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從立夏這天開始,也就意味著夏天是真正的來臨了。從這天開始,氣溫開始明顯回升,而在江南地區,這個時候也正式進入雨季。
立夏這個節氣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確立了。這個時候夏收農植就已經處於後期了,所以有農諺「立夏看夏」之說。據有關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會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郊外去「迎夏」,並且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種。
古人對於立夏的讚美當然也不會少,留下的無數詩詞也是絕美無比。
《立夏》方回吾家正對紫陽山,南向宜添屋數間。百歲十分已過八,只消無事守窮閒。《立夏日憶京師諸弟》韋應物 改序念芳辰,煩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陰,公門晝恆靜。 長風始飄閣,疊雲才吐嶺。 想做離居人,還當惜徂景。
談起立夏,就一定要說說關於立夏的有趣習俗了。
稱人
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鬥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已回娘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面給阿鬥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稱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匯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梁上掛一桿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鉤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鬥蛋
鬥蛋通常是小孩子們的遊戲。要用熟雞蛋,一般是用白水帶殼煮熟的雞蛋(蛋殼不能破損),經冷水浸過,然後裝在用彩色絲線或絨線編成的網兜裡,讓孩子掛在脖子上。鬥蛋的規則挺簡單,說白了就是「比比誰的蛋殼硬」:大家各自手持雞蛋,尖者為頭,圓處為尾,蛋頭撞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鬥破了殼的,認輸,然後把蛋吃掉,而最後留下的那個鬥不破的小強,被尊為「蛋王」。
為什麼要鬥蛋?民間的說法是:「立夏胸掛蛋,小人疰夏難」。進入夏天后,因感暑熱之氣,有些人,尤其是老幼體弱者,容易出現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心煩氣虛之類的症狀,稱為「疰夏」。雞蛋作為一種簡單易得的營養品,用來為預防疰夏提前「進補」,是個不錯的選擇。而配合孩子們的心性,將吃與玩結合在一起,那就更好了。
立夏時節的美食當然也是少不了的。
糯米糰
很多地方在立夏之日有吃立夏糯米糰子這種習俗,先把糯米粉揉成團,搓成湯圓大小,然後下鍋煮,放上白糖。立夏糰子油油的,香香的,餡是紅糖,甜甜的,不膩人。
立夏飯
每逢立夏的前一天,孩子們都會到街坊四鄰家討要一碗米,再加上五穀雜糧,青梅櫻桃等食物,煮成一碗碗米飯,再送給之前給米的鄰居。吃上一碗立夏的五穀飯,不僅孩子們能夠健康快樂,農作物還有五穀豐登之意。
怎麼樣?看見這樣的美食有沒有口水直流呢?是不是十分期待立夏的來臨呢?
好了,今天的立夏節氣就介紹到這裡了。各位小夥伴們還有什麼關於立夏有趣的小故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