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教—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御注《道德真經》2

2020-08-10 曾經的兔兔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御注】國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篤能行斯大道,勿於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則美矣,不過一時而已,又非常道也。故美盡而惡來,善窮而不善至矣。若治天下者,務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古野老云:帝力於我何有哉?

解讀】「帝力於我何有哉?」這句詩出自先秦的《擊壤歌》:這是一首淳樸的民謠。據《帝王世紀》記載:「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這位八九十歲的老人所歌的歌詞就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意思大約是:帝王的力量對我來說又有什麼作用呢?

國王及臣庶,制定了正確的路線,在執行中不打折扣,也不畫蛇添足,否則會導致「美盡而惡來,善窮而不善至」適得其反的後果。

從此可知,太祖一開始追求的,也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原文】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御注】不過復前之文,故有比假之說。言既有即生無,既難即生易,既有長即生短,既有高而必生下,既有音聲諧和內音,必高低者相挾。

解讀】由前文的美與惡,善與不善類比,自然得出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辯證法來。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原文】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御注】聖人篤其已成之大道,己不再他為,曰無為。以不言之教,雲不欲使民暴稱揚耳。故下文萬物作而不辭,是生長萬物,不言其能也。

解讀】太祖的無為,是在「篤其已成之大道」的基礎之上的,而不是一上來就無所作為、無所事事。清靜天下正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個天下;無為而治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幫臣民。這樣的前提下,先別摻合幹涉,讓官員去各司其職,百姓們盡情勞作,盡情幸福就行了。

作為一個普通人,你有天下嗎?沒有。你有臣民嗎?沒有。所以你清靜了,天下沒正。你無為了,國家也沒更昌盛。反倒是你自己的生活被搞的一團糟,整個人萎靡不振,生活頹廢低下。

【原文】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御注】言聖人利濟萬物,不自矜也,長養萬物,而不專自用也。功成而不居,乃成而不自主也,令有所屬。不去,是謂不棄也。

解讀】聖人利濟萬物,如太陽利濟萬物一樣,他不會因為自身有這麼強大的力量而妄自尊大。

矜:從矛從今。「今」意為「當面的」;「矛」與「今」聯合起來表示「面見賓客時手持的矛」。本義:儀仗矛。又有莊重、自信、憐憫等派生義。

聖人於百姓,如太陽於萬物,萬物用以成長,百姓用以教化。萬物欣欣向榮,太陽不居功;百姓安居樂業,聖人也不居功。

正因為聖人有如太陽一樣的品行,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卻又不能離開片刻,所以自然不會背棄聖人,如聖人不背棄百姓一樣。

相關焦點

  • 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御注《道德真經》之 序
    除了與謀臣良將集思廣益外,太祖朱元璋他也有自己的思考,而博覽群書,正是啟迪自己思考的一個絕佳的渠道。於是,有一天,在群書中太祖發現了一冊《道德經》,於是,便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數的閱讀和體悟。 太祖對《道德經》評價極高,稱「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非金丹之術也。」 以其處於眾山之巔的高度,讀經尚不能一蹴而就,我等凡夫俗子,讀經更應反覆不厭其煩,若讀之千百,能探其百之一二之旨微,用心修身、齊家,那也是相當值得的一件事情。
  • 道可道非常道—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1
    解讀朱元璋的注其實是非常難的,因為沒有他九五之尊的高度,沒有他一覽眾山小的格局,沒有他決勝千裡的韜略。小民格局不高、水平有限,解讀僅為一家荒唐之言,若與各位相悖,請諒解;若雷同,屬巧合。【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御注】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於行道者,當行過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
  • 為無為則無不治—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3
    【御注】草廬已注盡矣,吾再益之。老子之意深焉,夫尚賢之國病多,貴難得之物,民患盜矣。夫多病者,比國有淳良之臣,天下措安,君尤尚賢,人詐,賢可習矣。既能仿之,若他日親近,則淳良之臣非禍則去之。故老子云: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大概使民不知賢貴,不知貨財之難得,天下安。
  • 唯一非太祖高皇帝位下的大明親藩——靖江王的由來
    在這個緊急關頭,朱元璋卻因為率軍前往安豐(今安徽壽縣)救援被南下元軍圍攻的龍鳳政權皇帝、紅巾軍首領小明王韓林兒,以及紅巾軍的實際首領劉福通,正在和元軍激戰,一時無法撤軍返回,抵擋陳友諒來勢洶洶的六十萬大軍。
  • 和光同塵—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4
    我以為用第一個釋義更合乎老子的本意,太祖大約也是引用的這個意思,把道之理注成「幽微而深長」,這如同泉水一樣,因為它源源不斷地湧出,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用之不盡一樣,如果泉水平靜下來,則會出現「魚至清則無魚」的局面。道不用之不盡的,如有源之水,源源不斷;但在治理國家中,要注意一點,就是不能搞狂風驟雨,百姓如禾苗,生長需要雨水的滋潤,但如果搞大水漫灌,那禾苗則就遭殃了。
  • 大明賢后之明太祖朱元璋的孝慈皇后
    使朱元璋沒有了後顧之憂,剷除了陳友諒的威脅,為大明建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輔佐朱元璋開創大明盛世。在朱元璋立國後頒布了一項詔令便是「後宮不可幹政」,可是只有馬皇后敢叫著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悉心地為朱元璋出主意,在朱元璋錯誤的情況下不會顧及他是皇帝的身份與其爭論,開導他。恐怕大明朝也只有這孝慈高皇后這一人。
  • 聖人不仁—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5
    但是,太祖是要在一個破爛的舊世界上建設一個新世界,如果他只機械地以天地為依,推行無為而治,那百姓則真如以草紮成的狗一樣,祈禱完了後就一扔了之,歸於塵土,可以嗎?太祖給的答案是不可以,人主必須主動作為,時刻運用天地的造化之能,為天下百姓謀些許福祉,只有如此,百姓才不會像芻狗一樣,被統治者治而棄之。【原文】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上善若水—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7
    上善若水【解讀】「上善若水」一句,大概是《道德經太祖說「上善若水」是導人行道,此中所指的人,可不是我們一般的平民百姓,因為《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是王師,他所治之學為官學,他的著作的讀者,首要的是侯王,而不是普天下的百姓。上:高也。(東漢·許慎《說文》)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
  • 大明王朝之太祖朱元璋和他的淮西二十將
    朱元璋和淮西二十將塑像 大明朝開國,從太祖朱元璋到崇禎朱由檢國祚276年,離不開文臣武將的付出,而太祖能奪取元朝的天下卻離不開我們今天講的主角-- 就像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一朝的盛世,離不開他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東漢光武帝劉秀能開創東漢霸業離不開他的雲臺二十八將一樣,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將也是大明的功臣。所以要奪取天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朱元璋一個人也是打不下來天下的,還得靠這些英勇無比的大將不計生死的付出。
  • 湘獻王朱柏:鐵骨錚錚,以死明志的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第十二子
    至於這位大明親王為何身後只留下一座衣冠冢?就是今天本文所要探討的內容。朱元璋得知兒子在此戰中的表現後大為高興,特地將湘王召回南京加以慰勞。自此之後,湘王一直就是朱元璋特別器重的幾位親王之一。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在決意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之時,還特意將湘王和燕王召回南京觀禮。至於湘王這次回京,老皇帝是否對他還有別的交代,就不得而知了。
  • 大明王朝之天命所歸的明太祖朱元璋
    太祖畫像 大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帝國,共歷十六位皇帝,包括建文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鈺,從太祖朱元璋開國到崇禎帝朱由檢煤山自縊,國祚276年,是由漢族統一全國的封建王朝
  • 朱元璋相貌堂堂,顏值在線,為何《大明風華》裡如此嚇人?
    《大明風華》的熱播,帶火了觀眾對朱元璋相貌的討論。 第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朱元璋的大臣曾見過其御像。 明朝中期的張瀚,任「南司空」之職時,曾入「武英殿」瞻仰朱元璋和朱棣的御容圖像,並在《松窗夢語》中說,「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與民間所傳奇異之像大不類。」
  • 大明皇帝齊聚會,朱元璋手皮鞭應抽誰?
    話說2016年金秋,皇太極在圓明園777號樓大發雷霆怒罵眾皇帝之時,圓明園888號樓太祖朱元璋手拿龍鞭正慷慨陳詞:想當年我朱重八,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自幼貧寒,被迫放牛、要飯,皇覺寺當和尚,後來元朝皇帝老兒昏庸無道,
  • 同樣是開國皇帝,為何劉邦叫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卻叫太祖呢?
    我們平常都是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叫朱元璋為明太祖。可是問題來了:同樣都是開國皇帝,為什麼他們的廟號就不一樣呢?起首對廟號。傳統天子很是正視祭奠,以是死後的牌位都是會特地供奉到太廟,而大多對此也是會有響應的名稱的。這個名稱即是廟號。
  • 為什麼劉邦、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趙匡胤、朱元璋廟號是太祖?
    劉邦,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後人稱之為漢高祖。其實劉邦的廟號並不是高祖,乃是太祖。史料記載,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高皇帝。起初,劉邦漢高祖這個廟號是存在的。漢景帝時期,皇帝命人將劉邦的高祖廟號提升為了太祖,以此歌頌讚美劉邦的功績偉大。自此之後,太祖便成為了開國皇帝慣用的廟號。
  • 你以為你讀懂老子道德經了嗎?不!你還需看看這些注本
    僅現存《道藏》中的《道德經》注本,就多達60多種,除此之外,還有200多本從其他角度註解《道德經》的讀本。不同這些《道德經》註解作者來自從秦朝到民國,其中不乏名人大家,而釋意也隨著時代不同而不斷變化其宗旨,如果想更加深入了解有關老子以及道家文化精髓,選讀一些精華注本勢在必行。
  • 朱元璋的「鞋拔子臉」,不是醜化,是「龍形」
    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就曾下詔「復衣冠如唐制」,以唐人服飾為參考,設計了皇帝諸王和文武官員的常服,《大明集禮·卷三十九·乘輿冠服》云:「其常服,則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束帶,間用金玉琥珀透犀。」,冠服樣式理應無別,將出土實物與「御容」服飾對照,則二像皆繪於朱元璋生前,殆無可疑。
  • 大明太祖朱元璋親筆手書,字裡行間透著一股雄風
    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開國皇帝(1368~1398年在位),圖為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的書法筆跡流暢,書風蒼勁,章法不囿陳規,充溢著個人性格色彩,字裡行間不乏王者之氣與風採魅力。 朱元璋朱元璋的書法筆跡流暢,書風蒼勁,章法不囿陳規,充溢著個人性格色彩,字裡行間不乏王者之氣與風採
  • 大明悲歌:朱元璋傳世畫像奇醜無比,這是滿清刻意抹黑的結果嗎?
    縱觀明朝歷史,有一個問題始終是繞不開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究竟長什麼樣子?我們歷史教科書上的朱元璋形象是上面這張,這是古代帝王的標準相,朱元璋之後的皇帝都以這幅畫像為樣板。可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版本的朱元璋,頭腦稍微正常的人都可以看出,這些畫像跟上面這幅畫像可不是一個人。
  • 《大明風華》的「那張臉」到底對不對,明史學家細說朱元璋「顏值」
    明太祖朱元璋到底長什麼樣,最近熱播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朱元璋的一張「醜臉」引起熱議。有人認為,歷史上朱元璋就是這副長相;也有人認為,朱元璋是張圓臉,儀表堂堂,電視劇再現的只是民間傳說中朱元璋的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