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三章:如何做到「則無不治」?

2020-10-05 聲浪傳播

(本文共4000字,閱讀需15分鐘)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很多人都把這句話都理解錯了」,一次家庭讀書會上,我兒子突然領悟,「人活著如果不能修為自己,那天地都不容你。」

修為自己,其實就是本章的一個主旨。很多古句流傳下來,往往變得「面目全非」,就像很多人解讀《道德經》以為老子無為,其實根本不明白什麼才是無為。


老子所處的時代周朝末期,物慾橫流,各種刺激人的欲望不斷出現;禮崩樂壞,人的私慾開始膨脹;諸侯割據,因利而結,為利而戰。

現在社會不也是物慾膨脹嗎?商業不擇手段淋漓盡致;像美國對中國的遏制,不也是一種商業上的戰爭嗎?西方精緻利己主義,影響我們幾十年。



其實老子並不是讓大家無欲無求,他所講的無為而治,是取天下常以無事,「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領會透了《道德經》的前三章,在企業管理、社會為人處事和家庭關係上,其實都已經是足夠用了,前三章是基礎,以此基礎,才能化生萬物。



禪讀《道德經》,主要以分享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為主,僅供大家參考。


《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啟示-:

人——私慾——明爭暗鬥——走向衰亡;

人——利他——互利共生——長治久安。

1、僅僅追逐名利只會慾壑難填

2、修為自己,天地都來幫你

3、管理的根本在於為無為則無不治



-扭扭神經-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第三章第一句就顛覆了我們的認知,我們聽到的向來是尊賢重能,但老子卻說不要崇尚賢人?

其實,這句話背後有更深的洞察:推崇「名」,人們就會過度地追逐虛名,社會風氣就會變得很浮誇,助長了這個沽名釣譽的行為;難得之貨引發了利益之心,盜竊的根源在此。商業上很多詐騙、欺騙、過度的商業行為,由此而生。



如果沒有那麼多看得見的欲望、誘惑,人的心就會回歸淳樸。這幾十年西方的物質享樂主義,已經滲透人心,將很多傳統美德破壞的淋漓盡致。如果整個社會都唯利是圖,那如何有幸福安定的生活呢?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仿佛就是由各種各樣爭鬥鋪就而成。朝代更替、興衰輪迴,屠龍的勇士最終成了惡龍,繼續被下一位勇士取代。



物質過剩的時代,也是最容易滋生欲望的時代。從小,教育和家庭就向孩子灌輸「要考名牌大學、升官發財」的觀念;針對企業的培訓教育、商業模式戰略設計、團隊績效等等,這些又何嘗不是在助長名利之心呢?


據一份針對95後年輕人的職業報告,80%以上的95後,都想著做網紅,他們認為,網紅名利雙收。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深刻的問題:做人做事背後的動機和願力已經偏離了軌道。過去的工匠精神,腳踏實地做事的人反而越來越少。



中國有句古語:利令智昏,完全逐利的企業我見過很多,結局都不是特別好。莊子云:「嗜欲深者天機淺」、「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想要得到什麼反被這所得而困,這能算有所得嗎?


一個人,只有從聲色繁華中超脫出來寧靜沉思,才能具有大智慧。當人沉醉於財色名食睡等享受時,個人的判斷力就會受影響,甚至失去智慧的心。貪聲色、貪權貴、貪錢財,正是禍害生命的開始。



據說這是一種比較兇猛的鳥,因互相爭鬥雙雙掉入池塘,最後被兩個小孩兒用網捕撈上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現在的社會,為了名利不擇手段,這種無序的惡性競爭實在害人害己。


從中醫上來講,好爭鬥的人「金」氣加重,秋天的肅殺之氣,會使肺部受到損害。另外金克木,木就是肝,也會讓肝產生問題。金氣過重的人,會有很強的主宰欲和控制欲,殺氣也會重,一定就會傷肝,傷肺。



中醫說:仁養肝,仁慈的人,通常氣血通暢,自然就長壽。養生的關鍵就是養生生不息的肝氣。但是控制欲和主宰欲,是不可能永久實現的,尤其是在這種時代的變革期。實現不了,接下來就會產生悲涼之氣,身體也受傷了。


其實,有欲望並沒有過錯,錯只在於嗜欲過深。嗜欲深者,目光短淺,智慧狹小。不以物喜,少一點物質的欲望;不以己悲,少一些名利的強求,內心便是雲淡風輕,方顯風骨。隱於市,雖有榮觀,卻能燕處超然。



-風骨錚錚-

天地之間有一不可衡量永恆的元素,只有具有使命感的人才能享有,這不是秘密。——李嘉誠


名、利、欲,這三個問題從古到今為難了多少管理者?企業管理的通病,就是人難管,人心更難管,正是繞不開這三個字,那麼該如何來解決呢?



我們常說上行下效,企業的治理關鍵在管理者,管理者以身作則,做到虛懷若谷、修身養性:弱化自私自利的欲望,強其骨在於樹立起做人的風骨。


管理者修為自己、躬身實踐,才能感化員工,減弱自私自利的思想,那樣小聰明和陰謀詭計也會減少。最後帶來管理的最高境界:為無為,則無不治。


一個人送上了自私的軌道就等於毀了他,因為自私和老子所講的自然大道相違背。每個人都承載著天賦使命,我們卻丟卻了天賦,只是為了滿足私慾,嘗盡苦頭,何其可悲之事。


為什麼現在的小孩子學了很多東西,可是他的心並不寧靜呢?因為我們給予他的全是利己的方向。利己思想,短期可能會有效果,但會長期處在競爭的思維中;物慾橫流的追逐,不擇手段的索取,最終導致了精神的貧瘠。


對於企業也是如此。利己的欲望,確實可以在創業階段起到推動作用。但是,企業的問題就會接踵而至。要麼,和競爭對手針鋒相對,在摩擦和爭鬥中兩敗俱傷;要麼,在傲慢和欲望中自我膨脹,忽視內部員工的努力和貢獻,失去人心。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尼採說: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我們生命中的每件事情,都是造就此時此刻的我們的原因。真正的富足不是向外索取,而是要向內生發;所以老子讓我們虛爭強好勝、被利慾驅使的心;弱追求功名利祿、外在浮華的執念。


做事,如果有很強的功利性,會很難成功。近年來很多企業再談轉型,但為什麼成功的很少?你的企業的轉型是否出於深思熟慮,還是因為利益和欲望而貿然推進?只有減少做事的執念,才能塑造自身的風骨。



《文心雕龍》對風骨的描述: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詞,莫先於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言端正,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生焉。」

徐悲鴻說: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風骨是靈魂的體現,如孟子所說: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企業獲得真正的成功,首先不是考慮賺不賺錢,而是要明白自己身負重大使命,投身於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一個偉大的事業。這才是利他之心的關鍵。


-心存至善,水到渠成-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華嚴經》



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因自己的私利而損害他人,留下後遺症。你可以取得天下,但是你的做事手段卻不要去傷害別人,很多人為了爭名奪利不擇手段,導致身體多病、家庭不和,後遺症層出不窮;很多企業的管理遇到的很多問題,也是後遺症的反噬造成的。


老子講: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其實聖賢,他們從來不想著去治理別人;他永遠都是反求諸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對內為主。不像西方的管理,總想著管理、治理別人,法令繁雜,成效卻不高,而且永遠沒有盡頭。



「為無為」也可以理解為,為大眾、為社會、為天下謀幸福。了無私心則內心無為,則無不治。如果有這樣的領導者,哪個老百姓不擁護他呢?這樣的企業誰願意讓他倒閉呢?這樣的企業什麼困難戰勝不了呢?


一些有胸懷,有格局的企業家,他們能取得天下是一個很自然的事,並不是刻意爭奪回來的。老子一早就發現:咎莫大於欲得,意思是說,企業經營中一切的禍害都是因為自私自利而來的。



稻盛和夫出身平凡,卻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創立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人,赤手空拳創辦京瓷和KDDI的他,在日本被稱為「經營之聖」。更傳奇的是他僅用一年時間,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日航,創造了日航60年歷史上、也是世界航公司的最高利潤。


稻盛和夫為什麼能在三年之內挽救日航,創辦兩家世界五百強公司?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正是老子所說的:為無為,則無不為。就是修為自己,以利他之心去奉獻的精神。



「利他」,並不是損己利他,恰恰相反,正因為自己「想要富裕」,就應該體會到對方和周圍的人同自己一樣,「也想富裕」。人同此心,因此要考慮如何讓對方同自己一樣,也能高興歡喜。


稻盛和夫一直再反覆檢視自己是不是純心至善、了無私心。當人秉持一顆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之心時,人生就充滿了挫折;當他從中獲得感悟,開始主動駕馭自己的心靈,在利他的方向上努力思考和行動時,人生就進入了正向循環。



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運自然就會好轉。如果你做事動機是善意的,事情自然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如果動機是利己的,或者是邪惡的,那麼不管多麼努力,事情都無法順利推進。一切成功都歸結於利他之心,這是稻盛的人生法則。


任正非在和青年幹部座談的時候,說了這麼一段話:歷史上,聰明的人都走了,留下來的人都傻。我傻,你們也傻,大家一起傻,正是這一批傻傻的華為人,把華為從一個小公司帶向了世界級的公司。



聲浪理論的原點區域,強調的就是企業家的這種個人修為,《道德經》第三章從內而外的,將企業家的個人修為講明白了。


貴賤不分,高下平等,虛心敦厚,人心自服。老子最終希望人心歸厚,社會自然會安寧,企業也會安定團結。沒有對人生有深入的實踐和思考,就無法對《道德經》生起信心。縱觀一下企業現狀就知道了,能夠堅持利人的把企業做向未來的少。這種依道而行是對人性的考驗和磨鍊。



我喜歡禪讀《道德經》,何為禪讀?放鬆下來,用心去讀,不須思考。字字心念耳聞,亦可唱頌,不疾不徐。每日一章,一日三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個人要成就需要經歷八十一難,剛好《道德經》亦是八十一章,助你一路上降妖除魔、功成名就。

相關焦點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扭扭你的神經
    山中禪讀《道德經》文章3000字,閱讀需15分鐘必定有一種力量,比車碾火燒,甚至比二十年的習慣更強大,必定有一種思想,比一切災難、瘟疫,比整個地獄之苦更厲害,而要是沒有這種給心靈引路、使生命泉源永不枯竭的思想,人類如何能熬過來呢?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一章 無聲處聞驚雷
    我曾在15年出版的第三本書——《聲浪傳播:網際網路+品牌新思維》中,強調了數字資訊時代品牌如何發聲,是聲浪理論的2.0版本。「禪讀《道德經》,扭扭你神經」,這一期正式啟動!-無聲之處,感受道韻-禪讀《道德經》,主要以分享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為主,僅供大家參考。《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四章:衝擊生命的無限可能
    這幾天溫習《道德經》第四章,對這個問題,又有了新的感悟:為什麼從古到今很多的賢人志士,最後都悟出「道」即人心?《道德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子,象帝之先。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二章 音聲相和,山海交響
    用聲浪理論也一樣,我經過多年的實踐發現,能用好聲浪理論的,首先要對《道德經》有所感悟。作為領導者如果不能感悟並實踐大道,也必然無法逆轉突圍,更不可能成就品牌。-扭扭神經-:禪讀《道德經》,主要以分享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為主,僅供大家參考。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二章 音聲相和,山海交響
    用聲浪理論也一樣,我經過多年的實踐發現,能用好聲浪理論的,首先要對《道德經》有所感悟。作為領導者如果不能感悟並實踐大道,也必然無法逆轉突圍,更不可能成就品牌。-扭扭神經-:禪讀《道德經》,主要以分享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為主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一生無怨無悔
    《道德經》,主要以分享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為主,僅供大家參考。《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七章:危機時局的生存之道
    如何才能在危機中找到生存的機會呢?讓我們一起來解讀老子的智慧。也沒有,但是它卻能做到長且久,正是他沒有長生心的原因。天地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智慧:天地無言,他既不自生也不為自己發聲。因為承載萬物,牽一髮而動全身,最好的方法就是沉默,一發聲就會干擾別人。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五章:中華子民如何「守中」?
    禪讀《道德經》,主要以分享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為主,僅供大家參考。《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啟示:不偏不倚,唯有守靜本立道生,本是守中-扭扭神經-第五章開頭便是黃鐘大呂聲動九天,有振聾發聵之感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六章:拍腦門,還是開啟玄牝之門?
    學《道德經》就是要感受它言語背後,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穀神",以及老子虛懷若谷、寬闊博大的胸懷。而我們的大腦再發達,也無法像人工智慧這樣的大數據來計算,未來人類的唯一方向就是開啟玄牝之門,這個概念出現在《道德經》的第六章。第一章老子提到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眾妙之門,和玄牝之門異曲同工,它們是人類真正和人工智慧競爭的地方,不同的路也是唯一的路。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六章:拍腦門,還是開啟玄牝之門?
    學《道德經》就是要感受它言語背後,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穀神",以及老子虛懷若谷、寬闊博大的胸懷。(本文共4000字,閱讀需要15分鐘)20世紀,機器取代了人力;21世紀,軟體則取代了我們的大腦。AI時代是人類命運的轉型時期,未來屬於高感性時代,從體力到腦力到心力。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七章:危機時局的生存之道
    也沒有,但是它卻能做到長且久,正是他沒有長生心的原因。天地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智慧:天地無言,他既不自生也不為自己發聲。因為承載萬物,牽一髮而動全身,最好的方法就是沉默,一發聲就會干擾別人。因此,企業若想渡過危機持續經營,真的要放下自我,好好效法天地、向老子學習。
  • 《道德經》問答第3章:為什麼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是錯文
    答:《道德經》是對《周易》卦思想的發展和創新,每個章節的主題與《周易》卦是相對應的。《周易》乾卦純陽,坤卦純陰。純陽為善為賢,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就是從純陽的角度講的;本章對應坤卦,六爻全陰,為民眾之象。
  • 《道德經》問答第3章:為什麼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是錯文
    答:《道德經》是對《周易》卦思想的發展和創新,每個章節的主題與《周易》卦是相對應的。《周易》乾卦純陽,坤卦純陰。純陽為善為賢,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就是從純陽的角度講的;本章對應坤卦,六爻全陰,為民眾之象。在奴隸制時代,社會階層是相對穩定的,民做好民的事,貴族做好貴族的事,民眾沒有改變命運的想法,社會就不會大亂,故曰:「不上賢,使民不爭。」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五章:中華子民如何"守中"?
    《道德經》,主要以分享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為主,僅供大家參考。《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第四章講到,天地的本源就是渾沌,第五章承接上文,分析天地之大背後的原因:秉持「守中」。它包容萬物,視眾生平等;既不以仁者自居,也不設限、不貼標籤。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其中《道德經》中「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對於現代的我們更有指導性的智慧,這句話對我們解決困惑,緩解矛盾,是很有幫助的。「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章,第三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 《雅蘭讀經系列》----《道德經 ·第三章》
    讀《道德經》、《管子》、《論語》讀任何經典都要結合整篇及上下篇章,甚至全書融會貫通,否則就會造成「依文解意三世佛冤。」志於經學之人,想知道自己所學是否在大道, 所得是否如聖賢達儒本意。回歸題目《道德經·第三章》是第二章的註解和延續。讀第三章,起碼要結合第二,第四章,如果能在「德」篇找到響應的篇章更佳。
  • 紫微星讀老子《道德經》第三章的心得體會
    紫微星覺得老子《道德經》第三章是特別具有思辨精神的,是特別能體現辯證思想和逆向思維的,但也是特別容易產生分歧和爭議的一個章節。本章的主題是聖人之治。本章的每句話都很好理解,但是又很容易讓人誤解。紫微星覺得如果真要字字句句去深究和反問,那麼《道德經》裡面很多的道理和方法都是值得質疑和批判的,甚至是站不住腳的。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是按照老子《道德經》裡面的清晰的字字句句的指示去做?還是通過領悟字字句句所蘊藏的思辨精神和辯證思想去自己探求具體問題的具體解決辦法?
  •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三章為無為事無事
    道德經第三章提到了「為無為」的概念,即按照無為的原則去積極的作為,才是正確的無為而治。就如同一年之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春天萬物生長,老百姓應積極耕種不誤農時,秋天收穫果實,冬天就該好好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為第二年的春天做準備。這整個的過程可以稱做無為而治。
  • 《道德經》新註解第三章
    《道德經》第三章道,無為而為不上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 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 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 恆使民無知無欲也 使夫知不敢 弗為而已 則無不治矣理解:本章節篇頭曰:不上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
  • 《道德經》第三章 無為之治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二),關鍵詞解析賢:多才也,指才能。不爭:指不爭賢,不爭相擁有、獲取某種能力,即不爭當有某種能力的人。見:呈現,宣揚。可:是「哥」和「歌」的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