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是唐教坊曲名,傳聞這個曲調源自高昌國的民間歌舞戲,北宋範仲淹有詞雲「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是公認的《蘇幕遮》最經典之作。
其實除了範仲淹,北宋的另一詞人周邦彥也曾寫過一首《蘇幕遮》,美得令人心醉。
周邦彥是北宋後期的著名詞人,精通音律,博學多才。
後人對他的評價很高,稱其為「婉約詞的集大成者」。
他的詞多寫男女之情和離愁別恨,詞風相對秦觀、歐陽修、晏殊這些婉約詞人來說,比較豔麗。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這樣評價他「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之作者」。
而這首《蘇幕遮》便是他「言情體物」的代表作,不同於其他作品的穠豔纏綿,富麗精工,這首詞清新自然,意境唯美,令人心醉。
詞的上半闋寫景,描繪了一幅絕美的雨後荷花圖。
開頭兩句「燎沉香,消溽暑」,點明了季節。
詞人在一個夏日的清晨,點燃了沉香,絲絲縷縷的煙靄飄蕩在屋中 ,消除了悶熱潮溼的暑氣。
接著兩句「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由室內轉向了室外。
昨晚下了一夜的雨,早晨太陽剛出來,鳥兒便嘰嘰喳喳叫個不停,仿佛在歡呼晴天的到來。
這開頭四句從屋內寫到屋外,看似平平淡淡的詞句,卻讓人感受到了獨屬於夏天的溼熱和明麗。
尤其是「鳥雀呼晴」兩句,運用擬人的手法,將鳥兒的活潑歡快寫到了極致。
而鳥兒的歡樂又反映了詞人的心境。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這三句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雨後荷花圖,歷來為人所稱道。
詞人在鳥兒的聲聲呼喚中走出了屋外,來到了池塘邊。
只見滿池的荷葉上綴滿了昨夜的雨滴,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晶瑩剔透。
初升的朝陽貪婪地吮吸著荷葉上的雨水,不一會兒便乾乾淨淨。
一陣微風吹過,亭亭玉立的荷花搖曳著身姿,宛如翩翩起舞的少女,令人心醉。
荷葉、初陽、宿雨、水面、清風、荷花,這幾個意象,共同營造了一幅清麗絕絕的夏日荷塘圖,令人心馳神往。
古人寫荷花的詩詞不少,或高潔或豔麗,但卻很少如此生動活潑,一個「舉」字寫盡荷花的搖曳多姿、神清骨秀,詞人遣詞造句的功力由此可見。
下半闋主要抒情,表達詞人由荷花引起的思鄉之情。
如此清麗生動的荷塘景色,原本應該令人心生喜悅,可是詞人卻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了遠方的家鄉,一種思鄉的憂愁便湧上了心間。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詞人本是錢塘人氏,在古代屬於吳越一帶,他在年輕的時候,便離開家鄉,到汴京求仕。
他看著眼前隨風搖曳的荷花,想到了家鄉田田的荷塘。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若耶溪傍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不知從何時起,江南與荷花密不可分,詞人由眼前的荷花聯想到千裡之外的家鄉也不足為奇。
「五月漁郎相憶否」,明明是詞人漂泊在外,想念家鄉,卻反而從家鄉的好友寫起。
「漁郎」是指當年一起釣魚,在水中嬉戲玩耍的小夥伴,不知他們是否也在想念遠方的遊子呢?
「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詞人想像著自己,劃著一葉小舟,搖搖晃晃,在層層疊疊的蓮葉中穿梭著。
然而這只是他的想像,他的一個白日夢,夢中的情景有多歡樂,醒來後,面對現實的詞人就有多愁苦。
他多麼想回到江南故鄉,可是卻身不由己,歸期不定,只能在虛幻中一解思鄉之苦。
詞人最後以虛構的夢境作結,言已盡而意無窮。
全詞來看,以雨後荷花為線索,寫景、抒情皆由此而來,將詞人的思鄉之苦描寫得婉轉清麗,這在周邦彥的詞作中當真是不多見。
尤其是「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歷來為人所稱道,王國維評價「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堪稱古代最美荷花詞,令人心醉。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