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無為無不為

2020-12-15 渡易之門

周六繼續說說老子的道

「道」,它順應自然、不妄為,卻又無所不為。君王若能堅守「道」,百姓就會各順己性、自生自長。但自生自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欲心邪念,這時,唯有用「道」的無名之樸才能將其安定、克服。一旦沒有欲心邪念,百姓就能歸於清靜,天下就將歸於正道。

老子用一道選擇題開場:風氣變歪了,童鞋們該不該出手?贊成「出手」的,請舉右手,贊成「不出手」的,請舉左手。聽到這考題,多數大大立馬get:嘿嘿,上了倆月的課啦,無為而治」這點道理,還不懂麼?插手管就是「有為」,有為」就等於死得快。開玩笑,這道題如果選Yes,待會兒絕對又被老爺子一頓涮…於是,右手舉起了一大片。 剩下的童鞋們,糾結地抓了抓頭,看看左手,又看看右手,沒有表態。

1

老子示意大家把手放下,微笑著開啟了解題模式。當社會風氣變歪時,如果出手管,還算不算「無為而治」?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複習一遍「無為而治」。無為,是「道」媽最大的逼格。對於世間萬物,她總是順任物情、不加幹擾,讓萬物自生自長、自我化育,雖然事事不管,但卻又處處起著作用,什麼都沒做,但又是什麼都做了。這套內功心法,被簡稱為:無為而無不為。如果能用這個治國安民,行大道,順物情,不妄為,百姓自然也會進入這種無為的境界,自我成長、自我化育。

2

老子講到這裡,剛才那些個舉了右手的大大們,立馬驕傲地仰起了頭,準備接受聖人老師的點讚。李大爺再次微微一笑,繼續緩緩而聊:但是,大家要注意哦,老百姓畢竟是人,不是物體,人化育著、化育著,私心妄想難免也會萌動、膨脹,一旦越分過度,就會妄作起來:沒有本事為官的,就花錢買官,為商的想多撈點利,就坑蒙拐騙,愛財的為了金銀珠寶,用命去奪,家產多的,夜夜笙歌酒肉臭,路上的行人,順手就牽個羊…妄作的欲,最會自我繁殖,從一個人擴散到一個圈子,從一個圈子擴散到整個社稷,於是,民心就開始亂了,緊接著必然是矛盾、衝突、對抗,一旦達到某個節點,那麼就離暴動不遠了。現在我們回到剛才的問題,對於臣民的「化而欲作」,你出不出手?老子講到這裡,剛才舉了手的大大們一下子懵逼了,而那些沒舉手的,頓時嗨了:筒子們,此時不能「無為」啦,必須硬起來,動作要快,手段要狠,麻溜滴把風氣掰過來,晚了就會出亂子,江山就不保啦!老爺子,趕緊上乾貨,這「化而欲作」,如何能一把鎮住?

3老子翻到PPT的下一頁,屏幕上出現了一排黑色加粗的字:化而欲作,鎮之以無名之樸。

各位大大,化而欲作時,的確不能不聞不問、袖手旁觀,必須得「鎮」!但請注意,這個鎮,不是要你去鎮壓「欲作」的民風,欲望這種事物,禁是禁不掉的,這裡的鎮,意思是:引導出純厚的民風來安定社稷。那麼,用什麼來引導?用「無名之樸」。我來考考大家,何為無名之樸?一位大大舉手回答:無名,應該是指「道」媽,因為,「道常無名」,她沒名也沒相,無名之樸,應該就是「道」媽常說的那個樸,就是指萬物的天性。老溼,是這個意思麼?老子讚許地點點頭:嗯,解得不錯!自然而然謂之樸,看淡欲望謂之樸,心思清淨安穩謂之樸,樸,就是我們的本原。這裡要提醒一句,鎮之以無名之樸,培養純正的民風,要從大大們自己鎮起,自上而下,人人回歸本原,回歸本原,就能清心寡欲,清心寡欲,就能遏制欲作,遏制欲作,就能再次入「靜」,私心雜欲被不動幹戈地化為浮雲。民心既安,天下歸正。這就是「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的境界,大家多多努力吧。

下課後,經過頭腦風暴洗禮的大大們,捧著一大碗乾貨,滿意地走出教室,走位都比平時來得風騷些。

我是金木 一起來關注坐而論道8

相關焦點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是種怎樣的治世哲學?
    筆者解析: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中說「道」是永遠無所作為的,但又並非是什麼也沒有做,其中這種思想在老子哲學中反覆出現,由此可見「無為而無不為」一直是老子哲學的核心觀點。在老子看來,人們只有做到了順其自然的「無為」,才能實現人生的「無不為」,如果人們總是追求有所作為,看似做了很多,但是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那麼這就不是「無不為」,因為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順其自然的作為,而不是極力追求作為。
  •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家思想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其無為而治的思想看似簡單明了,實則暗藏機鋒,玄之又玄,假如你悟透了其中的玄機,就會明白其中的奧妙所在,今天小編就來闡述一下自己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理解。
  • 對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與主流解讀不同的領悟
    再詳細一點,做進一步&34;的字象解釋是,以不做為的形式、方法為前提,謀求、達到無所不為的終極&34;。多數人將老子的&34;理解得很&34;。他們認為老子這句話的思想就是:不求進步的唯舊因循自守;看破紅塵的冷漠悲觀厭世;胸無點志的無求混世退縮;遊手好閒的消極沉倫墮落。
  • 《道德經》: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誰把無為做到了完美?
    就連先秦哲學中的儒家和墨家兩大思潮,都曾經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充分肯定了人的這種「有為」本性,《論語·衛靈公》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墨子·非樂》「人與此異者也,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老子雖然明確主張人應該以「無為」作為自己的理想方式,卻也清楚地意識到人在現實生活中實際具有的「有為」本性;所以,他曾經特別把「天之道」與「人之道」鮮明地對立起來,試圖由此凸顯二者之間的本質差異。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悟學.第365篇》無為而無不為.帛書老子.48
    《悟學.第365篇》無為而無不為.帛書老子.48悟學十八子 20200601《德經》 第48章【原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有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3)道:即老子的『道』。(4)日損:指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各種欲望、巧智詐偽等日漸減少。(5)有:同『又』。(6)取:為,治理。(7)無事:即無為,指順其自然而不造事。(8)及:至於。(9)有事:即有為,指人為生事,政令繁多,煩擾百姓。」
  • 「無為而無不為」,為還是不為?老子是這樣說的
    提到老子和《道德經》,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在世俗中被人誤解很深,有人將「無為」發揮得淋漓盡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聽之任之。可這並不是老子的本意,道家所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思想是何意,裡面蘊含了什麼處世智慧
    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創始人,他的「無為」觀點是道家最經典的思想之一。這裡的「無為」,是「道」的特性,老子以「道」之「無為」而成就萬物來凸顯「無為」的妙用。所謂的「無為」,將有私慾的人與無私慾的自然處於對立關係來看,就是指無私慾之自然而然去作為。
  • 「無為」還是「無不為」?老子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麼大道理
    著重從《老子》文本原義,來詮釋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認為:「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私為,不妄為,不違背自然法則、自然規律的順其自然、順應時勢的合道、合理的作為。「無不為」,是對「無為」的全面闡發。「無為」與「無不為」,二者是辯證的完美統一,並不矛盾。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與「無為之治」的真正內涵
    他們高揚了人類的能創精神,為先秦社會的發展發揮了良好的積極作用。與之相反,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純真的。而種種人類醜惡行為,則應當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現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能引起人的貪慾的東西,尤其是當時流行的推崇賢能的風尚,更被他認為是最易產生罪惡的淵藪。
  • 什麼是無為而無不為?
    1無為是老子學說的核心要義,在無為的基礎上,老子推演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如無私、無事、無味、無知、無我、不爭等等,因此,我們在研讀、理解乃至運用老子的智慧之前,對其核心思想進行正確的把握是十分必要和關鍵的。
  •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這實際上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這一思想,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一以貫之,那麼它就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一帆風順。「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在這種人實際上就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曲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真正意思是:一個人在不妄為,不強為的基礎上去做事,才能夠無所不為。
  • 左飈||為無為 無不治
    —— 虞翁論道(2)文\左飈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無為而無不為。
  • 根據道德經,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本意原來是這樣
    「無為而無不為」這話一聽就知道是道家思想。因為只有道家經常提到「無為」這個概念。然而世人對老子常有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深刻涵義。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何為無為?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道德經》核心思想概括起來就六個字:無為而無不為。你只需要記住「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懂老子的人,其他的諸如「順其自然、上善若水、為道日損」等等這些真理都是用來闡述和揭示「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也就是說,你只要明白了這幾個字,無論是個人成長、企業管理、國家治理都可以應用。
  • 「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無為」可以「無不為」?
    「無為」是老子在《道德經》提出的聖人治國之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所以無為的概念從誕生之日起就倍受矚目,對其的解讀也非常之多,但仍然有無數人困惑於無為的真正含義。對無為常見的兩種解讀,一是說,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二是說,無為就是不妄為,不亂為,不做不該做的事,順其自然,遵從事物的發展規律。因此,無為也常被認為是消極。
  • 教義分釋之無為而無不為
    在《道德經》中曾有兩處提到這句話,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四十八章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曰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兩處的意思是都肯 定了「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道」;所以,它既是「道」的本性,也是「道」的現象,同時又是「道」的作用。
  • 對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美學思想的感悟,漲知識,建議大家看一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致力於「柔弱」「無為」的個人 道德 修養。其主要著作《道德經》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典著作。關於「無為而無不為」的美學思想,老子視其為化生萬物的法則,其中包含了對美的重要規律即自由與必然,和目的與合規律的理解。所謂的自然,即自來如此,本性如此。所謂「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非毫無作為,而是指道孕育,衣養萬物,並順物之性讓其充分發展,此外不再另有目的與作為。「無不為」是說道由「無為」而成就了萬物生命和世界之美,最終達到目的。老子認為:人只有處處順應自然規律才能取得自由。
  • 老子的思想「無為而無不為」是指什麼,對生活上有什麼理解感悟?
    老子是中國哲學家中最有智慧的人。就連儒家創辦人孔子,也千裡迢迢而來,把大雁作為禮物送給了老子。老子對人生看得極其透徹。他的人生哲學以道為基礎,以``無為而無不為''為人生的總體觀念和價值觀。
  • 道家老子的處世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無為」是道家思想的經典理論,「無為」所指向的結果是「無不為」,這是道家老子觀察世界而得出的結論。2、人生層面上的「無為」:切勿因一己私利去過度有為,無為可無不為,強為則失在《老子》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