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專家細說廈門版「節氣歌」

2020-12-12 騰訊大閩網

鷺島的春天生機勃勃。

鷺島的冬天奼紫嫣紅。

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時間,這個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這二十四個節氣在廈門本地有著怎樣的傳承和故事?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了解。

本報記者曾嫣豔

談節氣 大雪小雪「名不副實」 「大寒回暖」並非如此

你在北方的寒夜裡大雪紛飛,我在南方的豔陽裡四季如春。再過幾天就是「大雪」了,可在廈門,二十四節氣中最名不副實的,就是大雪與小雪。即便「大雪」將臨,廈門依然花紅草木綠。

不僅是大雪、小雪,一些節氣上其實廈門有「滯後」的現象。「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俗話說,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後天漸暖。但是在廈門,到了立春仍舊冷。

市氣象服務中心的專家解釋,廈門四面環海,在海水作用下降溫比內陸慢些。有記錄顯示,廈門氣溫常年平均值,2月是全年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2.5℃左右,7月是全年最熱月,平均氣溫28℃左右。

談諺語 節氣融入諺語 指導古人農作

本報資深編輯、廈門民俗專家盧志明說,節氣是中國古人對天體運行規律的細微觀察,是對氣候了解的特殊智慧。

「每個地方會按照當地節氣的特徵,來形成自己對勞作規律的理解。」盧志明說,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帶著節氣的本土諺語。他說,在廈門有「夏不至不熱,冬不至不寒」一說——意思是,不到夏至不會持續酷熱,不到冬至不會持續嚴寒,「廈門現在雖已過了立冬,但氣溫還是一直回暖,並不是很冷。」

正因為如此,有些地方會有根據當地冬至的風、霜、雨、雪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在廈門,「淡(溼)冬至。幹年兜。幹冬至,淡(溼)年兜。」他解釋說,冬至這天廈門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地理位置上與廈門相近的臺灣也有「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一說。

談民俗 冬至吃湯圓 期望一年圓滿團圓

盧志明說,在南方雖然不見雪,但有「小雪」「大雪」祭神農、修水利一說。農民不僅會祭拜神農,酬答神明,還會把田埂做好,爭取明年開春好播種。

在小雪之前的霜降,民間有「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一說。他說,霜降正好處在秋天轉冬天的時間,是一年內進補的最關鍵契機。所以,廈門本地人會根據自身體質,買來雞、鴨、羊肉進補。

在冬至這天,北方吃餃子,閩南吃湯圓。為何?「一陽出動雲天線。」盧志明說,根據節氣的理解,雖然氣候轉換還沒結束,但冬至實際上是一年的「盡頭」,因為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後,就開始往南走,「這是古人對天體的運行的理解,寓意年終,期望一年圓滿、團圓,所以廈門民間就有吃湯圓的習俗。」

【花絮】

在他筆下,24個節氣是24首詩

二十四個節氣24種體會,廈門晚報(微博)要聞部記者朱亞聖把對節氣的感受注入筆尖,化作24篇詩歌,都收錄在自己的詩集《拉鏈》一書中。

朱亞聖對每個節氣都有不同的回憶。立夏吃麵,他憶起與弟弟小時候,從房前屋後摘下幾捧紅辣椒,就著熱氣騰騰的手擀麵下肚;冬至吃湯圓,家裡總要搓上湯圓,煮好後撒上香噴噴的碎花生。朱亞聖的老家在漳州平和縣九峰鎮,因為打小常聽父母念叨二十四節氣,而且每到節氣來臨,鄉下的老人就會提點,讓他深刻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展開閱讀全文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廈門網(微博)的觀點。廈門網(微博)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廈門日報(微博))

>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民俗專家細說廈門版「節氣歌」
    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時間,這個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這二十四個節氣在廈門本地有著怎樣的傳承和故事?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了解。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中華傳統再入世界視野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中華傳統再入世界視野) 新華社北京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傳承農耕文化起點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輩人那裡可能是爛熟於心,在不少年輕人或小孩子那裡,可能卻相當陌生。事實上,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我們的先祖根據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補充曆法,用來反映季節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農耕文化的重要遺產。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文化意義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文化意義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6.12.05 星期一     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紫金山天文臺推算精確時間
    立秋吃西瓜、立冬吃餃子,除了這些,你對二十四節氣還有哪些了解?二十四節氣為啥能申遺成功?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歌,你會背嗎?「每年的天文年鑑裡,專家會根據太陽黃道運動,推算出新一年的曆法。」他表示,這是中國古代天文的特殊曆法,由此形成了對氣候、民俗、生產、生活、精神信仰等一系列體系,是世界獨有的文化遺產。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也正是因為這,昨天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值得銘記—四年前的今天,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今天是2020年11月30日,我仍舊很清晰地記得,四年前的今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那一刻,覺得自己作為中國人,感覺特別自豪。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你究竟了解它多少?
    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終於申遺成功啦!你知道嗎——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你們有沒有像小編一樣,覺得作為中國人更有自豪感了呢! 出席會議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表示,雖然二十四節氣得到了國際評審的一致認可,但其傳承和保護依然任重道遠。那麼你對二十四節氣究竟了解多少呢?快來跟著小編一起學習一下吧!
  • 2017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本期為各位考生帶來了2017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江蘇公務員考試中,申論是最能拉開考生成績的一門科目,積累對於申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江蘇公務員考試網溫馨提示考生閱讀下文,相信能給考生帶來一定的幫助。
  • 成功申遺後,該如何活化利用? 讓二十四節氣回歸日常生活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第31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古老的二十四節氣因成功申遺重新吸引人們關注的目光,其背後蘊藏的文化價值同樣引起現代人的深思。在工業化、全球化的當下,作為農耕文明經驗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有何實用價值?申遺成功後,對於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的保護與發揚,又當採取哪些新措施?在二十四節氣的利用中,有哪些民間智慧亟待發揚?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向非遺、民俗專家進行採訪。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敲黑板,劃重點,2017高考熱點!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敲黑板,劃重點,2017高考熱點! 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11月28日-12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的非洲聯盟會議中心召開。
  • 「二十四節氣」申遺過程首度揭秘:歷經5年 曾組織12次專家評審會
    她說,二十四節氣的世界申遺工作從2011年就開始了,期間經過12次專家評審會,外國人對這一中國傳統曆法很好奇。  二十四節氣的四川元素  四川社科院研究員廖子夏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二十四節氣為中國傳統文明,至今仍被使用,申遺成功的意義在於華夏文明的傳承。她在2014年曾和同事共同發表《「二十四節氣」是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章,對該項目的申遺進行呼籲。
  • 聯合國非遺名錄再添中國元素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申遺成功2017年06月17日 10:01:00 來源: 網信辦傳播局作品簡介    2016年11月30日,24節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成功專題以農業新聞的視角再現了24節氣申遺成功的始末和相關報導,下設6個獨立版塊,以百餘篇稿件、高清圖片、申遺視頻資料,從申遺之路到專家評說,極盡詳致的展示了24節氣申遺的方方面面。為最大程度保證專題的學術嚴謹性、史料豐富性和現實事例的典型性,與全國農業展覽館合作,先後召開了多次專題研討會,對專題內容、框架反覆進行討論修改,整個創作過程嚴肅認真。
  • 二十四節氣申遺後的浴火重生
    一石激起千層浪,「二十四節氣」陡然成為熱詞,也為這一凝聚中華民族古老智慧的文化遺產的浴火重生提供了重大契機。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是我們重新理解傳統文化的契機
    在中國民俗學會成立的申遺代表團從會議召開地點衣索比亞返回後,在中國社科院民俗學會召開了關於「二十四節氣保護」的專家座談會。借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喚起當代人日漸丟失的傳統知識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中國繼中醫針灸、珠算後第三項「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的代表作。
  • 二十四節氣認知漸淡 專家呼籲亟待保護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 題:二十四節氣認知漸淡 專家呼籲亟待保護  新華社記者 李亞紅  中國民俗學會20日舉行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專家座談會,探討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後的傳承路徑,讓民俗和非遺保護學者憂心的是,當下很多人對二十四節氣價值認識不足,珍視不夠。
  • 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憶二十四節氣申遺,與世界共享中國文化的魅力
    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還原二十四節氣申遺的現場,「文化共享性是非遺申報的核心。文化共享性是非遺申報的核心與世界共享二十四節氣的文化魅力環球網文化頻道: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 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憶二十四節氣申遺,與世界共享中國文化的魅力
    、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還原二十四節氣申遺的現場,「文化共享性是非遺申報的核心。 環球網文化頻道: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另外,中國民俗學會是註冊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NGO機構,還有大概十位專家學者作為非政府組織代表到現場參會共同見證。 會議開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一個一個介紹各國申報的項目,播放我們二十四節氣的申報片、文本等,不少國家的代表對二十四節氣表達了認可和讚美,非常地順利。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傳承和保護為根本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肯定,有利於中華文化的推廣和傳播,也有利於世界各國人民通過它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的理想、準則和精神。  對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家園。申遺成功不是終點站,傳承和保護才是最重要的。讓「二十四節氣」等非物質遺產「活」起來,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 讓人類分享農耕文明的「時間智慧」——「二十四節氣」十年申遺...
    「從200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到今天申遺成功,整整十年。」最早承擔這項工作的中國農業博物館陳列部前主任肖克之參與了此次申報工作的前期準備,「雖幾經曲折,但我始終相信這項優秀民族文化遺產一定會被世界認可。」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添「中國符號」。而「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則是多年來全社會各方面群策群力的結果。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千年智慧照耀現代生活
    遠在春秋時代,中國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民俗學家劉魁立說,過去常說我們的曆法是陰曆,實際上,我們是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即是陽曆的部分,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氣候的形成主要受到太陽影響,其次是海陸地形差異性分布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