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就意味著苦嗎?

2020-12-13 問過藍天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戒律的。

所謂的戒律,其實是用於規範學佛之人的行為,甚至起心動念,因此,戒律在佛教中非常重要,近代著名的弘一法師就曾說過「自知心是佛,常以戒為師」,也說是說,就算你能夠認識到自己本就具足跟佛一樣的自性本心,即佛性,也一樣需要用戒律來規範或約束自己。

佛像

因此,佛教戒律的核心,其實就是「自淨其意」,也就是正確的認識自己或調整自己,也就是說,我們平時的言行與起心動念,並不是出於本意,甚至自己都無法知道所言所行是否符合自己的本意,所以,才需要用戒律來作為衡量的標準。

這其實也是佛陀當年制定戒律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正因為如此,大師們的才說「以戒為師」,其實不僅要以戒為師,而且必須以戒來作為修行證悟的基礎,也就是說,沒有戒的修行,算不得真的修行,甚至可以說,戒才是修行的本質。

儘管這話說著簡單,但是我們經常注意到,生活中許多細節會妨礙我們清晰如實的認知自己,比如過於激烈的情緒、深度的自欺等。這些不良習氣對我們的生命能量或者修行造成了大量的浪費,所以,戒律從某個角度上說,是為了減少這種浪費或及時控制這種浪費。

我們看禪宗,其戒定慧三學其實就是一套全面的修行體系。

所謂的戒,其實就是身、口、意的清淨,而「定」這個說法,說的是心和智慧的穩定,由此來產生「慧」這個洞觀一切的觀察者。而這三者缺一不可,無法分割。

但是戒律這個東西,並不是佛教的發明,早在遠古的印度,很多戒律其實已經出現,佛教只不過是在其基礎上不斷地豐富並引用而已。也就是說,佛教之中的很多戒律細節其實來自古印度貴族教育,對於那個年代的貴族來說,所謂的戒,就是一種「教養」。

據說「戒」這一概念,巴利語可以翻譯成「學處」,也就是美好的行為之意。

因此,戒律的初衷與目的,其實是為了讓持戒的人變得更好,而不是更苦或者更加不堪。

只是這個道理被太多的人誤解了,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戒」就意味著苦,這樣的認識,其實是誤解了「戒」的本意,因為「戒」的本身和目的並不是為「苦」而持,恰恰相反,「戒」的最終目的就是離苦,也就是佛教常說的出離世間苦海。

所以,出離苦海,才是「戒」最重要的目的。

曾經有人自己做過嘗試,即持五戒後,然後偶爾破戒,剛開始認為破戒就是快樂,但是,後來自己又重新持戒,才發現原來持戒更快樂。

因為這個時候,他才能體會得到,什麼才是快樂或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自己,才可以清晰地看著自己的心如何由散漫、易怒,變得善巧、平和。

換句話說,感官的刺激其實是一種更大的苦,如果一個人長期沉浸感官的刺激當中,即在欲貪嗔恚中,那麼,他的心就好比動蕩且波瀾起伏的水面,無法看到或體會到真實的快樂。

因此,因戒生定,由定而生慧的這一過程,其實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把控越來越微細,就像從粗調進入微調。另外,這種穩定性和洞察力也會反過來鞏固持戒。長此以往,心定、平靜、柔和、慈悲等,也漸漸成為了一種習慣。

佛寺

而這個時候,所謂的「戒」,就不再是一種束縛,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快樂,或者說是一種通往真正快樂的途徑與方式。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無量壽經》《金剛經》《楞嚴經》《心經》《大悲心陀羅尼經》

相關焦點

  • 佛教:「戒淫」的好處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戒淫」的,即持「不邪淫」戒。也就是說,「戒淫」這一條,不管是在家還是出家,都是需要持守的,沒有例外,就算是後來講的「在家居士」可以「正淫」,其實也不是究竟。佛像因為無論是「邪淫」和「正淫」,其本質都是淫,有「淫」也就是意味著欲望還沒有斷,至少是斷得不夠徹底,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斷滅一切欲望的話,那麼,也就意味著無論是「正淫」還是「
  • 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是一回事嗎?
    由惑造業,由業感苦,因苦生惑,永無了期。(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亞當夏娃,偷吃禁果,子子孫孫,都要受苦。(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佛教的「苦」相當於基督教的「罪」嗎? 一般無宗教信仰的學者的確是作如此觀的,他們以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勸人為善總是一樣的。從這勸人為善的基礎上,他們就順理成章地推想到,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當然也是一樣的了。
  • 佛教:戒「邪淫」的邏輯是什麼?
    學佛的人都知道,學佛是需要持戒的,而在佛教的戒律之中,無論是五戒,還是十戒或菩薩戒,都有不「邪淫」這一條,即戒「邪淫」。那麼,學佛之人,為什麼一定要戒「邪淫」呢?也就是說,戒「邪淫」的邏輯是什麼?佛像「邪淫」這一條戒律,是佛教制定的第一條戒律,也是佛陀開始制定戒律的第一條,據佛教經典的記載,「邪淫」的制定,是由於有一位佛弟子經受不住父母的哀求,而與妻子同房,佛陀知道後,為了規範僧侶的生活和行為規範
  • 佛教:持戒就不淫嗎?別傻了,戒其實另有目的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戒律的,有時候甚至可以說,戒律才是佛教修行最核心的內容之一。那麼,學佛為什麼需要持守戒律呢?佛講法圖六祖在《壇經》裡也說「心地無非自性戒」,說的就是修行,首先要從自心執著開始起戒,因為在現實的生活當中,眾生往往當能夠察覺到自己被外部的種種所牽絆之苦
  • 為何佛教要求修行者需戒五葷
    所以佛教中建議修行者戒五葷。二、 如何對待戒五葷了解了什麼是五葷,那麼如何對待戒五葷呢,在生活中,如果是你自己的話,那麼戒五葷很容易了,不食即可,但是生活中,你無法避免與其他人一起進食,那麼其他人並沒有戒五葷的習慣,你要怎麼做呢,你只要做到能避免則避免,不能避免就自然而然,不然你會落入想戒而因為條件不允許而不能戒的狀態
  • 佛教講的「戒」要如何修持?
    戒亦稱為解脫,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脫。入菩薩道,三無漏學為根本。學佛千萬不要被虛妄的名聞利養迷著。佛法亦有法運,雖衰不會滅亡,因末法有一萬年之法運,現在只過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薩道一定要由三無漏學開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樞紐。佛教講的「戒」要如何修持?持戒的目的是在改過遷善。
  • 佛教,怎樣戒邪淫
    各位師兄吉祥,關於邪淫基本上沒人敢講,百度裡有寫的也是東抄西湊的,沒有猛藥不好戒的,到現在為止還沒看到關於佛教修什麼法戒邪淫,我也是考慮了再考慮,為了眾師兄們早證菩提,還是寫寫,怕寫出來師兄們連夫妻生活也受影響,
  • 以戒為師---宗煥-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學佛之目的在於使眾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同成佛道。若不學不信,對佛法不能如實了知,無正見正信,就無法從生死苦海中獲得解脫;若聞而不修,不能依法而行,只是徒增知見爾。須知生命的解脫一定依止善知識,勤學正信,廣學多聞,守戒行善,從聞思修入戒定慧,實修實證,解脫苦海,現證菩提。善知識是我們學佛的領路人和導師。若不依止善知識,修學就很難步入正路。
  • 佛教:苦諦是什麼意思?
    苦具有逼迫性,是眾生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可以從身心兩個方面來考察。這些苦難大多由自身或社會環境造成,受苦的主體是不能自主的,而對於苦的感受卻是實實在在的,逼迫性顯而易見。身苦是由於內在的或外在的逼迫造成的身體或感官的不適,如饑寒交迫、疾病纏身乃至死亡等,佛法中概說為身苦。心苦又稱為內苦,身苦又稱為外苦。
  • 伽藍、佛號、佛光、念力、功德、戒,關公也在佛教之中成神成菩薩
    佛學中有著太多的學問,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學中的:伽藍、佛號、佛光、念力、功德、戒,原來佛教也信關公。以伽籃苦薩(關公)形象為代表。關公也由此成為我國唯一的跨越宗教的神,佛教(包括藏傳佛教)、道教、儒學都把其奉為本教的神。佛號佛教諸佛及大菩薩的名號。
  • 佛教:持「不邪淫」戒的必要性
    按照大乘佛法的要求,在家人的居士最基本的也要持五戒,出家人就需要增加到十戒,而這兩種戒中都有一個最大的難點和重點,那就是「淫戒」,即「不邪淫」。佛像也就是說,「淫戒」這個戒條在這個兩類戒之中的定位是不一樣的,在修行之中,居士戒中(在家人)的「淫戒」只用戒邪淫
  • 佛教五戒之一「不妄語戒」
    五戒之一「不妄語戒」妄語是對別人說虛妄不實的話語。說妄語的人往往對人隱瞞事實真相,欺騙別人上當受騙,或者令人處於對某件事的誤解之中。佛教認為,一個佛教徒,必須對人誠實守信,這是學佛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前提。不妄語戒也就是守口業。佛教講,我們造業的方式有三種:身、口、意。
  • 戒日王死,那爛陀寺毀,於是佛教伴隨著伊斯蘭的入侵而在印度衰亡
    ,是古印度最後的餘暉;戒日王,也是印度古代史上最後一位傑出帝王;這一時期,也是印度佛教最後的輝煌。2、戒日王佛學之盛,始於孔雀帝國的阿育王,終於戒日帝國的戒日王。而戒日帝國,曇花一現,與戒日王在位相始終。戒日王,公元606—647年在位。
  • 請問法師:佛教中的「戒、定、慧」到底指的是什麼?
    網友的提問@ 貓@友佛教用「戒、定、慧」三種修學的方法來認知自己和世界,以達到無欲無求。那麼請問大師,這裡的「戒、定、慧」指的是什麼呢?認知人生的宇宙並非靠「戒、定、慧」三學。而是佛教裡獨特的四聖諦、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三法印、二諦。「戒、定、慧」三學是對四聖諦裡的「苦、集、滅、道」中的道諦下屬的八正道進行的分類。
  • 佛教五戒的誦戒儀軌是什麼?
    皈依儀式(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諾那塔院)漢傳佛教皈依有一套完整的儀軌,大體分為六個主要步驟:一、上香(三拜)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三拜)三、懺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 佛教:為什麼持戒的人,更容易快樂?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究戒律的,也就是說,無論你是在家還是出家,只要學佛,就必須要持戒,因為持戒是佛教修行之中基礎的基礎,也是修行之中關鍵中的關鍵。著名的弘一法師有兩句詩說得好,他說「自知心是佛,常以戒為師」。
  • 要是受了戒,萬一犯戒,一定下地獄嗎?
    佛說破戒的比丘雖像已死之人,但因為戒的餘力,仍然能夠勝於人天道行。猶如牛黃、麝香、燒香,沒後香仍不散。犯戒的比丘,勝過無犯的人。所以佛又說,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大智度論》亦說,寧願受戒而破戒,破戒懺悔後便能得清淨解脫,但不受戒則輪轉三界,永無出離之期。
  • 曙祥法師在佛教在線-聞思講堂宣講《優婆塞戒經》
    曙祥法師在佛教在線-聞思講堂宣講《優婆塞戒經》曙祥法師針對大眾生活所見所聞所感介紹這部實用經典重要性現場聽眾與法師進行互動曙祥法師與信眾結緣法寶現場一位老菩薩藉助結緣法寶的機會抓緊一切時間向法師請益佛法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5年3月28日下午3點,中國佛教協會曙祥法師應邀在北京福慧慈緣文化會館佛教在線-聞思講堂宣講《優婆塞戒經》。
  • 能利法師:佛教戒律戒的是自己 最強調信
    佛教的對的誠信態度,最基礎的是要求持以戒防非止惡,以自信信人,進而以三世因果觀來縱攬世界之方方面面,使每個人都能如理而行。當然如果社會每一份子均是如此,社會誠信之風之純則不可待言,當下即是--人間淨土。「信」,即人言也,《說文》曰:「信,誠也。」即人言必誠也,就是說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但現在,如果是人的言論,你信不信呢?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的答案。
  • 四川省佛教協會將舉行傳授三壇大戒
    法會將禮請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遂寧廣德寺方丈普正大和尚為得戒大和尚,禮請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尼眾佛學院院長如意法師為得戒尼和尚。男眾、尼眾新戒人數各350人。中國佛教協會批覆(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四川遂寧廣德寺提供)四川遂寧廣德寺暨高洞尼眾禪院傳授三壇大戒法會通啟為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秉承世尊遺教,光大如來戒法,經四川省民族宗教委同意,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會[2019]171號文件)批准,四川省佛教協會定於2019年秋季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