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地區古墓葬眾多,之前寫過10座,今又收集到8座。
1、許由
許由墓
許由(約前2323—前2244),陽城槐裡(今河南登封)人;中國古代著名隱士和賢者,相傳曾為堯、舜、禹三帝之師;堯帝封其為「箕山公神」,後世許姓奉其為始祖。許由墓位於鄭州市登封市東華鎮箕山。
2、鄭莊公(寤生)
鄭莊公墓
鄭莊公(前757—前701),鄭武公嫡長子,鄭國第三位君主;因其出生時難產,為生母武姜所厭惡;在武姜的庇護和慫恿下,其同母弟叔段私慾膨脹,漸成威脅;鄭莊公二十二年(前722年),發兵討伐叔段,並與母親武姜決裂,發誓「黃泉再見」;後在穎考叔的幫助下,「掘地見母」,母子重歸於好;在位期間攘外安內,使鄭國逐漸富強,成為春秋初期的「小霸」。鄭莊公墓位於鄭州市新密市曲粱鄉鄭伯嶺。
3、鄭昭公
鄭昭公墓
鄭昭公(?—前695),鄭莊公長子,鄭國第四位君主;其弟公子突的母親為宋國人,在宋莊公的謀劃下,公子突被擁立為鄭國國君,是為鄭厲公,鄭莊公被迫出奔衛國。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鄭厲公刺殺權臣祭仲的陰謀敗露,被迫流亡,鄭昭公回國復位,兩年後被高渠彌殺害。鄭莊公墓位於鄭州市新密市曲梁鎮五虎廟村。
4、郭威
郭威墓
郭威(904—954),邢州堯山縣(今河北隆堯)人;出生寒微,勇力過人;曾為後唐莊宗李存勖親軍,後追隨後漢高祖劉知遠,歷任檢校司徒、樞密使、天雄軍節度使,鎮守鄴城;劉承祐即位後,對其有所猜忌,遂先發制人,發動兵變,自立為帝,建立後周;在位期間,崇尚節儉,政治較為清明,經濟得以恢復;後周顯德元年(954年)病卒,廟號太祖。郭威墓位於鄭州市新鄭市郭店鎮陵上村。
5、柴榮
柴榮墓
柴榮(921—959),邢州堯山縣(今河北隆堯)人;郭威妻侄,因謹慎敦厚被郭威收為養子;郭威病逝後,即位為帝;在位期間,繼續郭威的政治清明政策,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卒後廟號世宗。柴榮墓位於鄭州市新鄭市郭店鎮陵後村。
6、曹彬
曹彬墓
曹彬(931—999),真定靈壽縣(今河北靈壽)人;後漢時期為成德軍牙將,後周世宗時任引進使;北宋初年得到趙匡胤的信任和重用,南徵北討,戰功卓著,歷任宣徽南院使、樞密使、東路軍主將、右驍衛上將軍、侍中、武寧軍節度使,封魯國公;卒後追贈中書令、太師、尚書令,封濟陽郡王、冀王、魯王。曹彬墓位於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沙固村。
7、呂夷簡
呂夷簡墓
呂夷簡(978—1044),淮南壽州(今安徽鳳臺)人;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進士,歷任絳州軍事推官、刑部郎中、開封府知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右僕射、樞密使、太尉,封申國公、許國公;卒後追贈太師、中書令,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呂夷簡墓位於鄭州市新鄭市郭店鎮武崗村。
8、高拱
高拱墓
高拱(1513—1578),開封新鄭縣(今河南新鄭)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選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侍講學士、太常寺卿、國子監祭酒、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隆慶五年(1571年)升任內閣首輔;任內閣首輔期間,大權獨攬,漸趨專橫。高拱墓位於鄭州市新鄭市城關鎮閣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