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2020-12-13 網易財經

孔子:今天的人們都認為,您是主張政府應該清淨無為的無為派始祖,我是主張政府應該大有為的有為派鼻祖。從中國歷史上佔主導的政治實踐來看,絕大多數統治者都是踐行有為政治的。而儒家思想又被認為對中國的這種有為政治影響最大,這樣我就真是有口難辯了。我要說我也是無為派,恐怕連我自己都難以置信。其實,我十分認同無為的政治哲學,仰慕無為而治的治國境界。有我早年的文字為證:我說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舜是我最崇拜的上三代聖王之一,回到上三代,實行無為而治,是我做夢都想實現的。但我也覺得無為而治聽起來太理想了,怕在現實中很難實現。如果無為而治僅僅是個夢想,那麼在現實中政府追求有為就不可避免,畢竟有那麼多的政務需要處理啊。老百姓都等著官員們為自己辦事呢。社稷的事情,國家的方向,統治者不去操心,不去躬行,那政務不就荒蕪了嗎?同時,我也擔心,「無為而治」會成為昏君不理朝政的藉口。

老子:我知道你嚮往「垂衣拱手而治天下」的上三代無為政治。要做到無為而治,先必須對「無為」有真正的體悟。我們的分歧是,你認為,無為而治,雖然好,但是難以實現;我認為,無為而治,雖然難,也是可以實現的。不能實現的好東西,不是真正的好東西。

孔子:您說得對。我對無為而治的信心是不太足。所以,我才主張應該把無為理解成有所為有所不為,必要時,甚至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老子:實現無為而治,是有條件的。並不是在所有的政體下都能實現無為而治。比如說,在秦始皇的君主專制政體下,在希特勒的納粹政權下,在史達林、波爾布特的極權統治下,根本沒有實現無為而治的條件。即使在西漢初年實行的無為而治也僅僅停留在政策層面,沒有落實到政體上。一旦無為者人亡,無為之政也就熄滅了。我嚮往的無為而治在政體上有個前提,這就是治國者須是民眾推選出來的,治理國家的資格不能是靠武力搶來的,也不能是家族內血緣世襲、選拔培養的。各級政府的主要領導人是下面的民眾選舉出來的,不是上級的官員選拔出來的。這些雖不是實現無為而治的全部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

孔子:我倒沒有從比較政體的角度來考慮。我想像的無為而治也就是君王放手把權力授給賢能,自己少幹政,輕稅薄賦。如您所說,即使做到這一步,也絲毫沒有制度與政體上的保障。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什麼無為而治很難實現的原因。謝謝您打開了我的眼界。我還有一個問題,您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怎麼理解?既然「無為」,又如何做到「無不為」?

老子:推選治國者的選舉政體,是統治者由選拔或暴力方式產生的政體無法與之競爭的。我不喜歡尚賢,因為尚賢總是與選拔聯繫在一起。回到你的問題:天道有其似非而是的一面,也有人稱之為悖論,就像你的名言「欲速則不達」一樣。關於無為而無不為,我給你講個發生在你們魯國的故事。從前,有隻海鳥飛到魯國郊外落腳,魯國國君便用御車把海鳥迎進太廟,用美酒來款待,為它演奏你最愛聽的名曲《九韶》,宰牛殺羊設國宴招待它。可見,魯君十分真心的善待這隻海鳥,也很肯破費,他手下的高官都難有這樣的待遇。魯君為了討這隻海鳥的歡心,其所作所為,不可謂不多。然而,海鳥卻目光困惑,神情憂傷,一口肉不吃,一杯酒不喝,結果僅僅三天就鬱鬱而終了。為什麼魯君的作為越多,這隻海鳥死得越快?因為這種有為堵住了海鳥的活路。魯君越是有為,鳥的生路就被堵得越死。若是換一種方式,用海鳥樂意的方式去對待它,讓它在森林中棲息,在沙洲上走動,在江湖上飛翔,啄鰍食魚,與同伴群居,自由自在的生活,這樣,魯君既不用作為,也不用破費,海鳥反而生氣勃勃,快樂舒暢。魯君若是真心對這隻海鳥好,就應該停止一切作為,只做一件小事,把籠子打開,根本的問題就解決了。

管理國家也是這樣。如果把民眾關在籠子裡,把其生路堵死,然後又用各種作為為民眾辦事,縱然勤政愛民,民眾的命運也不會比那隻海鳥更好。所以,還不如停止一切作為,把籠子打開,把枷鎖除掉,讓民眾充分自由。這樣民眾就會把自己的生活基本上照顧得很好,心情也很愉快。民眾越自由,活得越好,需要政府的作為也就越少。民眾越不自由,活得就越不好,就需要政府多作為。結果是惡性循環。中國的歷史與政治就是這樣一次次循環,變的是改朝換代,不變的是政府的大有為。

孔子:您講的這個故事好像是莊周寫的,的確發人深省。魯君用這種有為的方式來對待海鳥,真是白忙活。聽您這樣講,我想起了傳說中太公姜子牙在回答如何治國、如何愛民時說的一段話:治國之道,愛民而已……利之而勿害,成之而勿敗,生之而勿殺,與之而勿奪,樂之而勿苦,喜之而勿怒。民失其所務,則害之也。農失其時,則敗之也。重賦斂者,則奪之也。勞而擾之,則怒之者也。這樣的無為,就是政府放棄一切擾民的作為,事事都主動順應民眾,就無為無不為了。但是,如果真能做到這樣的話,那還需要政府嗎?無為而治與政治思想史教科書裡所說的無政府主義有什麼區別?

老子:這個故事是出自莊周,他編纂了許多有趣的故事,這是《至樂》中的一篇。回到正題,主張無為而治並不等於主張無政府。無為不是說要求政府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說,政府不應有違背天道、害民擾民、與民爭利、逞強稱霸的作為。政府唯一的重務,就是保障民眾生活在一個自由自在的秩序之中,即保障民眾的自由,又不至於讓社會陷入無政府狀態。這是一個非常重大而微妙的平衡,需要在政體層面上有充分的制度保障。政府無為,民眾才能有為。在這種政體之下,政府領導人,與其說是領導,不如說是民眾推選出來的嚮導。嚮導的任務,不是確定目的地,而是帶領大家到達由大家確定的目的地。當他認同大家選定的目的地時,他是跟在大家後面的侍從;當他作為領路人走在前面的時候,他是被僱傭來的嚮導。他無權對大家頤指氣使、指手畫腳、作威作福。「聽皇上話、跟君王走」,這樣的強制性權力服從關係不存在於這樣的嚮導與他的僱傭者之間。

作為嚮導,政治領袖無權幹預民眾的生活,更無權剝奪民眾的自由,也沒有資格發布希麼不得違抗的指示。這樣的領袖,與其說是民眾的領導者,不如說是民眾的追隨者。他要想獲得選票,獲得為民服務的賞賜,就必須採取比選民更低的位勢。他必須從民眾中尋找方向,而不是把方向強加給民眾;他必須追隨民眾,而不是用棍棒驅趕民眾。無為而治下的政治領袖,與其說是高高在上的治者,不如說是低低在下的侍者。我用剛想起的《聖經》裡的一句來結束我們今天的談話吧:「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而是要服侍人」(《新約·馬太福音》)。這是天道的安排。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天下河溪為何歸於江海?因為江海處下居低,包容不爭,所以才成為河溪的歸處。因此政府若要治理好國家,就必表明願當公僕而甘居民下。想在前面領導民眾,必在後面追隨民眾。所以在合乎天道的政體下,政府居上而民眾不感到重壓,政府居前而民眾能言行自由。民眾推選這樣的政府,珍惜這樣的政體。因為這樣的政體不與民眾相爭,故天下無政體能與之匹敵競爭。

本文來源:商務周刊 作者:劉軍寧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左飈||為無為 無不治
    他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一理念投射到國家治理上,「無為」便是「無為而治」,「無不為」則是「無為而治」所要達到的目標。四條論述中的「無敗」、「莫能與之爭」、「取天下」、「無不治」,都是「無不為」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具體表述。
  • 無為何以能無不為?
    人們應該如何學好和用好國學經典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認為,真正想學好和用好國學經典的人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多下功夫:1、注重對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理解;2、從注重背誦轉變、泛讀轉變為注重深度體驗和精讀;3、在日常生活和身邊的小事上「時習之」。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是種怎樣的治世哲學?
    「無為而無不為」是種怎樣的治世哲學?在老子看來,人們只有做到了順其自然的「無為」,才能實現人生的「無不為」,如果人們總是追求有所作為,看似做了很多,但是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那麼這就不是「無不為」,因為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順其自然的作為,而不是極力追求作為。
  • 為無為,則無不治
    升華儒釋道 重構新國學「為無為,則無不治」出自《道德經·第三章》。成語詞典釋義——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而已。無的真正含義是無限,是既無形又無限形還無限能(包括無限可能)等等。
  • 淺談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的無為指的是順應天道自然,日升而出,日落而息;無為也是春發夏長秋收冬藏;無為是要我們不強求,但是從沒否認執著。自然是什麼,天道是什麼?自然孕生萬物,天道運籌世間,自然天道,有為,亦無為,陰陽亦動亦靜。我們不可用現在字義的「無為」去認識道家「無為」,這有偷懶狡辯的嫌疑。那麼,芸芸眾生,凡夫俗子,我們如何領悟其中道理?
  • 「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無為」可以「無不為」?
    「無為」是老子在《道德經》提出的聖人治國之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所以無為的概念從誕生之日起就倍受矚目,對其的解讀也非常之多,但仍然有無數人困惑於無為的真正含義。對無為常見的兩種解讀,一是說,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二是說,無為就是不妄為,不亂為,不做不該做的事,順其自然,遵從事物的發展規律。因此,無為也常被認為是消極。
  • 從道家無為無不為到哈耶克《致命的自負》
    什麼叫無為而無不為? 這個問題拖了挺久,看了些材料,今個不拖了,來聊聊。 這句話大家一定聽過,算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什麼是無為而無不為?
  • 什麼是無為而無不為?
    1無為是老子學說的核心要義,在無為的基礎上,老子推演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如無私、無事、無味、無知、無我、不爭等等,因此,我們在研讀、理解乃至運用老子的智慧之前,對其核心思想進行正確的把握是十分必要和關鍵的。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無為而無不為」
    要如何理解「無為」「無不為」這兩個似乎相反的概念?舉個例子:土地肥沃,能生產出莊稼。但是人不耕種,土地上也不會長出莊稼。只有人親自努力耕種,土地上才能長出莊稼。非要解釋何為「無為而無不為」的話,就可概括為「因我而生,非我所為。」非我所為,故言無為;皆因我而生,故言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在此處專指的「太上之治」。太上之治,君王守於法。君王制定律法獎勵人們研發新的生利之法,獎勵人們傳授生利之法。
  •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當然不是,正因為此,我們才更因該對未來充滿希望,以為有希望才會有動力,有希望,希望之光才能夠幫助我們走出黑暗,奔向黎明。這實際上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這一思想,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一以貫之,那麼它就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一帆風順。
  • 無為無不為 內心無欲無念無事不成
    時常都能聽到人們說「無為無不為」,許多人還把它當做口頭禪,處世的態度。但對什麼是無為無不為,不一定就知道,也許是根本就不知道,甚至亂理解它的含義,理解的意思與本意完全相反。那無為無不為究竟是什麼含義?普遍的解釋是,懂得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放棄一些事才能做成所有事;不去做反而能成;什麼都不管,順其自然。這些理解對嗎?這些對無為無不為的解釋,看起來似乎都有道理,似乎都很正確。在實際生活的運用中,也常常有時機和正確的時候。以至於人們認為這些對無為無不為的解釋,是正確的,被世代流傳,廣為傳播。
  • 無為而無不為,不敢為天下先
    有一段如下:書:照韓非所理解,真正的無為並不是經常什麼事情也不做,而實在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不為」是老子所說的,不過《老子》說這句話時,注重在「無為」,韓非解釋這句話時,注重在「無不為」。個人解釋:老子的無為而治,有很多種解釋,各有其理。
  • 莊子:「無為而無不為」
    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 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陷沒而下騖,揚而奮鬐,白 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裡。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 ,自製河以東,蒼梧已北,莫不厭若魚者。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 皆驚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 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 國學新知丨以二分定律論有為與無為,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很有智慧
    同樣,「有為和無為」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看似有為,實則無為;看似無為,實則有為。當然也不排除我們正常思維的「有為即有為,無為即無為」。所以我們應該探究無為和有為之間的關係,而探究關係可利用「二分定律」對「無為與有為」,進行建立新的全面的認識和評價體系對「有為與無為」進行分析!
  • 教義分釋之無為而無不為
    在《道德經》中曾有兩處提到這句話,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四十八章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曰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兩處的意思是都肯 定了「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道」;所以,它既是「道」的本性,也是「道」的現象,同時又是「道」的作用。
  • 老子的道·無為無不為
    但自生自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欲心邪念,這時,唯有用「道」的無名之樸才能將其安定、克服。一旦沒有欲心邪念,百姓就能歸於清靜,天下就將歸於正道。老子用一道選擇題開場:風氣變歪了,童鞋們該不該出手?贊成「出手」的,請舉右手,贊成「不出手」的,請舉左手。聽到這考題,多數大大立馬get:嘿嘿,上了倆月的課啦,無為而治」這點道理,還不懂麼?
  • 銅聲早課:為無為,則無不治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讀《老子》第三章的一句話,「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只有七個字,字面意思很簡單,講的是「為」和「治」的關係。所謂的「為」,是指人的作為;「治」是指一種良好秩序。任何國家或者企業、單位,都是需要一定的秩序,沒有秩序。
  • 「無為而無不為」,為還是不為?老子是這樣說的
    提到老子和《道德經》,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在世俗中被人誤解很深,有人將「無為」發揮得淋漓盡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聽之任之。可這並不是老子的本意,道家所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
  • 對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與主流解讀不同的領悟
    如果,老子達不到&34;,一眼洞穿宇宙本質的境界,是不可能寫出闡釋宇宙自然哲學思想的偉大巨作《道德經》的,只有在&34;真正容匯於宇宙自然之中,真實切身體會&34;的境界下,這項造福後人的偉大寫作才能得以實現完成。那麼,要真正達到&34;的得&34;境界,究竟有沒有具體實際的&34;方式方法。這裡有可信肯定的答案: 有!其方式方法偉大思想家老子早已經告訴你了,就是&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