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濟世利生的至善行持,只要是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有應該有一種自律,那就是自己身為佛子,要為廣度眾生而修行,是所謂「為利眾生願成佛」,成佛之道就是自利利他的解脫之道,佛法對眾生的利益,不僅是要眾生想活得自在,更要深化到解脫輪迴的大自在之中。
在原始佛教的《雜阿含經》裡面,有一段對世間無常危脆之相的描述。經中說道,一切有情眾生都是四大和合的聚合之體,因此都會面臨四大分散的死亡。但是有情眾生因為我執未斷的緣故,是不能從這種生死流轉之中解脫的。
世間因為無常遷變的原因,無常能夠引生苦感,因為眾生在沒有建立起諸行無常的信解之前,都會對流變無常產生苦懼。活在世間,就意味要面臨無常的苦迫,學佛之所以是大丈夫的精進之事,因為佛弟子面對無常不會產生悲觀厭世,乃至否定人生的消極情緒,一切無常之相,都是佛弟子圓滿成就路上的資糧,戒定慧三學的勤修,就是佛子自證圓成,離苦得樂的根本所依。
生活中很多人都很有學問,但最為根本的學問,是正視和解決生死的問題。歷史上,中唐時期的大文學家韓愈就是非常有學問的,他不僅對儒家的仁學理念有著很深的體悟,同時還擔任過史觀,負責修撰唐順宗的歷史實錄。但即便像韓愈這麼有學問的人,在沒有聞思佛法之前,也對佛法義理缺少了解。
他在向唐憲宗上疏的時候,對佛教出了很多惡口。崇佛的唐憲宗將他謫遷到潮州地區自省。在韓愈遭到貶謫的時候,有一位叫做簡法師的高僧大德找到了韓愈的學生皇甫湜。因為簡法師是出家人,出家比丘是不可以治產業的,因此皇甫湜就為簡法師做了一番供養,他問簡法師要拿這筆供養做什麼?
簡法師回答說:「足下的老師,是一位飽學之士,也是忠義之人。他對佛法缺少聞思,才會說出一些對佛法缺乏認識的妄語。現在你的老師被貶潮州,我要用你的這筆施助,前往那片瘴癘之地,即便路上山川艱險,遍布毒蛇猛獸,那我也要趕去潮州,向你的老師講說佛法義理。你的老師如果不知義理,還會造作更大的妄語,那會讓他受苦更多,這就是我必須見昌黎先生的原因。」
皇甫湜被簡法師這一番話感動到了,他讚嘆簡法師說:「大和尚有如此的勇猛智慧,我到今天才知道出家人的了不起,相比之下我還是個顧忌名利的俗人啊。我見過自稱佛弟子的人有很多,像您這樣講說義理,不畏艱險的高僧,實在是太難得了。」皇甫湜感動之餘,寫了一篇短文《送簡師序》,表達了一位儒者對有道高僧的敬仰。
簡法師的功德,足以讓平日不學佛的人,感受到佛弟子高尚的德行。因為簡法師想的,就是要讓一個不知佛、不敬佛之人,種下敬念三寶的道種,只要這樣的善種根植於大眾的心中。闡提,是沒有善根,難以成佛的意思,在《涅槃經》中,即將入滅的釋迦文佛明確向佛子開示,即便是闡提這樣善根絕乏的人,也能成佛,由此可見只要對佛法有所了解,只要對佛法義理能夠思惟,能夠對遠離殺盜淫妄的戒法有所信守,自利利他的佛法,就永遠是至善至慧的高尚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