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12月5日訊(記者吳昊昊 戚易斌) 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中華民族數千年智慧結晶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節氣不僅指導農事,也指導人的生活,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每個節氣對應的是中國人豐富多彩的生活,例如:「立春」表示春天就要來到,湖南人民以民俗活動「擊鼓喊春」迎接立春,而在這一天,北方的習俗是要吃春餅,意喻「咬春」。
在學術界,有學者研究認為,「二十四節氣」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氣象系主任鄭大偉表示,商朝的甲骨文中有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等表述。根據這些記載可以推斷,在夏商時期已經有了四個節氣,主要是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經過進一步發展完善,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最早記載於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
在漢武帝太初元年頒行的《太初曆》中,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漢代以後,中國的官時和民時的觀念都受到「二十四節氣」的約束,統治階級把它當作禮制規範向天下推行。每當重要的節氣來臨,皇帝親自舉行農耕示範儀式,表示啟動全國的農耕生產。
「二十四節氣」至今已有超過2100年的歷史,甚至在當今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現代,「二十四節氣」仍然是中華民族按氣候作息最具民族特色、最富文化底蘊的指南針。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之一,不只是在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才大放異彩,早在古代就已經被朝鮮、日本等其他國家接受,結合其國家實際情況與民族文化後沿用至今。
朝鮮《七政算內篇》、《外篇》與「二十四節氣」
據史料記載,早在朝鮮三國時代,百濟國使用的曆法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天文學家何承天創立的《元嘉歷》,《元嘉歷》訂正了舊曆所定的冬至時刻和冬至日所在位置。
朝鮮王朝初期,沒有以朝鮮時間為基準的《曆書》,只能借用明朝的《曆書》。每到秋天,朝鮮王朝就會將「冬至使節」派往明朝的京城,去領取第二年的《曆書》。
1433年朝鮮王朝時期,世宗大王即位後,在中國曆法的基礎上,創立了以漢陽的日月輪轉時間為準、適合本地與季節特點的《七政算內篇》和《七政算外篇》曆法。這也是朝鮮王朝最早一次根據其國家實際節氣情況創立適用於本土的曆法。
日本《和歷》與「二十四節氣」
古代日本一直使用中國農曆,遵循「二十四節氣」作息,並隨著中國中原朝廷改換曆書,曾經先後使用《元嘉歷》、《麟德歷》、《大衍曆》、《五紀曆》和《宣明歷》。之後,日本開始使用更適用於本土、並且由日本人編寫的《貞享歷》、《天保曆》等。
按照「二十四節氣」所定的日本本土節日叫做「雜節」,由於「二十四節氣」本就是按照地球公轉所定的,因此仍舊按照傳統算法依照節氣定日期。例如:日本雜節中的「節分」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立春」的前一日;「彼岸」是包括春分、秋分的一個星期等等。
在當代日本,春分日還被定為公共假日。
越南曆法與「二十四節氣」
越南的傳統曆法是大部分基於中國傳統曆法編寫的陰陽曆。早在1324年,越南引進了中國元代的《授時曆》,先後經過6次重要的修改之後形成了越南獨有的曆法。
在越南傳統曆法中,保留了大部分「二十四節氣」,同時變更了某些節氣的時間,更加適用於越南的實際情況。目前,越南雖然官方使用陽曆,但是在民間還是有部分人使用傳統陰陽曆,特別是農民,仍然遵循著節氣來安排勞動作息。
傳統文化需傳承發揚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的申遺成功證明了中華文化再一次被國際社會認可。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它不僅是祖祖輩輩生活勞作的守護者,更是影響了諸多國家文明發展的指路明燈。
所以,傳承「二十四節氣」優秀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是每個中華兒女的責任與使命。其實,肩負這項光榮的使命並不沉重,只需你唱起流傳坊間田野的《二十四節氣歌》,便會讓這條智慧的長河繼續流淌在中華文化的血脈中。
附: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