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無為,則無不治

2020-12-15 恆道悟語
升華儒釋道 重構新國學

「為無為,則無不治」出自《道德經·第三章》。亦是成語「無為而治」的來源。成語詞典釋義——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而已。無的真正含義是無限,是既無形又無限形還無限能(包括無限可能)等等。

所以,「為無為,則無不治」的真正含義和《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差不多:首先解決無限的問題,治理國家則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左飈||為無為 無不治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第三章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道德經》第十章      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 銅聲早課:為無為,則無不治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讀《老子》第三章的一句話,「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只有七個字,字面意思很簡單,講的是「為」和「治」的關係。所謂的「為」,是指人的作為;「治」是指一種良好秩序。任何國家或者企業、單位,都是需要一定的秩序,沒有秩序。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與「無為之治」的真正內涵
    任用賢才,富國強兵,而後取列國為一統,本是春秋戰國時代從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世卿世祿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發展之一大時代特徵。對人才的重視、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長達五個半世紀的先秦社會中的熱題。他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其中《道德經》中「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對於現代的我們更有指導性的智慧,這句話對我們解決困惑,緩解矛盾,是很有幫助的。「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章,第三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 為無為,則無不治:任何組織、單位都是需要一定的秩序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讀《老子》第三章的一句話,「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只有七個字,字面意思很簡單,講的是「為」和「治」的關係。所謂的「為」,是指人的作為;「治」是指一種良好秩序。那麼,回到我們要講的這句話來,「為無為,則無不治
  • 「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無為」可以「無不為」?
    「無為」是老子在《道德經》提出的聖人治國之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所以無為的概念從誕生之日起就倍受矚目,對其的解讀也非常之多,但仍然有無數人困惑於無為的真正含義。對無為常見的兩種解讀,一是說,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二是說,無為就是不妄為,不亂為,不做不該做的事,順其自然,遵從事物的發展規律。因此,無為也常被認為是消極。
  • 教義分釋之無為而無不為
    在《道德經》中曾有兩處提到這句話,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四十八章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曰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兩處的意思是都肯 定了「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道」;所以,它既是「道」的本性,也是「道」的現象,同時又是「道」的作用。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是種怎樣的治世哲學?
    「無為而無不為」是種怎樣的治世哲學?在老子看來,人們只有做到了順其自然的「無為」,才能實現人生的「無不為」,如果人們總是追求有所作為,看似做了很多,但是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那麼這就不是「無不為」,因為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順其自然的作為,而不是極力追求作為。
  • 《道德經》問答第3章:為什麼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是錯文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問:「聖人」指的是誰呢?答:本章是從坤卦延伸到現實社會來談的,坤卦的六個爻辭講的都是民眾要努力滿足自己的衣食需求,不要心存高上的志向,這是周文王在坤卦中提出的治國思想,此「聖人之治」自然是文王之治了。
  • 《道德經》問答第3章:為什麼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是錯文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問:此句王弼本為:「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相比帛書乙本,王本將「知」改為「智者」,又單獨提取了「為無為,則無不治」作為政治理論,並為後世學者廣為引徵。應該怎樣理解兩者的差異呢?答:王弼對文字的改動是一個原則性的錯誤。當然我們不能僅依據王本與帛書本的不同就武斷判定。
  • 為無為,即無不治!
    為無為其實就是讓社會不爭搶,讓社會的矛盾不激發,使社會和諧!人們不去爭名不去奪利,不去爭功飾過!現代社會講競爭,你死我活,從娘胎開始競爭,長大見利忘義,不擇手段,欲望極度彭脹,以至於在爭搶中少數人利用優勢擴大優勢,形成壓倒性的掠奪,也使人在爭鬥中痛苦不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無為而無不為」
    要如何理解「無為」「無不為」這兩個似乎相反的概念?舉個例子:土地肥沃,能生產出莊稼。但是人不耕種,土地上也不會長出莊稼。只有人親自努力耕種,土地上才能長出莊稼。非要解釋何為「無為而無不為」的話,就可概括為「因我而生,非我所為。」非我所為,故言無為;皆因我而生,故言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在此處專指的「太上之治」。太上之治,君王守於法。君王制定律法獎勵人們研發新的生利之法,獎勵人們傳授生利之法。
  • 人無所求品自高,為無為則無不治
    圖片 | 源自圖蟲在自我奮鬥、提升價值的過程中,自然少不了獨立而辛苦的付出,不能太患得患失和左顧右盼,在「無為」中順其自然,只管自己努力就好了。《老子》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細細品來,這有無所用,無所不用的道理。就是讓我們順其自然,符合人成長的規律,符合事物發展的自然。相信一株小苗,終究是可以長成大樹的。如果你盼著小苗快長,而去拔苗助長,只能等待死株。
  • 老子《道德經》第一次提出「為無為,則無不治」,如何正確理解?
    這是《道德經》裡面第一次提出「無為」的思想,老子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使民眾要時常保持無知無欲的自然淳樸狀態,那些詭計多端的人就不敢使詐。以無為來治理國家或者為人處世,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為什麼「為無為,可以無不治呢」,這裡的關鍵,其實是「無知和無欲」。
  • 政府如何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我要說我也是無為派,恐怕連我自己都難以置信。其實,我十分認同無為的政治哲學,仰慕無為而治的治國境界。有我早年的文字為證:我說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舜是我最崇拜的上三代聖王之一,回到上三代,實行無為而治,是我做夢都想實現的。但我也覺得無為而治聽起來太理想了,怕在現實中很難實現。如果無為而治僅僅是個夢想,那麼在現實中政府追求有為就不可避免,畢竟有那麼多的政務需要處理啊。
  • 道德經之無為無不為之論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滿足其生活之所求弱化其心志提高其自立自足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使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慾使&34;不敢為也無為
  • 為無為則無不治—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3
    草廬先生站在名利的角度上來注釋不尚賢之名、不貴貨之利,則使民不爭不為盜,則天下不亂,不亂則治。而太祖則基於治國理政的需要,指出如果君王尚賢,那上有所好,下必投其所好,一個個裝作賢良君子,讓君王可如果分辨?並且,會導致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淳良之臣如果沒有遭受禍害,那也必然或歸隱山林,或藏身民間。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人應該"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無為"
    人的思維作學習的事應當讓自己有受益,(學習的目的是受益,是讓自己的身體健康,心境美好,這是學習的益處)作道之為應該減少勞力。("無為"就是思維不勞力,思維只是配合道,幫助道,完成道,道是信號,是原力,雖然有力,但是還是需要人的思維去實施和落實。如:人餓,是道的訊息,但是要飽,得靠人自己做飯,種菜,"有無"才得以完滿循環。是思維不能代替道,代替道就是勞力了,人應該聽從道,服務道,以道馬首是瞻,所以莊子說:乘道以遊心)無為而無不為。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無為而無不為
    文景之治開啟了,輕徭薄賦、讓利於民、安民養民、富民教民。一個甲子過去了。此時,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炎黃子孫、人丁興旺、良田萬頃。倉廩豐實、百姓知禮、衣食富足、蒼生知恥。武帝走來了,帶著厚重的使命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在邊塞的烽煙裡,深味著先人的無奈與恥辱。博望侯張騫歸來了,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緊隨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