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譯註|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2020-11-23 國學新知堂

【原文】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①;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②;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③。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④;弱其志,強其骨⑤。常使民無知無欲⑥,使夫知不敢為也,為無為⑦,則無不治。

【帛書經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注釋】

①尚:崇尚,尊崇。賢:有才能的人。尚賢:即推崇賢能的人,給他們以權力與財富。

②貴:重視,珍貴。難得之貨:稀有財貨,特指代表財富的金銀、珠玉、寶器等。貴難得之貨:即以難得之貨為貴,是指因愛財而斂財。盜:偷盜,竊取財貨。或強盜或盜匪。

③見(xian):通「現」,表現,顯露,宣揚。這裡是顯示,炫耀的意思。可欲:是指能引起人們欲望的東西。比如,美色、厚味、豪華的居室、安逸享樂的生活,等等。

④虛:空虛,空洞。 心:古人以心主思維,此指思想、欲望。虛心,即清心寡欲。虛心、實腹:是說要讓老百姓只知道填飽肚子,而沒有比溫飽更多的欲望和思想。

⑤志:指志向。弱志、強骨:是說要讓老百姓但求強壯筋骨,而不要遠大的志向,也即不要有志於有所為。

⑥知:通「智」,知識、智慧。

⑦無為:老子特有的概念,不能直譯不為或無所作為。在這一章裡,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就是無為這一概念的具體內容。

【譯文】

統治者不尚賢,老百姓就不會相互爭鬥;統治者不斂藏難得之財貨,老百姓就不會偷盜;統治者不以能引導百姓無限欲望的安逸享樂方式生活,就可以使老百姓的心思不惑亂。所以,聖人的治理天下原則是:使老百姓但求溫飽,而沒有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的欲望和思想;使老百姓只知道強健筋骨,增強體質和力氣,而沒有遠大的志向。常使老百姓心志清虛,無知識無欲望,使那些心智有餘之人,也不敢有所作為。以無為治天下,就能實現天下大治的目標了。

【譯註體會】

這一章裡,老子概括了他無為政治的具體內容,或者說是無為政治的施政綱領。如何理解這一章的內容呢?我們需要與第二章的內容結合起來思考。

春秋時期的儒家和墨家,都主張君王治理天下,就要重視人才,也就是「尚賢」。但老子在這一章裡卻說,不尚賢,則老百姓就不會互相爭鬥。究竟誰的主張是正確的呢?重視人才,即使在現代社會中,仍舊是各個國家最重要的政策之一。這樣看來,一定是老子的意見有偏頗之處了。

但是,老子的這個主張在邏輯上是有根據的,這個根據就是經文第二章所講到的那個定理。老子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是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音聲相和……這個定理其實可以概括為:凡是性質上相反、意義上相對的概念或事物,都是相互生成的。比如定義了善,同時也等於定義了惡,定義了美,同時就定義了醜,等等。

根據這個定理,假如統治者以「尚賢」的政策治治理百姓,就意味著百姓中有一部分成員由於符合某個智力或體力的標準,被稱為賢能人士,並分配一定的社會權力與財富。那麼,百姓中不符合賢人標準成員,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不肖人士,他們就不能享受賢能人士權與利。這樣,由於統治者的尚賢政策,就將老百姓區別為賢士和愚士兩個階層,賢士擁有權力與財富,而愚士將一無所有。賢士高貴而富有,愚士則卑賤而貧窮。所以,尚賢同時也是賤愚。

尚賢,無疑能協助統治者治理天下,從而促進社會快速進步。比如,戰國時代商鞅相秦穆公變法,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為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但是尚賢卻也導致了社會組織的階級分化。賢士與愚士兩個階層之間的利益是相對立,就一定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有矛盾就必然會有鬥爭。中國古代歷朝的官民矛盾,農民起義就是這一矛盾激化的表現。所以在老子看來,老百姓相互鬥爭的根源就是統治者尚賢的政策。所以老子才講:不尚賢,使民不爭。

同樣的道理,如果統治者採取貴難得之貨的政策,他們帶著頭去爭搶財貨,就會激發老百姓對於財富佔有的欲望。但是社會資源卻是有限的,當一部分因為佔有較多的社會資源而成為富有階層時,那些佔有較少社會資源的人便成為貧窮的階層。社會高度發展,社會資源就高度集中,當富有者應有盡有,而貧窮者一無所有時,那些因沒有社會資源而無法生存時,就只能偷和搶方式來獲取資源。所以,在老子看來,老百姓之所偷搶是因為統治者採取貴難之貨,所以老子講: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

我們古代王朝的初期,君主比較有作為,政治清明,土地兼併的現象可以得到有效的扼制,但伴隨的王朝的發展,君主逐漸失去作為,土地兼併無限制發展,以至形成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境地,此時階層矛盾已發展不可調和地步,農民起義不斷爆發,直到王朝的覆滅。實質上是,社會組織由於自身不可調和的矛盾而解體。

貴族與官僚不事生產,不勞而獲,卻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而老百姓終日勞碌,卻不得溫飽。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誰人不嚮往安逸的生活?誰人不追求上層人士的生活方式?富貴者所有,也是貧賤者所欲。所以老子講: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當陳勝概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表達的正是這個訴求。所以老子講: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通過上面討論我們可以看到,尚賢、貴難得之貨、令見可欲的政策,會促使社會集團內部的兩極分化,加深加重階級矛盾,當階級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時,社會組織便自我解體了。大家看,本來尚賢、貴難得貨、見可欲是為富國強兵的目標而制定的,但卻不可逆轉地導致了不利於社會團結的後果。所以,古代王朝都不能走出興衰更替的周期率。在老子看來,根本原因就在這些為政政策。所以,老子主張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的政策。也其實也是老子無為政治的具體內容。所以,無為這一概念有能抽象地去理解。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就是經文所講的為無為,做到這些,天下就能大治了。

所以老子認為,聖人治理社會,目的就是要使人民只知道溫飽和強健體魄,不引導他們的欲望和志向。使老百姓無知無識,從而不發生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的欲望。這裡的知識,只是指權力、財富和虛榮這些破壞社會團結的內容。「不尚賢」,使老百姓無知於權力,「不貴難得之貨」 ,使老百姓無知於財貨,「不見可欲」, 使老百姓無知於不勞而獲、奢侈淫亂的生活方式。這樣,社會上便沒有了權力、財富和多欲這些事物,實現社會成員在政治和經濟地位絕對平等的目標。沒有了賢愚兩階層之間的對立和鬥爭,沒有了貧富的兩極分化,沒有了高低貴賤的區別和對立,也就消滅了社會上競爭、盜搶和起義等行為和現象。從而使天下得清靜太平,這就是為無為則無不治。即使某些「智者」知道「尚賢」、「貴難得之貨」 、「令見可欲」 政策,也不敢去採用,天下百姓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如此使社會集團實現大同的目標。

總結:經文第二章與第三章已經將基本思想概括出來,大家掌握了這兩章的內容,經文的其它章節就容易理解了。所以這兩章是一定要重視起來的。

【主要參考書目】

《老子譯註》 高亨

《老子》 李存山 註譯

《老子思想初探》 李紅振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
    《道德經》第三章 一、【原文句讀】: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釋】:賢,賢惠。常:規律。【句解】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要用知識的認知去人為地樹立賢惠的標準榜樣,這樣就不會引起人民的紛爭。
  • 《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註解:不崇尚賢德之人,使百姓不互相競爭;不珍愛難得的物品,使百姓不去偷盜;不炫耀容易因其欲望的東西(不炫富),使民心不被擾亂。因此,聖人所要創造的理想境界,就是百姓心思單純無心機,吃飽肚子,沒有志氣,體魄強健。
  • 老子《道德經》:不尚賢,使民不爭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有這麼一句話,頗為耐人尋味
  • 不尚賢,使民不爭:道德經第三章解讀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
  • 《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譯文: 不崇尚標榜賢才,使民眾不起爭心;不炒作炫耀難得的貨物,使民眾不去做盜賊;不展現能引起人私慾的東西,使民心不受惑亂。
  •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崇尚賢德(名),使百姓不去爭奪;不以難得之財貨為貴(利),使百姓不去偷盜;隱藏起勾人慾念的事物(欲),使百姓不心存機巧而亂其心志。在老子看來,百姓之所以會有各種不善的心念和行為,其主要的原因是來自那些樸素自然以外的外物與外欲。
  • 「不尚賢,使民不爭」於教育活動之啟示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第一句:「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關於《道德經》,有諸多解讀。作為普通讀者的我才疏學淺,好讀書不求甚解,在此發表一點膚淺的認識。在教育活動中,我們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優劣的主要重要甚至是唯一標準,即「尚賢」。功利環境的「尚賢」必然出現氣勢恢宏的「爭」的場面。正常狀態的爭自然是可取的,如果不正常呢,是否違背了本來的意向?文化可以多元,評價體系也可以多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長,一味地強調成績的提升,會影響學習困難學生的自信心。
  • 《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
    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19號 迴旋曲,小步舞曲Wolfgang Amadeus Mozart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譯文:如果社會不崇尚賢能,就不會導致百姓相爭;注釋:尚:崇尚,推崇,看重。民:百姓。【1】你如何理解「不尚賢,使民不爭」這句話?【文軒】文軒認為對賢能之人的推崇是不可少的,這可以說是社會對一個人的肯定,也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 《道德經》:「不尚賢,使民不爭」,無欲則剛
    《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的「不尚賢,使民不爭」的辯證思想,追求適當的、自然而然的、無為而治的理念,使事物之間相互平衡與和諧地發展。
  • 《道德經》第三章聖人之治,老子的使民無知無欲、不尚賢含有大道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順著上一章聖人的思想和行動,這一章老子又點出聖人治理人民的做法。要使人民不爭名奪利,爭長爭短,不推崇偽賢能的人才,不把難得的貨物為貴重的物品,人民就不做偷盜的事;不炫耀侈奢,不淫亂,使人民心性不動亂。
  • 《道德經》:不尚賢,使民不爭
    道經,第三章(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道經,第三章(譯文初稿)      不尚賢才,吏姜不爭,不爭黃梁,高貴變賤俗。吏姜而惰之,公理滯而止之,吏貞而不爭。古往聖人之治,亡貪念,鎖民享,弱大志,強滅禍,尚政吏姜無真理無公允,吏民明理而不軌也,為而無為,無規則等同不治。
  • 「道德經」第3章:不尚賢,使民不爭…王弼.帛書版及解析
    一、【道德經】第3章:不尚賢,使民不爭(王弼版原文、帛書版及注釋、多種譯文、古人點評(王弼 蘇轍)、今文評論) [王弼版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
  • 經典誦讀之《道德經》: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張朋悟道《道德經》不尚賢使民不爭
    要理解「不尚賢,使民不爭」,需要了解一個案例:周滅商以後,姜子牙被封在齊國,周公被封在魯國。姜尚問周公:何以治魯?周公說「尊尊親親」,意思是尊崇地位高的人,重用有德行的人,親近自己的親屬宗族。姜尚聽到周公這樣說,馬上就給了一個答案:魯從此弱矣。然後周公就問姜尚:何以治齊?
  • 第三章:老子薄視時賢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是將天地自然的法則,引申應用到人世間的治道的發揮。這章的文字,明白暢曉,都很容易懂得,很好解釋。
  • 《道德經》禪解: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文/炳睿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這一章總體上是闡釋天下之人往往為物慾所驅使,爭名奪利,以致於天下大亂,這是有為之心帶來的後果。聖人針對這種情況教導為人君者如何實行無為而治,以校正那些弊病。不尚賢,使民不爭。尚賢,意為崇尚名譽。君王推崇名譽,比如表揚哪些大臣為官清廉,這樣子就引起爭端了,大臣們就會在朝廷上互相攻擊,裁髒陷害,爭著表現自己是清官。然後你說我是奸臣,我說你是奸臣,政治旋渦就形成了!
  • 《道德經》第三章,老子為何要「常使民無知無欲」?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由天下人的分別心產生對立說起,引出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治國之道。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道德經》第三章的感悟,解讀聖人的治國之道。01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 「不尚賢,使民不爭」,道家的重心不在「賢」字,而在「尚」字
    「不尚賢,使民不爭」,語出《道德經》第三章,對它的理解不能斷章取義。《道德經》中有一些直接講述「無為」思想的章節,但需要仔細辨析,因為有一些思想確實是有違時代發展趨勢的。「不尚賢」的重點不在「賢」,而在「尚」這句話在原文中是三個並列語句: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從這裡可以看出,三個並列事項其實是連貫的。前半句為具體方法,後半句為預期目標。
  • 不尚賢,民不爭---讀《道德經》心得
    第十四課 尚 賢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物,使民少為盜。不見可如,使民心不散。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可欲,使夫知者勿為也。無不為,則無不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專門注重賢德的人,人民就不會你爭我奪。如果大家都去注重賢德的人,也注重訪賢、裝賢、造賢、假冒賢德的人,大家就會爭鬥不休。
  • 紫微星讀老子《道德經》第三章的心得體會
    紫微星覺得老子《道德經》第三章是特別具有思辨精神的,是特別能體現辯證思想和逆向思維的,但也是特別容易產生分歧和爭議的一個章節。本章的主題是聖人之治。本章的每句話都很好理解,但是又很容易讓人誤解。比如: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紫微星反覆強調,老子《道德經》體現的是辯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同樣要辯證地去讀《道德經》。所以,你得去質疑和批判。不尚賢,老百姓就一定不爭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