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度眾生,是為眾生離苦得樂,出離輪迴

2020-12-07 歷史的敬意

佛法,是濟世利生的至善行持,只要是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有應該有一種自律,那就是自己身為佛子,要為廣度眾生而修行,是所謂「為利眾生願成佛」,成佛之道就是自利利他的解脫之道,佛法對眾生的利益,不僅是要眾生想活得自在,更要深化到解脫輪迴的大自在之中。

在原始佛教的《雜阿含經》裡面,有一段對世間無常危脆之相的描述。經中說道,一切有情眾生都是四大和合的聚合之體,因此都會面臨四大分散的死亡。但是有情眾生因為我執未斷的緣故,是不能從這種生死流轉之中解脫的。

世間因為無常遷變的原因,無常能夠引生苦感,因為眾生在沒有建立起諸行無常的信解之前,都會對流變無常產生苦懼。活在世間,就意味要面臨無常的苦迫,學佛之所以是大丈夫的精進之事,因為佛弟子面對無常不會產生悲觀厭世,乃至否定人生的消極情緒,一切無常之相,都是佛弟子圓滿成就路上的資糧,戒定慧三學的勤修,就是佛子自證圓成,離苦得樂的根本所依。

生活中很多人都很有學問,但最為根本的學問,是正視和解決生死的問題。歷史上,中唐時期的大文學家韓愈就是非常有學問的,他不僅對儒家的仁學理念有著很深的體悟,同時還擔任過史觀,負責修撰唐順宗的歷史實錄。但即便像韓愈這麼有學問的人,在沒有聞思佛法之前,也對佛法義理缺少了解。

他在向唐憲宗上疏的時候,對佛教出了很多惡口。崇佛的唐憲宗將他謫遷到潮州地區自省。在韓愈遭到貶謫的時候,有一位叫做簡法師的高僧大德找到了韓愈的學生皇甫湜。因為簡法師是出家人,出家比丘是不可以治產業的,因此皇甫湜就為簡法師做了一番供養,他問簡法師要拿這筆供養做什麼?

簡法師回答說:「足下的老師,是一位飽學之士,也是忠義之人。他對佛法缺少聞思,才會說出一些對佛法缺乏認識的妄語。現在你的老師被貶潮州,我要用你的這筆施助,前往那片瘴癘之地,即便路上山川艱險,遍布毒蛇猛獸,那我也要趕去潮州,向你的老師講說佛法義理。你的老師如果不知義理,還會造作更大的妄語,那會讓他受苦更多,這就是我必須見昌黎先生的原因。」

皇甫湜被簡法師這一番話感動到了,他讚嘆簡法師說:「大和尚有如此的勇猛智慧,我到今天才知道出家人的了不起,相比之下我還是個顧忌名利的俗人啊。我見過自稱佛弟子的人有很多,像您這樣講說義理,不畏艱險的高僧,實在是太難得了。」皇甫湜感動之餘,寫了一篇短文《送簡師序》,表達了一位儒者對有道高僧的敬仰。

簡法師的功德,足以讓平日不學佛的人,感受到佛弟子高尚的德行。因為簡法師想的,就是要讓一個不知佛、不敬佛之人,種下敬念三寶的道種,只要這樣的善種根植於大眾的心中。闡提,是沒有善根,難以成佛的意思,在《涅槃經》中,即將入滅的釋迦文佛明確向佛子開示,即便是闡提這樣善根絕乏的人,也能成佛,由此可見只要對佛法有所了解,只要對佛法義理能夠思惟,能夠對遠離殺盜淫妄的戒法有所信守,自利利他的佛法,就永遠是至善至慧的高尚之學。

相關焦點

  • 【華嚴專刊】離苦得樂 解脫轉生死輪|《地藏經》講解(六)
    誓救眾生。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智慧音裡。吉祥雲中。為閻浮提苦眾生。作大證明功德主。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本尊地藏菩薩摩訶薩。」地藏王菩薩過去生以慈悲救度眾生的因,積下了無量的善根。
  • 熄滅貪嗔痴,學佛為眾生離苦得樂
    我們學佛為離苦得樂。要離苦得樂,首先要熄滅我們的貪嗔痴。貪嗔痴啊,在佛經裡面稱為三毒藥。它是眾生累生累世積累下來的,而且還不容易發現,無形當中就會生起來。特別是在生活當中,這個貪嗔痴時時刻刻都有。但是呢,佛陀不為這些是非所動,他有一個堅定的心,有至高無上的智慧。但我們就會生煩惱,一直去找為什麼。「我沒有對不起你,你幹嘛要說我?」等等一系列想法。因為我們有個我執,就為了我自己。佛陀他是為了眾生,他沒有考慮過自己怎麼樣,而是眾生怎麼離苦得樂。
  • 佛教出現在世間的目的是為了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無非就是經論上常說的: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眾生苦,怎麼樣幫助他出苦,得到幸福快樂,跟儒家教學的目的沒有兩樣,而且許多理念、方式很多都是相同的。學佛首先就是要肯定我們沒有生死,這是跟你講真話,生死是假的。為什麼會有生死?剛才說了原因,不是這個原因呢?不是這個原因,像我們,我們就不是這個原因。
  • 佛法:道,滅二諦是能夠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門
    因為苦,集二諦分別解說輪迴的現象,是苦因,苦果的顯現,而道,滅二諦是講離苦得樂。道諦是苦因地滅,滅諦是苦因和苦果同時滅。只有苦因和苦果不存在,才能真正脫離苦海。可見法寶稱之為寶是以離苦得樂的那個部分來建立標準的。
  • 佛教:眾生究竟害怕什麼?佛有告訴我們如何能夠離苦得樂嗎?
    我們說晚上害怕鬼,或者怕別人打,又或怕沒有飯吃,或者怕沒有錢,這個都是苦!都是害怕由於這些東西給我們帶來痛苦,給我們帶來身的痛苦,或者心的痛苦,所以我們在內心當中驚恐萬狀、兢兢業業,計較不堪,舉心動念都是為了怕受苦而做文章,所以我怕什麼?我就怕苦。佛就知道我們眾生怕受苦,所以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離苦得樂?
  • 佛說:一個人,能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能離苦得樂!
    佛說:一個人,能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能離苦得樂!印光大師曾說過:我們講修善法,要從根本改。當我們從根本修,心裡沒有一個惡念,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我們要幫助人離苦得樂,應從根本下手,就是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使他永脫苦輪。不但現前他不受苦,來世更不苦,因為超越輪迴,不再生死。這是大慈大悲,這是最殊勝的善巧方便,能得到無染安靜的清淨心。只有清淨心是真正的安穩,真正得樂。
  • 護法神出離輪迴
    護法之神格魯派馬頭明王 16世紀 尺寸:62.87×53.98cm Shelley & Donald Rubin 收藏護法神分為世間護法和出世間護法兩種,世間護法是世間的有力眾生,或者是自願發心護法的眾生,或者是各位大師降伏的
  • 佛學入門:眾生皆求離苦得樂,可別忘了慈悲喜舍
    這四種廣大利他之心,是菩薩為了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生起的。「大慈」即給人歡喜,佛教講因果報應,認為一切眾生本為一體,與眾萬物皆出自真如自性。就像樹根生出樹幹,樹幹生出樹枝,樹枝在生出樹葉,儘管每片葉子都不盡相同,但其根源都是一樣的,是一體的。娑婆世界的芸芸眾生本質上都是共同體,正因如此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眾生歡喜就是自己歡喜。
  • 淨空法師:佛陀教化眾生的目標,就是統統都能夠離苦得樂
    這是教化眾生終極的目標,一定要把眾生度盡,統統都能夠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離究竟苦是什麼?真正脫離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究竟苦,苦不堪言,這裡頭亂成一團。難得出現一個短暫的太平盛世,那是在這個階段眾生知道斷惡修善、積累功德,所以才感得佛菩薩出世,講經教學,幫助我們覺悟。真正覺悟了,自然就放下;換句話說,我們只是說覺悟,我明白了,我知道了,但是怎麼樣?沒放下。
  •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仁山法師
    >所以菩薩恆順眾生成就功德回過來要感謝眾生因為眾生給自己提供這個機會菩薩發心饒益眾生眾生未必都成佛了>菩薩都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有同學就理解為這菩薩很苦啊為什麼啊你看菩薩說啦但願眾生得離苦>他不為自己求安樂是不是說菩薩都很苦啊各位 這麼理解就錯了這麼理解菩薩日子還怎麼過呀那要怎麼理解啊菩薩根本就沒有苦這個概念啦
  • 文字碎片丨第001期:《次第花開》—眾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能以煩惱為契機去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從煩惱入手去實現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那麼這樣一個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因為沒有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內心無法填滿的缺憾、不滿足感,不是因為你還沒有得到,而是因為你還在輪迴中。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細想想,這不就是對我們生活的描述嗎?
  • 淨空法師:法布施的利益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佛講學,儒也講學,道也講學,古時候稱它為三家,儒家、釋家、道家,釋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佛家。儒釋道三家,也稱三教,這三教是教學,不是宗教,也都有學位。儒家的學位有三個,有聖人、有賢人、有君子。孔子這是聖人,孟夫子是賢人,再低一級是君子,那每個朝代就很多了,三個學位的名稱。
  • 佛陀先說苦聖諦,方能令眾生信解善法,離苦得樂
    在《大般涅槃經》中記載說,諸天諸人,見到佛將涅槃,如同慈父離世一般無助痛哭,一切龍天護法部眾,也因佛陀涅槃而表現出巨大的憂愁苦懼。佛陀入滅之時,一切草木、藥樹、華葉都在那一剎那剖裂開來,須彌山王的層層眾生,因憂懼愁苦的緣故,也使山河大地幾欲傾頹摧折。須知,佛所入滅的,並非是如來的法身,而是應化於娑婆世界的化身。
  • 深圳景陽祝願震區「願眾生離苦及苦因 具樂及樂因」
    願眾生離苦及苦因,具樂及樂因。」——這是景陽公司總經理劉向陽在英國展會現場發回來的簡訊祝願。  5月12日汶川發生芮氏8.0級大地震,震動了整個中國。此次地震之災牽動全世界人民的心,作為中國人更是與災區人民感同身受。深圳景陽也不例外。
  • 祈願眾生離苦得樂
    祈願眾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感恩!感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的誓願體現了深徹的救苦悲心,「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地藏精神激勵鼓舞著無數菩薩行者為眾生的解脫、福祉而奮鬥。地藏菩薩聖誕,所有的道場都會舉行紀念活動,這一千百年的傳統表明地藏菩薩悲願救苦的形象深入人心。瞻禮供奉地藏菩薩,並凜遵因果法則,止惡為善,發起菩提誓願,則不僅能自求多福,且能獲得解脫,更能廣利眾生,究竟證得菩提聖果。
  • 楊蓉:只願眾生安好,離苦得樂!眾網友頓時安靜不知說啥了?
    一年一普陀…不為自己,只願眾生安好,離苦得樂眾網友紛紛趕來評論:「明天會更好 真好」「大家好 我是陸超」「我的女神心中有一尊佛,能納百川,能容天下,能明疾苦,能解百事!」「哇」「這張超級漂亮!」「有眼光」「你值得更好 明明就很佛,偏偏總是被人拿來躺槍,有的時候真希望你能硬氣點,別讓我那麼心疼你,可能就是喜歡你的低調為人處事,以至於無法自拔!」
  • 希阿榮博堪布:發菩提心,並不是發願流轉輪迴救度眾生
    文:希阿榮博堪布繼續在娑婆世界,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菩薩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出於悲心,乘願力、神通入輪迴救度眾生;一種是凡夫循業流轉,因業力牽引不得出輪迴。況且投生人道有可能投生到邊地、業際顛倒之處,或感得喑啞殘缺之身等,總之想再具足十八暇滿修學佛法,實在不容易。佛陀教我們發願往生極樂淨土,就是因為大多數眾生不能在一世之內通過修行盡除煩惱,所以要往生淨土,出輪迴,得不退轉,再接再厲修行,直至圓滿佛果。
  • 離苦得樂有門道
    世上,沒有一種工作是不辛苦的,沒有一種快樂不是經過艱苦後才能享受的,沒有一種人生是不委屈的,苦多甜少,才是人生的本色。所以,我們都想離苦得樂,哪麼怎麼才能離苦得樂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辦法,我以為其中是有些門道的。一是要不記苦。
  • 為利眾生願成佛,發菩提心的七支因果
    佛門釋子常常年說,為了六道眾生離苦的樂,為利有情願成佛道,而成就佛道的基礎,就是發菩提心,凡夫佛子一旦能夠生起菩提心,也是可以稱為菩薩的。真實生起菩提心,是有一定的燻修次第的,這種次第成為七支因果。所謂七支因果,首先是要視眾生如同自己的母親,要思惟自身在無數劫的輪迴之中,一切眾生都做自身轉世生母的必然性。
  • 《大乘起信論》講解三: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紹隆佛種,而造此論
    此中作因有八: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