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星覺得老子《道德經》第三章是特別具有思辨精神的,是特別能體現辯證思想和逆向思維的,但也是特別容易產生分歧和爭議的一個章節。
本章的主題是聖人之治。
本章的每句話都很好理解,但是又很容易讓人誤解。
比如: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紫微星反覆強調,老子《道德經》體現的是辯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同樣要辯證地去讀《道德經》。
所以,你得去質疑和批判。
不尚賢,老百姓就一定不爭了嗎?不是,老百姓該爭還會爭。
不貴難得之貨,老百姓就一定沒有偷盜的嗎?不是,老百姓該有偷盜還會有偷盜。現實中富人出於刺激或好奇或別的什麼心理去偷窮人的例子也是有的。
紫微星覺得如果真要字字句句去深究和反問,那麼《道德經》裡面很多的道理和方法都是值得質疑和批判的,甚至是站不住腳的。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是按照老子《道德經》裡面的清晰的字字句句的指示去做?還是通過領悟字字句句所蘊藏的思辨精神和辯證思想去自己探求具體問題的具體解決辦法?
紫微星覺得後者才是老子思想的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找到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後,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道德經》第三章,就不會拘泥於字字句句的具體指示,而是能夠運用辯證思維去正確地看待老子到底想表達什麼,想批判什麼,想解決什麼。
這樣一來,是不是就沒那麼糾結了?是不是就有點豁然開朗了?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裡面的聖人之治,和柏拉圖《理想國》裡面的哲學王,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殊途同歸之感。
就是一個覺悟的得道的君主應該如何治理天下,如何為民表率,如何使民心不亂,如何使天下大治?
老子提出的具體方法是,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以及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無知無欲,使智者不敢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你若是字字句句按照老子的方法去做,可能反而背離了老子的初衷。老子的初衷是什麼?是通過一系列舉措最終實現使民心不亂,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就是使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不敢胡作非為,不敢為所欲為。這樣才是無為之治,才能無不治。
至於各項具體舉措的可行性和實效性,你不必字字句句拘泥於老子怎麼教你的,而是要著重其目的性。只要達到了民心不亂,無為之治,具體方法可以辯證地去認識和實踐。
比如現代國家要促進經濟發展,還是需要貧富差距的,還是需要使民去爭的,還是需要貴難得之貨和見可欲的。不然老百姓都自給自足,自己種地自己吃,自己織布自己穿,中國永遠都得停留在農耕時代。
有人說農耕時代也挺好啊,但是別人強大了就不好了。因為別人會來打你搶你殺你。落後就要挨打的滋味中國人嘗得太多了。所以你必須要不斷強大你自己。
但是,如果貧富差距特別巨大,資本掠奪嚴重,會使民心大亂,釀成社會動亂和新的災難。窮人會覺得沒有希望而想要改變,富人掌握了財富會想要進一步操控權力以得到更多。
欲求的不滿和欲求的泛濫是人類文明內部永恆的矛盾與鬥爭。
權力統治階層與財富統治階層的樸素和自律,可以令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朝著平和與寧靜的方向發展。反之,驕奢淫逸為所欲為會使人民陷入躁動和不滿,最終治世變成亂世。
人類文明就是這樣治世與亂世的交替。
老子的傾向性是比較明顯的。聖人(哲學王)要以身作則,樸素自律,才能使統治階層謙虛謹慎低調務實,才能使民心不亂,才能使治世儘可能的長久維繫。
紫微星覺得在實際的理論構建和社會實踐中,倒也不需要完全苦行僧似的去機械地理解和實踐,而應該辯證地去理解和實踐。
高調未必全是壞處,低調未必全是好處。你不能低調到失去威信,也不能高調到讓人厭惡。
一切都應該辯證地去理解和實踐。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有問題辯證分析。
關注紫微星百家號,持續分享讀書心得與人生感悟。沒看過癮的,等待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