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星讀老子《道德經》第三章的心得體會

2020-12-06 大道紫微星

紫微星覺得老子《道德經》第三章是特別具有思辨精神的,是特別能體現辯證思想和逆向思維的,但也是特別容易產生分歧和爭議的一個章節。

本章的主題是聖人之治。

本章的每句話都很好理解,但是又很容易讓人誤解。

比如: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紫微星反覆強調,老子《道德經》體現的是辯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同樣要辯證地去讀《道德經》。

所以,你得去質疑和批判。

不尚賢,老百姓就一定不爭了嗎?不是,老百姓該爭還會爭。

不貴難得之貨,老百姓就一定沒有偷盜的嗎?不是,老百姓該有偷盜還會有偷盜。現實中富人出於刺激或好奇或別的什麼心理去偷窮人的例子也是有的。

紫微星覺得如果真要字字句句去深究和反問,那麼《道德經》裡面很多的道理和方法都是值得質疑和批判的,甚至是站不住腳的。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是按照老子《道德經》裡面的清晰的字字句句的指示去做?還是通過領悟字字句句所蘊藏的思辨精神和辯證思想去自己探求具體問題的具體解決辦法?

紫微星覺得後者才是老子思想的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找到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後,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道德經》第三章,就不會拘泥於字字句句的具體指示,而是能夠運用辯證思維去正確地看待老子到底想表達什麼,想批判什麼,想解決什麼。

這樣一來,是不是就沒那麼糾結了?是不是就有點豁然開朗了?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裡面的聖人之治,和柏拉圖《理想國》裡面的哲學王,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殊途同歸之感。

就是一個覺悟的得道的君主應該如何治理天下,如何為民表率,如何使民心不亂,如何使天下大治?

老子提出的具體方法是,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以及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無知無欲,使智者不敢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你若是字字句句按照老子的方法去做,可能反而背離了老子的初衷。老子的初衷是什麼?是通過一系列舉措最終實現使民心不亂,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就是使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不敢胡作非為,不敢為所欲為。這樣才是無為之治,才能無不治。

至於各項具體舉措的可行性和實效性,你不必字字句句拘泥於老子怎麼教你的,而是要著重其目的性。只要達到了民心不亂,無為之治,具體方法可以辯證地去認識和實踐。

比如現代國家要促進經濟發展,還是需要貧富差距的,還是需要使民去爭的,還是需要貴難得之貨和見可欲的。不然老百姓都自給自足,自己種地自己吃,自己織布自己穿,中國永遠都得停留在農耕時代。

有人說農耕時代也挺好啊,但是別人強大了就不好了。因為別人會來打你搶你殺你。落後就要挨打的滋味中國人嘗得太多了。所以你必須要不斷強大你自己。

但是,如果貧富差距特別巨大,資本掠奪嚴重,會使民心大亂,釀成社會動亂和新的災難。窮人會覺得沒有希望而想要改變,富人掌握了財富會想要進一步操控權力以得到更多。

欲求的不滿和欲求的泛濫是人類文明內部永恆的矛盾與鬥爭。

權力統治階層與財富統治階層的樸素和自律,可以令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朝著平和與寧靜的方向發展。反之,驕奢淫逸為所欲為會使人民陷入躁動和不滿,最終治世變成亂世。

人類文明就是這樣治世與亂世的交替。

老子的傾向性是比較明顯的。聖人(哲學王)要以身作則,樸素自律,才能使統治階層謙虛謹慎低調務實,才能使民心不亂,才能使治世儘可能的長久維繫。

紫微星覺得在實際的理論構建和社會實踐中,倒也不需要完全苦行僧似的去機械地理解和實踐,而應該辯證地去理解和實踐。

高調未必全是壞處,低調未必全是好處。你不能低調到失去威信,也不能高調到讓人厭惡。

一切都應該辯證地去理解和實踐。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有問題辯證分析。

關注紫微星百家號,持續分享讀書心得與人生感悟。沒看過癮的,等待後續。

相關焦點

  • 紫微星讀老子《道德經》第四章的心得體會
    《道德經》第四章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版本之間有很多區別。除卻一些影響不大的用字的區別,最大的區別是,馬王堆帛書版中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而很多通行版中沒有這段話。第四章的內容不長,但是爭議不少,歧義不少。紫微星看過很多版本的解釋,都感覺說得通,卻又似乎沒說透。有的時候,有些道理我們心裡明白,但是說不出來。就算是說出來了,也和我們心裡想的感覺不是完全一致的。這有點類似老子說的: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 紫微星讀老子《道德經》第一章的心得體會
    紫微星覺得《道德經》的第一章是全書最重要的章節,探討的問題也是老子全部思想中最核心的問題。《道德經》第一章可以說是核心中的核心,重點中的重點,頂層中的頂層。紫微星看過很多版本的注釋,雖然都算得上一家之言,也不可謂不正確,但是沒有真正滿意的。兩千多年來,老子仍然是孤獨且寂寞的,未被世人真正認識。這是老子的無奈,也是世人的悲哀。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 道德經第三章理解與心得體會
    社會之所以複雜,就是因為世人爭名,爭利,爭欲的亂象導致的,所以老子指出社會複雜的根源。但是社會這種狀態能夠改變嗎?老子的時期肯定是無法改變的,從古到今,這種現象也不可能改變。老子自然很清楚,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提出了解決的辦法。所以老子緊接著談到,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 《雅蘭讀經系列》----《道德經 ·第三章》
    ----我經常說64卦互為解互為驗證,諸位學易人且慢慢驗證體會此言虛實。讀《道德經》、《管子》、《論語》讀任何經典都要結合整篇及上下篇章,甚至全書融會貫通,否則就會造成「依文解意三世佛冤。回歸題目《道德經·第三章》是第二章的註解和延續。讀第三章,起碼要結合第二,第四章,如果能在「德」篇找到響應的篇章更佳。
  • 讀悟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老子這一章說的是「一」,那什麼是一?。怎麼理解和運用老子說的一?我們讀老子的《道德經》,沒有什麼比直接去讀老子《道德經》原文有更好的理解,好多學者,專家對老子《道德經》動則上千上萬的註解,有時把你看的暈頭轉向,你還是不知其然,更不知所以然,與其這樣,不如我們用自己的理解來讀老子《道德經》。至於如何解讀,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章也告訴了我們。
  • 讀經悟道:《道德經》第三章,十二字修心訣
    (趣讀道文化:讀經悟道第二期)本文讀《道德經》第三章,我們從中參悟修心法門,其原文如下: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道。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本文以參悟修心之道為目的來讀《道德經》,尋找經文中的修真法門,以此修心達到心清神定,能天人合一,與道合真。修心之道是修真的重要過程,本文結合《道德經》的前兩章來解讀這一章。在《道德經》的第二章有說有美就有不美,有善就有不善,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世間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
  • 讀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四章感悟
    這個常理人們都懂,只是人們實現這個目標好難,問題出在哪裡,我們看看老子《道德經》可能對你會有一定的幫助和啟發。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四章這樣寫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三)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 第三章
    「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
  • 「愚民」是老子的意思嗎?細讀《道德經》第三章
    歷來,對《道德經》的解釋就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像《道德經》開篇說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我們對於「道」和萬事萬物都不需要太執著。我們坐竹筏渡過小河以後,就不用把竹筏背在身上了,竹筏和《道德經》一樣,只不過是一個工具而已。
  • 《道德經》第三章,老子是在愚民,還是聖人百姓一視同仁?
    《道德經》第三章主要講述老子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其中部分內容有爭議;參考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現行《道德經》更是存在不少改字漏字現象,這些問題都為《道德經》的正確解讀帶來了很多困難。下面就讓我們帶著問題出發,就從現行《道德經》第三章的原文及註解開始今天的學習和交流吧。
  •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無為而治
    第三章 無為而治不尚賢[政治上的尚賢,是典型的孔子思想]
  • 讀老子《道德經》有感
    讀老子《道德經》有感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畫中的瑰寶,也可以說是人類傳統文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起源,道教頂禮膜拜,譽為太上老君。《道德經》其實也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真正的謀略學經典,包含著豐富的治軍、治國的謀略學思想。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三章:如何做到「則無不治」?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領會透了《道德經》的前三章,在企業管理、社會為人處事和家庭關係上,其實都已經是足夠用了,前三章是基礎,以此基礎,才能化生萬物。》,主要以分享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為主,僅供大家參考。
  • 初讀《論語》和《道德經》的心得體會
    用了近三個月的時間細細研讀了《論語》,居然不敢拿半篇文字來評論,覺得還需要再讀三讀,才敢有自己的觀點。《論語》的智慧是君子的智慧,是聖人的智慧。讀《論語》,修身養性學做人,有道而為學從政。好在孔子為師循循善誘,理解起來不是太難,比較容易讀懂。然而,讀懂容易做到難,偶爾做到堅持難。
  • 信任老子---學《道德經》心得
    第三十六課 太 上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再次,畏之。再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事言,功成是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雖然《道德經》流傳已久,卻被後人篡改的面目全非,其中的意思早已不得而知,但是我們有幸學習了孫享林教授編著的《老子道德經新譯》,這本《道德經》完全是在自然無為的狀態下寫出來的,完全符合客觀和自然規律,通過學習《老子道德經新譯》,在實際生活中學會運用,使為人處事的能力增強,人際關係更加和諧,深刻體會出太上老君所寫
  • 《道德經》問答70章:揭示老子的不宣之秘
    從寫「後記」的角度,老子應該告訴世人整部書的緣起、結構、思想,老子也確實談了,但卻只說了謎面,而把謎底留給了後人。如果《道德經》原著沒有被修改,也許謎底早就被破解了,但歷經幾次改版後,老子的原著早已面目全非,致使兩千多年來未見《道德經》真解。
  • 讀老子《道德經》感悟
    (《道德經》十六章)讀譯:使心靈空明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的清靜達到極致摒棄多餘欲望,讓心靈達極致虛空之境,謹守寂靜之誠,追尋本源生命,全心全意感悟內心世界,體悟這萬物共生的美妙,觀其轉化往返。天下萬物,萬千紛雜變化,便全部都有了他們來去之處。
  • 老子的局限性,從《道德經》第三章說起
    老子也不例外,道德經第三章就體現出了這個特點。第三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一句: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解讀《道德經》第三章,讀懂老子的無為而治
    《道德經》第三章老子具體談無為,原文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這章文字比較簡單,相對容易理解,但僅靠字面意思並不能準確理解老子的真正含義。我的翻譯是:不要推崇重視功名權貴,使百姓不相互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