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東:論唯識學的修行次第與內容——一個時代主題的回應

2020-12-02 佛教在線

魏德東教授(圖片來源:資料圖)

提要

修行問題可能是當代漢傳佛教面臨的最重要課題之一,而次第與圓融的關係問題尤為突出。就中國佛教的發展看,明代以後,禪宗和淨土成為主流,但漢傳佛教的修行次第反而漸行模糊,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廿世紀佛教在中國社會的邊緣化。從世界佛教的發展看,廿世紀佛教在歐美有急速的擴張,但最為博大精深的漢傳佛教影響反而最小,落後於藏傳和南傳,這也與當代漢傳佛教在修行上的次第不明有密切關係。本文專從唯識學的修行理論入手,彰顯唯識學的唯識五位學說所擁有的嚴格的修行次第,同時對於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和究竟位的內容予以詳細的解析,最後在唯識與禪的比較中,說明唯識學修行理論的獨特價值。本文認為,就廿一世紀的中國佛教而言,唯識學的修行理論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唯識五位的修行學說既有嚴格的次第,又有豐富的內容,結合時代需要,對這一理論予以總結、提煉,對於漢傳佛教的現代開展十分必要。充分發揮唯識學說重視理論思維的長處,並使其與禪宗、淨土宗的修行學說緊密結合,應當是當代中國佛教發展的一條思路。這無論對於中國佛教在本土的發展還是其全球化進程,都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一、引言

在漢傳佛教面臨的時代挑戰中,實證實修可能是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從世界範圍內看,佛教是現代化進程中發展最快的傳統宗教之一,表現出很強的時代適應性。但在這樣過程中,漢傳佛教的表現很不盡如人意。在歐美,最有影響的是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在中國,漢傳佛教極度的社會邊緣化。原因何在?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漢傳佛教的修行,進一步說,就是修行次第的模糊與混沌。在這個科學精神瀰漫的時代,明晰的修行次第對任何教派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漢傳佛教是否沒有系統的修行次第理論呢?回答是否定的。作為一份豐厚的宗教文化遺產,漢傳佛教的修行理論需要我們作出適應時代的提煉。本文主要介紹的,是唯識學的修行理論,希望能以此展示中國佛教對修行次第的重視,以及次第與圓頓的關係。

二、唯識五位

唯識學解脫論點核心就是轉識成智,轉舍煩惱障證得涅槃,轉舍所知障證得菩提。菩提是正覺,涅槃是解脫。菩提是能證之智,涅槃是所證之果。證得菩提涅槃,即得法身成佛。

那麼,如何才能轉識成智呢?在唯識學中,這叫悟入唯識,共分五個階段,稱作唯識五位。五位依次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和究竟位。《成唯識論》說「謂諸菩薩於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 

唯識五位又被分作五十二個階段,叫做菩薩五十二階,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和等覺菩薩、妙覺菩薩。

唯識修行是次第與圓頓的統一。五十二階是唯識修行的次第,究竟位是唯識修行的結果。覺悟的前提是嚴格有序的修行,修行的目標所終級的覺悟。

三、預備階段

由低級到高級,唯識學將修行劃分為五個階位。其中資糧位是唯識修道的初位,是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的準備階段。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和十回向。

《成唯識論》卷九描述資糧位的特徵是:「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也就是說,它還沒有形成把握唯識實性的意識,對於能取與所取的現行,雖然已能斷除,但其種子依舊潛伏未除。

(一)十信

菩薩五十二階位中,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心;此十種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稱十信心,略稱十心。依諸經典所舉,其名稱與順序略異。《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名字品所列之十種,即:

1、信心:一心決定,樂欲成就。

2、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3、精進心:聞菩薩藏,精勤修習無間善業。

4、定心:於事於義繫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偽、輕躁、憶想分別。

5、慧心: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性空寂。

6、戒心:受持菩薩清淨律儀,身口意淨,不犯諸過,有犯悔除。

7、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願諸有;回施眾生,不專為己;回求實際,不著名相。

8、護法心:防護己心,不起煩惱,更修默護、念護、智護、息心護、他護等五種護行。

9、舍心:不惜身財,所得能舍。

10、願心:隨時修習種種淨願。

(二)十住

十住又作十地住、十法住、十解。

1、初發心住:又作波藍耆兜波菩薩法住、發意住,謂上進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於空性之位;並以空理智心習古佛之法,於心生出一切功德。

2、治地住:又作阿闍浮菩薩法住、持地住,謂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內現精金;蓋以初發之妙心,履治為地,故稱之。

3、修行住:又作渝阿闍菩薩法住、應行住,謂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障礙。

4、生貴住:又作闍摩期菩薩法住,謂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5、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薩法住、修成住,謂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

6、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薩法住、行登住,謂成就第六般若,故非僅相貌,且心亦與佛同。

7、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薩法住、不退轉住,謂既入於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

8、童真住:又作鳩摩羅浮童男菩薩法住,謂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

9、法王子住:又作渝羅闍菩薩法住、了生住,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稱為入聖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稱為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於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

10、灌頂住:又作阿惟顏菩薩法住、補處住,謂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為之灌頂;猶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已至灌頂住之菩薩即具有三別相:(1)度眾生,謂堪能修行,成就十種智,而能度眾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眾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薩亦不能測量其境界。(3)廣學十種智,了知一切法。

(三)十行

菩薩修行之五十二階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種利他行。又作十行心。

1、歡喜行:菩薩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

2、饒益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

3、無嗔恨行:修忍辱,離嗔怒,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

4、無盡行:又作無屈撓行。菩薩行大精進,發心度一切眾生,令至大涅槃而無鬆懈。

5、離痴亂行:常住正念不散亂,於一切法無痴亂。

6、善現行:知無有法,三業寂滅,無縛無著,而亦不舍教化眾生。

7、無著行:歷諸塵剎供佛求法,心無厭足,而亦以寂滅觀諸法,故於一切無所著。

8、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9、善法行: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令佛種不絕。

10、真實行:成就第一義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

修十行之目的有四:(一)厭有為。(二)求菩提、滿佛德。(三)欲於現在、未來世中救度眾生。(四)求實際、證法如。以是故修諸行。

(四)十回向

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中,指從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乃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之意。又作十回向心,略稱十向。

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攝,救護一切眾生,怨親平等。

2、不壞回向:於三寶所得不壞之信,回向此善根,令眾生獲得善利。

3、等一切佛回向: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著生死,不離菩提而修之。

4、至一切處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寶乃至眾生之處,以作供養利益。

5、無盡功德藏回向:隨喜一切無盡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無盡功德善根。

6、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為佛所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即增長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眾生。

8、如相回向:順真如相而將所成之善根回向。

9、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即於一切法無取執縛著,得解脫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賢之行,具一切種德。

10、法界無量回向:即修習一切無盡善根,以此回向,願求法界差別無量之功德。

四、修證階段

修證階段包括加行、通達、修習和究竟等四個階位。

(一)加行位

加行位,指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歡喜地),住真如位,稱為加行位。即於資糧位所積集之善,更進一步為得無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此位能達「無二我」而「有二無我」之境界,然心中仍變帶「如相」現前,故仍非實住之唯識境界,稱為大乘順抉擇分。

《成唯識論》說加行位的特徵是:「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修加行位的方法是,通過修四尋思觀與四如實智觀,得暖、頂、忍、世第一四善根。

1、四尋思觀

四尋思觀,「四如實智」之對稱。乃以萬法唯識之觀點,觀察名、義、自性、差別等四法為假有實無之觀法。據《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六所舉,即:

一)名尋思。名,能詮之義;指色、受等諸法之名。謂菩薩於名唯見名,故稱名尋思。

二)義尋思。義,指依名而詮,為所詮之體事。謂菩薩於事唯見事,故稱事尋思。

三)自性假立尋思。自性,指色、受等各自之體性。謂菩薩於自性假立唯見自性假立,故有此稱。

四)差別假立尋思。差別,指色、受等諸法之相用。謂菩薩於差別假立唯見差別假立,故有此稱。

蓋此四法所取之境與能取之識,皆由一己之內心所變,假有不實,故菩薩於加行位先起四尋思觀,而予以伏除;此即四善根位中之暖、頂二位所修,由此而悟入依他起性。

2、四如實智

四如實智,指於加行位中,由名、事、自性、差別等四尋思觀所引發之四種正智。又作四知、四如實知、四如實遍智。

1)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菩薩如實了知諸法之名言,乃隨世間施設,此係為令世間起想、起見、起言說之故;若不立此假名,則無有想,亦無有能起之執,若無有執,則無言說。能如是如實了知之智,稱為名尋思所引如實智。

2)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觀見一切色等想事,乃離言說,寂滅不可得者。能如是了知之智,稱為事尋思所引如實智。

3)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如實通達諸法之自性為假非實,其性不可得,如影像水月,乃相似顯現而非彼體。能如實了知最甚深義所行境界之智,稱為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4)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指能引發差別假立尋思作用之如實智;即如實了知諸法差別之可言說性、離言說性。由勝義諦而言,無色等之諸法差別;由世俗諦而言,則有色等之諸法差別。故知真、俗乃相依不二者。能如是如實了知此真俗相依不二之義,稱為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成唯識論》說:「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 

3、四加行位

1)在暖位,可以修明得定,尋求思察認識之對象,即名、義、自性、差別等四種為空無。

2)在頂位,修明增定,以更進一層之觀智作觀。

3)在忍位,修印順定。

4)在世第一法位,修無間定,確認決定所認識之對象及能觀之識皆為空無,即為如實智觀。

(二)通達位

通達位又作見道位。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故稱通達位。即證得初無漏智,並體得真如理之位。此系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階段,相當於初地之入心,故又稱見道位。

《成唯識論》說:「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三)修習位

修習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為斷除障,復修習根本智,故稱修習位。即於通達位證得真如理,再反覆修習之位。其特徵是:「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菩薩初登此位之際,即生無漏智,見佛性,乃至成為聖者,長養佛智。並以其護育一切眾生,故此位亦稱地位、十聖。地位之菩薩稱為地上菩薩;登初地(初歡喜地)之菩薩稱為登地菩薩,初地以前之菩薩稱為地前菩薩,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地前三十心。據十住毗婆沙論稱,「地」意為住處,故十地又譯作十住。

(一)歡喜地,又作極喜地、喜地、悅豫地。(二)離垢地,又作無垢地、淨地。(三)發光地,又作明地、有光地、興光地。(四)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暉曜地。(五)難勝地,又作極難勝地。(六)現前地,又作現在地、目見地、目前地。(七)遠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玄妙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十)法雲地,又作法雨地。

十地之各地有入、住、出三心;入而未安住時為入心,久止其位之盛時為住心,近終入次位時為出心。

如何證得二種轉依?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種轉依由斯證得。

《成唯識論》卷九謂,此十地依次修習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善巧、願、力、智等十波羅蜜(十勝行),依之各除異生性障、邪行障、闇鈍障、微細煩惱現行障、於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現行障、細相現行障、無相中作加行障、利他門中不欲行障、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等十重障;各獲證遍行真如、最勝真如、勝流真如、無攝受真如、類無別真如、無染淨真如、法無別真如、不增減真如、智自在所依真如、業自在等所依真如。依此轉煩惱、所知二障,而得菩提、涅槃之果。

(四)究竟位

究竟位指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故稱究竟位,即指佛果之位。「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成唯識論》說:

清淨法界眾相寂靜,故名安樂。四智心品永離惱害,故名安樂。此二自性皆無逼惱,及能安樂一切有情,故二轉依俱名安樂。二乘所得二轉依果,唯永遠離煩惱障縛,無殊勝法故,但名解脫身。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 

五、結語

唯識學的修行理論對中國佛教有很大的影響。一般認為,唯識宗在中國是短命的一個宗派,但唯識修行的基本義理,實際上滲透到唐以後中國佛教的每個宗派當中。一些與唯識宗表面上十分不同的宗派,比如禪宗,都吸收了唯識修行的精華。

自六祖惠能開始,禪宗的付法經典發生了變化,改為《金剛經》,思想上由漸悟一躍而為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與以前有了較大的差距。而惠能倡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道風,表面上與唯識學的繁瑣論證恰成水火。惠能的文化程度也不高,人稱不識字。但是,翻開他的天才式的語錄《壇經》,我們赫然發現這樣的文句: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性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如上轉八識為智也。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這是唯識學著名的轉識成智說,唯識學對禪宗的影響由此可見一般。

通過了解唯識學的修行理論,我們可以看到成佛需要長期的艱苦修行,沒有捷徑。禪宗的頓悟,也是建立在累世修行的基礎上。當代學佛者常常有急功近利的傾向,最關心如何迅速成佛,以至不停地在不同的宗派間猶疑。印順長老的語錄或許是一副良藥。他說:
世間,有限的一生,本就是不了了之的。本著精衛銜石的精神,做到那裡,那裡就是完成,又何必瞻前顧後呢!

相關焦點

  • 魏德東:當代佛教的「文字社群」
    一個文字社群由一群信仰者組成,他們圍繞在一個解釋者周圍,這個解釋者具有解釋宗教經典的權威性。通過對經典新的解釋,文字社群產生新的思想與行動。吳疆教授認為,明末清初的僧諍基本上是文字性質的,而不是基於現實中的修行問題。禪僧正是在對禪宗文獻中的重新解讀中,尋求在現實中復興一個文字理想。而他們復興的方式是與士大夫相結合,形成緊密的「文字社群」,通過對禪宗文獻的重複和重新創作,再現機鋒棒喝的禪風。
  • 評介《菩提道次第論》——宏覺法師
    「菩提道次第」是宗喀巴大師總攝三藏十二部經的要義,沿著龍樹、無著二大論師的軌道,按三士道由淺入深而編寫的。「三士道」是從初發心到證得無上菩提,中間修學佛法所必經的次第。學者由親近善知識,聞法思維,依法修行。觀人命危脆,世間無常,黑白業果,毫釐不爽,而起下士求樂之心,皈依三寶止惡修善。
  • 義護法師:漢傳佛教修行次第
    漢傳佛教學佛次第大體可歸為三個層次:一、是各宗共同的修學基礎——皈依和戒律;二、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菩提心;三、是漢傳佛教修行次第的落腳點——人間佛教。漢傳佛教有不同的宗派形成不同的修行次第,以我們五臺山竹林寺而言,特別是我個人的現在情況來說,這裡主要是學習華嚴宗,所以本文以華嚴宗判教為例談漢傳佛教修行次第,即以華嚴宗為信解的根據,人間佛教為落腳點,淨土法門為修行的歸宿。
  • 黃夏年:百年的唯識學研究
    《大乘起信論》爭論的背景是在唯識學發展的前提下進行的,支那內學院的佛學研究特點,就在於對唯識學的研究與闡揚,因此唯識學成為20世紀上半葉佛學理論中的又一個主要內容。唯識學與《大乘起信論》不同,《大乘起信論》的爭論是關於它的真偽,涉及到的是「真如緣起」的學術問題,事關到它的權威性。唯識學是舶來品。
  • 《菩提道次第論》修學要領---濟群
    我們學習這部論典,應圍繞《道次第》的要領進行,這就有必要對其作一個宏觀的把握。如果我們真正把握了這些核心,學習起來就會事半功倍。在此,我將扼要為大家作些介紹。首先,《道次第》所要成就的目標是什麼呢?那就是「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質」。事實上,這不僅是《道次第》的目標,也是整個佛法修學所要抵達的目標。
  • 第三屆東方唯識學年會在上海大學召開
    東方唯識學研究會秘書長、杭州佛學院副院長慧仁法師指出,較之前兩屆,此次會議最大的特色是增設了「唯識學與佛教中國化」的主題。這一方面是從學術角度對黨和國家提出的「宗教中國化」要求作出積極響應,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對唯識學傳入中國之後的發展歷程及其特色價值作出更為全面、準確、深刻的總結。
  • 一篇文章讓你讀懂《菩提道次第燈論》價值所在
    那個時候他寫了這部《菩提道燈論》,使西藏的整個教派都變得和諧,成為有次第的一種修行。為什麼能夠和諧?因為所有的修行就成為一張地圖一樣,怎麼樣連接得像一個地圖一樣呢?   比如先是顯教,然後是密教。顯教裡面也有大、小乘,先是顯教的小乘,然後是大乘,然後是密乘,密乘怎麼樣修行跟顯教的連接講得很清楚。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修行次第與彌勒法門
    因此,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即在分析此經的敘述結構,論證此經開顯的修行次第,進一步揭示此經的奧妙與豐富的涵蘊內容。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敘述結構與修行次第此經的敘述結構,可以略分為兩種切入的角度:一是經文推演的敘述結構,二是佛法分析的敘述結構。前者,是屬於經綱的經文綱領;後者,是屬於內容的應機漸說。本文一分二途的介紹,是有利於解析的明白,以下即從此開始分析此經的結構。
  • 當唯識學遇到現象學——倪梁康先生《緣起與實相》小議
    唯識學作為佛教義理系統的重要一支,在近代以來由於愛好佛教的知識分子與具有革新思想的學問僧群體的共同努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興。檢閱由太虛大師創辦的佛教刊物《海潮音》便可以發現,在上個世紀初唯識學不但作為一種修行理論在佛教界再度得到弘揚,也作為一種思想資源而與來自西方的各種哲學思想進行了對接的嘗試。
  • 論哲學與唯識學的區別
    而唯識學作為當今翹楚,這卻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實。因為,現代科學已經發展到了量子時代、引力波時代。特別是最為著名的【波料二象性】實驗,更是驗證了人的意念的重要性。科學家甚至斷言,微觀世界到最後發現【物質根本不存在】。那麼關鍵之處來了——【世界的真相是唯識無境】。這就是唯識學的核心所在。意思是告訴我們大家,離開了心意識這個世界並不存在。
  • 現象學與唯識學
    直到清末民初,唯識學才大體擺脫沉寂和被遺忘狀態,經歷了一場可謂轟轟烈烈的復興。由此看來,即使有人能夠撰寫出一部中國的「唯識學史」,它也將會是一部由漫長的沉睡和短暫的甦醒所組成的一門學說的歷史。但我們在這裡的興趣並不在於這前一次的唯識學復興運動,它將構成另一項研究的課題。我們更為關心的是第二次、即清末民初的唯識學復興運動。它與當時歐洲的時代精神並行不悖,尤其是與一門重要的意識理論和哲學運動的發生彼此呼應:現象學的意識理論和現象學運動。
  • 2020峨眉山法相唯識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東方唯識學研究會年會圓滿
    主辦單位:東方唯識學研究會、峨眉山佛學院、峨眉山普賢文化中心、杭州佛學院,費了不少心思與力量,在此特別感謝主辦單位的費心與費力!  本次大會一共收到49篇論文(含主題演講稿),除主題演講的五位學者外,還分成兩天四大時段,十個場次進行研討,每場次各安排主持兼評議一人。
  • 南哲思享|傅新毅:作為方法的漢傳唯識學
    內容提要:本文提出了「作為方法的漢傳唯識學」的理念。認為漢傳唯識學有不同於天台、華嚴、禪宗等的獨特的中國化方式,本文稱之為「內發創新模式」。所謂「內發」,是指其基本框架,甚至基本問題都來源於印度佛教;所謂「創新」,是指在印度佛教的基本框架下,對那些印度佛教的基本問題作出了原創性的回應和新的開展。最能表明漢傳唯識學「創新」特質的是,它是有相唯識學體系的最終完成。
  • 2020第四屆東方唯識學研究會年會在峨眉山佛學院開幕
    此次年會由東方唯識學研究會、峨眉山佛學院、杭州佛學院共同主辦。清華大學教授聖凱法師的主題報告題目為《體融相融與體相用——地論學派的緣集與融即思想》;上海大學教授林國良的主題報告題目為《<真實義品>「唯事」研究》;南京大學傅新毅教授的主題報告題目為《真如所緣緣種子及其初唐論諍》;浙江大學何歡歡教授的主題報告題目為《緣起性空:一個流動的假名或真實》;南華大學黃國清教授在線發言,其主題報告題目為《唯識佛學在當代情緒管理的應用——以瞋心的現起機制及其對治方法為例》。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夾注本)、《<寶性論>大疏》(藏漢...
    會議現場(圖:學誠法師博客)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2年8月31日上午,《<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夾注本)、《<寶性論>大疏》(藏漢對照本)翻譯審稿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專職研究員、哲學院副院長魏德東主持會議。
  •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曲世宇
    《菩提道次第廣論》系宗喀巴大師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所造。引導凡夫從初開始學佛直至最終成佛,其中次第無所缺少,無有紊亂,既無說食不飽之譏,又無盲修瞎練之謬,現前即可照著修習。故經由法尊法師由藏文譯成漢文以後,漸漸引起了學佛者的重視。特別是近幾年,加以三門智敏法師、四川清定上師、臺灣日常法師等大德的倡導,學修《廣論》的人越來越多,大有弘遍全國之勢,豈正法將弘之兆耶?
  • 唯識學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
    其根本論典《瑜伽師地論》並行闡述了成羅漢的清淨道與成佛的菩薩道。法師引瑜伽要文大節徵之,亦不能出戒賢之解。(《慈恩傳》)由於遍學一切法,在回國前的無遮大會上,玄奘法師被上座部眾尊為「解脫天」,被大乘眾尊為「大乘天」。 三、唯識學簡述    上座部概述《攝阿毗達摩義論》提出四類終極實在: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以及無為法涅槃。涅槃要透過斷除染汙的解脫道而實現。
  • 圓測與唯識學的研傳
    之後,圓測由太宗皇帝教度為僧,在玄法寺研習《成實》、《俱舍》、《地論》等論。期間又學習華嚴、法華等古今章疏,成為了當時長安頗有盛名的大德。這時期圓測以經在唯識學上有深厚的基礎。唐貞觀十九年,玄芙法師從印度取經回國,在當時佛教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 唯識學「四緣」義略疏---胡曉光
    佛法以緣起論為思想理論基礎,而緣起論的具體內容則是從「四緣」義展開引申的。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是佛法區別於一切外道異執的根本標誌。它是佛法的諸法實相觀,在佛法中是最勝義。龍樹菩薩在《回諍論》中云:「佛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敬禮佛世尊,無比最勝說。」作為最勝說的緣起論,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則,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質,佛法就是以此作為立說大本。
  • 修行的層次與內容
    次第就是捷徑,雖然方便有多門,但任何方便都不可能違背道的次第與核心。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佛家的「三主要道」,從這裡著手就抓住了修行的根本和核心。■ 樹立正知正見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是為三乘次第,後後以前前為基礎。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修習佛法入門乃至成佛的捷徑。依次第修學,注重聞、思、修的層次。注重教授菩提心的內涵及認識修持菩提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