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家常說,如果一個人要想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直至修成正果,獲得大自在、大解脫,那就要從最初的皈依三寶開始。
皈依三寶,是正式進入佛門、成為佛弟子的第一步。
眾所周知,所謂「三寶」,即佛、法、僧。
簡單來說,佛寶是指圓滿覺悟者,有時特指本師釋迦牟尼佛;法寶是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經律論三藏;僧寶是指依佛教法如實修行、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的出家人。
佛、法、僧三寶,構成了佛教的主體和核心,也是一個立願做佛弟子的人皈依的主要對象。
這樣看來,佛教的皈依三寶,似乎跟其他宗教信仰比如基督教的信上帝、信耶穌等差不多,都是要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某種外在的力量(他力)中,從而使自己得到拯救或解脫。
但其實,這是對佛教有所誤解。在這方面,佛家還有其不同和特別之處——
關於「三寶」,佛經中有很多講解,也有多種分類。其中一種常見的分類,將「三寶」分為了「化相、主持、自性」三種差別。
所謂「化相三寶」,是指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的三寶:釋迦牟尼佛本身即佛寶;佛所開示的教說即法寶;隨佛出家的眾弟子即僧寶。
所謂「主持三寶」,則是指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佛教流傳於世間時的三寶:佛像、佛塔、舍利等是佛寶;經律論三藏教法是法寶;依正法而自行化他的出家眾是僧寶。
以上兩種三寶,都是從事相上來說的,是佛教在世間的具體形相,以此為皈依對象,才能更深入一層,皈向於真實的三寶。
這個真實的皈依處,六祖惠能稱為「自性三寶」,又有一體三寶、理體三寶等名目。簡單來說,即以見法實相、覺而不迷為佛寶;依法化眾、正而不邪為法寶;如法修行、淨而不染為僧寶。
也就是說,「覺、正、淨」即為「佛、法、僧」。正如《六祖壇經》所說:
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那麼,能否拋開世俗事相的化相三寶或主持三寶,而僅專重於自性三寶呢?佛家說,不可以!
這是因為,學佛者須皈依化相三寶和主持三寶,才能做到「法隨信行」;皈依自性三寶,依覺、正、淨行持,才能做到「法隨法行」。法隨法行必以法隨信行為基礎,若不皈依化相三寶和主持三寶,便不能引發正信正行。
因此,欲做真佛子者,應深信化相三寶,恭敬主持三寶,正行自性三寶!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佛教相對於其他宗教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就尋求生命的救贖或解脫這個幾乎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標來說,佛教儘管也包含他力信仰的成分,但從總體上和本質上說——
佛家主張:拯救的可能性最終不是源自某種外在的超越性實體或絕對力量的寬宥與仁慈,一切拯救最終都是每個生命個體自身的事情,一切生命最終也只能是依靠其自身的努力來得到解脫。
正如當代高僧、著名佛學家印順法師所指出:
佛在涅槃會上,最後教誡弟子說:『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這是要弟子們依仗自力,要自己依著正法去修學,切莫依賴別的力量。歸依的深義,是歸向自己(自心、自性):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當體,就是正法涅槃;自己依法修持,自身與僧伽為一體。佛法僧三寶,都不離自身,都是自己身心所能成就顯現的。從表明看來,歸依是依賴他力的攝受加持;而從深處看,這只是增上緣(助緣),而實是激發自己身心,願其實現。(若)能依『自力』,自己依止自己而修正法,……就能契合於歸依的『真實義』了。」
/完.
佛家不殺生、護生:是為了保護動物,還是為了人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