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仁山法師

2020-12-07 弘願之音

眾生之所以叫眾生

迷嘛

迷就像一個人喝醉了酒

有種種失態的言行舉止

各位 理解

可以理解 對不對

可以理解

一個人喝酒喝醉了

可以理解的

但不會因此

否定他的人這個身份

眾生雖然迷

造種種惡業

佛性不增不減

發菩提心

學菩薩道的同學們

不應當因眾生現有的行為

而忽略他本具的佛性

這是我們恆順眾生的依據

那接下來怎麼辦呢

拿水去灌

給他醒酒啊

還在旁邊閒著幹嘛呀

看到芸芸眾生

看到這些大眾

你說眾生為什麼這樣

眾生這樣不正常嗎

要不然還能叫眾生嗎

為什麼他們不像佛

他們要像佛

你就成不了佛啦 是不是

看到眾生這樣

正是我們發心去付出

發心去引導的機會

所以菩薩恆順眾生

成就功德

回過來要感謝眾生

因為眾生

給自己提供這個機會

菩薩發心饒益眾生

眾生未必都成佛了

但是這個菩薩

卻可能早早成佛了

道理就是這樣

因此 放心去做

歡喜去做

發心付出 利益眾生

同學們都不會吃虧

那經上這麼說

菩薩都是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有同學就理解為

這菩薩很苦啊

為什麼啊

你看菩薩說啦

但願眾生得離苦

他不為自己求安樂

是不是說菩薩都很苦啊

各位 這麼理解就錯了

這麼理解

菩薩日子還怎麼過呀

那要怎麼理解啊

菩薩根本就沒有苦

這個概念啦

但眾生還苦

所以管不了那麼多啦

一門心思只想著

去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誰知道這麼一發心

這麼一付出

自己成菩薩了

各位 你看多麼奇妙

也沒有想著自己

要離苦得樂

沒啦 苦全沒啦

為什麼全沒了呢

剩下來的只有眾生的苦

菩薩不求安樂

卻長久安樂

視頻片段選自

《普賢行願與幸福生活》第10集

相關焦點

  • 「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是師父的座右銘
    為恩師送葬回京後,我腦子裡經常浮現他那慈祥的面容,他所說的話,他所做的事,幾個月來一直縈繞在我的左右,一股無形的力量驅使我提筆陳蕪詞以表緬懷之心。恩師的一生是志道苦修的一生,是即崇敬神明又憐憫眾生的一生。「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是他的座右銘。他終生以太上爺「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教誨為指導思想,以苦己利人為修道的途徑,幾十年如一日。
  • 學佛發大菩提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才容易成就
    永嘉禪師《證道歌》云:「不除妄想不求真」,真如妄想不異居。「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無二之性即佛性,灌輸佛法於色身,色身即法身。「不求真,不斷妄」,要轉變妄想,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轉識成智。「舍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不取不舍。「真不立,妄本空。」
  • 大願是修行的導航—仁山法師
    發過願沒有有人說許願算嗎許願也算但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諸菩薩都是發願民間大家說許願多半是有所求的有目的性的菩薩發願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所以一開口就是眾生無邊後面是什麼早餐吃過嗎>眾生無邊 怎樣誓願度點個讚 鼓鼓掌大家表態啦眾生無邊誓願度誓願度啊這個眾生大家度一下 好不好這個眾生大家幫著度一度
  • 佛學入門:眾生皆求離苦得樂,可別忘了慈悲喜舍
    這四種廣大利他之心,是菩薩為了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生起的。「大慈」即給人歡喜,佛教講因果報應,認為一切眾生本為一體,與眾萬物皆出自真如自性。就像樹根生出樹幹,樹幹生出樹枝,樹枝在生出樹葉,儘管每片葉子都不盡相同,但其根源都是一樣的,是一體的。娑婆世界的芸芸眾生本質上都是共同體,正因如此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眾生歡喜就是自己歡喜。
  • 救度眾生,是為眾生離苦得樂,出離輪迴
    佛法,是濟世利生的至善行持,只要是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有應該有一種自律,那就是自己身為佛子,要為廣度眾生而修行,是所謂「為利眾生願成佛」,成佛之道就是自利利他的解脫之道,佛法對眾生的利益,不僅是要眾生想活得自在,更要深化到解脫輪迴的大自在之中。
  •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普賢行願品》: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念這一願時,應當發願: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不論卵、胎、溼、化,我皆令其遠離身心憂患,得到永不退失的安樂,獲得修持正法的利益,無餘滅盡一切煩惱。
  • 寶峰寺方丈新軍法師主持觀音文化節多項工作
    本屆南海觀音文化節,寶峰寺方丈新軍法師將延續佛學傳統形式及做法,主持多項佛學相關活動,為國家及民眾祈福,光耀佛輝。新軍法師以道場為家,研經講佛,扶掖四眾弟子,以身作則,嚴格行持,以戒為師。新軍法師到福利院慰問孤老在第六屆觀音文化節上,新軍法師曾創作並親自演唱了一首《般若舟》,所謂滔滔苦海內,般若為舟航,冥冥長夜中,般若為燈燭,若要渡彼岸,須依般若舟。
  • 弘一法師:佛說人生是苦 為令眾生皆得安樂
    佛指示我們,這個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義的人,就生起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這個人生毫無意思,因而引起消極悲觀,對於人生應該怎樣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這是一種被誤解得最普遍的,社會一般每拿這消極悲觀的名詞來批評佛教的,而信仰佛教的
  • 玅境長老:四個次第 引你離苦得安樂
    佛法可以讓我們離苦得安樂(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生活是安樂的,但是如何能夠安樂而住呢?《大智度論》上說,若是受了戒的人,造了各種罪業,譬如說殺了眾生,就有四種罪:一、遮罪:你在受戒時,傳戒和尚問你說:「不殺生戒能持否?」你回答說:「能持!」當時你是隨順佛教,培養慈悲心,不殺害眾生,而你現在犯了殺戒,即是違背了佛的教導。二、性罪:不管受不受戒,只要殺了眾生,都是有罪的。三、障道罪:犯戒以後若不懺悔,修行會有困難。
  • 淨空法師:法布施的利益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它的學位是怎麼樣評得的?它是要求智慧、德行。德行裡面最講求的是定功,再持戒。持戒、修定、開智慧,這是佛家教學的次第。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就是開智慧,所以戒定慧稱為三學,就是學習的三個因素、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以後儒也採納了,道也採納了。 在中國從漢唐一直到滿清,外面有儒釋道的形象,他們穿著不一樣,行禮方式也不一樣,禮服也不相同,但是實質上他都學。
  • 仁清法師:真正的離苦、究竟的離苦是什麼?
    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不管是哪一類眾生,只要有緣得聞大悲咒,都能離苦。咱們曾經講過真正的離苦、究竟的離苦是什麼?就是證果。臨時的離苦,就是得到歡樂。作為人來講,作為六道眾生來講,那種離苦能往生善道,作為人來講就是往生西方,究竟離苦就是證得佛果。這個大家一定要知道,這是它的理證。第四條理證,當問到這個咒語叫什麼?
  • 聖嚴法師|佛學常識,信仰佛教必須吃素嗎?
    當然,對於佛教的對於食的問題,大德聖嚴法師曾寫道:「素食是佛教最為鼓勵的事。但也並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徒都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為慈悲一切有情眾生的緣故,所以在南傳地區的佛教國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堅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堅守素食,但他們不可親自殺生。」佛教在五戒中,第一條就是要大家不殺生。
  • 恆順眾生—仁山法師
    恆順眾生。恆順眾生,說的是在與眾生相處的過程中,以恆常隨順眾生佛性為接引眾生覺悟的方式方法。一切眾生種類不同,普賢菩薩在行願中這樣說: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
  • 學誠法師:明白舍與得 人生有大樂
    幾乎每一種吃的,都可以讓我吃飽,但是我不能每一種都吃,因為能吃的太多了,如果一下子都吃了,不被撐死才怪呢!我們一頓能吃多少是有肚量限制的,可是我們貪吃的心量遠遠超過我們的肚量。面對眾多令人垂涎的美食,又可以自由享用的時候,你會不會讓自己快樂的享用,而且不會有脹肚的樂後之苦呢?
  • 仁清法師:有一類眾生也求,也努力,也奔波 但最後兩手空空
    「或復有業補特伽羅所求不遂」,就是有一類眾生,這一生當中大的事情也求、也努力、也奔波,但是最後是兩手空空,這一種有吧?「或復有業不求自至」,還有一種不求自至。人家沒有求,但他有福報,他有那種福業。報應來的時候,他的福報就顯現了,不求自至。
  • 海濤法師談廣種大福田-在馬來西亞-尼泊爾
    >#尼泊爾慈悲快樂兒童之家#mettadickeytseringchildhomenepal#小朋友的故事#Roshan的故事 有意護持者,請聯繫我們:2.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 尼泊爾慈悲緣免費素食食堂 海濤法師慈悲志業 尼泊爾慈悲緣免費素食食堂尼泊爾行動管制令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這段日子裡,讓露宿街頭的街友及貧困家庭過著餐風露宿的生活
  • 佛法:道,滅二諦是能夠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門
    因為苦,集二諦分別解說輪迴的現象,是苦因,苦果的顯現,而道,滅二諦是講離苦得樂。道諦是苦因地滅,滅諦是苦因和苦果同時滅。只有苦因和苦果不存在,才能真正脫離苦海。可見法寶稱之為寶是以離苦得樂的那個部分來建立標準的。
  • 釋迦牟尼求龍珠 不求名利 為眾生離苦
    釋迦牟尼佛本身,是一位大醫王,為所有的人治療而不求名利,對眾生充滿了憐愍。但因為病人非常多不能周遍救治,憂念所有的眾生而力不從心,因此懊惱而死而生在忉利天上。菩薩在天上獨自思惟道:「我現在生在天上,只享受福報而沒有長進。」
  • 眾生皆苦,但願你可以做自己的草莓味
    人都不願意到這世上來,世上太苦情了。但是還寫到「既然人到世上來,註定要受苦,明白人不論遇見啥樣的災苦,都能想得開。」 是啊,人生就是一場苦修,人活著就是為了去吃苦,去受苦小時候學習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
  • 慈谿五磊講寺三壇大戒第十八日:月清法師講比丘戒
    慈谿五磊講寺三壇大戒第十八日:講比丘戒菩薩在線浙江訊 11月2日,慈谿五磊講寺禮請月清法師為比丘戒授經阿闍梨,在五磊講寺靈山講堂為新戒比丘開講比丘戒。不學戒法,聞經參禪,佛不隨喜,先學戒法,而後習教、修禪、乃至禮懺、念佛、誦經、持咒等等皆如法如律,並是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