滅的,大乘法是契入法界,得到的是無限的法性的解脫,自由自在的清涼,無限的願力,利益非常的廣大,有多大的願力就有多大的功德、受益,而且這個受益不僅是自己,是自他不二的,眾生也受益。

它的第一部分講了作因,八個點,既是作者寫這個論的原因、動機,也是這個論的特點,基本內容和作用。最後,所有的眾生,希望能夠歸信大乘,所以叫《大乘起信論》。

講師簡介:史文,資深修行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師從王雷泉教授。

史博士自1992 年開始學習宗教,先研修道教,1993 年始接觸佛法,後十餘年佛道兼學。他曾龐雜涉獵佛教各宗、各大宗教及諸外道之學。近十年他深入大經大論祖師言教,終純信於大乘圓頓之教。史文博士對佛教的判教和教理有深刻的感悟。

史博士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主攻儒釋道思想史和經典、宗派研究與高等教育、學前教育等方向。他已發表《禪觀影像及其超越》和《儒家的天道貫通觀 - 人與社會及自然的和諧之道》等專業論文,出版譯著[美]保羅·L·史萬森《天台哲學基礎 - 二諦的展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011年史博士訪學歐洲研究高等教育,2014-2015年作為訪問學者,他在美國太平洋大學研究比較宗教學和高等教育學。

相關焦點

  • 《大乘起信論》講解二:皈依一體三寶即皈依當下一念心的無上清淨
    《大乘起信論》是總攝要義,把經論的各種原理揭示出來,所以說皈依清淨的三寶即是皈依自性的三寶。然後講勤求正覺者,無邊的德藏僧也是勤求正覺的人,勤求正覺的清淨僧。為欲令眾生,除疑去邪執。起信紹佛種,故我造此論。為什麼寫這個論呢?首先希望得到三寶加持,他造論的目標和目的是什麼呢?
  • 馮煥珍教授:《大乘起信論》「非佛教」嗎——關於「《起信論》非...
    一、引言《大乘起信論》(下文簡稱《起信論》)是佛教中的一部經典論書,它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點:一、以眾生心為所依體;二、以一心開二門(「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為理論構架;三、以真生、本始不二為宗義。
  • 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 唐三藏唐實叉難陀奉制譯)
    為欲令眾生, 除疑去邪執, 起信紹佛種, 故我造此論。論曰:為欲發起大乘淨信,斷諸眾生疑暗邪執,令佛種性相續不斷故造此論。有法能生大乘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一、作因,二、立義,三、解釋,四、修信,五、利益。
  • 試述《大乘起信論》與大乘佛法之修行——陳勇
    自近代以來,雖然對《大乘起信論》的真偽問題有種種不同的看法和爭議,但它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對各宗派的巨大影響則不容懷疑。從佛法修行的角度來看,《大乘起信論》自古至今一直被看作是大乘佛學入門必讀之經典,其思想深刻影響著廣大佛教修習者,由傳習此論而起信佛者不計其數。
  • 我們一起來修學《瑜伽師地論》續二
    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而於《楞嚴經》則說【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於《解深密經》又說:【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 淨空法師:法布施的利益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它的學位是怎麼樣評得的?它是要求智慧、德行。德行裡面最講求的是定功,再持戒。持戒、修定、開智慧,這是佛家教學的次第。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就是開智慧,所以戒定慧稱為三學,就是學習的三個因素、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以後儒也採納了,道也採納了。 在中國從漢唐一直到滿清,外面有儒釋道的形象,他們穿著不一樣,行禮方式也不一樣,禮服也不相同,但是實質上他都學。
  • 義德寺《起信論》課程圓滿結束
    惠空法師於義德寺南山律研究所的《大乘起信論》課程圓滿結束了。在二十五節課程中,師父透過起信論內容向同學們解析了如來藏思想,並且將之與其他宗派思想做了對比。使同學們在這樣的對比學習中,打破宗派的知見,對於整個佛法體系都有了穿透性的見解。
  • 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講解
    丙五、離倒生信門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者或有宿習無知猶豫顛倒,執著外道小乘邪教,故於大乘不能信解,為善分別大乘法相,令其信解了達,決定離顛倒故。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其心迷亂,誹毀不信,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 《大乘起信論》不是所謂的「外道」之論
    因為所有的經錄,都只是經錄的作者根據當時已經流行並受到信用的經論匯集而成。至於該經論是否真正是題名的作者所撰,經錄的匯集者不可能完全判斷正確,其中會有一些錯謬。首次記載《大乘起信論》的是隋代第一部經錄《法經錄》,作者法經根據「真諦錄無此」,故編入「眾論疑惑部」。後來費長房的《歷代三寶記》,在真諦條下收入《大乘起信論》時,沒有編入疑惑部。
  • 馮煥珍:《大乘起信論》「非佛教」嗎
    》(下文簡稱《起信論》)是佛教中的一部經典論書,它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點:一、以眾生心為所依體;二、以一心開二門(「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為理論構架;三、以真生、本始不二為宗義。佛陀為了攝化當機眾生,當然可以說如來藏。《楞伽經》開示道,佛是為「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寶性論》更詳明佛說如來藏(論中稱為佛性)有五個原因,其中的第五個原因恰恰是為了斷除眾生的我見。其次,佛教經論明確宣稱佛陀所說的如來藏不是實體。如《勝鬘經》云:「如來藏者,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人。」
  • 馮煥珍教授:《大乘起信論》「非佛教」嗎
    》(下文簡稱《起信論》)是佛教中的一部經典論書,它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點:一、以眾生心為所依體;二、以一心開二門(「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為理論構架;三、以真生、本始不二為宗義。佛陀為了攝化當機眾生,當然可以說如來藏。《楞伽經》開示道,佛是為「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寶性論》更詳明佛說如來藏(論中稱為佛性)有五個原因,其中的第五個原因恰恰是為了斷除眾生的我見。其次,佛教經論明確宣稱佛陀所說的如來藏不是實體。如《勝鬘經》云:「如來藏者,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人。」
  • 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淨旻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以及卷十四《梵動經》末「當佛說此法時,大千世界三返六種震動」的記載,均可作為佛陀具有超人間性的佐證。因此,我們確信:「佛為出世三乘聖眾中之大聖,人天猶為凡世,不得與凡世人倫聖哲混同。」在說法的內容方面,佛陀始終堅持《維摩經》所說的「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的施教方針。
  • 第十一世班禪釋受《三主要道論》文字實錄
    因此,我等在已得遇暇滿妙身,乃至正法善世時分,為務必使一切慈母有情眾生,斷盡輪迴無邊諸苦,能獲殊勝清淨圓滿之大寶佛果位。我等須善巧聽聞所聽聞之甚深正法,由文殊至尊向怙主上師宗喀巴授受「三主要道」之精要。宗喀巴大師又將其授予親教弟子擦科瓦我將分兩篇來講解此論典:上篇——作者宗喀巴大師的殊勝經歷,下篇——論典《三主要道論》之內容。
  • 佛陀先說苦聖諦,方能令眾生信解善法,離苦得樂
    在《大般涅槃經》中記載說,諸天諸人,見到佛將涅槃,如同慈父離世一般無助痛哭,一切龍天護法部眾,也因佛陀涅槃而表現出巨大的憂愁苦懼。佛陀入滅之時,一切草木、藥樹、華葉都在那一剎那剖裂開來,須彌山王的層層眾生,因憂懼愁苦的緣故,也使山河大地幾欲傾頹摧折。須知,佛所入滅的,並非是如來的法身,而是應化於娑婆世界的化身。
  • 大乘起信論(實叉難陀譯本精校版)
    馬鳴菩薩造 大周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歸命盡十方  普作大饒益 智無限自在  救護世間尊 及彼體相海  無我句義法 無邊德藏僧  勤求正覺者 為欲令眾生  除疑去邪執 起信紹佛種  故我造此論為欲發起大乘淨信。斷諸眾生疑暗邪執。令佛種性相續不斷故造此論。有法能生大乘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一作因。二立義。三解釋。四修信。五利益此中作因有八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
  • 救度眾生,是為眾生離苦得樂,出離輪迴
    佛法,是濟世利生的至善行持,只要是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有應該有一種自律,那就是自己身為佛子,要為廣度眾生而修行,是所謂「為利眾生願成佛」,成佛之道就是自利利他的解脫之道,佛法對眾生的利益,不僅是要眾生想活得自在,更要深化到解脫輪迴的大自在之中。
  • 論大乘佛教經典對禪宗的影響---吳言生
    經》以證成其說;《壇經》的基本思想之形成,也是熔鑄了大乘經典的菁華而成。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廣泛徵引《維摩經》、《金剛經》、《涅?經》、《華嚴經》、《法華經》、《起信論》;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系有感於禪宗與教下之衝突而作,其鵠的在於解說禪教一致。書中融通禪教,多以《大乘起信論》為依據,並依據《起信論》繪製出佛教哲學圖表;延壽《萬善同歸集》主要內容是引用經論,以闡述眾善皆歸實相之旨。
  • 佛學入門:眾生皆求離苦得樂,可別忘了慈悲喜舍
    這四種廣大利他之心,是菩薩為了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生起的。「大慈」即給人歡喜,佛教講因果報應,認為一切眾生本為一體,與眾萬物皆出自真如自性。就像樹根生出樹幹,樹幹生出樹枝,樹枝在生出樹葉,儘管每片葉子都不盡相同,但其根源都是一樣的,是一體的。娑婆世界的芸芸眾生本質上都是共同體,正因如此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眾生歡喜就是自己歡喜。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此種作略,充其類而一轉,大可成為楊度那種「不說過去、未來,只說現在;不說出世,只說入世;不說神通,只說人事」﹝楊度:《復五妹楊莊函》1929年。楊度(1875-1931),湖南湘潭人,號虎禪師,自稱悟道、成佛,著有《新佛教論》﹞的附佛斷滅見者。為了便於達成共識,我們不妨再引《阿含》為證。
  • 《瑜伽師地論》|詳述其他唯識相關經論之的無種姓觀!
    《大乘莊嚴經論》之二種無性位人,第一種是時邊般涅槃法,這是因須久遠劫的時間方得般涅槃法而名之無性位,非畢竟不得。此時邊般涅槃法,論中說到有四種人,第一類是就行為來說,雖然此類眾生一向行惡行,看起來像是無性位有情,但實是具有種性,當因緣成熟時還是能得般涅槃。二是普斷善法者;三是無解脫分善根者;四是善根不具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