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中國傳統文化名揚海外

2020-12-11 北京周報

  中國網新聞12月5日訊(記者吳昊昊 戚易斌) 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中華民族數千年智慧結晶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節氣不僅指導農事,也指導人的生活,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每個節氣對應的是中國人豐富多彩的生活,例如:「立春」表示春天就要來到,湖南人民以民俗活動「擊鼓喊春」迎接立春,而在這一天,北方的習俗是要吃春餅,意喻「咬春」。

  在學術界,有學者研究認為,「二十四節氣」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氣象系主任鄭大偉表示,商朝的甲骨文中有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等表述。根據這些記載可以推斷,在夏商時期已經有了四個節氣,主要是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經過進一步發展完善,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最早記載於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

  在漢武帝太初元年頒行的《太初曆》中,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漢代以後,中國的官時和民時的觀念都受到「二十四節氣」的約束,統治階級把它當作禮制規範向天下推行。每當重要的節氣來臨,皇帝親自舉行農耕示範儀式,表示啟動全國的農耕生產。

  「二十四節氣」至今已有超過2100年的歷史,甚至在當今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現代,「二十四節氣」仍然是中華民族按氣候作息最具民族特色、最富文化底蘊的指南針。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之一,不只是在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才大放異彩,早在古代就已經被朝鮮、日本等其他國家接受,結合其國家實際情況與民族文化後沿用至今。

 

朝鮮《七政算內篇》、《外篇》與「二十四節氣」 

  據史料記載,早在朝鮮三國時代,百濟國使用的曆法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天文學家何承天創立的《元嘉歷》,《元嘉歷》訂正了舊曆所定的冬至時刻和冬至日所在位置。

  朝鮮王朝初期,沒有以朝鮮時間為基準的《曆書》,只能借用明朝的《曆書》。每到秋天,朝鮮王朝就會將「冬至使節」派往明朝的京城,去領取第二年的《曆書》。

  1433年朝鮮王朝時期,世宗大王即位後,在中國曆法的基礎上,創立了以漢陽的日月輪轉時間為準、適合本地與季節特點的《七政算內篇》和《七政算外篇》曆法。這也是朝鮮王朝最早一次根據其國家實際節氣情況創立適用於本土的曆法。

 

日本《和歷》與「二十四節氣」

  古代日本一直使用中國農曆,遵循「二十四節氣」作息,並隨著中國中原朝廷改換曆書,曾經先後使用《元嘉歷》、《麟德歷》、《大衍曆》、《五紀曆》和《宣明歷》。之後,日本開始使用更適用於本土、並且由日本人編寫的《貞享歷》、《天保曆》等。

  按照「二十四節氣」所定的日本本土節日叫做「雜節」,由於「二十四節氣」本就是按照地球公轉所定的,因此仍舊按照傳統算法依照節氣定日期。例如:日本雜節中的「節分」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立春」的前一日;「彼岸」是包括春分、秋分的一個星期等等。

  在當代日本,春分日還被定為公共假日。

 

越南曆法與「二十四節氣」 

  越南的傳統曆法是大部分基於中國傳統曆法編寫的陰陽曆。早在1324年,越南引進了中國元代的《授時曆》,先後經過6次重要的修改之後形成了越南獨有的曆法。

  在越南傳統曆法中,保留了大部分「二十四節氣」,同時變更了某些節氣的時間,更加適用於越南的實際情況。目前,越南雖然官方使用陽曆,但是在民間還是有部分人使用傳統陰陽曆,特別是農民,仍然遵循著節氣來安排勞動作息。

 

傳統文化需傳承發揚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的申遺成功證明了中華文化再一次被國際社會認可。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它不僅是祖祖輩輩生活勞作的守護者,更是影響了諸多國家文明發展的指路明燈。

  所以,傳承「二十四節氣」優秀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是每個中華兒女的責任與使命。其實,肩負這項光榮的使命並不沉重,只需你唱起流傳坊間田野的《二十四節氣歌》,便會讓這條智慧的長河繼續流淌在中華文化的血脈中。

  附: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傳承農耕文化起點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是傳承保護中華農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申遺成功有利於我們的傳統文化走向國外。申遺並非單純追求一個「非遺」的名號,申遺成功,表明世界對我們這個非物質文化予以了認同,認為它確實是人類創造智慧的傑作,能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別是,能增強海外華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僅就參與申遺的過程來說,也能讓二十四節氣在世界範圍內受到關注。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是我們重新理解傳統文化的契機
    借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喚起當代人日漸丟失的傳統知識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中國繼中醫針灸、珠算後第三項「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的代表作。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在座談會上指出,通過理解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能夠理解古代知識以及古代人的宇宙觀。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文化意義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文化意義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6.12.05 星期一     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中華傳統再入世界視野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中華傳統再入世界視野) 新華社北京
  • 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憶二十四節氣申遺,與世界共享中國文化的魅力
    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還原二十四節氣申遺的現場,「文化共享性是非遺申報的核心。文化共享性是非遺申報的核心與世界共享二十四節氣的文化魅力環球網文化頻道: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 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憶二十四節氣申遺,與世界共享中國文化的魅力
    、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還原二十四節氣申遺的現場,「文化共享性是非遺申報的核心。讓世界各國各民族朋友了解到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古人天才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了解到中國文化與眾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分享我們民族文化的魅力,這是特別重要的。」
  • 值得銘記—四年前的今天,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今天是2020年11月30日,我仍舊很清晰地記得,四年前的今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那一刻,覺得自己作為中國人,感覺特別自豪。
  • 聯合國非遺名錄再添中國元素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2017年06月17日 10:01:00 來源: 網信辦傳播局互動版塊運用了第三級媒介的傳播手法,使專題的網絡互動性大大加強,讓網民有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和互動的樂趣,僅新浪微博就引起網友關於24節氣的熱議近萬條。專題  與農民日報報紙、農民日報微信微博及中國農業新聞網微信微博形成報網互動全媒體聯合報導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並被大量轉發轉載,在社會上掀起了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
  • 2017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仔細研讀下文>>>2017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背景連結】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今「二十四節氣」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依然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如許多習俗、養生等都與「二十四節氣」相關。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紫金山天文臺推算精確時間
    立秋吃西瓜、立冬吃餃子,除了這些,你對二十四節氣還有哪些了解?二十四節氣為啥能申遺成功?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歌,你會背嗎?「古代人根據太陽在黃道的運動、不同的位置,按照太陽的平黃經,每隔15度劃一個節氣,形成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指導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每次迎來節氣都會精確到幾分幾秒,張暘介紹,這個推算是紫金山天文臺做的。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傳承和保護為根本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肯定,有利於中華文化的推廣和傳播,也有利於世界各國人民通過它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的理想、準則和精神。  對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家園。申遺成功不是終點站,傳承和保護才是最重要的。讓「二十四節氣」等非物質遺產「活」起來,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 二十四節氣申遺是一次文化傳播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1月30日《人民日報》)  這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因為,這回終於「是我們自己申遺成功」而不是韓國。這並非開玩笑,而是鐵的事實——很多中國文化遺產被韓國「申遺」早已成了刻骨銘心的事。比如「端午節」「暖炕」「泡菜」等等,韓國搜腸刮肚申遺,把中國文化遺產名錄「搶註」成韓國的,引起了國人的焦慮,只要韓國有動作,國人的神經就敏感了,輿論爭議不斷,炮火連天,大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氣。
  • 二十四節氣申遺後的浴火重生
    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在當今的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說它是發明,是因為二十四節氣掌握了天氣時令對於自然、社會的影響,掌握了天人合一的規律並進行了科學的命名,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 成功申遺後,該如何活化利用? 讓二十四節氣回歸日常生活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第31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古老的二十四節氣因成功申遺重新吸引人們關注的目光,其背後蘊藏的文化價值同樣引起現代人的深思。在工業化、全球化的當下,作為農耕文明經驗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有何實用價值?申遺成功後,對於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的保護與發揚,又當採取哪些新措施?在二十四節氣的利用中,有哪些民間智慧亟待發揚?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向非遺、民俗專家進行採訪。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敲黑板,劃重點,2017高考熱點!
    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11月28日-12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的非洲聯盟會議中心召開。11月30日,經委員會評審,由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是中國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的第31項。 就在大家都覺得申遺成功可喜可賀的時候,命題人正在偷著樂呢——命題材料來了!
  • 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出席本屆常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表示,此次「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代表作名錄,既是教科文組織對該遺產項目有助於在整體上提高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重要性認知的一致認可,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文化融入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視。
  • 讓人類分享農耕文明的「時間智慧」——「二十四節氣」十年申遺...
    「從200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到今天申遺成功,整整十年。」最早承擔這項工作的中國農業博物館陳列部前主任肖克之參與了此次申報工作的前期準備,「雖幾經曲折,但我始終相信這項優秀民族文化遺產一定會被世界認可。」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添「中國符號」。而「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則是多年來全社會各方面群策群力的結果。
  • 小林老師聯合國開講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
    受聯合國中文語言項目組之邀,在聯合國總部,他將面向聯合國全體工作人員,介紹中國傳統文化與水墨藝術,展出中國二十四節氣水墨畫與水墨漫畫作品,把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帶到大洋彼岸美國。林帝浣透露,他將從廣州美食和鮮花開始,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嶺南文化。
  • 「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在北京舉行 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潘旭臨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 潘旭臨)以「傳承節氣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為主題的「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19日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知識普及、藝術展示、互動體驗和講座交流等方式,詮釋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
  • 2017年江蘇省公務員面試熱點:24節氣申遺成功
    對於24節氣申遺成功,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解析】  小的時候,「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輩人和年輕人那裡我想不僅僅是耳熟能詳,更多的可能是爛熟於心;如今,它申遺成功,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無比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