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無為則無不治—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3

2020-08-28 曾經的兔兔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御注】草廬已注盡矣,吾再益之。老子之意深焉,夫尚賢之國病多,貴難得之物,民患盜矣。夫多病者,比國有淳良之臣,天下措安,君尤尚賢,人詐,賢可習矣。既能仿之,若他日親近,則淳良之臣非禍則去之。故老子云: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大概使民不知賢貴,不知貨財之難得,天下安。

解讀草廬:指草廬先生吳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撫州崇仁鳳崗鹹口人元代傑出的理學家、經學家、教育家。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宋末中試鄉貢。宋亡後隱居家鄉,潛心著述,學者稱其為「草廬先生」。

吳澄一生著述頗豐,《道德真經注》是其一部作品,此句草廬先生注釋如下:

尚謂尊崇之,貴謂寶重之,見猶示也。人之賢者,其名可尚上之,人苟尚之,則民皆欲趨其名而至於爭矣。貨之難得者,其利可貴上之,人苟貴之,則民皆欲求其利而至於為盜矣。蓋名利可欲者也,不尚之不貴之,是不示之以可欲,使民之心不爭不為盜,是不亂也。

草廬先生站在名利的角度上來注釋不尚賢之名、不貴貨之利,則使民不爭不為盜,則天下不亂,不亂則治。

而太祖則基於治國理政的需要,指出如果君王尚賢,那上有所好,下必投其所好,一個個裝作賢良君子,讓君王可如果分辨?並且,會導致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淳良之臣如果沒有遭受禍害,那也必然或歸隱山林,或藏身民間。若想天下平安,那麼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區分賢貴,讓老百姓有了分別心,讓臣子有了投機心,那偽詐必起,天下定亂。

不尚賢,使民不爭。

【原文】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御注】是以聖人常自清薄,不豐其身,使民富乃實腹也,民富則國之大本固矣。然更不恃民富而國壯,他生事焉。是為實腹弱志強骨也。

解讀】虛心實腹,於個人養生修身來講,虛心為降心火以濟腎水,實腹為坎水充實;虛心實腹是坎離循環。弱志強骨,則是精髓循環,腎水堅實則生志,志多則髓衰,志弱則髓實。如此,則一個人生機勃勃,邪不可幹。

於治國而言,君主是天下之心,百姓為天下之腹。君主清心寡欲,不折騰。讓老百姓無休養生息,然後慢慢富裕起來,如同個人虛心實腹一樣,那麼,這個國家定是因民富而國強。

但如果憑藉自己的強大而惹事生非,卻是不可取的。中國歷來也沒有對外擴張的動力,過好自己的日子,外面的世界,怎麼鼓搗,也沒中國好。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原文】常使民無知無欲。

【御注】使民無知無欲,即前文不尚賢不貴難得之物,致民不見而不貪是也。

解讀】知,是智的本字。《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趙獻書燕王章》:「知能免國,未能免身。」人大多會以為自己很聰明,能全程掌控自己做的事,掌控自己面對的人,到頭來卻是反誤了卿卿性命。


【原文】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御注】既知國之不尚,雖知可慕,亦不敢為是也。

解讀】所以,少點機巧之心,踏踏實實地跟著君主走,大多數情況下,是能保全性命的。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原文】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御注】諸事先有勤勞,而合理盡為之矣。既已措安,乃無為矣。

解讀】有欲,則生有為,有為若不正,那就是折騰,折騰自己,則身病,折騰國家,則國病。

無欲,則無為。這裡的無為,對象是君主,君主倡導百姓返璞歸真,讓百姓復歸於淳樸。讓百姓從那些不必要的、過度的、機巧、欲望中脫離出來,安樂、純樸自然的生活,聖人則就什麼都不需要做,而國家大治。

但一個人若無欲會怎樣?把所有的欲望都禁絕掉,那就成了行屍走肉;若無為呢?把所有的事情都停止下來,那他就會餓死。

相關焦點

  • 聖人不仁—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5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御注】此教人行事務用常道,不欲使暴惜物而暴棄物也。所謂芻狗,乃古祈禱之時,以草為狗,而用之畢則棄矣。若人君治則治矣,治後如芻狗,可乎?若天地交合以成四時,成則成矣,既成之後,再不調四時,可乎?故天能成天地者以四時,常經萬古,不息無怠,未嘗時刻不運用也,所以能長久。
  • 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御注《道德真經》之 序
    元·趙孟頫·道德經 太祖讀《道德經》的四步曲,恰恰符合否定→肯定→ 太祖對《道德經》評價極高,稱「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非金丹之術也。」 以其處於眾山之巔的高度,讀經尚不能一蹴而就,我等凡夫俗子,讀經更應反覆不厭其煩,若讀之千百,能探其百之一二之旨微,用心修身、齊家,那也是相當值得的一件事情。
  • 道可道非常道—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1
    小民格局不高、水平有限,解讀僅為一家荒唐之言,若與各位相悖,請諒解;若雷同,屬巧合。【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御注】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於行道者,當行過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道猶路也,凡人律身行事,心無他欲,執此而行之,心即路也,路即心也,能執而不改,非常道也。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蓋謂過人之大道。
  • 上善若水—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7
    【御注】此老子導人行道,養性修德,行仁利人濟物者如是。蓋水之性無所不潤,無所不益,故善人效之,卑而不昂,用而有益,則道矣。通常,「上善若水」被理解為「好人就像水一樣溫柔。」太祖說「上善若水」是導人行道,此中所指的人,可不是我們一般的平民百姓,因為《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是王師,他所治之學為官學,他的著作的讀者,首要的是侯王,而不是普天下的百姓。上:高也。(東漢·許慎《說文》)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
  • 不言而教—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御注《道德真經》2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御注】國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篤能行斯大道,勿於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則美矣,不過一時而已,又非常道也。故美盡而惡來,善窮而不善至矣。若治天下者,務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古野老云:帝力於我何有哉?
  • 和光同塵—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4
    【御注】道之理幽微而深長,用之而無盡,息之則無形。若或驟盡用之,尤為不當,是謂道衝而用之或不盈。且淵兮萬物之宗,言君子若履,則當徐之。我以為用第一個釋義更合乎老子的本意,太祖大約也是引用的這個意思,把道之理注成「幽微而深長」,這如同泉水一樣,因為它源源不斷地湧出,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用之不盡一樣,如果泉水平靜下來,則會出現「魚至清則無魚」的局面。道不用之不盡的,如有源之水,源源不斷;但在治理國家中,要注意一點,就是不能搞狂風驟雨,百姓如禾苗,生長需要雨水的滋潤,但如果搞大水漫灌,那禾苗則就遭殃了。
  • 天長地久—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6
    【御注】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見風雨霜露益於世人,亙古至今不息,未見天有自生者,故設詞以訓後人。同理君主當法則天地,要為天下百姓做些什麼,百姓雖不知道君主具體的所作所為,但君主經世濟民,天下太平無事,那他的國祚自然也是長久的。
  • 功成身退,天之道—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8
    【御注】此如人將碗水而行,若滿而行則溢,若中而行則得。且不溢而不費,所以盈而行,則費且得少,故亦以揣而銳之以比言。不可保,雲物與志皆不可太甚。【御注】世之有富貴者,每每不能保者何?蓋為因富貴而放肆,高傲矜誇不已,致生他事,有累身名,是自遺其咎,莫之能保也。故人以功成名遂身退以戒之。功謂功大也,遂謂遂其志意已,身退謂當謙,而勿再尚之,非退去也。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其中《道德經》中「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對於現代的我們更有指導性的智慧,這句話對我們解決困惑,緩解矛盾,是很有幫助的。「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章,第三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 為無為,則無不治
    升華儒釋道 重構新國學「為無為,則無不治」出自《道德經·第三章》。成語詞典釋義——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而已。無的真正含義是無限,是既無形又無限形還無限能(包括無限可能)等等。
  • 《道德經》歷經四次御注修訂,我們一直在讀的版本或是假的
    一、唐玄宗御注現存最早的御注老子是唐玄宗的,它的意義和影響之大十分明顯,因為李唐王朝以老子為自己的聖祖,尊崇老君,尊奉《老子道德經》那是很自然的,因而以太上老君為道祖,以《道德經》為「聖」經的道教,在唐代的興盛可謂空前絕後,諸多道教史均有論述,這裡不再全面討論,僅就御注《道德經》一事略加釐清。
  • 《道德經》問答第3章:為什麼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是錯文
    答:《道德經》是對《周易》卦思想的發展和創新,每個章節的主題與《周易》卦是相對應的。《周易》乾卦純陽,坤卦純陰。純陽為善為賢,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就是從純陽的角度講的;本章對應坤卦,六爻全陰,為民眾之象。在奴隸制時代,社會階層是相對穩定的,民做好民的事,貴族做好貴族的事,民眾沒有改變命運的想法,社會就不會大亂,故曰:「不上賢,使民不爭。」
  • 《道德經》問答第3章:為什麼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是錯文
    答:《道德經》是對《周易》卦思想的發展和創新,每個章節的主題與《周易》卦是相對應的。《周易》乾卦純陽,坤卦純陰。純陽為善為賢,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就是從純陽的角度講的;本章對應坤卦,六爻全陰,為民眾之象。
  • 根據道德經,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本意原來是這樣
    「無為而無不為」這話一聽就知道是道家思想。因為只有道家經常提到「無為」這個概念。然而世人對老子常有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深刻涵義。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何為無為?
  • 銅聲早課:為無為,則無不治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讀《老子》第三章的一句話,「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只有七個字,字面意思很簡單,講的是「為」和「治」的關係。所謂的「為」,是指人的作為;「治」是指一種良好秩序。任何國家或者企業、單位,都是需要一定的秩序,沒有秩序。
  • 老子《道德經》第一次提出「為無為,則無不治」,如何正確理解?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道家老子的《道德經》,今天我們聊聊第三篇:「無為而治」。 這是《道德經》裡面第一次提出「無為」的思想,老子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使民眾要時常保持無知無欲的自然淳樸狀態,那些詭計多端的人就不敢使詐。以無為來治理國家或者為人處世,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為什麼「為無為,可以無不治呢」,這裡的關鍵,其實是「無知和無欲」。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法則
    但在歷史上,《道德經》被排除在「四書五經」之外。因為這本書的精要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很多人把這種思想歸結為老子消極遁世,認為他的「無為」理學玄虛飄渺,世情不合,自漢武帝起,獨尊儒學。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
    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無為而無不為。看上去道什麼也沒做,但是又好像什麼都做了。就好像一朵鮮花,其生長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道化萬物,不僅生之,也要畜之,要為生命的延續而提供必要的條件,如昆蟲,風為其傳播,降甘露以滋潤,有厚土以滋養。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與「無為之治」的真正內涵
    任用賢才,富國強兵,而後取列國為一統,本是春秋戰國時代從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世卿世祿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發展之一大時代特徵。對人才的重視、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長達五個半世紀的先秦社會中的熱題。他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 《道德經》:為無為,則無不治,天機淺則煩惱多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三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三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