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勇海
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2月1日《光明日報》)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輩人那裡可能是爛熟於心,在不少年輕人或小孩子那裡,可能卻相當陌生。事實上,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我們的先祖根據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補充曆法,用來反映季節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農耕文化的重要遺產。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是傳承保護中華農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申遺成功有利於我們的傳統文化走向國外。申遺並非單純追求一個「非遺」的名號,申遺成功,表明世界對我們這個非物質文化予以了認同,認為它確實是人類創造智慧的傑作,能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別是,能增強海外華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僅就參與申遺的過程來說,也能讓二十四節氣在世界範圍內受到關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走向國際,有許多途徑,如文學途徑傳播、教育途徑傳播、活動途徑傳播等,通過申遺這個過程來傳播,也是有效的途徑。
申遺成功有利於我們的農耕文化得到保護。有調查顯示: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未來農村將由誰來種地?即使是仍然在種地的人,採用的再也不是傳統的農耕方式,而是代之以機械化生產。一些附著在種地上的農耕文化正在消亡,誰願記或記得「春分風多雨水少,土地解凍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曬,冬麥返青把水澆」、「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之類的農事諺語?不少網友表示,二十四節氣其實是很實用的文化遺產,不要讓我們先祖的智慧湮滅在歷史長河裡。此番申遺成功,更能促進相關部門重視二十四節氣等文化遺產,並予以切實的保護與傳承。
當然,申遺成功並不是保護與傳承農耕文化的終點。任何一項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申遺,終點在於保護與傳承,這才是申遺之後最該發力的地方。拿二十四節氣來說,它不僅是我們祖先的「農事歷」,也是現在不少種植戶進行農業生產、安排農村生活的根據,應在農村年輕人中科普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生活的關係,讓年輕農民也成為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人、使用人和受益人。不僅是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也有助於城市人安排衣食住行。所以,個別大中小學也在開展「二十四節氣進校園」之類的活動。這類傳承活動,也需要繼續深化。從相關部門重視到民間持續傳承,從這一代傳承給下一代,我們的傳統文化就不會丟。(何勇海)
[責任編輯: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