玅境長老:四個次第 引你離苦得安樂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佛法可以讓我們離苦得安樂(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生活是安樂的,但是如何能夠安樂而住呢?可能會有兩種態度:

一種是我對生活不滿意,希望別人能改善,令我滿意,以求得安樂住。第二種是反求諸己,改善自己的行為、思想,而得到安樂住的。

站在佛法的立場看,是主張第二種。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佛法是同意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有這種經驗,當我們的思想發動為語言、行為觸惱到他人了,他人有可能會採取報復的,於是就會引起糾紛,也就不安樂了。所以,必須改善自己的思想、言行,但是這件事做起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應該經過長時期的學習與訓練,才能身心安樂住的。

相信善惡因果

就佛法的態度來說,佛教徒從學習因果的理論,相信善惡果報,受持戒法,不要再作惡事,還要常常多懺悔,使令過去已作的罪業消除,就容易安樂住了。

《大智度論》上說,若是受了戒的人,造了各種罪業,譬如說殺了眾生,就有四種罪:

一、遮罪:你在受戒時,傳戒和尚問你說:「不殺生戒能持否?」你回答說:「能持!」當時你是隨順佛教,培養慈悲心,不殺害眾生,而你現在犯了殺戒,即是違背了佛的教導。

二、性罪:不管受不受戒,只要殺了眾生,都是有罪的。

三、障道罪:犯戒以後若不懺悔,修行會有困難。

四、償命罪:殺了眾生,要還他一命的,這是第四種苦惱的事情。

要是我們能夠「作法懺」(不是極重罪),誠心懺悔的話,可以把第一條違背佛的教導這條遮罪及第三條障道罪滅除。第二條,犯了性罪,若是極嚴重的,不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必定要到三惡道走一走的,這條罪是不容易滅掉的,必須懺悔到見滅罪相,如見到光明、蓮花、佛等等瑞相,才表示你的罪業滅了,不會到三惡道裡去受苦。但是欠他一命這一條罪是不能滅的,只要因緣和合具足了,他一定會討回這條命的,除非那個眾生已經相信佛法了,他不要債;或者這位犯罪者他相信了佛法,並且修學聖道得無生法忍;或往生阿彌陀佛國土,隨佛學習得了無生法忍,再回到這個世界來。那這個人就是聖人了,他會主動去還債,償他一命。當他被殺時,是一點苦惱也沒有的,因為得無生法忍的人與凡夫不一樣,忍力是特別大的,可能也會藉還債的因緣,去度化那個人。

所以我們相信了佛法的人,如果希望自己能夠安樂而住,要時常多懺悔,使令過去所造的罪業,在力量潛伏還沒有發生作用的時候,用懺悔的方式損害罪業的力量,令它不容易得果報。不要等到病痛來了,果報現前了,再想以懺悔來消業就比較困難。沒事時,多拜大悲懺、梁皇懺、水懺、千佛懺,都很好,我們的罪業消除,也就容易安樂住。

學習佛法增長智能

希望生活安樂,但是智慧不足也會引起問題,所以要增長智慧。我們的內心裡有很多煩惱在活動:貪、瞋、愚痴、高慢、疑。另外還有一種心理活動就是智慧,如果智慧很高、力量大,就能夠調伏煩惱;如果智慧低,煩惱力量大,就無法對治,也就容易觸惱他人,引起內心的不安。所以,佛教徒應該多學習佛法,唯有佛法是大智慧境界,無與倫比,學習佛法用功越久的人,對佛法的信心就越牢固不可破壞。常常地學習佛法,會增長更高、更妙的智慧。

從佛法的理論來說,世間上一切的事物都是沒有決定性的,可能好,也可能壞,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事在人為,說我們煩惱很重,也可以叫它逐漸輕微,乃至叫它完全滅除。

我們若有機會參加有幾十人或幾百人在一起打禪七,其中有的人很快就能適應,我們坐一小時,在他好像五分鐘一般,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以前栽培過。從這裡我們得到一個消息,我們不會的事情是可以栽培出來的,由無而有,有弱而強,由小而大,可以自己創造的。佛法的理論,是只要你自己願意去創造,就可以成功。要是我們的煩惱很重,貪煩惱、瞋煩惱來了,就會隨它去活動,想要停下來很難,但是不要緊,用佛法的止觀方法是可以把它調轉過來的。佛法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任何人都有希望走向光明自在的聖境,只要肯努力創造,人人都可以成功的。

以戒為基礎修學止觀

我們如果希望決定享有安樂的生活,則出世間的止觀法門是必須修學的。當然,修學止觀要有戒的基礎。

止有二義:第一義,就是把自己的昏沉、妄想兩種過失停下來;第二義,有停留的意思,停在正念上,就是沒有昏沉、掉舉的清淨念。

觀也有二意:一因觀察而破煩惱;二因觀察而見真理。

想要修學止觀,剛開始可能是困難一些,所以必須注意一些事情:

一、發願:學習止觀是希望能得聖道,要發這樣的願,因為願能引導你繼續向前進,沒有願很容易遇到困難就退下來。但若有人學習靜坐是想要得身體健康,他的願力很堅強,也是可以成功的。

二、少欲:如果欲的生活多的話,靜坐後所得到的好處都會被破壞,所以一定要減輕欲,如能離欲是最好的。

三、修學止觀的方法一定要先了解清楚。我介紹幾本學習靜坐的書:天台智者大師所講的《釋禪波羅蜜》,這本書慧嶽老法師重新校訂過,能引導你邁出學習靜坐的第一步、第二步,乃至高深的聖境。其次就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如果佛法的認識不夠,讀起來難一些,在義理方面是比較深了。另外,《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說的,由無著菩薩弘揚出來的。《瑜伽師地論》對於修止修觀說得很詳細,是應該讀的。佛法是一個轉凡成聖的法門,能解脫生死得大涅槃,這是何等的大事啊,要多拿出時間來,好好的學習。

圓滿的大安樂住

所以我們要想身心安樂住,必須注意改善自己的言行,還得懺悔業障、學習佛法增長智能,謹慎莫放逸,進一步由修學止觀,徹底地清淨自己的思想,才能獲得真實的安樂住,那就是無餘涅槃了。

相關焦點

  •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仁山法師
    眾生這樣不正常嗎要不然還能叫眾生嗎為什麼他們不像佛他們要像佛你就成不了佛啦 是不是看到眾生這樣正是我們發心去付出但願眾生得離苦有同學就理解為這菩薩很苦啊為什麼啊你看菩薩說啦但願眾生得離苦他不為自己求安樂
  • 如得法師:漢傳佛教學佛次第
    二、甚麼是學佛次第(一) 眾生皆欲離苦得樂,無一例外。佛陀即是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究竟離苦得樂者。是故,成佛為每個有情心中最深的渴求,差別只在於對此道理知與未知罷了!(二) 然而成佛非一蹴可幾,需經長期的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方可達成。
  • 「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是師父的座右銘
    「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是他的座右銘。他終生以太上爺「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教誨為指導思想,以苦己利人為修道的途徑,幾十年如一日。他於1921年生於湖北仙桃市郭河鎮,九歲就在離家不遠的鐘山道觀拜師入道,學習打坐修行,終生不渝,甚至連文革期間也在堅持修煉。我剛到鐘山道觀時,他已七十餘歲,但在道觀周圍的村子裡,還有許多比他要年老的長輩。
  • 幸福的修行,次第花開
    是的,你也一樣。是的,我也一樣。相信相信自己是個幸福的生命,它會給你力量。它是一種來自於你內心的力量,是陽光、雨露、蜂蝶,滋潤著你的心靈,讓幸福的花朵不斷成長。分享與「他人」建立有益連接的能力,是幸福的雙胞胎兄弟。
  • 雜阿含經卷四 持用供養父母,令得樂離苦
    雜阿含經卷四 持用供養父母,令得樂離苦(八八)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鬱多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養父母,令得樂離苦。世尊,我作如是,為多福否?」
  • 佛教之中,「離苦得樂」這四個字,如何理解?真懂的話就是覺悟了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於是有了這篇文章,其實佛教之中,並沒有「以苦為樂」這個說法,也就是說,「以苦為樂」這個說法是後世之人所說,並不是佛教原有的概念。相反,佛教有的只是「離苦得樂」這個說法。佛像那麼,在佛教之中,「離苦得樂」這四個字,如何理解呢?
  • 魏德東:論唯識學的修行次第與內容——一個時代主題的回應
    二、唯識五位唯識學解脫論點核心就是轉識成智,轉舍煩惱障證得涅槃,轉舍所知障證得菩提。菩提是正覺,涅槃是解脫。菩提是能證之智,涅槃是所證之果。證得菩提涅槃,即得法身成佛。那麼,如何才能轉識成智呢?在唯識學中,這叫悟入唯識,共分五個階段,稱作唯識五位。五位依次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和究竟位。
  • 希阿榮博堪布心靈隨筆《次第花開》:心生歡喜
    《次第花開》是希阿榮博堪布所寫的心靈隨筆集,以現代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將心靈世界應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來。本書就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啟發,讓我們生起對三寶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脫的決心。
  • 希阿榮博堪布心靈隨筆《次第花開》:心生歡喜
    一個個禪意哲理故事在世間流傳開來,就像一朵朵鮮花次第開放,惠及眾生,這就是本書名字的意義。本書就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啟發,讓我們生起對三寶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脫的決心。書中處處散發著慈悲與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樸實生動的開示,幫助我們坦然地面對心的本性,並從各種困惑中解脫出來,獲得重塑心靈世界的力量。
  • 文字碎片丨第001期:《次第花開》—眾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次第花開》希阿榮博堪布根據佛陀的開示,解脫是從認識痛苦開始的。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因為沒有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內心無法填滿的缺憾、不滿足感,不是因為你還沒有得到,而是因為你還在輪迴中。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細想想,這不就是對我們生活的描述嗎?
  • 厭離——阿含經解脫道次第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南傳佛教講的十六觀智中,第五觀智壞滅隨觀智之後的四個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和欲解脫智被稱為苦隨觀智,南傳禪師解釋說這四個觀智的本質是相同的。而十六觀智隨後的行舍智保證了厭離是不帶嗔心。而厭世則只是對世俗社會表象的厭惡,而不是基於對諸行深刻本質的認識而產生的,是或多或少帶有嗔心的。
  • 評介《菩提道次第論》——宏覺法師
    又思人天雖具稍樂,然樂是苦因,由苦又起惑造業,六道升沉終無了期,求樂不得反招苦逼,以是進趣中士離苦之道,唯在斷惑證真。煩惱雖斷,所作已競,唯是成就自利功德。欲成圓滿菩提究竟佛果,非自他兼利,度諸眾生,莫能為之,故繼而又發起上士之勤求利他的無上菩提心。本論的內容,就是對這些次第修學的方法,加以如理的闡述與說明。本論淵源,遠推釋迦如來的一代言教。
  • 弘一法師:佛說人生是苦 為令眾生皆得安樂
    佛指示我們,這個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義的人,就生起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這個人生毫無意思,因而引起消極悲觀,對於人生應該怎樣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這是一種被誤解得最普遍的,社會一般每拿這消極悲觀的名詞來批評佛教的,而信仰佛教的
  • 印順大和尚率四眾弟子誦經祈福 緬懷本煥長老
    四眾弟子緬懷本煥老和尚,祈求老和尚乘願再來!(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四眾弟子誦經祈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2018年4月2日,深圳弘法寺開山祖師本煥長老示寂六周年紀念日。四眾弟子云集弘法寺與本寺僧眾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順大和尚率領下,在經堂本煥老和尚的舍利塔前誦經,緬懷本煥老和尚,祈求老和尚乘願再來!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陽居迪吉,幽冥超升!燻壇是水陸法會開始前最重要的儀式,通過誦咒淨壇,令此道場清淨、大眾三業清淨。
  • 香港觀宗寺舉行「覺光長老圓寂五周年追思感恩法會」
    法會歷時三小時,覺光長老法嗣、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道平大和尚先於大雄寶殿內主法「彌陀行願普佛全堂」以及「佛前大供」。其後,勝會恭請覺光長老生前摯友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紹根長老於玉佛殿內主法「覺公上人圓寂紀念感恩傳供儀典」。大眾數百人齊聚寺內,藉莊嚴法會緬懷覺光長老法乳深恩、慈悲善行及諄諄教誨。大眾祈願長老不舍香江眾生,乘願再來,顯揚正法,利樂有情。
  • 次第花開,花開見佛:現代人都能看懂的佛學智慧
    第一次聽到《次第花開》是在抖音上樊登老師的分享。正如老師們所講的那樣,這本書的文字和詩一樣優美。它是希阿榮博堪布近年來所寫的心靈隨筆集。以往我們對佛法都充滿著尊敬,也認為它離我們很遠。卻不知道安樂的奧秘在於善良。宗喀巴大師說:心地善良的人今生來世都會過得安樂。善良是學佛者最核心的人格。因為真正心存善良的人不會有傷害別人的想法,反而因為心存善良,他們不管做任何事都避免給別人造成困擾和傷害。
  • 《次第花開》讓我們了解苦、恐懼、慈悲、六度波羅蜜、菩提心
    面對無常,觀察它、熟悉它,你才會發現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在生病、在經歷挫折而沒有安全感。所有人都一樣,因為這個世界整個是無常的,每個人面臨的世界都是一樣的。熟悉無常能夠令我們的內心真正的放鬆和開闊。放下執著就會安樂。什麼是執著和放下?安樂是一種內心地感受,有時候人們並非不快樂,只是自己以為自己不快樂而已。
  • 人生感悟:《次第花開》真理幽微難思議,止息煩惱的四步
    你帶著滿心的煩惱,又想在何時,在何地獲得解脫呢?煩惱不在別處,在你心裡解脫。解脫也在你心裡。我們面對煩惱不能逃避。只有回歸內心,尋求解決之道。佛法中講的出離,是指出離煩惱。最終事情如我們所料的結束了……你的生活裡這種事情似乎總在重複,這其實就是一種慣性。輪迴是一種慣性,不斷改變習慣,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地停下來。現在就開始改變這種習慣吧,這就是出離。
  • 文字碎片|第004期:《次第花開》佛法可以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樂
    ——《次第花開》希阿榮博堪布很多人都會將財富、地位當作人生的目標並為之奮鬥,但當我們不得不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財富與地位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幫助。一個人如果沒有學習佛法,不管他多麼富有,也不管他怎樣地位顯赫,在生死關頭,他所擁有的一切都不能讓他得到真實的利益。
  • 十分鐘讀完心靈隨筆《次第花開》
    《次第花開》作者:希阿榮博堪布推薦語《次第花開》是希阿榮博堪布寫的心靈隨筆集,以現代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為我們娓娓道來心靈世界應有的美好境界。我們從中選擇九個最重要、最能給我們帶來感悟和啟示的部分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