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注】草廬已注盡矣,吾再益之。老子之意深焉,夫尚賢之國病多,貴難得之物,民患盜矣。夫多病者,比國有淳良之臣,天下措安,君尤尚賢,人詐,賢可習矣。既能仿之,若他日親近,則淳良之臣非禍則去之。故老子云: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大概使民不知賢貴,不知貨財之難得,天下安。
【解讀】草廬:指草廬先生吳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撫州崇仁鳳崗鹹口人元代傑出的理學家、經學家、教育家。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宋末中試鄉貢。宋亡後隱居家鄉,潛心著述,學者稱其為「草廬先生」。
吳澄一生著述頗豐,《道德真經注》是其一部作品,此句草廬先生注釋如下:
尚謂尊崇之,貴謂寶重之,見猶示也。人之賢者,其名可尚上之,人苟尚之,則民皆欲趨其名而至於爭矣。貨之難得者,其利可貴上之,人苟貴之,則民皆欲求其利而至於為盜矣。蓋名利可欲者也,不尚之不貴之,是不示之以可欲,使民之心不爭不為盜,是不亂也。
草廬先生站在名利的角度上來注釋不尚賢之名、不貴貨之利,則使民不爭不為盜,則天下不亂,不亂則治。
而太祖則基於治國理政的需要,指出如果君王尚賢,那上有所好,下必投其所好,一個個裝作賢良君子,讓君王可如果分辨?並且,會導致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淳良之臣如果沒有遭受禍害,那也必然或歸隱山林,或藏身民間。若想天下平安,那麼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區分賢貴,讓老百姓有了分別心,讓臣子有了投機心,那偽詐必起,天下定亂。
不尚賢,使民不爭。
【御注】是以聖人常自清薄,不豐其身,使民富乃實腹也,民富則國之大本固矣。然更不恃民富而國壯,他生事焉。是為實腹弱志強骨也。
【解讀】虛心實腹,於個人養生修身來講,虛心為降心火以濟腎水,實腹為坎水充實;虛心實腹是坎離循環。弱志強骨,則是精髓循環,腎水堅實則生志,志多則髓衰,志弱則髓實。如此,則一個人生機勃勃,邪不可幹。
於治國而言,君主是天下之心,百姓為天下之腹。君主清心寡欲,不折騰。讓老百姓無休養生息,然後慢慢富裕起來,如同個人虛心實腹一樣,那麼,這個國家定是因民富而國強。
但如果憑藉自己的強大而惹事生非,卻是不可取的。中國歷來也沒有對外擴張的動力,過好自己的日子,外面的世界,怎麼鼓搗,也沒中國好。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御注】使民無知無欲,即前文不尚賢不貴難得之物,致民不見而不貪是也。
【解讀】知,是智的本字。《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趙獻書燕王章》:「知能免國,未能免身。」人大多會以為自己很聰明,能全程掌控自己做的事,掌控自己面對的人,到頭來卻是反誤了卿卿性命。
【御注】既知國之不尚,雖知可慕,亦不敢為是也。
【解讀】所以,少點機巧之心,踏踏實實地跟著君主走,大多數情況下,是能保全性命的。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御注】諸事先有勤勞,而合理盡為之矣。既已措安,乃無為矣。
【解讀】有欲,則生有為,有為若不正,那就是折騰,折騰自己,則身病,折騰國家,則國病。
無欲,則無為。這裡的無為,對象是君主,君主倡導百姓返璞歸真,讓百姓復歸於淳樸。讓百姓從那些不必要的、過度的、機巧、欲望中脫離出來,安樂、純樸自然的生活,聖人則就什麼都不需要做,而國家大治。
但一個人若無欲會怎樣?把所有的欲望都禁絕掉,那就成了行屍走肉;若無為呢?把所有的事情都停止下來,那他就會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