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朱元璋的注其實是非常難的,因為沒有他九五之尊的高度,沒有他一覽眾山小的格局,沒有他決勝千裡的韜略。小民格局不高、水平有限,解讀僅為一家荒唐之言,若與各位相悖,請諒解;若雷同,屬巧合。
【御注】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於行道者,當行過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道猶路也,凡人律身行事,心無他欲,執此而行之,心即路也,路即心也,能執而不改,非常道也。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蓋謂過人之大道。道既成,名永矣。即非常之名,可行焉,可習焉。
【解讀】以道觀道,道即道;以德觀道,德即道;以仁觀道,仁即道;以義觀道,義即道;以禮觀道,禮即道。
而庶人以己觀道,斯以為己即是道,實則大謬。聖賢已為指出道路,那麼常人要做的就是執此而行,如同警察已經給大家講明了交通規則,那麼,常人能做到執而不改,則善莫大焉。
聖人要做的,則主要是正道、正名,道可遵、名可循,規則可行、可習,庶人如有違犯,則以律刑之,則聖人同樣善莫大焉。
【御注】道之幽微,靜無名而動有益,即無極而太極是也。且如吾為天下君,善政之機日存於心而未發,孰知何名?才施行則有賞罰焉。不但君心有賞罰,賢人君子有志,則皆能利濟萬物,所以無名天地之始,即君子仁心畜之於衷,發而濟萬物,則有名矣,豈不萬物之母雲?
【解讀】心裡怎麼想,和如何行動是兩碼事。太祖身為天下君,僅有善政之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的想法必須要落地、落實才有意義
所以,首先要循名責實,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把君王的想法先貫徹到各級官員,官員要做到「仁心畜之於衷」
僅有仁心是不夠的,誠如孟子言:「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還要不忘「衷」心,即初心,才能濟百姓、濟萬物。
【御注】無欲觀其妙,謂道既行,而不求他譽,以己誠察於真理,故云:常無欲,以觀其妙。又常有欲以觀其徼,非他欲也,乃欲善事之周備耳。慮恐不備,而又欲之,非聲色財利之所欲。徼言邊際也。
【解讀】《禮記·中庸》云:「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孟子曰:「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有誠心,則心無旁騖,能感受萬物之妙,妙,此處可理解為規律;又能體察萬物之徼,王弼註:「徼,歸終也」。太祖釋為邊際也,即能善事之周備。
有誠心,則不求他譽,不爭他欲,只為成功想辦法,不為失敗找理由。這樣的官員、幹部,君王哪有不喜之理?
【御注】為前文奇甚,故特又贊之。
【解讀】此兩者,即指無和有。他們都是從道中生出來的,只是表現出來的形式不一樣。而在治國濟民中,太祖更側重的應該是有為、無為不同時機、不同場景的應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