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注】國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篤能行斯大道,勿於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則美矣,不過一時而已,又非常道也。故美盡而惡來,善窮而不善至矣。若治天下者,務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古野老云:帝力於我何有哉?
【解讀】「帝力於我何有哉?」這句詩出自先秦的《擊壤歌》:這是一首淳樸的民謠。據《帝王世紀》記載:「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這位八九十歲的老人所歌的歌詞就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意思大約是:帝王的力量對我來說又有什麼作用呢?
國王及臣庶,制定了正確的路線,在執行中不打折扣,也不畫蛇添足,否則會導致「美盡而惡來,善窮而不善至」適得其反的後果。
從此可知,太祖一開始追求的,也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御注】不過復前之文,故有比假之說。言既有即生無,既難即生易,既有長即生短,既有高而必生下,既有音聲諧和內音,必高低者相挾。
【解讀】由前文的美與惡,善與不善類比,自然得出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辯證法來。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御注】聖人篤其已成之大道,己不再他為,曰無為。以不言之教,雲不欲使民暴稱揚耳。故下文萬物作而不辭,是生長萬物,不言其能也。
【解讀】太祖的無為,是在「篤其已成之大道」的基礎之上的,而不是一上來就無所作為、無所事事。清靜天下正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個天下;無為而治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幫臣民。這樣的前提下,先別摻合幹涉,讓官員去各司其職,百姓們盡情勞作,盡情幸福就行了。
作為一個普通人,你有天下嗎?沒有。你有臣民嗎?沒有。所以你清靜了,天下沒正。你無為了,國家也沒更昌盛。反倒是你自己的生活被搞的一團糟,整個人萎靡不振,生活頹廢低下。
【御注】言聖人利濟萬物,不自矜也,長養萬物,而不專自用也。功成而不居,乃成而不自主也,令有所屬。不去,是謂不棄也。
【解讀】聖人利濟萬物,如太陽利濟萬物一樣,他不會因為自身有這麼強大的力量而妄自尊大。
矜:從矛從今。「今」意為「當面的」;「矛」與「今」聯合起來表示「面見賓客時手持的矛」。本義:儀仗矛。又有莊重、自信、憐憫等派生義。
聖人於百姓,如太陽於萬物,萬物用以成長,百姓用以教化。萬物欣欣向榮,太陽不居功;百姓安居樂業,聖人也不居功。
正因為聖人有如太陽一樣的品行,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卻又不能離開片刻,所以自然不會背棄聖人,如聖人不背棄百姓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