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2020-12-04 國學新知堂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

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老子時代列國分爭,戰亂不息,如何平息戰亂,使天下恢復清靜太平是諸子學術的根本課題。

老子為治平天下提供的方案就是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只要以無為治天下就可以實現天下太平的目標。

經文第三十七章的論述,可以體現這個意義。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無名之樸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這段論述中,侯王若能守無為就能實現無不為。這其中自然包括不欲以靜,天下也將自然而然地歸於太平清靜的狀態中。這個意思分明是只要侯王守無為,天下將自然而然地實現太平清靜。這自然也是通過無為實現了無不為。

天下最難為的事莫過於治平天下,而老子教導我們只要做到無為,就能實現無所不為的目標。這必然包括治平天下這件最難為的事。

可是,什麼是無為呢?實踐了無為果真就能無所不為嗎?

無為,按照老子本人給出的定義是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具體來講是指貢獻於萬民而求回報,功勞於萬民不爭處萬民之上。老子通過水利萬物而不爭來說明這個道理。

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還講「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善下,故能王。」水利萬物而不爭,所以能成百穀王。這就體現了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用聖人以其無私能成己私、道衣養萬物反以虛無的形式存在來進一步論證這個道理。

道理講起來雖然成理,但天下卻沒有功而不居的侯王,他們奪取天下就要爭居萬民之上,稱孤道寡,聚斂財富,過著奢靡的生活,而且還貪得無厭,要將別人的土地和人民據為己有。侯王貪得無厭,不能無為,所以天下才紛爭不息。

可是,誰能在取得天下後,能放棄權力、財富與奢侈的生活而甘願與百姓同衣同食呢?所以只能慨嘆: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矣。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相關焦點

  • 徹底頓悟老子《道德經》無為無不為,你就知道人生意義是什麼
    我認為慈,就是老子《道德經》全書的精華所在,而如果你能確實頓悟慈背後的天道,那麼你就能找到人生的意義所在,由此知道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如何找到自己的支點。這正是我一直以來的多學科多理論研究的重點,找出人生的答案,以及給人生一個支點。如果你想找到你的人生意義是什麼,你必須重點理解慈這個字,深刻的理解它,頓悟它。
  •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真正理解了這句話,人生會一帆風順
    這實際上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這一思想,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一以貫之,那麼它就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一帆風順。「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在《道德經》中重點闡述的一種觀念,它蘊含的道理,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可是,對於老子的這一思想,很多人斷章取義,曲解了老子的本意,也誤導了自己和他人。
  • 如何理解老子「以無為治天下」的意義
    ,老子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老子認為無為是治理天下的最好策略。如何理解「以無為治天下」的意義的呢?老子認為天下之所以不能得清靜,是由於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政治權利和經濟地位上的不平等。
  • 如何理解老子「以無為治天下」的意義
    老子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老子認為無為是治理天下的最好策略。如何理解「以無為治天下」的意義的呢?所以,老子無為政治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取消人與人之間的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上不平等關係。但是,如何才能消除人與人之間在政治和經濟上的不平等呢?一般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政治家在開邦定國之後,都會自立為帝王,成立政府,設置官員,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分配政治權力。這樣,社會組織就會有一部分成員成為政府工作人員,進而形成統治者階層。統治者階層由皇帝和中央與地方的龐大的官僚機構組成。
  •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這實際上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這一思想,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一以貫之,那麼它就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一帆風順。《道德經》中重點闡述的一種觀念,它蘊含的道理,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可是,對於老子的這一思想,很多人斷章取義,曲解了老子的本意,也誤導了自己和他人。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是種怎樣的治世哲學?
    老子哲學一旦用語言文字表述,就將失去鮮活的哲學意義,但是形而上的哲學思想又不得不用形而下的道理來說明,所以對於老子的「道」的表述就只能限於此,但依然不會妨礙我們去體悟其中的道理,就如老子講「道」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治世哲學一樣,每個人心中都會有所體悟,有人認為消極,有人認為積極,那麼老子
  • 我們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
    但我們研究老子,研究易經看到不能理解的詞彙或語句首先想到是的查字典,找字源。這個方法不是不行,不是不沒有必要,但也不要過分相信。其次,無為是一概念,是用「無為」這一詞彙標誌的概念,它的意義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無為」這一詞彙的意義。概念的含義是要由它定義來決定的。
  • 「無為而無不為」,為還是不為?老子是這樣說的
    提到老子和《道德經》,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在世俗中被人誤解很深,有人將「無為」發揮得淋漓盡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聽之任之。可這並不是老子的本意,道家所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
  • 無為而無不為與道法自然,是何關係?須從出土文獻來理解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共出現三次。一,傅奕、王弼、河上公、嚴遵等傳世本《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西漢竹書《老子》:道恆無為。馬王堆帛書甲本、乙本《老子》:道恆無名。最早的郭店楚簡《老子》:道恆無為也。顯然,傳世版本的「而無不為」系後人添加,應當按郭店楚簡作:道恆無為也。
  • 無為而無不為與道法自然,是何關係?須從出土文獻來理解
    我在前幾天,有一篇《老子的「道法自然」有什麼不一般的含義,再看《道德經》二十五章》的文章,發布在自媒體平臺上,並引起了部分網友善意的爭議,其中有一位網友在評論區這樣留言:「道法自然」~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啦。對於這位網友的閱讀和評論,以及所提出的不同理解,我表示相當的感謝!
  • 對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與主流解讀不同的領悟
    按正常思維理解這句話簡要的大意是,什麼也不做,但什麼都可做倒。再詳細一點,做進一步&34;的字象解釋是,以不做為的形式、方法為前提,謀求、達到無所不為的終極&34;。多數人將老子的&34;理解得很&34;。
  • 「無為」還是「無不為」?老子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麼大道理
    第三章最後兩句說「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無為」也是要「為」的。過去許多論者,將無為理解為「什麼都不做」,於是認定老子是虛無主義者,這是對老子思想的極大誤解!第六十三章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為無為」,即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和六十四章「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之意。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道德經》核心思想概括起來就六個字:無為而無不為。你只需要記住「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懂老子的人,其他的諸如「順其自然、上善若水、為道日損」等等這些真理都是用來闡述和揭示「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也就是說,你只要明白了這幾個字,無論是個人成長、企業管理、國家治理都可以應用。
  • 什麼是無為而無不為?
    1無為是老子學說的核心要義,在無為的基礎上,老子推演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如無私、無事、無味、無知、無我、不爭等等,因此,我們在研讀、理解乃至運用老子的智慧之前,對其核心思想進行正確的把握是十分必要和關鍵的。
  • 根據道德經,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本意原來是這樣
    「無為而無不為」這話一聽就知道是道家思想。因為只有道家經常提到「無為」這個概念。然而世人對老子常有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深刻涵義。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何為無為?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思想是何意,裡面蘊含了什麼處世智慧
    簡單來說,理解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觀點,把握一個「私」字。有「私」而為則是「有為」,屬執著於物慾的體現;無私而為,則是順其自然去作為,是順應「道」的體現。如果為上的諸侯君王可以把握這一點,那麼天下萬物便可以自行繁衍生息而延綿不絕。 關於「無為」在政治上的體現,先擱置一邊。我們先來解決為什麼「無為」可以「無不為」這個問題。
  • 無為何以能無不為?
    老子的《道德經》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隨著文化媒體的大幅增長,在媒體上也有很多人在講解各自對《道德經》的理解和感悟,這無疑會進一步刺激人們對《道德經》和老子思想的興趣。學習國學經典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仍然存在著一個學法和用法的問題。
  • 政府如何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所以,我才主張應該把無為理解成有所為有所不為,必要時,甚至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老子:實現無為而治,是有條件的。並不是在所有的政體下都能實現無為而治。比如說,在秦始皇的君主專制政體下,在希特勒的納粹政權下,在史達林、波爾布特的極權統治下,根本沒有實現無為而治的條件。即使在西漢初年實行的無為而治也僅僅停留在政策層面,沒有落實到政體上。一旦無為者人亡,無為之政也就熄滅了。
  • 理解老子無為概念的方法與結論
    無為是老子特有的概念,如何理解它呢?有人可能會說了,無是沒有的意思,無為也就是沒有為,沒有為也就是不為,所以無為的含義一定是什麼也不去做,無所作為。這個推理看上去似乎沒什麼毛病,無為是沒有為,沒有為是不為,不為也就是無所作為。
  • 老子道家哲學是消極退縮的嗎?如何理解「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的道家哲學,其實在本質上屬於政治哲學,是關於如何治國理政的學問。當然,這種強調以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哲學,也可以運用到人生當中去,成為指導我們的人生的哲學。老子是目睹了春秋時期的混亂政治之後,才提出他的無為的政治哲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