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道德經:為道日損,損之又損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無為而無不為。看上去道什麼也沒做,但是又好像什麼都做了。就好像一朵鮮花,其生長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道化萬物,不僅生之,也要畜之,要為生命的延續而提供必要的條件,如昆蟲,風為其傳播,降甘露以滋潤,有厚土以滋養。
-
淺談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通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看過很多關於「無為而無不為」的論斷,辯來辯去,眼花繚亂,這種現象本身就是一種過分執著,過分人為!咱們不去看名家解釋,也不去參考後世解說。有人說無為消極,有人說無為積極,我倒覺得這和積極消極無關,更應該說是「順天命」「應和自然」。
-
取天下常以無事,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新解」之四十八
取天下常以無事,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新解」之四十八,蘿蔔/攝影自然而然,無為損益。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全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新解」 之四十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只要參與某種學習,就會有某個角度和局限性,學的越多,在那個角度上走的就越遠,在那個領域就會扎得越深。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其中《道德經》中「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對於現代的我們更有指導性的智慧,這句話對我們解決困惑,緩解矛盾,是很有幫助的。「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章,第三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
《道德經》第48章:無為而無不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學是「日益」,一天天增長;而為道則是「日損」,一天天去掉自己主觀的妄念、幻想,而接近於道的自然法則。把自己主觀性的東西損到了「無」,就合於道了,合於道後做任何事——包括取天下,都可以成功了,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在這一句中,老子主要闡述了為學和為道的不同。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相當於圖書館館長),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道家學說)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主要思想著作是《道德經》,這是老子在出關隱居經過函谷關時,守將尹喜要求老子寫的。《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也是中華文化的根基之作。老子的學說被莊子發展。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無為而無不為」
要如何理解「無為」「無不為」這兩個似乎相反的概念?舉個例子:土地肥沃,能生產出莊稼。但是人不耕種,土地上也不會長出莊稼。只有人親自努力耕種,土地上才能長出莊稼。非要解釋何為「無為而無不為」的話,就可概括為「因我而生,非我所為。」非我所為,故言無為;皆因我而生,故言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在此處專指的「太上之治」。太上之治,君王守於法。君王制定律法獎勵人們研發新的生利之法,獎勵人們傳授生利之法。
-
《道德經》: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誰把無為做到了完美?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讓後世探討了幾千年,爭執了幾千年,一直以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我就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說我的看法。人類作為區別於宇宙萬物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人能夠有目的有意圖地從事各種創造製作活動,即所謂的「有為」。
-
教義分釋之無為而無不為
在《道德經》中曾有兩處提到這句話,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四十八章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曰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兩處的意思是都肯 定了「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道」;所以,它既是「道」的本性,也是「道」的現象,同時又是「道」的作用。
-
40、「道」本身就是無為無不為的——聊《道德經》
40、「道」本身就是無為無不為的——聊《道德經》《道德經》的《道經》在最後,面對著人們因受到欲望的誘惑而停止對「道」的追求。再次總結式的闡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永遠是無所作為的是那麼的自然而然;而又是無所不為,不論何時何地都在起作用。侯王如果,能固守順從「道」來治國,萬物萬事都將會自生、自育、自滅的變化著。面對著人們因受到欲望的誘惑而停止對「道」的追求。要「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
道德經的智慧之十三: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各位讀者大家好,感謝大家對我關於道德經的文章的喜愛,我看到了你們的很多留言,有些讀者對於道德經的理解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我都自嘆不如。言歸正傳,我們今天來接著聊道德經的內容。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道經的最後一章,第37章。原文如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
-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新解」之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新解」之三十七,蘿蔔/攝影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全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
根據道德經,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本意原來是這樣
「無為而無不為」這話一聽就知道是道家思想。因為只有道家經常提到「無為」這個概念。然而世人對老子常有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深刻涵義。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何為無為?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裡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大...
#道德經無為是一種心境,這種心境很難做到,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無為」,這裡損的就是我們的主觀意願。我們的經驗決定我們的主觀判斷,經驗越多主觀判斷能力越強,所以人越老判斷能力越強,同時也越頑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我們常說人老成精、老頑固,其實是在說這人很「有為」。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法則
代表著作《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對中華民族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文化,均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國際的影響也在日益擴大,有部門統計,《道德經》是出《聖經》以外,被已成國外字體髮型出售做多的書籍,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人應該"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無為"
人的思維作學習的事應當讓自己有受益,(學習的目的是受益,是讓自己的身體健康,心境美好,這是學習的益處)作道之為應該減少勞力。(人的思維與道合一,與道同工,乘道若御風而行,輕省舒適,勿動思維之勞力,或壓抑之,或貪婪,"損"就是減少的意思)減少又減少,到人的思維不勞力。("無為"就是思維不勞力,思維只是配合道,幫助道,完成道,道是信號,是原力,雖然有力,但是還是需要人的思維去實施和落實。
-
老子《道德經》第一次提出「為無為,則無不治」,如何正確理解?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道家老子的《道德經》,今天我們聊聊第三篇:「無為而治」。 這是《道德經》裡面第一次提出「無為」的思想,老子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使民眾要時常保持無知無欲的自然淳樸狀態,那些詭計多端的人就不敢使詐。以無為來治理國家或者為人處世,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為什麼「為無為,可以無不治呢」,這裡的關鍵,其實是「無知和無欲」。
-
明德書院國學商道班四期:《道德經》裡的無為無不為,你真的了解嗎?
道教祖庭龍虎山,萬經之王道德經《龍虎山志》載云:「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龍虎山之所以聞名,一是有賴於其山水秀麗可人,二是得益於道教天師派祖庭所在地的影響,且有左河水詩云:「碧水丹霞踞虎龍,洞天福地隱仙庭。道陵縱使神行遠,仍讓妖魔懼逞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