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①;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②;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③。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④;弱其志,強其骨⑤。常使民無知無欲⑥,使夫知不敢為也,為無為⑦,則無不治。
【帛書經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注釋】
①尚:崇尚,尊崇。賢:有才能的人。尚賢:即推崇賢能的人,給他們以權力與財富。
②貴:重視,珍貴。難得之貨:稀有財貨,特指代表財富的金銀、珠玉、寶器等。貴難得之貨:即以難得之貨為貴,是指因愛財而斂財。盜:偷盜,竊取財貨。或強盜或盜匪。
③見(xian):通「現」,表現,顯露,宣揚。這裡是顯示,炫耀的意思。可欲:是指能引起人們欲望的東西。比如,美色、厚味、豪華的居室、安逸享樂的生活,等等。
④虛:空虛,空洞。 心:古人以心主思維,此指思想、欲望。虛心,即清心寡欲。虛心、實腹:是說要讓老百姓只知道填飽肚子,而沒有比溫飽更多的欲望和思想。
⑤志:指志向。弱志、強骨:是說要讓老百姓但求強壯筋骨,而不要遠大的志向,也即不要有志於有所為。
⑥知:通「智」,知識、智慧。
⑦無為:老子特有的概念,不能直譯不為或無所作為。在這一章裡,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就是無為這一概念的具體內容。
【譯文】
統治者不尚賢,老百姓就不會相互爭鬥;統治者不斂藏難得之財貨,老百姓就不會偷盜;統治者不以能引導百姓無限欲望的安逸享樂方式生活,就可以使老百姓的心思不惑亂。所以,聖人的治理天下原則是:使老百姓但求溫飽,而沒有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的欲望和思想;使老百姓只知道強健筋骨,增強體質和力氣,而沒有遠大的志向。常使老百姓心志清虛,無知識無欲望,使那些心智有餘之人,也不敢有所作為。以無為治天下,就能實現天下大治的目標了。
【譯註體會】
這一章裡,老子概括了他無為政治的具體內容,或者說是無為政治的施政綱領。如何理解這一章的內容呢?我們需要與第二章的內容結合起來思考。
春秋時期的儒家和墨家,都主張君王治理天下,就要重視人才,也就是「尚賢」。但老子在這一章裡卻說,不尚賢,則老百姓就不會互相爭鬥。究竟誰的主張是正確的呢?重視人才,即使在現代社會中,仍舊是各個國家最重要的政策之一。這樣看來,一定是老子的意見有偏頗之處了。
但是,老子的這個主張在邏輯上是有根據的,這個根據就是經文第二章所講到的那個定理。老子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是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音聲相和……這個定理其實可以概括為:凡是性質上相反、意義上相對的概念或事物,都是相互生成的。比如定義了善,同時也等於定義了惡,定義了美,同時就定義了醜,等等。
根據這個定理,假如統治者以「尚賢」的政策治治理百姓,就意味著百姓中有一部分成員由於符合某個智力或體力的標準,被稱為賢能人士,並分配一定的社會權力與財富。那麼,百姓中不符合賢人標準成員,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不肖人士,他們就不能享受賢能人士權與利。這樣,由於統治者的尚賢政策,就將老百姓區別為賢士和愚士兩個階層,賢士擁有權力與財富,而愚士將一無所有。賢士高貴而富有,愚士則卑賤而貧窮。所以,尚賢同時也是賤愚。
尚賢,無疑能協助統治者治理天下,從而促進社會快速進步。比如,戰國時代商鞅相秦穆公變法,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為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但是尚賢卻也導致了社會組織的階級分化。賢士與愚士兩個階層之間的利益是相對立,就一定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有矛盾就必然會有鬥爭。中國古代歷朝的官民矛盾,農民起義就是這一矛盾激化的表現。所以在老子看來,老百姓相互鬥爭的根源就是統治者尚賢的政策。所以老子才講:不尚賢,使民不爭。
同樣的道理,如果統治者採取貴難得之貨的政策,他們帶著頭去爭搶財貨,就會激發老百姓對於財富佔有的欲望。但是社會資源卻是有限的,當一部分因為佔有較多的社會資源而成為富有階層時,那些佔有較少社會資源的人便成為貧窮的階層。社會高度發展,社會資源就高度集中,當富有者應有盡有,而貧窮者一無所有時,那些因沒有社會資源而無法生存時,就只能偷和搶方式來獲取資源。所以,在老子看來,老百姓之所偷搶是因為統治者採取貴難之貨,所以老子講: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
我們古代王朝的初期,君主比較有作為,政治清明,土地兼併的現象可以得到有效的扼制,但伴隨的王朝的發展,君主逐漸失去作為,土地兼併無限制發展,以至形成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境地,此時階層矛盾已發展不可調和地步,農民起義不斷爆發,直到王朝的覆滅。實質上是,社會組織由於自身不可調和的矛盾而解體。
貴族與官僚不事生產,不勞而獲,卻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而老百姓終日勞碌,卻不得溫飽。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誰人不嚮往安逸的生活?誰人不追求上層人士的生活方式?富貴者所有,也是貧賤者所欲。所以老子講: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當陳勝概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表達的正是這個訴求。所以老子講: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通過上面討論我們可以看到,尚賢、貴難得之貨、令見可欲的政策,會促使社會集團內部的兩極分化,加深加重階級矛盾,當階級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時,社會組織便自我解體了。大家看,本來尚賢、貴難得貨、見可欲是為富國強兵的目標而制定的,但卻不可逆轉地導致了不利於社會團結的後果。所以,古代王朝都不能走出興衰更替的周期率。在老子看來,根本原因就在這些為政政策。所以,老子主張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的政策。也其實也是老子無為政治的具體內容。所以,無為這一概念有能抽象地去理解。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就是經文所講的為無為,做到這些,天下就能大治了。
所以老子認為,聖人治理社會,目的就是要使人民只知道溫飽和強健體魄,不引導他們的欲望和志向。使老百姓無知無識,從而不發生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的欲望。這裡的知識,只是指權力、財富和虛榮這些破壞社會團結的內容。「不尚賢」,使老百姓無知於權力,「不貴難得之貨」 ,使老百姓無知於財貨,「不見可欲」, 使老百姓無知於不勞而獲、奢侈淫亂的生活方式。這樣,社會上便沒有了權力、財富和多欲這些事物,實現社會成員在政治和經濟地位絕對平等的目標。沒有了賢愚兩階層之間的對立和鬥爭,沒有了貧富的兩極分化,沒有了高低貴賤的區別和對立,也就消滅了社會上競爭、盜搶和起義等行為和現象。從而使天下得清靜太平,這就是為無為則無不治。即使某些「智者」知道「尚賢」、「貴難得之貨」 、「令見可欲」 政策,也不敢去採用,天下百姓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如此使社會集團實現大同的目標。
總結:經文第二章與第三章已經將基本思想概括出來,大家掌握了這兩章的內容,經文的其它章節就容易理解了。所以這兩章是一定要重視起來的。
【主要參考書目】
《老子譯註》 高亨
《老子》 李存山 註譯
《老子思想初探》 李紅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