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無為」可以「無不為」?
「無為」是老子在《道德經》提出的聖人治國之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所以無為的概念從誕生之日起就倍受矚目,對其的解讀也非常之多,但仍然有無數人困惑於無為的真正含義。對無為常見的兩種解讀,一是說,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二是說,無為就是不妄為,不亂為,不做不該做的事,順其自然,遵從事物的發展規律。因此,無為也常被認為是消極。
-
為無為,則無不治
升華儒釋道 重構新國學「為無為,則無不治」出自《道德經·第三章》。成語詞典釋義——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而已。無的真正含義是無限,是既無形又無限形還無限能(包括無限可能)等等。
-
無為何以能無不為?
我認為,真正想學好和用好國學經典的人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多下功夫:1、注重對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理解;2、從注重背誦轉變、泛讀轉變為注重深度體驗和精讀;3、在日常生活和身邊的小事上「時習之」。眾所周知,老子思想中的一個核心就是「道法自然」,一個人要想做到「道法自然」就首先要理解「無為」的含義以及「無為」如何能達到「無不為」。
-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這實際上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這一思想,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一以貫之,那麼它就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一帆風順。「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在這種人所理解的「無不為」是沒有不可以做的事。他們認為只有什麼都敢去做,才能顯示出人生的光華。這種思想其實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結果也可想而知,就是難免四處碰壁。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人,折騰了一生,跌宕起伏了一生,最終還是碌碌無為。
-
左飈||為無為 無不治
—— 虞翁論道(2)文\左飈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無為而無不為。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是種怎樣的治世哲學?
「無為而無不為」是種怎樣的治世哲學?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白話翻譯:「道」是恆久不變的順其自然,好像什麼也沒有做但又不是什麼都沒有做。
-
淺談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的無為指的是順應天道自然,日升而出,日落而息;無為也是春發夏長秋收冬藏;無為是要我們不強求,但是從沒否認執著。自然是什麼,天道是什麼?自然孕生萬物,天道運籌世間,自然天道,有為,亦無為,陰陽亦動亦靜。我們不可用現在字義的「無為」去認識道家「無為」,這有偷懶狡辯的嫌疑。那麼,芸芸眾生,凡夫俗子,我們如何領悟其中道理?
-
教義分釋之無為而無不為
在《道德經》中曾有兩處提到這句話,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四十八章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曰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兩處的意思是都肯 定了「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道」;所以,它既是「道」的本性,也是「道」的現象,同時又是「道」的作用。
-
「無為而無不為」,為還是不為?老子是這樣說的
「無為而無不為」翻譯成現代白話,應該是「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成的」。無為:不妄為老子的「無為」並不是消極地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天天做黃粱美夢的懶漢,更不是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的寄生蟲。
-
銅聲早課:為無為,則無不治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讀《老子》第三章的一句話,「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只有七個字,字面意思很簡單,講的是「為」和「治」的關係。所謂的「為」,是指人的作為;「治」是指一種良好秩序。任何國家或者企業、單位,都是需要一定的秩序,沒有秩序。
-
國學新知丨以二分定律論有為與無為,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很有智慧
也就是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有解決。這裡的無為都是「平庸沒有作為」的意思,有些人平庸一生,一輩子也沒什麼作為,也就很平凡地來過世間罷了。無為而無為,表象的沒有作為真的是實際的沒有作為。比如社會上閒人和懶漢等,平庸沒有作為。第二種,無為而有為。雖然好像什麼都沒做,但事情卻有成效。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裡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大...
比如父母生養孩子,又要求孩子聽話,這叫有為反之讓孩子自然發展,不按自己的意願去改變孩子,則是無為;人們常會計較個人得失,比如:我為某某付出了那麼多,最後他是怎麼對我的?《道德經》中「為道日損」,就是要讓我們把杯子裡的水一點點的倒掉,當把杯子倒空的時候,我們的心態又回歸到兒童時期的「無為」狀態,這時我們又可以接受任何事物,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稱自己為「孩童」。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思想是何意,裡面蘊含了什麼處世智慧
簡單來說,理解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觀點,把握一個「私」字。有「私」而為則是「有為」,屬執著於物慾的體現;無私而為,則是順其自然去作為,是順應「道」的體現。,有一句經典的話: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莊子:「無為而無不為」
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 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陷沒而下騖,揚而奮鬐,白 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裡。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 ,自製河以東,蒼梧已北,莫不厭若魚者。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 皆驚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 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
而之前章節我們就講過,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不妄為,不會任意的去幹預事物的發展,這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有的方法是迎難而上,而老子的方法是「曲則全,枉則直」,繞開問題亦可達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
-
無為無不為 內心無欲無念無事不成
時常都能聽到人們說「無為無不為」,許多人還把它當做口頭禪,處世的態度。但對什麼是無為無不為,不一定就知道,也許是根本就不知道,甚至亂理解它的含義,理解的意思與本意完全相反。那無為無不為究竟是什麼含義?普遍的解釋是,懂得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放棄一些事才能做成所有事;不去做反而能成;什麼都不管,順其自然。這些理解對嗎?這些對無為無不為的解釋,看起來似乎都有道理,似乎都很正確。在實際生活的運用中,也常常有時機和正確的時候。以至於人們認為這些對無為無不為的解釋,是正確的,被世代流傳,廣為傳播。
-
「無為」還是「無不為」?老子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麼大道理
唯獨看了張振國先生的《無為無不為——剛柔相濟的選擇》一文,覺得還有必要就此論題,再做辨析,作為張文的「餘論」,或「補綴」,名之曰《也論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首先,我們必須從《老子》的文本出發,來看老子的「無為」與「無不為」的真正意蘊是什麼。
-
政府如何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孔子:今天的人們都認為,您是主張政府應該清淨無為的無為派始祖,我是主張政府應該大有為的有為派鼻祖。從中國歷史上佔主導的政治實踐來看,絕大多數統治者都是踐行有為政治的。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人應該"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無為"
人的思維作學習的事應當讓自己有受益,(學習的目的是受益,是讓自己的身體健康,心境美好,這是學習的益處)作道之為應該減少勞力。("無為"就是思維不勞力,思維只是配合道,幫助道,完成道,道是信號,是原力,雖然有力,但是還是需要人的思維去實施和落實。如:人餓,是道的訊息,但是要飽,得靠人自己做飯,種菜,"有無"才得以完滿循環。是思維不能代替道,代替道就是勞力了,人應該聽從道,服務道,以道馬首是瞻,所以莊子說:乘道以遊心)無為而無不為。
-
無為而無不為,不敢為天下先
有一段如下:書:照韓非所理解,真正的無為並不是經常什麼事情也不做,而實在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不為」是老子所說的,不過《老子》說這句話時,注重在「無為」,韓非解釋這句話時,注重在「無不為」。個人解釋:老子的無為而治,有很多種解釋,各有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