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講解二:皈依一體三寶即皈依當下一念心的無上清淨

2020-12-06 明心茶園

及彼體相海,無我句義法。 無邊德藏僧,勤求正覺者。

這裡講的體相海即是佛的報身了,因為佛光明無限,智慧無限,音聲無限。我們看《華嚴經》知道佛願力無限,化身是無限的。《華嚴經》講佛不是一個因緣而成就佛果的,菩提心也不是一個因緣而成就菩提心的,有無量因緣。你見到果地佛也不是一個因緣,一世一因來見的,所以說無量相、無量音聲、無量差別、其實都是佛法。

在《楞嚴經》裡邊講到,我們看到山川草木,包括石頭,這些是什麼呢?它是佛的清淨真體。禪宗裡邊說,擔一捆柴,咕咚掉下來,哦,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那是什麼東西呀?這是需要我們真正去參悟的地方。所以他的體相之海,是像大海一樣無窮無盡的,廣博的,變幻多姿的體相。

無我句義法,所有的法講的都是無我之平等法。另外我們也可以去理解所有的法本身就是清淨法。本來《楞伽經》沒有《楞伽經》的體,《華嚴經》沒有《華嚴經》的體,《楞伽經》是佛的方便開示,《華嚴經》也是佛的方便開示等。無我句義法,即是佛自證的,真正清淨的,第一義諦勝義諦法。

我們前面講,真正的佛法,所有的句義,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所有的佛經,千經萬論最後講的什麼東西呢?講的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同時語言無我。也就是說,《華嚴經》即非華嚴經,《楞嚴經》即非楞嚴經。讀經的人,開悟的人也不是我,法也不是法,所以叫無我句義法。從法義上來講,所有的大乘佛法即是講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同時我們從禪宗的現量智慧來看,當下一念看到的所有的心中的一切法都是無我法,一切經都是無我經,無我就是真如清淨,無我從更細的角度來講就是無念,就是一念無念。

「無邊德藏僧」,皈依真正的三寶,既皈依外在的表現為語言文字的,表現為僧相的,表現為佛相的這些三寶,也皈依於自性三寶。自性清淨的三寶,這在六祖《壇經》裡邊有對應的解釋。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凡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僧代表無邊的功德藏,一個僧的清淨相,他是佛法的精華的展現,即是住持三寶。即是皈依遍十方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佛,皈依大乘究竟了義法,皈依無邊德藏具足大乘無邊願力的清淨僧。如果是大乘僧,他必定有普賢願,必定有無上的度化眾生的願力,必定有清淨心。

我們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一體三寶即是指皈依我們當下一念心,當下一念心的無上清淨。一念心上清淨光就是我們的法身佛,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我們的報身佛,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我們的化身佛,即是皈依我們當下一念心中的三寶,一念心的清淨三寶即是我們的自性三寶。

如果立體來講的話,什麼叫自性呢?皈依我們清淨的自性佛,即是皈依我們自性中的清淨的法身佛,即是皈依我們光明的報身佛,即是皈依我們自性中的無限的千變萬化的智慧無限的化身佛。這是從悟的角度,從自性清淨的角度來理解。

如果說從迷的角度來講,自性三寶在我們凡夫的身上,即是皈依你自心的如來藏。你的如來藏表現為你的無明、業力、妄想,其實眾生的三身佛體現為無明、業力、妄想,眾生的惑,就是無明;業,即業障業力;苦,眾生的種種苦。現在承受的一切狀況是你的業所形成的。但從圓教的見地看,我們所謂的無明、業障以及我們的種種妄想妄念,即是我們凡夫的法報化三身,含攝於我們的根本智和差別智之中。這些都是一心,三位一體,大三位一體、中三位一體、小三位一體,一念三位一體。《大乘起信論》是總攝要義,把經論的各種原理揭示出來,所以說皈依清淨的三寶即是皈依自性的三寶。然後講勤求正覺者,無邊的德藏僧也是勤求正覺的人,勤求正覺的清淨僧。

為欲令眾生,除疑去邪執。起信紹佛種,故我造此論。

為什麼寫這個論呢?首先希望得到三寶加持,他造論的目標和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清淨心和菩提願。菩薩造論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不是為了自立門戶,不是為了開創一個新的宗派,不是為了自己的一種邪執,他是為了續佛慧命來度化眾生,讓佛法大放光明,所以說為欲令眾生,除疑去邪執。他的目的是消除眾生的疑惑,消除疑惑眾生就會產生信心,所以叫《大乘起信論》,信是我們最根本的東西,就是你的起點,所以後面有信成就發心,後文講學大乘的人的發心,有信成就,信心堅固,像進入十信位的人,信非常重要。

信跟疑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參禪也是疑為信之體,信為疑之用。其實你信的和不信的都是一個心,如果你真信的話,第一義諦的信那就是心真如門。如果你疑,就是心生滅門,當然這是一種方便說法。

所以這裡他的目的是令眾生消除疑惑,疑什麼呢?眾生懷疑大乘佛經的道理,懷疑法身、報身、化身佛,懷疑自性佛,懷疑自己不能成佛,懷疑這個真如之理,懷疑自己,懷疑佛法,懷疑大乘經典,所以要去除種種的疑惑和邪的執著。

邪執在《楞伽經》裡邊講了許多種,《楞嚴經》也講了許許多多種不正確的論點,世間的哲學大多都是邪執,非常頑固的一種執著。所以除疑去邪執,那麼就能樹立正信。當你排除疑惑,當你掃除了邪見的執著,那麼你就對大乘佛法產生了信心,產生了信心,就能續佛慧命,所以說起信紹佛種,紹是承續、延續的意思。紹隆佛種,所以說他造論的目標、目的,是為了令眾生對於無上大乘,實際上直接來講就是令眾生相信自己的如來藏,就像《壇經》六祖講的,你們要信自性,不要邪執,不要執著於外在的東西,不要把禪變成理論、文字,變成一種形式,變成一種外在的東西。就是直指心性,甚至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叫你要明心見性,就是真正的開發自心的智慧,去掉邪執著。

故我造此論,造這個論的目的,歸命十方佛法僧,皈依自心自性的三寶,一念三寶,然後發願,願眾生去除對大乘佛法的懷疑,對自性的懷疑,去除種種的邪的執念和執著,然後對大乘佛法產生清淨的信心,所以才造這個論。

由前面的這個偈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造論的時候他事先有這樣一種強大的願力。也可以由此看出《大乘起信論》他要講什麼,當我們講到信和疑的時候,應該信什麼呢?

藕益大師在他的《彌陀經要解》裡邊講到,信自、信他、信理、信事、信因、信果,講了六種信,講到你的信是信自己有佛性的,信自己能往生的,信你一念佛心和佛度化你的願力的這個心是對接的,有你念佛的這個因,就有你往生的、成佛的這個果。這是藕益大師在講到淨土的時候他講到的信。大乘的信是什麼呢?理和事、因和果、自和他。自,從淨土來講信自是信自心具有佛性,信他是信阿彌陀佛有這個願力,他的願力必然能夠實現。信因信果就是當下一念心,因地和果地佛的願力能夠對接起來,所以能夠讓你往生。信事信理就是有淨土之事,有淨土之理,淨土絕對不是一個想像的東西,它是實有的。

當然這是從淨土來講信的內容。《大乘起信論》裡講的是信我們的如來藏,信我們的真如清淨心的妙用。就是你要相信我們自己的佛性,相信依據於我們本具的佛性的原理和成佛的道路。同樣它非常殊勝和非常妙的一點在於揭示我們心性的秘密,而不是講外在的那些東西,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它是像禪宗一樣,把很多經典的東西全部提煉出來。

以上講的核心的內容在於《大乘起信論》造論的目的,是為了令眾生開悟佛性,成佛續佛慧命,紹隆佛種。顧名思義,《大乘起信論》它的目標、目的、作用,就是令學人對於大乘佛法去除邪見,產生正信。那麼大乘的正信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說是如來藏、一真法界、真如自性等等,後面它會講一心開二門,會講得非常清晰。

講師簡介:史文,資深修行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師從王雷泉教授。史文博士自1992 年開始學習宗教,先研修道教,1993 年始接觸佛法,後十餘年佛道兼學。他曾龐雜涉獵佛教各宗、各大宗教及諸外道之學。近十年他深入大經大論祖師言教,終純信於大乘圓頓之教。史文博士對佛教的判教和教理有深刻的感悟。史文博士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主攻儒釋道思想史和經典、宗派研究與高等教育、學前教育等方向。他已發表《禪觀影像及其超越》和《儒家的天道貫通觀 - 人與社會及自然的和諧之道》等專業論文,出版譯著[美]保羅·L·史萬森《天台哲學基礎 - 二諦的展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011年史博士訪學歐洲研究高等教育,2014-2015年作為訪問學者,他在美國太平洋大學研究比較宗教學和高等教育學。

相關焦點

  • 皈依三寶,是哪三寶?
    受了 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雖研習佛教, 若不皈依三寶,仍不為佛教徒。學佛之 入門,以受三皈依為根本。如《大乘理 趣六波羅蜜經皈依三寶品》中,如來答 彌勒菩薩問:「若欲求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涅槃者,應當皈依佛法僧。 皈依是何義?皈是皈投、皈向,或迴轉 義。依是依託、依止、或信賴義。皈投 三寶,以三寶為依託。凡迴轉依賴行 為,都稱皈依,非但佛教之專用。
  • 深入經藏:皈依三寶 得清淨道 獲生圓滿
    第一種經,是總說皈敬三寶的功德,後三種經,是各別贊說皈敬佛、皈敬法、皈敬僧的功德。諸經中讚嘆皈敬三寶的文句很多,這裡僅引四經,以作皈依三寶所獲功德無量的聖教證據。  第一四德皈依三寶的功德,在《瑜伽師地論》六十四卷中,說獲兩類四種功德。
  • 真實的皈依三寶,必然是由我們心性皈依三寶開始的
    這些無盡的大願都發了,而且都是從我們的內心當中發出來的,接下來就可以「皈依三寶」了。沒有真實的發下「四弘誓願」就去皈依三寶,往往不是那麼純粹。我們為什麼要學發心學佛?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只因我們對「佛法僧」三寶有了信心,並且發下了誓願。這樣在今後修行的道路上才不至於輕易的就退了求道的心。
  • 皈依是什麼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麼意思?
    僧寶,指修學佛法的清淨和合的教團。  皈依的發心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發心,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皈依;中等的發心,是為個人解脫而皈依;下等的發心,是為眼前平安如意而皈依。相應的,皈依體也分為上、中、下三等。發上等心皈依,能得上等皈依體,依此類推。  皈依體,由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代代傳承而來。全身心地皈依三寶,便意味著我們得到了由諸佛世尊沿襲至今的傳承。
  • 這才是佛教「皈依三寶」的真正深義!
    皈依三寶,是正式進入佛門、成為佛弟子的第一步。眾所周知,所謂「三寶」,即佛、法、僧。這樣看來,佛教的皈依三寶,似乎跟其他宗教信仰比如基督教的信上帝、信耶穌等差不多,都是要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某種外在的力量(他力)中,從而使自己得到拯救或解脫。但其實,這是對佛教有所誤解。
  • 三皈依一一智者學佛
    當下生世。在作陶家。受驢胞胎。何謂五德離身?一者身上光滅。二者頭上華萎。三者不樂本座。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塵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盡。甚大愁憂。自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唯有佛耳。於是奔馳。往到佛所。時佛在耆崛山石室中。坐禪入普濟三昧。天帝見佛。稽首作禮伏地。至心三自歸命佛法聖眾。未起之間。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時驢自解。走瓦坯間。破壞坯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
  • 蓮宗皈依講解
    蓮堂皈依講解一、皈依的含義:反黑為白。如子歸家。皈依是進入佛門的正式開始。持戒是佛法存在的必要條件。受皈是拜佛法僧做師父學習。皈依。又叫歸一。回歸一念。專修一門。二、三寶。佛法僧的含義。1、自己心中的三寶。自性三寶:本體佛:覺。智慧和覺悟的圓滿。皈依覺:憶佛念佛。必定見佛。法:正。
  • 信念與皈依——黎日光
    於東亞地區而言,佛法約分漢傳、南傳、藏傳三支,南傳以弘揚原始乘為主,漢傳大乘共有八宗(律宗、三論宗、淨土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而藏傳則以金剛乘統攝大乘及密乘,揉合了印度晚期大乘佛法、密乘教法與漢地佛法(如禪宗)之精要,集各家之大成,開示即身成佛之道路。
  • 什麼是表相皈依與自性皈依
    我列舉《大智度論》卷第二:「佛法中有五種人可以說法。一、佛自口說,二、佛弟子說,三、仙人說,四、諸天說,五、化人說。」這樣的內容,就有人對小編提出:「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家居士不親近寺院,那麼僧怎麼供養呢?」
  • 文珠法師:學佛為什麼一定要皈依 皈依的功德是什麼
    我們寄生在業海茫茫的五濁五世中,如果沒有可靠的信仰對象,作為我們精神的寄託與歸宿,沒有良師益友給我們依託和信賴,難免依世起倒,隨俗浮沉,或被煩惱的波浪衝擊,漂流生死苦海,無法靠近覺岸,擺脫六道輪迴的苦惱。現在,皈依三寶,等如已經找尋到歸宿,前途有所依賴。印光大師說:「歸者歸投,依者依託;如人墮海,忽有船來,即便趨向,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託義。三寶為船,眾生歸依,即登彼岸。」
  • 皈依三寶 (下)|學佛過程中這2種人最需要皈依!
    最軟弱的時候,最不知所措之間,渴望得到救贖,皈依。三寶即 時降臨,為苦難者作怙主,以財、法、無畏布施,去除眾生的苦惱。二、富足的人們――在順境,富裕中的人們,有感於幸運之神眷顧,有感於自我在芸芸 苦難眾生中能安穩,順暢度日,產生一種酬報的心態,有感恩往酬神;有感恩而皈依三寶, 決意生生世世追隨三寶,保持延續那順境。
  • 皈依三寶,進入佛門的第一課
    何為三寶? 三皈者,即皈依佛法僧三寶之意,亦名「三皈依」。只有「三皈依」之後,才稱得上是一名佛教徒。那麼究竟何為三寶? 佛是梵語佛陀之略稱,義譯為覺者、智者,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即稱之為佛。佛寶是指已圓滿佛道的一切諸佛,他們是具足一切勝妙功德的佛果者。
  • 佛教三皈依中如何皈依僧
    許多人在皈依三寶時發生許多疑惑。皈依佛和皈依法倒沒什麼疑惑,這主要的疑惑在僧寶到底是什麼?是否皈依僧寶就是皈依出家人?是否所有的出家人都應當皈依?中間是否有差別?其必須成就出家別解脫戒,成就此戒之出家眾,包含比丘、比丘尼等,其戒體必然清淨,雖是凡夫,但所見聞種種事物,不為邪知邪見迷惑,已具足正見,是真賢善凡夫,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聖道法,利益一切眾生,作眾生福田。雖未能得無漏果位與解脫,雖非登地菩薩,但堪稱賢士菩薩。亦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歸依三寶品》所云之【僧寶】。佛講到第三種僧人:啞羊僧 《地藏十輪經》:『云何名啞羊僧:謂不了知根本等罪犯與不犯。
  • 宗舜法師: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正皈依?
    現代佛教界集中討論皈依問題,是在一九五三年六月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之後。在成立的代表大會上,即一致根據經論認定「佛教徒以受持三歸為基本條件」。隨後《現代佛學》即在七月號刊出演濟法師《論佛教徒的基本條件》一文,此後的半年時間裡,每期均有文章討論三歸問題。
  • 皈依三寶指是什麼?兩足尊、離欲尊、眾中尊是什麼意思!
    《每周一課》以佛學經論為主導,講解佛學相關的知識要點;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佛教中的皈依是指什麼?希望能幫到大家了解更多佛學知識!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在說念佛,接著就會問有沒有「皈依」,那麼佛教中的皈依是什麼意思呢?皈依講的是皈依自性中的三寶:佛教中的佛、法、僧,佛就是覺;法就是正;僧就是淨。自我本心皈依才是真正的覺悟者,邪見迷障不再生起,少欲知足,能不執著於財富和美色,這叫做兩足尊。
  • 皈依佛教的真實功德你知道嗎?
    《成佛之道》偈頌:三寶真實德,無漏性清淨,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長存。我們每個人,最初對佛法生起信心的因緣,各各不同。有人是旅遊時,去寺廟上香,看到佛像莊嚴而生發信心;有人見出家僧人走過,對僧人衣著生起清淨脫塵感而引發信心;也有人是聽到誦經聲而生起信心,這是不一而同的。不論因哪一種因緣,只要對佛法生起信心,進而自願皈依三寶,那都應該知道:佛是我們皈依的老師,僧是促進我們向於正行的同學助伴,讓我們究竟脫苦的皈依處是法寶。
  • 三皈依的意義是什麼,如何才算是真正的皈依?
    三皈依,即是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從內涵而言,有自性三寶,自性三寶是覺、正、淨,是佛法教學的總綱領。從形象上說,有住持三寶。住持三寶是佛像、經典、出家眾,則是提醒我們念念不忘自性三寶的形象代表。發心學佛修行,行為之善惡、邪正必須有個標準。三皈依就是最重要的標準,學人從初發心至成佛,均不應違背。
  • 大乘起信論講解一|總持佛學精要,獲得如實知見智慧,智無限自在
    《大乘起信論》講解(一)《大乘起信論》是中國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論典,在中國佛教界影響十分深遠,自從它問世以來,概括了佛法義理,總攝了佛學精髓,推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華嚴、禪宗等大乘佛學思想學說的建立及發展。
  • 如何認識皈依?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
    皈依三寶是成為佛弟子之門。皈依,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和認識。首先,參加由法師所主持的皈依儀式,儀式之後很多寺院還會發給一個皈依證。這是形式上的皈依。之後,還必須完成觀念上的皈依,情感上的皈依,建立歸屬感,使自己的生命有所依託,提高個體的安全感和生存的幸福指數。至此,宗教意義上的皈依就算完成了。然而,作為一個真正的佛弟子,要將成就佛道作為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
  • 皈依三寶有什麼禁忌嗎
    皈依三寶,僅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沒有任何之忌諱,皈依三寶猶如上學讀書前必須先註冊,亦如當選總統後,就職前必先就職宣示;同樣的理由,要做個正信佛門弟子,必須先受三皈依的儀式,在儀式方面,其意義是沒什麼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