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傳統風俗習慣
古代帝王常在立夏這天舉行祭祀活動祈求豐收;民間則以瘦肉、豌豆、竹筍等食材製成「立夏羹」,以驅除溼氣,求得身體健康。可見,我國古來就很重視立夏節氣,傳承至今,又有哪些民俗保留下來呢?
1、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舊時,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裡還要 「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2、疰夏繩
舊時,用五色絲線於立夏日繫於孩童的手腕等處,寓意消災祈福不得疰夏病,絲線被稱為「疰夏繩」亦稱「長命縷」。
3、吃立夏蛋
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許多人特別是小孩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孩子們還會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
4、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誌》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誌》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5、立夏「秤人」
立夏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戶外懸秤於大樹下,為小孩和老人稱量體重,以檢驗一年來身體的變化。秤鉤懸一把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
立夏養生
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立夏時節,時值乾卦,自然界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肝氣漸弱,心氣漸強。因此,夏季養生要以「養心」為主。
飲食
在飲食上,常吃堅果能夠有效強心護心。如常吃乾果、杏仁、山核桃和花生等堅果,都有助於保護心臟。而由於夏季陽氣盛於外,陰氣居於內,造成前文所說的「苦夏」,所以夏季應多以清淡食物為主,如白菜、苦瓜、絲瓜等。
夏季養心補心,除了多吃清淡食物,還應多吃些赤色或苦味食物,以養心安神,如小棗、蓮子、百合等,這些都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早晚餐時喝粥和湯類對身體也大有好處,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還可健脾祛溼,補養身體。
養神
夏季除了飲食養生外,貴在養神。《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養神對於養生的重要性。進入夏季,由於天氣炎熱,人們往往心躁不安,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症狀。所以在精神調養方面,夏季應靜心養性,清心寡欲,戒大喜大悲。多靜心養神,少貪心雜念。
運動
夏天是晨練的好時節。中醫養生中講究「冬藏夏放」,也就是說冬季要注意營養和能量的積累,而夏季就要增強身體的新陳代謝能力,所以,晨練是不錯的選擇。大家應早睡早起,加強鍛鍊,增強自身免疫力。
需要注意的是,鍛鍊雖有利身體,但在夏季不宜運動量過大。由於夏天天氣炎熱,容易出汗,帶走身體的能量,所以,要及時補充消耗的能量。建議在炎炎夏季自備一些降溫防暑飲品,比如綠茶、綠豆湯、酸梅湯等,都是止渴生津的養生飲品。
作息
立夏後,天黑得晚亮得早,中醫專家表示:立夏後可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應在23點到1點(子時)階段入睡。
由於晚睡早起,睡眠時間較冬季縮短,不少人總出現打盹現象。對此,建議增加午睡。而11點到13點進行午睡是最佳時間,且午休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為宜,時間不宜過長,睡醒後不要急於起來,再躺上10分鐘起床為宜。而由於腦血管硬化變窄而出現頭暈的人,不宜午休。
全國各地有哪些立夏節氣的民俗習俗
一、浙江
5月3日,孩子們提著要來的米,準備去做「野米飯」。臨近「立夏」節氣,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栖古鎮丁山河村舉行民俗迎「立夏」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包粽子、燒「野米飯」、制米塑等傳統民俗。
相關閱讀:
2018立夏是幾月幾日具體幾點幾分?今年立夏節氣的時間
立夏三候是什麼意思?立夏分為哪三候具體指什麼內容
立夏和夏至的區別、不同之處 立夏節氣之後就是夏天了嗎
立夏吃什麼傳統食物 立夏節氣養生水果蔬菜+10種常見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