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問答第3章:為什麼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是錯文

2020-08-27 楊吉德

本章帛書甲本缺失較多,依據乙本註解。之前曾以王弼本註解,認為本章是依照《周易》乾卦主題進行的闡述,但今細看帛書乙本,發現在關鍵句子上與王本差異很大,明顯是從坤卦主題中引申出來的思想。而王弼通過對句子的改動,以自己的政治主張代替老子思想,應當加以辨別為是。

文 | 楊吉德

不上賢,使民不爭。

問:「賢」為有才能、有名望之人。帛本之「上」和王弼本之「尚」同義,指崇尚。「不尚賢,使民不爭」從何談起的呢?

答:《道德經》是對《周易》卦思想的發展和創新,每個章節的主題與《周易》卦是相對應的。《周易》乾卦純陽,坤卦純陰。純陽為善為賢,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就是從純陽的角度講的;本章對應坤卦,六爻全陰,為民眾之象。在奴隸制時代,社會階層是相對穩定的,民做好民的事,貴族做好貴族的事,民眾沒有改變命運的想法,社會就不會大亂,故曰:「不上賢,使民不爭。」

坤卦卦辭:「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牝馬即母馬,群馬放養,公馬為首,母馬隨行,以母馬喻民,「利牝馬之貞」,有利於像母馬一樣去做,民眾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社會保持安定才吉,這就是「不上賢」的依據。按照《道德經》體例,每章的首句為主題,後面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論述的。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問:這句話應該是「使民不爭」的具體論述。這是從哪個方面來體現的呢?

答:是從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作的論述。「不貴難得之貨」是從物質方面講的,在奴隸制社會,貴族享受著分封制帶來的利益,經濟規律沒有明顯作用,貴族奢靡的生活只會引起前途無望的底層民眾的怨恨,從而引發民眾成為嘯聚山林的盜寇。所以節制生活,減少貧富對立情緒,是保持社會穩定的一個因素。

見,出現。「不見可欲」是從精神方面講的。戰國時期盛行養士之風,齊國孟嘗君門客三千,凡有一技之長者,甚至雞鳴狗盜之能都被作為門客供養,一旦不勞而獲蔚然成風,人的欲望就會被無限放大,造成民心不穩,社會根基就會動搖。春秋戰國烽煙四起,社會變革加劇,也成就了思想大解放,老子並不是看不到積極的一面,但他更希望社會能穩定下來,使老百姓能安居樂業。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

問:「聖人」指的是誰呢?

答:本章是從坤卦延伸到現實社會來談的,坤卦的六個爻辭講的都是民眾要努力滿足自己的衣食需求,不要心存高上的志向,這是周文王在坤卦中提出的治國思想,此「聖人之治」自然是文王之治了。

「其」指民眾。「虛其心」,使他們心中沒有過高的願望;「實其腹」,要讓民眾吃飽飯,這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弱其志」,削弱他們的意志,便於管理;「強其骨」,使他們有一副強壯的體格。

「恆使民無知無欲也」,要堅持讓民眾做到沒有知識,沒有欲望。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問:此句王弼本為:「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相比帛書乙本,王本將「知」改為「智者」,又單獨提取了「為無為,則無不治」作為政治理論,並為後世學者廣為引徵。應該怎樣理解兩者的差異呢?

答:王弼對文字的改動是一個原則性的錯誤。當然我們不能僅依據王本與帛書本的不同就武斷判定。本文從三個方面做一下分析:

第一,《周易》坤卦全篇言民眾,本章延續了這一主體,通篇不離民眾,指出應當讓民眾安於生活;而王本寫「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智者」屬於新興階層,不是民眾範疇,此改動轉移了文章的主體。

第二,「為無為」指統治者不妄為,更是一種錯誤的改動。前句「聖人之治」明顯提出了要「治」,即對民眾要積極的治理;王弼卻改成了「無為」,即聖人不治。帛本「弗為而已」是民眾不去為,王本改成聖人「無為」,「為無為,則無不治」還成了一句至理名言,豈不遺害後世!

第三,「為無為,則無不治」作為政治理論提出,並無不當,但放在《道德經》第三章來理解就錯了,因為它改變了老子貫穿章節始終的主題思想,改變了原文字論述的主體。

「夫」指民眾。「知」,知道。「使夫知不敢」,按照聖人之治的思想去治國,民眾便不敢為盜。「弗為而已」,民眾不做為盜之事而停止自己的想法。「則無不治矣」,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從以上分析看,要正確理解本章,一是要清楚主題思想是什麼;二是要知道主體是誰。我們要站在戰國時期的政局混亂和奴隸制時代的階級背景來分析,舊的時代尚未結束,新的時代尚未到來,老子希望列國中的某國應當有一個安定的環境,才能從容面對複雜的大環境。所謂的無為而治,是西漢時期才會出現的治國思想,與老子思想是背道而馳的。

今譯

作為民眾不要崇尚名望,這樣才使民眾不去爭名奪利。

不去珍貴難得的物品,才使民眾不會成為盜寇;不出現可以滿足欲望之事,民心就不會混亂。

這就要依照聖人提出的治國理論,要空虛民眾的思想,要讓民眾吃飽飯,要削弱民眾的意志,要強健民眾的筋骨。要永遠使民眾處於沒有知識、沒有欲望的狀態。

要做到使民眾知道不敢做亂、盜之事,不去做而且停止這種思想,就沒有治理不了的。


附:《周易》坤卦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六五黃裳元吉。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用六利永貞。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問答第3章:為什麼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是錯文
    答:《道德經》是對《周易》卦思想的發展和創新,每個章節的主題與《周易》卦是相對應的。《周易》乾卦純陽,坤卦純陰。純陽為善為賢,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就是從純陽的角度講的;本章對應坤卦,六爻全陰,為民眾之象。在奴隸制時代,社會階層是相對穩定的,民做好民的事,貴族做好貴族的事,民眾沒有改變命運的想法,社會就不會大亂,故曰:「不上賢,使民不爭。」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其中《道德經》中「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對於現代的我們更有指導性的智慧,這句話對我們解決困惑,緩解矛盾,是很有幫助的。「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章,第三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 《道德經》第48章:無為而無不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追求大「道」的人,慾念一天比一天減少,私妄減少再減少,就達到了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靜無為、不擾讓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政舉騷擾民生,就不配治理國家了。【解析】此章承接前一章,仍是從認識和實踐兩方面講道的起用方法,即「無為」。
  • 道德經37章譯文/原文:道力無邊,清靜自定。道常無為無不為
    >第三十七章道力無邊章\清靜正定章第一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37章譯文:道是恆常不變的,常在三昧中。帛本作「道恆無名」,與第32章相同,顯然是文本簡化。且第48章「無為而無不為」帛甲乙本均被腐蝕,注釋家高明認為帛本沒有「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帛本才是原本,這是誤解。第3章「為無為,則無不治」與「無為而無不為」義理一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帛本作「夫亦將不辱。不辱以靜」,可以互參。「不辱」就是不被無名之樸的法力所迷,不被染汙。《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義理相同。
  • 《道德經》:為無為,則無不治,天機淺則煩惱多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三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三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無為」可以「無不為」?
    「無為」是老子在《道德經》提出的聖人治國之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所以無為的概念從誕生之日起就倍受矚目,對其的解讀也非常之多,但仍然有無數人困惑於無為的真正含義。對無為常見的兩種解讀,一是說,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二是說,無為就是不妄為,不亂為,不做不該做的事,順其自然,遵從事物的發展規律。因此,無為也常被認為是消極。
  • 為無為,則無不治
    升華儒釋道 重構新國學「為無為,則無不治」出自《道德經·第三章》。成語詞典釋義——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而已。無的真正含義是無限,是既無形又無限形還無限能(包括無限可能)等等。
  • 根據道德經,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本意原來是這樣
    「無為而無不為」這話一聽就知道是道家思想。因為只有道家經常提到「無為」這個概念。然而世人對老子常有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深刻涵義。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何為無為?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三章:如何做到「則無不治」?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領會透了《道德經》的前三章,在企業管理、社會為人處事和家庭關係上,其實都已經是足夠用了,前三章是基礎,以此基礎,才能化生萬物。《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老子《道德經》第一次提出「為無為,則無不治」,如何正確理解?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道家老子的《道德經》,今天我們聊聊第三篇:「無為而治」。 這是《道德經》裡面第一次提出「無為」的思想,老子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使民眾要時常保持無知無欲的自然淳樸狀態,那些詭計多端的人就不敢使詐。以無為來治理國家或者為人處世,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為什麼「為無為,可以無不治呢」,這裡的關鍵,其實是「無知和無欲」。
  • 《道德經》第三章 無為之治
    (一),經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gē)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二),關鍵詞解析賢:多才也,指才能。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
    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無為而無不為。看上去道什麼也沒做,但是又好像什麼都做了。就好像一朵鮮花,其生長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道化萬物,不僅生之,也要畜之,要為生命的延續而提供必要的條件,如昆蟲,風為其傳播,降甘露以滋潤,有厚土以滋養。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人應該"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無為"
    人的思維作學習的事應當讓自己有受益,(學習的目的是受益,是讓自己的身體健康,心境美好,這是學習的益處)作道之為應該減少勞力。("無為"就是思維不勞力,思維只是配合道,幫助道,完成道,道是信號,是原力,雖然有力,但是還是需要人的思維去實施和落實。如:人餓,是道的訊息,但是要飽,得靠人自己做飯,種菜,"有無"才得以完滿循環。是思維不能代替道,代替道就是勞力了,人應該聽從道,服務道,以道馬首是瞻,所以莊子說:乘道以遊心)無為而無不為。
  • 老子《道德經》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妄之為
    離開《道德經》原文討論這個內容,很容易被參考線索誤導。老子《道德經》中出現「無為」達13次之多,幾乎次次都直接或間接與「聖人」有關,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為無為,則無不治」(3章)「愛民治國,能無為乎」(10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道德經》: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誰把無為做到了完美?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讓後世探討了幾千年,爭執了幾千年,一直以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我就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說我的看法。人類作為區別於宇宙萬物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人能夠有目的有意圖地從事各種創造製作活動,即所謂的「有為」。
  • 道德經57章譯文/原文:何為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何為無為自化?
    道德經第57章譯文世人沒有證得無所得的妙境,(2)正奇不用章,正奇皆是俗諦有為之相,應棄而不用。唯有無事無為可用而不窮。(3)為政章一,宣講為政無上妙法,共二章。題解:此章義理爭議很大,主要是第1段三句經文「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的義理和邏輯關係。觀點有二:1,三句皆是肯定。2,前二句是有為而否定,後句是無為而肯定,是前後對比,襯託「無事取天下」的教法。具體又有幾家。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道德經: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三章為無為事無事
    道德經第三章提到了「為無為」的概念,即按照無為的原則去積極的作為,才是正確的無為而治。就如同一年之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春天萬物生長,老百姓應積極耕種不誤農時,秋天收穫果實,冬天就該好好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為第二年的春天做準備。這整個的過程可以稱做無為而治。
  • 道德經的智慧之十三: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這是我的第13篇文章,需要以前文章的大家可以自行關注我,找到前面的文章來看。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道經的最後一章,第37章。原文如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 道德經中的「無為」憑什麼難倒了眾人 我們要知道真相
    道德經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無為。關於道德經中的「無為」的解釋有很多種,我現在摘抄部分:有人說無為就是一切順應自然,按照客觀規律運行。有人說無為是無所作為。有人說「無為」是積極精進,講究最有效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