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戒律的。
所謂的戒律,其實是用於規範學佛之人的行為,甚至起心動念,因此,戒律在佛教中非常重要,近代著名的弘一法師就曾說過「自知心是佛,常以戒為師」,也說是說,就算你能夠認識到自己本就具足跟佛一樣的自性本心,即佛性,也一樣需要用戒律來規範或約束自己。

因此,佛教戒律的核心,其實就是「自淨其意」,也就是正確的認識自己或調整自己,也就是說,我們平時的言行與起心動念,並不是出於本意,甚至自己都無法知道所言所行是否符合自己的本意,所以,才需要用戒律來作為衡量的標準。
這其實也是佛陀當年制定戒律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正因為如此,大師們的才說「以戒為師」,其實不僅要以戒為師,而且必須以戒來作為修行證悟的基礎,也就是說,沒有戒的修行,算不得真的修行,甚至可以說,戒才是修行的本質。
儘管這話說著簡單,但是我們經常注意到,生活中許多細節會妨礙我們清晰如實的認知自己,比如過於激烈的情緒、深度的自欺等。這些不良習氣對我們的生命能量或者修行造成了大量的浪費,所以,戒律從某個角度上說,是為了減少這種浪費或及時控制這種浪費。
我們看禪宗,其戒定慧三學其實就是一套全面的修行體系。
所謂的戒,其實就是身、口、意的清淨,而「定」這個說法,說的是心和智慧的穩定,由此來產生「慧」這個洞觀一切的觀察者。而這三者缺一不可,無法分割。
但是戒律這個東西,並不是佛教的發明,早在遠古的印度,很多戒律其實已經出現,佛教只不過是在其基礎上不斷地豐富並引用而已。也就是說,佛教之中的很多戒律細節其實來自古印度貴族教育,對於那個年代的貴族來說,所謂的戒,就是一種「教養」。
據說「戒」這一概念,巴利語可以翻譯成「學處」,也就是美好的行為之意。
因此,戒律的初衷與目的,其實是為了讓持戒的人變得更好,而不是更苦或者更加不堪。
只是這個道理被太多的人誤解了,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戒」就意味著苦,這樣的認識,其實是誤解了「戒」的本意,因為「戒」的本身和目的並不是為「苦」而持,恰恰相反,「戒」的最終目的就是離苦,也就是佛教常說的出離世間苦海。
所以,出離苦海,才是「戒」最重要的目的。
曾經有人自己做過嘗試,即持五戒後,然後偶爾破戒,剛開始認為破戒就是快樂,但是,後來自己又重新持戒,才發現原來持戒更快樂。
因為這個時候,他才能體會得到,什麼才是快樂或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自己,才可以清晰地看著自己的心如何由散漫、易怒,變得善巧、平和。
換句話說,感官的刺激其實是一種更大的苦,如果一個人長期沉浸感官的刺激當中,即在欲貪嗔恚中,那麼,他的心就好比動蕩且波瀾起伏的水面,無法看到或體會到真實的快樂。
因此,因戒生定,由定而生慧的這一過程,其實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把控越來越微細,就像從粗調進入微調。另外,這種穩定性和洞察力也會反過來鞏固持戒。長此以往,心定、平靜、柔和、慈悲等,也漸漸成為了一種習慣。

而這個時候,所謂的「戒」,就不再是一種束縛,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快樂,或者說是一種通往真正快樂的途徑與方式。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無量壽經》《金剛經》《楞嚴經》《心經》《大悲心陀羅尼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