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1

2020-08-28 曾經的兔兔

解讀朱元璋的注其實是非常難的,因為沒有他九五之尊的高度,沒有他一覽眾山小的格局,沒有他決勝千裡的韜略。小民格局不高、水平有限,解讀僅為一家荒唐之言,若與各位相悖,請諒解;若雷同,屬巧合。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御注】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於行道者,當行過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道猶路也,凡人律身行事,心無他欲,執此而行之,心即路也,路即心也,能執而不改,非常道也。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蓋謂過人之大道。道既成,名永矣。即非常之名,可行焉,可習焉。

解讀】以道觀道,道即道;以德觀道,德即道;以仁觀道,仁即道;以義觀道,義即道;以禮觀道,禮即道。

而庶人以己觀道,斯以為己即是道,實則大謬。聖賢已為指出道路,那麼常人要做的就是執此而行,如同警察已經給大家講明了交通規則,那麼,常人能做到執而不改,則善莫大焉。

聖人要做的,則主要是正道、正名,道可遵、名可循,規則可行、可習,庶人如有違犯,則以律刑之,則聖人同樣善莫大焉。

【原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御注】道之幽微,靜無名而動有益,即無極而太極是也。且如吾為天下君,善政之機日存於心而未發,孰知何名?才施行則有賞罰焉。不但君心有賞罰,賢人君子有志,則皆能利濟萬物,所以無名天地之始,即君子仁心畜之於衷,發而濟萬物,則有名矣,豈不萬物之母雲?

解讀】心裡怎麼想,和如何行動是兩碼事。太祖身為天下君,僅有善政之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的想法必須要落地、落實才有意義

所以,首先要循名責實,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把君王的想法先貫徹到各級官員,官員要做到「仁心畜之於衷」

僅有仁心是不夠的,誠如孟子言:「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還要不忘「衷」心,即初心,才能濟百姓、濟萬物。

【原文】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御注】無欲觀其妙,謂道既行,而不求他譽,以己誠察於真理,故云:常無欲,以觀其妙。又常有欲以觀其徼,非他欲也,乃欲善事之周備耳。慮恐不備,而又欲之,非聲色財利之所欲。徼言邊際也。

解讀】《禮記·中庸》云:「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孟子曰:「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有誠心,則心無旁騖,能感受萬物之妙,妙,此處可理解為規律;又能體察萬物之徼,王弼註:「徼,歸終也」。太祖釋為邊際也,即能善事之周備。

有誠心,則不求他譽,不爭他欲,只為成功想辦法,不為失敗找理由。這樣的官員、幹部,君王哪有不喜之理?

【原文】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御注】為前文奇甚,故特又贊之。

解讀】此兩者,即指無和有。他們都是從道中生出來的,只是表現出來的形式不一樣。而在治國濟民中,太祖更側重的應該是有為、無為不同時機、不同場景的應用吧?

相關焦點

  • 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御注《道德真經》之 序
    除了與謀臣良將集思廣益外,太祖朱元璋他也有自己的思考,而博覽群書,正是啟迪自己思考的一個絕佳的渠道。於是,有一天,在群書中太祖發現了一冊《道德經》,於是,便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數的閱讀和體悟。元·趙孟頫·道德經 太祖讀《道德經》的四步曲,恰恰符合否定→肯定→
  • 聖人不仁—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5
    【御注】此教人行事務用常道,不欲使暴惜物而暴棄物也。所謂芻狗,乃古祈禱之時,以草為狗,而用之畢則棄矣。若人君治則治矣,治後如芻狗,可乎?若天地交合以成四時,成則成矣,既成之後,再不調四時,可乎?故天能成天地者以四時,常經萬古,不息無怠,未嘗時刻不運用也,所以能長久。人君措天下,若能體天之常造,則治民非芻狗矣。
  • 為無為則無不治—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3
    【御注】草廬已注盡矣,吾再益之。老子之意深焉,夫尚賢之國病多,貴難得之物,民患盜矣。夫多病者,比國有淳良之臣,天下措安,君尤尚賢,人詐,賢可習矣。既能仿之,若他日親近,則淳良之臣非禍則去之。故老子云: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大概使民不知賢貴,不知貨財之難得,天下安。
  • 上善若水—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7
    【御注】此老子導人行道,養性修德,行仁利人濟物者如是。蓋水之性無所不潤,無所不益,故善人效之,卑而不昂,用而有益,則道矣。太祖說「上善若水」是導人行道,此中所指的人,可不是我們一般的平民百姓,因為《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是王師,他所治之學為官學,他的著作的讀者,首要的是侯王,而不是普天下的百姓。上:高也。(東漢·許慎《說文》)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
  • 和光同塵—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4
    【御注】道之理幽微而深長,用之而無盡,息之則無形。若或驟盡用之,尤為不當,是謂道衝而用之或不盈。且淵兮萬物之宗,言君子若履,則當徐之。我以為用第一個釋義更合乎老子的本意,太祖大約也是引用的這個意思,把道之理注成「幽微而深長」,這如同泉水一樣,因為它源源不斷地湧出,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用之不盡一樣,如果泉水平靜下來,則會出現「魚至清則無魚」的局面。道不用之不盡的,如有源之水,源源不斷;但在治理國家中,要注意一點,就是不能搞狂風驟雨,百姓如禾苗,生長需要雨水的滋潤,但如果搞大水漫灌,那禾苗則就遭殃了。
  • 不言而教—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御注《道德真經》2
    【御注】國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篤能行斯大道,勿於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則美矣,不過一時而已,又非常道也。故美盡而惡來,善窮而不善至矣。若治天下者,務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古野老云:帝力於我何有哉?【解讀】「帝力於我何有哉?」
  • 天長地久—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6
    【御注】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見風雨霜露益於世人,亙古至今不息,未見天有自生者,故設詞以訓後人。【御注】後其身者,儉素絕奢。身先者,勞心身而用治道也。有志於濟人利物。外其身者,以其不豐美其身,使不自安而身存,乃先苦而後樂也。非以其無私,所以為此而成其己道也,非私者何?
  • 功成身退,天之道—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8
    【御注】此如人將碗水而行,若滿而行則溢,若中而行則得。且不溢而不費,所以盈而行,則費且得少,故亦以揣而銳之以比言。不可保,雲物與志皆不可太甚。【御注】世之有富貴者,每每不能保者何?蓋為因富貴而放肆,高傲矜誇不已,致生他事,有累身名,是自遺其咎,莫之能保也。故人以功成名遂身退以戒之。功謂功大也,遂謂遂其志意已,身退謂當謙,而勿再尚之,非退去也。
  •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
    奇點的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爆炸後不斷膨脹就形成了我們目前的宇宙。好了,宇宙是大爆炸而來,那麼宇宙大爆炸奇點的能量從何而來?可見,奇點並不是第一因。科學宇宙觀,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範圍內可以解釋世界,但並不完備。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能夠在局部合理的解釋世界,但它們兩者確實又存在矛盾。所以,科學宇宙觀,還不是最終的解釋世界的版本。
  • 徐山:《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辨正
    再來看一下前人對「道可道,非常道」一句的不同理解。 唐代李榮《道德真經注》:「道者,虛極之理也。……聖人慾坦茲玄路,開以教門,借圓通之名,目虛極之理,以理可名,稱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也。」[2]李榮認為道是可以言說的,但是這個道不是人間常俗之道。
  • 《道德經》歷經四次御注修訂,我們一直在讀的版本或是假的
    頒行的時間雖然不太逢時,但御注的形成過程也還是值得一提的,它反映的是對《道德經》的重視,此前值得注意的事實有:1、令士庶家藏《老子》。他本人所作道經註解有《衝虛至德真經注》、《南華真經·逍遙遊真義指歸》、《西升經注》、《無量度人經注》等多種,御注《道德經》一事顯得並不突出。當然,《道德經》在宋徽宗心目中也有特殊地位,例如政和七年十二月「辛未,御筆改《老子道德經》為《太上混元上德皇帝道德真經》」。這和改皇帝名號之類的尊崇舉措意義是一樣的。
  • 老子《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怎麼理解?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開始分享道家老子的《道德經》,關於老子和《道德經》的總體介紹,之前的文章介紹過,這裡我就不再重複了,今天我直接開始解讀第一篇《論常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裡有幾點需要說明的,《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上下兩部分,合起來才是「道德經」,從1-37章是「道經」,38-81篇是「德經」,在上半部分
  •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的含義,用到生活中就完美了
    《道德經》一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內涵。在《道德經》注釋中,道可道中的「道」是構成宇宙的實體與動力。非常道中的「道」就是用語言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可以語言能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誰都認識道可道非常道這幾個字但是就是搞不懂,諸子百家都很有學問,否則怎麼可能成一家之言呢,但是老子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提出了警告,說諸子百家都能夠講片面的道理,無法把道理講全面。
  • 《道德經》開首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
    我以為《心經》的思想非常接近《道德經》。不知是否是釋迦摩尼後期的說法。禪宗最早的機鋒恐怕要溯源於莊子。禪宗受道教的影響顯而易見。佛教我是粗略涉及。有一本《正信的佛教》很不錯。關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釋。參考以下是我正在寫《道德經》注釋的片段:【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
    《道德經》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都非常熟悉,自古以來,對這句句子d 的解讀也很多。我們在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了《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以後,基本能確定《郭店楚簡·老子甲》是《老子》最為源頭的內容,屬於《老子真經》。
  • 兩代帝王與一部《道德經》
    朱元璋登基之後,當時主要的政治目標,就是要千方百計地鞏固剛建立起的大明王朝。作為一代雄主,他很清楚治國方略的理論基礎是何等重要。很自然地,他想到了《道德經》。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自即位以來,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晝遑遑,慮穹蒼之切。」在精研了《道德經》的微言奧旨,且與諸儒之說進行了一番比較之後,他認定《道德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見《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序》)。
  • 發現五千字整的道德真經文本
    我們先來逐字比較分析一下河上公與道德真經兩種文本的首章。 2、河上公文本的首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經》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並不是人們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談的意思,而是說,道是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
  • 「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經》第一章的開篇句子,全文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作為道家哲學思想來源的先秦著作,《道德經》開篇有點不友好。很多人一翻開就暈了。
  •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什麼是道?你「知道」嗎?
    這本經書叫做《道德經》,最開始也不是叫這個,就叫做《五千言》或者《老子》,是唐朝李世民為了言正名順的登上皇帝寶座就說「老子」是自己的祖宗,因為老子原名叫做「李耳」。他又把《道德經》分為上下兩部,一為道經,二為德經,並定為「國書」,於是大家紛紛學習,本來知名度就很高,在這麼一推廣,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備上一本《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