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師:真正的離苦、究竟的離苦是什麼?

2020-12-20 心是蓮花開

【經文】:又三千大千世界幽陰暗處,三途眾生,聞我此咒,皆得離苦。

第三條, 「三千大千世界幽陰暗處,三途眾生,聞我此咒,皆得離苦」。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不管是哪一類眾生,只要有緣得聞大悲咒,都能離苦。咱們曾經講過真正的離苦、究竟的離苦是什麼?就是證果。臨時的離苦,就是得到歡樂。作為人來講,作為六道眾生來講,那種離苦能往生善道,作為人來講就是往生西方,究竟離苦就是證得佛果。這個大家一定要知道,這是它的理證。

第四條理證,當問到這個咒語叫什麼?釋迦牟尼佛講了很多名字,其中大悲咒還有一個名字叫什麼呢?「滅惡趣陀羅尼」,陀羅尼就是咒語,大悲咒這樣說,大悲咒也叫「滅惡趣咒」。「滅惡趣」很容易理解,「滅惡趣」就是你讀誦大悲咒或者運用大悲咒或者把大悲咒的功德去回向,或者用大悲咒來超度的話,那麼這個人,這個眾生不會在三惡道了。「惡趣」狹義的講就是「三惡道」。如果把它延展開來說,輪迴的「六道」都可以叫做「惡趣」,這是大悲咒這種功德的理證。我們用大悲咒來超度亡魂的話,超度我們的冤親債主的話,都能起效。都能達到我們的目的。

在這裡展開一點講「超度」。一說「超度」我們都非常熟悉是不是啊?非常熟悉吧?因為我們有的人曾經參加過很多寺院的「超度」法會。我們有的人曾經主動的到寺院「超度」我們的冤親債主,七世父母等等。也接觸過做超度的這些儀規。「超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可以說是不陌生的,但是「超度」的含義是什麼知道吧?「超度」從字面上來講是「超拔、度脫」,「超拔、度脫」顧名思義就是從惡道把它超拔到善道,從輪迴超拔到佛國淨土。明白吧?諸佛的經法、經咒、佛菩薩名號統統都具有「超度」的功德。「超度」的本意就是通過我們念佛、我們修一切出世間的功德,通過拜佛,通過誦經,通過懺悔等等這一切,產生的功德來回向給亡人。這是它的本意。讓這個亡人借著這種功德而從惡道去善道。或者從輪迴去了脫。我們狹義的講就是把鬼道的眾生叫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般是這樣認為。所以這個含義一定要把它吃透,搞明白怎麼回事。

有佛弟子問:我爸爸去世二十年了,做「超度」能否有用?答案是肯定的。做「超度」是有用的,為什麼?作「超度」必然有一定的內容。這裡面的內容產生出來的是一種功德。或者我們念佛,或者禮拜,或者懺悔或者供養,或者誦經等等,他產生的一種功德,這種功德回向給你爸爸。你爸爸雖然去世二十年了,他照常能得到這種功德。佛的體性是無國界的,沒有形象的。所以只要發心回向給你爸爸,好了,你爸爸就得到了。在這裡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可能你爸爸現在正是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小夥子。但是他照常能夠得到這種功德。明白嗎?就像我們誦經一樣,我們念佛一樣。我們是活生生的人,我們誦經我們念佛的目的是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因緣不成熟,不是說我一念佛就死了,對不對?我現在念佛就是積累的這種功德,積累的這種福報。在這個過程當中產生的一種消業的作用,產生的一種開顯智慧的作用。最後到臨命終的時候,因緣果報成熟了,就能達到往生的目的,阿彌陀佛就能來接。不是說我現在念佛沒有用,到臨終念佛才有用,不是這個意思。也不是說我現在一念佛,阿彌陀佛拉著我就走了。那麼這個佛教恐怕很多人就不理解了。所以我們要正確理解。

——摘自仁清法師《大悲咒的功德和妙用》之大悲咒的世間功德利益

相關焦點

  • 日常法師:詳解皈依 離苦得樂第一步
    為什麼要皈依佛告訴我們的,總結起來不妨列為四點:第一,苦,我們應該知道。第二,苦的原因,如果不希望苦,就要找到苦的原因。第三,斷掉苦的原因。第四,怎麼斷法?那就要修道。有了正確的方法,最後就證得我們希望的境界,而得到究竟的離苦得樂。佛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是苦呢?難道我們還不知道苦嗎?
  • 淨空法師:法布施的利益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什麼時候變成宗教?現在儒也叫教了,也變成宗教,在香港六大宗教,儒算是一個宗教,把它當作宗教了。大概儒的宗教只有在祭祖的時候,大典裡面,祭孔、祭祖先典禮裡頭有這個儀式,這個儀式是屬於禮,淵源是儒家。這些儀式儒釋道不一樣,可是精神是相同的,都是在修敬,恭敬,含著甚深教育的意義,這是完全相同的。眾生對佛及佛弟子,叫修財布施,四種布施都叫財布施。
  • 淨空法師:佛教是教育什麼呢?佛教就是教人離苦得樂
    於是我就知道,佛的事業是什麼?講學。在中國,儒家的大聖孔子,一生講學。印度的釋迦,也是一生講學。孔子周遊列國,希望有諸侯王能重用他,他一生最仰慕的周公,想把他的抱負施展,沒有緣分。釋迦在這方面境界提升了一層,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是國王,他在世法裡面能做到一個最好的國王,真正是聖王,他捨棄了,教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了不起!
  • 佛教:眾生究竟害怕什麼?佛有告訴我們如何能夠離苦得樂嗎?
    我就怕苦。佛就知道我們眾生怕受苦,所以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離苦得樂?造下惡業就是感苦的果報,造下善業就是感快樂的果報,那當然明白了這個道理了,我們要想離苦得樂,那就得斷惡修善,所以佛不管在哪個經書裡都是這樣,布施持戒,人天之福報;讚嘆出離,呵責五欲,這就是讓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離苦得樂的秘訣,以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以聞思修趨入解脫道(趨入三摩地,或者趨入解脫道),這就是我怕什麼。
  • 淨空法師:佛陀教化眾生的目標,就是統統都能夠離苦得樂
    這是教化眾生終極的目標,一定要把眾生度盡,統統都能夠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離究竟苦是什麼?真正脫離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究竟苦,苦不堪言,這裡頭亂成一團。難得出現一個短暫的太平盛世,那是在這個階段眾生知道斷惡修善、積累功德,所以才感得佛菩薩出世,講經教學,幫助我們覺悟。真正覺悟了,自然就放下;換句話說,我們只是說覺悟,我明白了,我知道了,但是怎麼樣?沒放下。
  • 仁清法師:「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這裡的空怎麼解?
    普門品講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這裡的空怎麼解,又具體怎麼才能做到?我列舉了很多,講到了佛教的空,空相和空性的差距,她的不同,這個我在我的第一篇文章當中,簡單的一個例舉,那是相當於概要,真正的空相和空性在佛教當中篇幅很長很長,因為她有一個終端總結叫般若,專門講空性的很多的歷代的高僧大德,很多的著述,講空性,這個不是三句兩句,或者三天兩天我們就能夠懂的,那麼這個,這個空是白白的意思。
  • 什麼才叫真正的離苦得樂
    也許大多數人會認為,吃的好穿的好,有好多錢有大房子,做大官手中有權,這樣才是真正的快樂幸福。可是為什麼有些大富豪、很多社會成功人士他們並不感覺快樂,寧願皈依佛門清修佛法?因為在他們心裡,並不以物慾的滿足而感到快樂,相反他們感覺很迷茫找不到真正的自己,每天都生活在爾虞我詐、虛偽的環境中,真心無處安放,空落落的。其實在社會上現在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都已經了皈依佛門,有些都是高學歷的教授,大學老師,醫生,富豪等等。在他們看來,往往大多數人所追求的物慾快樂,在於他們來說,其實是種痛苦。
  •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仁山法師
    道理就是這樣因此 放心去做歡喜去做發心付出 利益眾生同學們都不會吃虧那經上這麼說菩薩都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有同學就理解為這菩薩很苦啊為什麼啊你看菩薩說啦但願眾生得離苦他不為自己求安樂是不是說菩薩都很苦啊
  • 聖嚴法師說人生八苦,從苦難中成長,才可以真正的離苦得樂
    怨憎會苦:和冤家、仇人無法避開,每次見面都會心生厭惡或者苦惱。愛別離苦:與至親至愛之人分離而產生的苦。求不得苦:用盡各種方法仍不能得到某種東西或實現某種理想而產生的苦。五蘊盛苦:對個人身心過於執著而產生的苦。
  • 斌宗法師:人生之苦說不能盡 佛法能使人離苦得樂
    斌宗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要說佛法能使人離苦得樂,先來說明苦,迫惱身心,使人們不得安然謂之苦。世間苦事無量,如三苦、八苦、十苦、百苦……說不能盡。究竟這些苦從何而來?乃由吾人之貪嗔痴三毒做出殺盜淫三惡業,此為惑苦之惡因,即由貪造盜業的招饑饉災;由嗔造殺業,即感兵刀災;由痴造淫業之感瘟疫災,此為現世所受之苦。尚且好殺、偷盜、淫亂之人,還要受社會之厭惡,人群之鄙視,同時更要受法律的制裁。其次,由慳貪故隨業而墮餓鬼;由嗔恨故隨業而墮地獄;由愚痴故隨業而墮畜生,此死後所受之苦。
  • 真正的超度 仁煥法師開示
    真正的盂蘭盆節是佛陀超度十方法界離苦得樂的節日,也是報父母恩的節日。既然是為了報答父母的恩德,那我們就要在這個節日中保持清淨,依照佛教的普通方法,以拜懺、做經懺來度過。但是,依照大道至簡的道理,不管我們怎麼拜,還是需要佛親自來幫助才有用。如果佛沒有幫助,我們怎麼拜也不會離苦得樂。真的有佛幫助嗎?我們不敢相信有佛幫助,就等於不敢相信世間上有好心人。
  • 救度眾生,是為眾生離苦得樂,出離輪迴
    活在世間,就意味要面臨無常的苦迫,學佛之所以是大丈夫的精進之事,因為佛弟子面對無常不會產生悲觀厭世,乃至否定人生的消極情緒,一切無常之相,都是佛弟子圓滿成就路上的資糧,戒定慧三學的勤修,就是佛子自證圓成,離苦得樂的根本所依。生活中很多人都很有學問,但最為根本的學問,是正視和解決生死的問題。
  • 淨空法師:「破迷就離苦,開悟就得樂」
    報佛恩,佛幹的是什麼事?現在講經懺,做法會,叫佛事,實際上經典不是這個解釋。佛事就是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這是他的事業。三十歲開悟,開悟後就在鹿野苑教學,七十九歲圓寂。所以在經典沒有看到佛什麼時候打個禪七,打個佛七,領眾修行,沒有記載。佛只幫助我們看破,看破就是解悟,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修行修什麼?就是放下。佛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是自己事情。真正看破就會放下,放下就得自在,就能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
  • 佛教:一個人的苦的真正根源,究竟是什麼?
    而眾生苦的來源,全都是因為一個字。是個什麼字呢?人之所以有苦,就是因為人生活在苦海之中。怨憎會是苦,求不得是苦也是苦,放不下是苦。然而,人的苦究竟從何而來,知道的人不多。其實,答案就是這一個字:緣。佛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真正的緣,是在你以前做過什麼事,現在的一切,只不過是一種結果。
  • 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
    永離眾苦,但受諸樂。漸次修習,直至成佛而後已也。然欲得此大幸,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培其基。加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便可決定即得矣。   ???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   ?三編卷下   ?
  • 「三皈五戒」——離苦之根本
    二、如何離苦得樂?我們先從一個主題開始,就是離苦得樂。你不要說來受戒好害怕,這個戒,叫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仔細分析起來,就知道戒是讓我們得快樂得解脫,讓我們得福報的,所以整個的主軸是離苦得樂。如何才能離苦得樂?第一,皈依三寶。
  • 離苦得樂有門道
    世上,沒有一種工作是不辛苦的,沒有一種快樂不是經過艱苦後才能享受的,沒有一種人生是不委屈的,苦多甜少,才是人生的本色。所以,我們都想離苦得樂,哪麼怎麼才能離苦得樂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辦法,我以為其中是有些門道的。一是要不記苦。
  • 《大乘起信論》講解三: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紹隆佛種,而造此論
    此中作因有八: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
  • 但見過年忙似箭 有誰離苦急如仇——賢淑
    並給大家講了一個小故事,說:「從前有一個修行的法師,佛堂裡有一隻老鼠同他一起修行。過了幾天來了一隻貓,這隻老鼠很害怕這隻貓,擔心會被貓吃掉,於是就向法師請求,看看能不能幫幫忙,把這個老鼠變成貓。法師說可以,然後就把老鼠變成了貓。又過了幾天,來了一隻狗。這隻貓又怕被狗咬,就請法師幫忙,把它變成狗,法師就用神通把貓變成了狗。再過了幾天,來了一隻老虎。狗又很害怕,擔心被老虎吃掉。
  • 生活:離苦得樂,可如何離?如何得?
    佛家常說:離苦得樂。讓痛苦遠離了,自然就得到了快樂。佛又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盛。可我覺得,現代大多的人唯兩苦難離——窮與孤。生,我們可以避。老,我們可以延。唯窮而造成的求不得,怨憎會;唯孤而造成的愛別離,五陰盛——難離!人生難能順風順水。原本都還算是一副好牌的我們,卻打成了稀爛!窮其實也是可以改變的,只是我們都不曾努力的去堅持。畢竟,我們總不能怪自己不是富二代。你怪了父母,父母又去怪誰?怪爺爺?爺爺又去怪誰?這就真成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