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一個人的苦的真正根源,究竟是什麼?

2020-12-12 水往雲來

佛陀開悟之後,看見眾生都生活在苦海之中,於是便立下宏大誓願,要普度眾生。而眾生苦的來源,全都是因為一個字。是個什麼字呢?

人之所以有苦,就是因為人生活在苦海之中。怨憎會是苦,求不得是苦也是苦,放不下是苦。然而,人的苦究竟從何而來,知道的人不多。其實,答案就是這一個字:緣。

佛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真正的緣,是在你以前做過什麼事,現在的一切,只不過是一種結果。你以前造下的一切,它不會自然消亡,不會自然了斷。它需要一個人在漫長的歲月中,自己不斷地去與人相遇,去了結它。所以佛說:「假使千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在緣的作用力下,你會遇到你以前遇到的人,會遇到你以前做過的事。世間萬事萬物,都逃不開這個緣。

過去修行的人講究出家,出家之後,斷絕一切世俗間的塵緣。但是這樣做,他也只能斷開一部分的苦。如果他的心念不空,他會遭受他心中的念想,所帶來的苦。地藏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我觀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一個人的苦,其實就來源於這些罪,來源於這些業。

佛教中有個典故,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以為這句話是真的,其實不是。但是這句話帶有很積極的意義,有讓人知曉自己的錯誤,要及時改正過來,以及有讓人重新做人的寓意在裡面。因為放下屠刀,你只能說放下了心中的念想,但是你之前所造下的緣,並沒有了結,你所造下的罪,並沒有了結。

真正成就佛果,必須得了盡世間的一切緣才行。所以學佛修行才不容易,因此釋迦牟尼佛才花了三大阿僧祇戒的時間,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因為一個緣字,會將一個人與他所有相關聯的東西,全部都串聯起來。你造下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去了結。所以佛說:「因果不可改。」正因為需要你自己去了結,所以大智大慧,無比神通的佛陀都無法給你改動。也就是你的苦,別人也無法替你去承受。

眾所周知,佛陀在《法華經》中,給諸弟子授記,並說他們在多少劫之後,會成就如來。這些弟子,其中包括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等等,他們已經明心見性,證悟了果位,可以說,已經達到了解脫的目的。為什麼還需要多少劫之後,才能真正成佛呢?其真實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往昔所造下的一切緣,都沒有全部了結。他們會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逐漸地了結那些緣,才能成佛。

那麼,對於他們來說,這些緣,就是讓他們無法成佛的一條條繩索,將他們困在娑婆世界,不斷地去承受自己以前造下的一切。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苦。

也就是說,只要你造下了這種緣,就是苦。它是一個人苦的真正根源。

佛教中有這樣一個典故,說的是百丈禪師在開壇講法,其中過去有個修行的老者,因為答錯了一句話,而落入因果。老者遇到百丈禪師,便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百丈禪師便問他是什麼事,他於是對百丈禪師說:「過去有個人問我:『修行的人,會不會墮因果?』我回答他「不墮因果。」結果這句話不是正知正見,使得自己落了個野狐身,幾百年得不到解脫。」百丈禪師於是讓他將那人的話再問一遍,老者照做,百丈禪師並沒有像老者那樣回答,而是回答了一句:「修行的人,不昧因果。」老者這才恍然大悟。

關於這個典故,人們只知道裡面講的是修行的人不能亂說話,但是其中的真正原因,為什麼說「不墮因果」是錯誤的,沒有幾個人真正知道。

修行的人不昧因果,是修行的人,不會被因果所迷。因為任何人,都逃不過因緣果報,所謂的「不墮因果」,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說,有了緣,你才有了苦,因為有因必有果。而菩薩畏因,就是因為她造下任何因,都得去了結。不斷在因果中打轉,她就無法稱為「大自在」。

人的苦,來源於人的緣。要想斷除人的一切緣,就要滅盡心中的一切念想,讓心達到如如不動,不起任何心念。當你不起任何心念的時候,你的如來智慧德相,自然就會出來。但是要想達到這一步,必須去不斷地修心。這也是大智大覺的佛陀,一直不斷地告訴人,要修心的真正原因。也是讓人真正離苦得樂的唯一方法。

相關焦點

  • 佛教:這四種苦中,有一種苦是它們的根源,你知道是哪一種嗎?
    但是一個人,多了許多的貪心、嗔心、痴心,由此派生出許多的妄想執著,人活在自己的妄想執著中,反覆顛倒,造成了一個人的苦。這種苦,對於佛教中來說,完全可以避免。一個人,只要能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能達到心中的徹底清淨。哪怕即便只是「寧靜無憂煩」,他也是一個最吉祥的人。
  • 淨空老法師:苦的根源從哪裡來?
    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六道眾生特別是欲界眾生,為什麼過得這麼苦?苦的根源從哪裡來的?真正的根源是迷失自性,這是真正的根源,九法界眾生共同的病根。欲界眾生除這個共同的病根,還有個特別的大病根,這是什麼?貪慾。對於你的欲望、貪念永無止境,那你就苦了。也許有人問:哪一個人不貪圖榮華富貴?哪一個人不貪求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哪個不貪呢?
  • 佛教:什麼是「苦」,如何超越「苦」?
    佛教初階班的第一課,老師們都會跟學生說明學佛之目的,其中最常說的,便是「離苦得樂」了。從古至今,人們最害怕的,便是苦,最期望的,則是永恆的快樂。但是,若果我們不知道什麼是苦,而只是害怕苦的話,那便會迷信一些速成的方法,繼而胡亂依從、盲修瞎練,結果欲離苦海,卻更展轉加深,終至超脫無期。因此,確實地了解什麼是苦,如何超越苦,便有其重要價值了。
  • 仁清法師:真正的離苦、究竟的離苦是什麼?
    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不管是哪一類眾生,只要有緣得聞大悲咒,都能離苦。咱們曾經講過真正的離苦、究竟的離苦是什麼?就是證果。臨時的離苦,就是得到歡樂。作為人來講,作為六道眾生來講,那種離苦能往生善道,作為人來講就是往生西方,究竟離苦就是證得佛果。這個大家一定要知道,這是它的理證。第四條理證,當問到這個咒語叫什麼?
  • 淨空法師:佛教是教育什麼呢?佛教就是教人離苦得樂
    於是我就知道,佛的事業是什麼?講學。在中國,儒家的大聖孔子,一生講學。印度的釋迦,也是一生講學。孔子周遊列國,希望有諸侯王能重用他,他一生最仰慕的周公,想把他的抱負施展,沒有緣分。釋迦在這方面境界提升了一層,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是國王,他在世法裡面能做到一個最好的國王,真正是聖王,他捨棄了,教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了不起!
  • 佛教:真正的智者,能於萬千痛苦之中,找到那一絲幸福的存在!
    這句話是告訴人們,無論做什麼事,只要盡心盡力去做,老天從來不會虧待於你。人的一生,都是在順境逆境中,顛倒反覆。有些人遇到順境時,開心不已,那麼你遇到逆境,也定然會煩惱不已。因為順境與逆境,其實都是來自你的心境。它們就像是同一棵樹上,結的兩個相同的果子,只不過一個果子甜,一個果子苦而已。
  • 《心經》講述了如何修,也能度「苦厄」,它究竟是什麼?
    《心經》作為佛教中幾大經典之一,無論是修行的人還是一般人都是非常喜歡誦讀的,心經它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百字,卻是講到了修行的次第、五蘊和因緣等等,幾乎涵蓋了佛教中所有的經文,是佛教所有經文的總綱。很多人以為心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心咒。
  • 佛法:一個人煩惱的根源,就是這一個字
    人們之所以時常感到煩惱,苦多樂少。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煩惱痛苦的根源。我們被這個痛苦的根源時刻左右著,而自己還沒能察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實煩惱痛苦的根源就在這一個字之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因為這個字,而無法擺脫煩惱的舒服。這個字就是「貪」。佛說「欲不斷,難出娑婆。」
  • 佛教:八個佛句,告訴你人生皆苦
    佛教是佛陀當初在印度創立的。流傳到中國後,在中國就落地生根,千多年來,一直都興盛不衰。由於佛教中講到了人生來皆苦,讓人們要離苦得樂,人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對佛經一直都抱著一種虔誠的態度,希望終有一天,能夠脫離這個苦海,去往極樂世界享福。
  • 佛教:一切福禍得失,根源在於兩個字,你未必知道!
    且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有「禍事」降臨到自己身上,且不說其他的無常,僅就每個人都會面臨的「生老病死」而言,就沒有誰能逃出這個循環。  面臨種種的不確定性,追根到底,人們孜孜不倦想要追求的幸福並不可能真正的得到,即使看似得到,也未必能維持長久。佛說人生有八苦,每個人的感受和體會不可謂不深。即是說所謂的福報,幸福僅僅是人的一種美好的精神追求而已,它其實並不真正的屬於自己。
  • 一個人沒出息的四大根源
    對於一個人的評價,老一輩人常喜歡用有沒有出息來形容。比如說,張三這小子以後肯定有大出息,再比如說,李四這個人不會有什麼出息的。對於「出息」的理解,我認為並不是只有取得多大的成就才算是有出息。在我看來,只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一直在不斷地向上走,這就是有出息,反之就是沒出息。
  • 佛教:戒「邪淫」的邏輯是什麼?
    學佛的人都知道,學佛是需要持戒的,而在佛教的戒律之中,無論是五戒,還是十戒或菩薩戒,都有不「邪淫」這一條,即戒「邪淫」。那麼,學佛之人,為什麼一定要戒「邪淫」呢?也就是說,戒「邪淫」的邏輯是什麼?佛像「邪淫」這一條戒律,是佛教制定的第一條戒律,也是佛陀開始制定戒律的第一條,據佛教經典的記載,「邪淫」的制定,是由於有一位佛弟子經受不住父母的哀求,而與妻子同房,佛陀知道後,為了規範僧侶的生活和行為規範
  • 佛教:心經中的「究竟涅槃」,到底指的什麼?
    心經是佛教中用於修行的一部佛經。很多人以為,心經是佛教「專屬」佛經,只有出家人才能看得懂。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分年齡,不分男女。只要一個人有了修行的願望,就可以修行。只要一個人修行,心經就能對他起到一定的作用。心經篇幅較短,非常適合現在這個社會中,工作比較忙的人群。只要平時抽出一點時間來看一看心經,就必有所得。
  • 解讀佛教之中,「苦諦」的真義
    學佛的人都知道,「四諦」是佛陀最早發現並倡導的理論之一,也是佛教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論所在,甚至可以說,原始佛教的整個理論框架都是圍繞著「四諦」來展開。那麼,何謂「苦諦」呢?其實所謂的「苦諦」,就是指人生的各種痛苦,在佛教之中,佛陀有八苦之說,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取蘊八苦。如何理解呢?也就是說「苦諦」的真義是什麼?
  • 佛教:「執著」是「業障」,能放下,就是離苦得樂
    在佛門中,佛教徒都為了「離苦得樂」的目標而奮鬥。也不但是佛門,每個人,無論有無信仰,都在追求人生的幸福。然而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花了很大了力氣,付出了很多努力,往往卻沒有收穫想要的結果,中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 佛教:「戒」就意味著苦嗎?
    但是戒律這個東西,並不是佛教的發明,早在遠古的印度,很多戒律其實已經出現,佛教只不過是在其基礎上不斷地豐富並引用而已。也就是說,佛教之中的很多戒律細節其實來自古印度貴族教育,對於那個年代的貴族來說,所謂的戒,就是一種「教養」。據說「戒」這一概念,巴利語可以翻譯成「學處」,也就是美好的行為之意。
  • 茫茫時光,滔滔歲月,我們究竟需要什麼?之二
    印度佛教:普世的真理(「讓所有人類解脫痛苦」)。2000年前,中國漢帝國。地中海羅馬帝國。基督教。1400年前,伊斯蘭教。政治上的帝國秩序只會將人排出上下等級,而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秩序,像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總把人分成一些其實並不存在的分類,同時從本質上說,人文主義也是一種宗教,因為其認為智人是獨特的、神聖的就與其他所有現代動物有所不同。全球所有其他物種和生命,都只為了智人這一物種的利益而存在。因此對許多人來說,這些合作網絡究竟是好是壞實在難說。
  • 佛教:眾生究竟害怕什麼?佛有告訴我們如何能夠離苦得樂嗎?
    第四個問題,我害怕什麼?我們害怕什麼?我害怕受苦,再沒有其他的。我們說晚上害怕鬼,或者怕別人打,又或怕沒有飯吃,或者怕沒有錢,這個都是苦!我就怕苦。佛就知道我們眾生怕受苦,所以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離苦得樂?
  • 「六道」是什麼樣子,「輪迴」的根源是什麼?
    六道輪迴」是一個佛教裡的概念,或者說是一個解釋宇宙運行的理論,而佛教的這個理論也是採用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六道是宇宙眾生所處的六道,分別為: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人。而輪迴則是生命死亡之後會繼續投生到下一個場景,造成輪迴的根源是業力。
  • 佛說:一個人,能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能離苦得樂!
    以什麼報佛恩?佛什麼都不要,佛對我們的期望是希望我們自己這一生能往生淨土,慈悲為懷,能把念佛法門普遍、廣泛的推薦給一切大眾,代佛弘法。 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當孝於佛,常念師恩。』「孝於佛」,如何對佛盡孝道?怎麼才能報答老師的恩德?只有一個方法:弘法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