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飈||為無為 無不治

2021-02-19 詩夢文學

—— 虞翁論道(2)

文\左飈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第三章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道德經》第十章

      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孟子·天道》

 

      本文探討「無為而治」的目標,離不開對道家「無為無不為」這一貌似矛盾的論述的理解。有人說老子本身就是一位充滿矛盾的神秘人物,他崇尚「希言」、「希聲」,卻發奮著書五千言;他主張「清靜」、「無事」,卻又大談「治國」、「無敗」、「取天下」;他一面倡導「無為」,一面又追求「無不為」。然而,我們認真研讀《道德經》以後發現,正是他那些貌似矛盾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和對宇宙人生的透徹感悟,具有超越時空的精神魅力。有人認為道家是「出世」哲學,其實道家也是「入世」哲學。「無為」是道家順應自然的「出世」理念,而「無不為」又是道家所倡導的積極「入世」的治政目標。「出世」與「入世」融於一體,是道家思想的非凡智慧。

      老子的第一條論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把「無為而治」的目標,建立在「道」的運行規律這一理論基礎上。「道」是「無為」的,它 「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道」不依靠任何力量,自然而然地循環運行,永不停止。但「道」又是「無不為」的,天體的運轉、四季的更迭、大地萬物的生長和消亡等等,無不因「道」而發生,「道」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可以為天下母」(《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因而,「無為無不為」是「道」的恆久不變的規律。

      本文所引的隨後四條論述體現了老子對於「道」的這一恆常規律的「入世」應用。他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一理念投射到國家治理上,「無為」便是「無為而治」,「無不為」則是「無為而治」所要達到的目標。四條論述中的「無敗」、「莫能與之爭」、「取天下」、「無不治」,都是「無不為」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具體表述。

      可見道家所說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不過多地幹預民眾的生活,充分調動民眾「自化」的積極性,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實現天下大治的「無不為」目標。道家所說的「無為」,是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是「無敗」的國家治理,是以「莫能與之爭」的博大氣概贏得萬民的擁戴,走向「取天下」、「無不治」的輝煌。實際上,道家所說的「無為」,恰恰是無所不能的「有為」的極致。

      如果說,這四條論述是老子關於「無為而治」的目標的相對含蓄的表達,那麼,下一條論述則是明明白白、直截了當的抒懷了。「愛民治國,能無為乎?」這八個字毫不隱晦地表達了老子的「入世」情懷,所謂「無為」,就是衝著「愛民治國」說的,怎麼可能真的無所作為?老子使用的是反詰句式,抒發情感的語氣十分強烈,把「無為而治」的「無不為」目標和盤託出。

      上面我們所探討的五條論述闡明了「無為而治」的終極目標,即「愛民治國」,實現天下大治。本文所引的最後一條莊子論述是對前面論述的重要補充,說明了「無為而治」的二級目標,即實現終極目標的一個分目標——「上必無為下必有為」,即分級治理。關於分級治理,我們在法家思想部分將有較詳細的探討。如前所述,法家源自道家的黃老學派,但最早提出分級治理理念的還屬道家的老莊學派。

      莊子的這條論述是對老子的「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有為,而有以為」(《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的闡釋和發揮。由於老子和莊子的觀念一脈相承,而莊子的這條闡釋具體而又清晰,所以我們作重點探討。

      首先,莊子強調掌管全局的君主與分管政務的臣子必須有明確的「上無為、下有為」的職責分工:「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他認為,君主無為,臣子也無為,這樣臣子與君主的態度相同,臣子就不成其為臣子了;臣子有為,君主也有為,這樣君主跟臣子的作法相同,君主就不成其為君主了。「不臣」、「不主」就是職責不分的結果,二者不守其位,不司其職,弄得臣不像臣,君不像君。莊子進而闡明了為什麼「上必無為、下必有為」的道理:「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他認為,君主必須無為,方能統領全局,協調各方,而役用天下;臣子必須有為,才能各顯其才,各司其職,而為天下所用;這是不能隨意改變的法則。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上無為、下有為」的典型範例,一位皇帝以自己的「無為」,成就了眾多臣子的「有為」,創造了一番群星璀璨、共創輝煌的壯麗景象,他就是宋仁宗。歷史學家吳鉤說,「宋仁宗在位期間,中國湧現了非常多的傑出人物:文學界,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全在仁宗朝登上歷史舞臺;學術界,諸多學派的創始人或代表人物都生活在仁宗朝;政治界,範仲淹、王安石、司馬光等等眾多政治明星,都在仁宗時代有耀眼表現;科學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均出現在仁宗朝。仁宗朝人才之盛,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時代可以比肩。」(吳鉤:《宋仁宗:共治時代》)

      宋仁宗為人低調,不顯山露水,不專制獨斷,但他對皇帝的「上無為」角色有著深刻的理解,他以溫和包容的性格,與其治下的宰輔大臣逐漸構築出一套良性的皇朝運作機制。君主負責任命政府主要執政大臣,由執政大臣「有為」地主導帝國的大小事務,並設置獨立的臺諫系統嚴密監督政府人員。在這一機制之下,皇帝並不獨攬大權,而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顧學文:《真實的宋仁宗要「庸常」得多》)

      所謂「上無為下有為」並不是絕對的,「上無為」中隱含著「有為」,「下有為」中也包蘊了「無為」。就仁宗朝的治政機制而言,皇帝的「無為」是主流,表現為低調包容、大量放權等方面,但仍然保留「有為」的一面,表現為確定治國方略、任命執政大臣、掌握獎懲決策等方面,所以宋朝有人說宋仁宗「百事不會(無為),只會做官家(有為)」。執政大臣的「有為」是主流,表現為發揮才幹、恪盡職守、敬業多勞等方面,但也保有「無為」的一面。在各自分管的領域內,每一位執政大臣都是「一把手」,都可成為「無為」的「上」(主管),可以大量分權,讓「有為」的「下」(下屬)處理下達的具體事務。以此類推,就可建立起一條「上無為下有為」的分級治理鏈,有效地實現大治。因而,老莊所說的「無為」,不是真正的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實現「無不為」的目標。正如西晉哲學家郭象點評《莊子》時所說,「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主上無為於親事而有為於用臣;故各司其任,則上下鹹得而無為之理至矣。」(郭象:《莊子注》)郭象認為,斧頭可以砍伐木材,而工匠善於使用斧頭;君主應無為,無須事必躬親,但又要有為,善於任用大臣;這樣各司其職,上下各得其所,才是「無為」的真義所在。

      道家關於「無為無不為」的論述,對於現代組織管理有很多啟示,如放權分權、分級管理、柔性管理、人才管理、制度建設等等方面。由於本文的學習重點是「無為而治」的「無不為」目標,因而我們只在放權分權和分級管理方面作一些探討。

      治政者的權力再大,能力再強,其個人的能量也是有限的。宋仁宗等古代明君之所以能「無不為」,正是其善於放權分權,使自己處於「無為」境界的結果。現代組織管理者也是如此,只有懂得放權分權,讓自己在某些方面「無為」,才能收到「無不為」的管理效果。不懂得放權分權的人絕無可能成為受人擁戴的真正的成功管理者,儒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也有關於放權分權的論述。孔子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論語·子路》)其中「先有司」就有放權分權的含義。韓非子說,「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韓非子·定法》),其中「因任而授官」也有放權分權的含義。但儒家注重德治,法家強調法治,關於這方面的後續論述不多,真正竭力倡導管理者放權分權,實施「無為無不為」治理原則的還屬道家。

      在繼續探討放權分權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搞清「放」和「分」二者的聯繫和區別。放權和分權,是互相關聯的兩個概念,其目的都是為了分散過於集中的權力。放權在上下級之間進行,是上級管理者把部分權力轉移給下級管理者的行為。分權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在平級之間進行,是管理者向同一層次的管理者轉讓部分權力,通常由上級部門調度,這種分權本小節不作探討;另一種是上級管理者把多項權力分配給多名下級管理者的行為,與放權意義相近,屬於本小節討論範圍。

      現代管理的根本任務是設計和維持一種環境,使在這一環境中工作的人們能夠用儘可能少的支出實現既定的目標,或者說,以現有的資源實現最大的目標。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弗雷德裡克·泰羅認為,管理就是指揮他人能用最好的辦法去工作。由此看來,管理本身實質上就是一個放權的行為或過程,是讓「人們」或「他人」利用現有的資源,在現有的環境中,用最有效的方式,心情舒暢、能動「有為」地去實現組織目標。這對於任何類型、任何層次的組織的「一把手」尤其重要。要創造這樣一種環境,「一把手」就得放下身段,合理放權分權,儘量減少幹預,因為只有在「一把手」適當「無為」,而下屬有職有權的情況下,「人們」或「他人」才會心情舒暢、能動「有為」地工作。

      分權是與放權同步發生的行為或過程,管理者因時、因勢把自己的權力下放給下一層級的多名管理者,並按照崗位所需及各個受權者不同的學識能力及個性特徵,合理地分配權力,以形成一個管理梯隊。管理者在分權時要特別注意制定為實現組織總目標而分割的分目標,確定各受權者與其所獲權力相應的職責及必須實現的分目標。分權以後的「無為」管理者主要發揮監督、協調和幫助的作用,而受權者則發揮使用權力、履行職責、處理各項具體事務、「有為」地實現分目標的作用。與此同時,受權者又成了下一層級的管理者,可根據需要進行下一輪的放權分權,由此構建出一個金字塔式的分級管理體系。管理者在「無為」與「有為」的轉化和融合中實現最佳的「無不為」目標。

相關焦點

  • 為無為,則無不治
    升華儒釋道 重構新國學「為無為,則無不治」出自《道德經·第三章》。成語詞典釋義——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而已。無的真正含義是無限,是既無形又無限形還無限能(包括無限可能)等等。
  • 銅聲早課:為無為,則無不治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讀《老子》第三章的一句話,「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只有七個字,字面意思很簡單,講的是「為」和「治」的關係。所謂的「為」,是指人的作為;「治」是指一種良好秩序。任何國家或者企業、單位,都是需要一定的秩序,沒有秩序。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與「無為之治」的真正內涵
    任用賢才,富國強兵,而後取列國為一統,本是春秋戰國時代從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世卿世祿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發展之一大時代特徵。對人才的重視、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長達五個半世紀的先秦社會中的熱題。他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其中《道德經》中「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對於現代的我們更有指導性的智慧,這句話對我們解決困惑,緩解矛盾,是很有幫助的。「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章,第三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 為無為,則無不治:任何組織、單位都是需要一定的秩序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讀《老子》第三章的一句話,「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只有七個字,字面意思很簡單,講的是「為」和「治」的關係。所謂的「為」,是指人的作為;「治」是指一種良好秩序。那麼,回到我們要講的這句話來,「為無為,則無不治
  • 「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無為」可以「無不為」?
    「無為」是老子在《道德經》提出的聖人治國之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所以無為的概念從誕生之日起就倍受矚目,對其的解讀也非常之多,但仍然有無數人困惑於無為的真正含義。對無為常見的兩種解讀,一是說,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二是說,無為就是不妄為,不亂為,不做不該做的事,順其自然,遵從事物的發展規律。因此,無為也常被認為是消極。
  • 教義分釋之無為而無不為
    在《道德經》中曾有兩處提到這句話,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四十八章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曰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兩處的意思是都肯 定了「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道」;所以,它既是「道」的本性,也是「道」的現象,同時又是「道」的作用。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是種怎樣的治世哲學?
    「無為而無不為」是種怎樣的治世哲學?在老子看來,人們只有做到了順其自然的「無為」,才能實現人生的「無不為」,如果人們總是追求有所作為,看似做了很多,但是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那麼這就不是「無不為」,因為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順其自然的作為,而不是極力追求作為。
  • 《道德經》問答第3章:為什麼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是錯文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問:「聖人」指的是誰呢?答:本章是從坤卦延伸到現實社會來談的,坤卦的六個爻辭講的都是民眾要努力滿足自己的衣食需求,不要心存高上的志向,這是周文王在坤卦中提出的治國思想,此「聖人之治」自然是文王之治了。
  • 《道德經》問答第3章:為什麼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是錯文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問:此句王弼本為:「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相比帛書乙本,王本將「知」改為「智者」,又單獨提取了「為無為,則無不治」作為政治理論,並為後世學者廣為引徵。應該怎樣理解兩者的差異呢?答:王弼對文字的改動是一個原則性的錯誤。當然我們不能僅依據王本與帛書本的不同就武斷判定。
  • 為無為,即無不治!
    為無為其實就是讓社會不爭搶,讓社會的矛盾不激發,使社會和諧!人們不去爭名不去奪利,不去爭功飾過!現代社會講競爭,你死我活,從娘胎開始競爭,長大見利忘義,不擇手段,欲望極度彭脹,以至於在爭搶中少數人利用優勢擴大優勢,形成壓倒性的掠奪,也使人在爭鬥中痛苦不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人無所求品自高,為無為則無不治
    圖片 | 源自圖蟲在自我奮鬥、提升價值的過程中,自然少不了獨立而辛苦的付出,不能太患得患失和左顧右盼,在「無為」中順其自然,只管自己努力就好了。《老子》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細細品來,這有無所用,無所不用的道理。就是讓我們順其自然,符合人成長的規律,符合事物發展的自然。相信一株小苗,終究是可以長成大樹的。如果你盼著小苗快長,而去拔苗助長,只能等待死株。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無為而無不為」
    要如何理解「無為」「無不為」這兩個似乎相反的概念?舉個例子:土地肥沃,能生產出莊稼。但是人不耕種,土地上也不會長出莊稼。只有人親自努力耕種,土地上才能長出莊稼。非要解釋何為「無為而無不為」的話,就可概括為「因我而生,非我所為。」非我所為,故言無為;皆因我而生,故言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在此處專指的「太上之治」。太上之治,君王守於法。君王制定律法獎勵人們研發新的生利之法,獎勵人們傳授生利之法。
  • 老子《道德經》第一次提出「為無為,則無不治」,如何正確理解?
    這是《道德經》裡面第一次提出「無為」的思想,老子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使民眾要時常保持無知無欲的自然淳樸狀態,那些詭計多端的人就不敢使詐。以無為來治理國家或者為人處世,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為什麼「為無為,可以無不治呢」,這裡的關鍵,其實是「無知和無欲」。
  • 政府如何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我要說我也是無為派,恐怕連我自己都難以置信。其實,我十分認同無為的政治哲學,仰慕無為而治的治國境界。有我早年的文字為證:我說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舜是我最崇拜的上三代聖王之一,回到上三代,實行無為而治,是我做夢都想實現的。但我也覺得無為而治聽起來太理想了,怕在現實中很難實現。如果無為而治僅僅是個夢想,那麼在現實中政府追求有為就不可避免,畢竟有那麼多的政務需要處理啊。
  • 為無為則無不治—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3
    草廬先生站在名利的角度上來注釋不尚賢之名、不貴貨之利,則使民不爭不為盜,則天下不亂,不亂則治。而太祖則基於治國理政的需要,指出如果君王尚賢,那上有所好,下必投其所好,一個個裝作賢良君子,讓君王可如果分辨?並且,會導致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淳良之臣如果沒有遭受禍害,那也必然或歸隱山林,或藏身民間。
  • 道德經之無為無不為之論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滿足其生活之所求弱化其心志提高其自立自足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使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慾使&34;不敢為也無為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人應該"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無為"
    人的思維作學習的事應當讓自己有受益,(學習的目的是受益,是讓自己的身體健康,心境美好,這是學習的益處)作道之為應該減少勞力。("無為"就是思維不勞力,思維只是配合道,幫助道,完成道,道是信號,是原力,雖然有力,但是還是需要人的思維去實施和落實。如:人餓,是道的訊息,但是要飽,得靠人自己做飯,種菜,"有無"才得以完滿循環。是思維不能代替道,代替道就是勞力了,人應該聽從道,服務道,以道馬首是瞻,所以莊子說:乘道以遊心)無為而無不為。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無為而無不為
    文景之治開啟了,輕徭薄賦、讓利於民、安民養民、富民教民。一個甲子過去了。此時,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炎黃子孫、人丁興旺、良田萬頃。倉廩豐實、百姓知禮、衣食富足、蒼生知恥。武帝走來了,帶著厚重的使命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在邊塞的烽煙裡,深味著先人的無奈與恥辱。博望侯張騫歸來了,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緊隨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