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唯識宗|何謂「「阿賴耶緣起」」?

2021-01-13 重樓逾陀

撰文:儼然

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

法相唯識宗說的是「阿賴耶緣起」,以「阿賴耶識」涵攝一切種子的功能而為一切法的根源,更是有情眾生流轉還滅之所系。愚痴無聞凡夫如筆者,便總是將整個「賴耶緣起」的重點只放在「阿賴耶識」上,直至最近於讀書會完成了解讀《成唯識論》中有關第七「末那識」的部分,才驀然驚醒自己輕視了此識之重要性,亦忽略了整個「賴耶緣起」系統的環環相扣。

第七及第八識的建立為瑜伽行派之獨議,並不見於其他印度或中國的佛教宗派。有關此兩識的作用及體性等,於《成唯識論》中有非常詳盡的陳述,故不在本文中討論。筆者感興趣的是,第七及第八識是如何與前六識建構成為瑜伽行派這套完整而緊密的思想系統,圓滿地闡釋有情生命體的生理、心理認知,以及生死流轉的真相。

唯識將人的心識功能分為3大類合計8種:

第一類是「眼、耳、鼻、舌、身、意」,統稱為「前六識」;

第二類是第七「末那識」;

第三類是第八「阿賴耶識」。

「阿賴耶」為梵文「ālaya」的音譯,有「藏」的意義,有能藏、所藏、執藏的功能。「阿賴耶」還有很多其他異名,其中由於「賴耶」含藏一切法的種子,所以亦稱為「一切種子識」,是生命存在的理由,業力輪迴持續的根源,隨著六轉識所造之業力,在三界九地流轉。此第八識還有受薰的功能,維持種子、根身及器世間不變壞,可以說是生命的主人翁,在眾生的生命結束時,離開根身,於投生時最先入胎。

前六識的主要性質為了境,「了」即是「了別」,也就是前六識的作用在於認識辨別。這六識又可再細分為:前五識及第六意識,前五識相當於現今醫學上所說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及身體皮膚各種觸覺的一種感官功能;而第六識就類近心理學中的意識,能起分別認識。前五識任何一識起作用時,第六意識必定同時生起,了別前五識所有的境;如沒有了第六意識與之俱起,根與塵觸對的一剎那而生起的前五識只是感官功能而已。第六識進行分別時,五十一種心理反應便會因應而起,產生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的心理活動。所以唯有第六意識能發動身、口、意三業造作。由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前六識在我們陷入昏迷時,又或者於熟睡中,是會停止運作的,這就是所謂的「五無心位」。

第七識「末那」為梵文「manas」之音譯,義譯為「意」,「意」是「思量」的意思,「末那」的特性就是「恆審思量」。「末那」一方面以第八「賴耶」(包括現行及種子)為其所依根,又念念相續,恆常不斷地執取第八「賴耶」「見分」為自內我而起計度分別,堅持執著我相。即使於「五無心位」時亦不曾中斷,永遠執著此「阿賴耶」為一個永恆的、獨一的、主宰的自我,繼而生起了彼此分別的「我執」及「法執」。更麻煩的是「末那識」必定與「無明」、「我見」、「我愛」及「我慢」四根本煩惱相應,而第六意識又以此「末那」為其「所依根」,那麼第六識的活動便一定受其影響,而總是帶著煩惱與執著。因為有「我執」,貪婪自私、獲取佔有隨之而起;因為有「法執」,名言與理念之爭相應而生。

簡略地說,唯識宗之八識系統在指涉有情眾生一期的生命時,便先由第八「阿賴耶識」提供本有的「習氣種子」、第七識提供的「俱生我執」種子,再從根、境、識的「觸」及「作意」來引發前五識感官的啟動,同時由第六意識進行判別推理,進而發動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之動身發語行為。我們的反覆造業,就是源於自己的第六意識與第七識,第六識以第七「末那」為所依,第六意識又與前五識俱起,由此可知前六識的為染為淨,全受「末那識」影響,是煩惱與輪迴的根源。

所謂「擒賊先擒王」,要對治這些執著,第七「末那識」確實有著關鍵的地位,困難的是由於第七識的行相極為微細難知,所以我們只能於第六識上做功夫。唯識宗提出了轉八識成四智的修行步驟:

利用第六意識造業的能力,在戒、定、慧三學的「聞」薰習、「思」惟、「修」正之下,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行為,來修正自己。目的是要將分別執著的第六識轉為清淨的「妙觀察智」。

第七識的主要功能,就是要緣第八識為我而恆審思量,所以是沒有辦法獨自靠第七「末那」自己的力量來放下執著的,唯有要由第六意識強而有力的修正行為,再回薰平等一如的種子,在正法、正道上用功,轉執著為觀一切眾生平等、一切諸法平等、無我的「平等性智」。

本文題目所說的「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意思是指第六與第七識還在修行的階段,於入初地時,就可以逐漸開始轉識成智的過程。至於第八與前五識,就必須要等到佛果時,才能圓滿「大圓鏡智」與「成所作智」。由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證入雙空觀,便使第七識的我、法二執不起,於一一地中各證無量平等法性,修習圓滿成就佛地「平等性智」。當「平等性智」現前,清淨的第七「末那」便不再執著第八「阿賴耶」為實自我,雜染的「種子識」便轉為清淨無垢的「大圓鏡智」 。而當第八識轉為無漏的「大圓鏡智」時,依著第八識而現的根身,便也轉為無漏的「成所作智」,能將五識自在運用,成辦利益眾生的一切事。

在唯識的系統中,對於第七「末那識」的正確認知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說是所有學佛人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聽起來這都是一些知識性的理論,但亦正正是瑜伽行派的這種嚴密而有系統性的理論及指引,才使成佛之路變得更踏實而沒有那麼虛無飄渺。也許你會說唯識這些理論我都已經知道,沒有什麼新意,但在觀念上、知識上我們是知道了,可是能否做到卻是另一回事,知道與做到之間,有時當中就隔著一段遙遠的鴻溝!只有當我們能夠把握,將每一刻都作為一次轉變的練習,這才是做到,才是修證。

就「聞、思、修」的修行次第而言,我們總不能只停留在「聞」的階段,「聞」進而思、「思」進而「修」,再由「修」而「證」,這樣才是「學佛」而不只是「佛學」。

#佛緣#

相關焦點

  • 何謂「阿賴耶識」?
    故此,若要判斷經典是否合乎佛說,應以佛教公認的「三法印」為準繩,只要所說的不違背佛陀的本懷,皆可視同佛陀所宣說。此外,唯識論成立阿賴耶識之說亦有所引據,以《增一阿含經》之密意說有第八識名阿賴耶。佛家本非斷見,豈謂死後便斷滅無有?若如是,則何用修證?所以,原始佛教雖未顯立八識,但亦承認死後生命不斷之信念。
  • 何謂「阿賴耶識」與「三能變」?
    一、何謂「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稱第八識,以梵語Alaya Vijnana前者音譯而成「阿賴耶」,為有情根本的心識,亦為八識之根本。它含藏了一切善惡行為的種子。當因緣成熟時,它能引生有情的根身器界,所以為一切事物之根源。此識之義譯則有不同的譯名,有譯作藏識。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因「緣起」為佛法要義所在,初學尤應於此多所措意,故特闡發。又大乘顯教可分為中觀、唯識、真常等三大系,本篇則站在中觀立場,闡明緣起法之義理。第一、緣起為佛法中心佛法有一特別說理,不共於世間學問,就是「緣起」。
  • 「應成派」與「唯識宗」的3點爭議,修行者不可不知!
    爭議一:「 阿賴耶識」存在與否?阿賴耶,是梵文,意指「為一切之基礎」。唯識宗承許阿賴耶識,因為「萬法唯心」之故,也就是說,一切萬法,都是內心所安立出來的。內心如何安立萬法?依內心的習氣所顯現。心識有六或八,有些心識較穩固可靠,有些則瞬息萬變。
  • 什麼是「阿賴耶識」
    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為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以其為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此外,阿賴耶識亦稱初剎那識、初能變、第一識。因宇宙萬物生成之最初一剎那,唯有此第八識而已,故稱初剎那識。而此識亦為能變現諸境之心識,故亦稱初能變。
  • 唯識宗,華嚴宗,「法界緣起」論
    而第八識「阿賴耶識」是前七識的根本依據,所以又叫「根本依」。它主持一切,又叫「心」。「末那」,譯為「意」,即思量的意思。「阿賴耶」,譯為「藏」,也叫「藏識」。阿賴耶識是收藏一切現象的種子倉庫,是包攝一切現象的種子的總體。唯識宗認為世界上一切自然現象和精神現象都不是自在之物,它們的存在唯一地只是以種子的狀態隱藏在人的心中。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四種緣起」,為華嚴宗所歸納之四種緣起思想。華嚴宗之教理以「緣起」思想為主,依此判釋我佛釋迦牟尼一代教法,立有「五教十宗」之說。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除大乘頓教外,其餘四教分別各說一緣起。即:小乘教說業感緣起,大乘始教說賴耶緣起,大乘終教說如來藏緣起,圓教說法界緣起。而唯獨頓教因是無相離言之宗,不涉及教相之教,故無緣起之說。
  • 2020峨眉山法相唯識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東方唯識學研究會年會圓滿
    陝西銅川絲路文化研究中心王趙民研究員《法相唯識宗祖庭唐玉華寺》,論述法相宗(唯識宗)的創始人玄奘法師曾在唐玉華寺建立譯場,翻譯了法相宗的經典,所以該宗又稱為玉華宗,玉華寺也成為法相唯識宗的祖庭,介紹玄奘在玉華山翻譯佛經並圓寂於此的情況。
  • 佛學探討——唯識宗的「三時判教說」造成的誤導
    玄奘及其諸大弟子等人創立了中國漢傳佛教八宗之一的「唯識宗」,並對其他各宗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來,雖然這個唯識宗的宗派傳承在唐代即已沒落,但法相唯識學作為大乘佛教中教理體系最為發達、完備的一支,仍然是修行、研究大乘佛學的重點內容。
  • 南哲思享 | 傅新毅:法相唯識宗的義學創新
    一般認為,玄奘及其所開創的法相唯識宗只是將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學說傳入中國,由於沒有體系性的中國化而難以為中土社會所接受 。 對此,胡適之先生的話可為代表:「玄奘帶回來的印度最新思想, 乃是唯識的心理學與因明的論理學。 這種心理學把心的官能和心的對象等分析作六百六十法,可算是繁瑣的極致了。
  • 藏傳佛教:何謂「修法」?何謂持度母咒?
    一、何謂「修法」?佛法的修行體制,核心就是戒、定、慧三學,更具體的就是止、觀兩種禪定技巧,以及這兩種禪定技巧所培養出來的智慧。所以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是不是「修法」,就與我們有沒有在修止、修觀有關係。舉例來說,有許多的佛菩薩,是顯教與密法都同樣重視的,例如阿彌陀佛:在顯教中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經典,有持誦阿彌陀佛名號的傳統。在密法中也有以阿彌陀佛為主的修行方式、阿彌陀佛的咒語。那怎樣才算是所謂的密法所說的「修阿彌陀佛法」呢?
  • 為什麼玄奘翻譯了這麼多空宗的經典,卻創立了唯識有宗呢?
    你和我連續為大家講授《宗通與說通》。這一集你和我要連續來說「離二邊通」。在前一集內裡你和我報告大家,離二邊通便是般若中道,真正的中道觀便是依這個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從來便是離二邊丶從來不墮二邊來說;這一集你和我要進一步從八不中道,來敘說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的般若中道體性。
  • 十二緣起與阿賴耶識
    十二緣起,又稱十二因緣,亦稱十二有支,這是依因果法則,以開示有情生命三世相續的真相。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在這循環中因業受苦的根本,就是上節所說阿賴耶識。生命的來源,由於無始以來本性因染成識,因妄想執著造作之業力寄託於識中,此識復受業力支配,在六道中輪迴升沉。因此,我們可以在此說出生命的奧秘,那就是,生命的根本,是阿賴耶識——也就是俗稱的靈魂。
  •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唯識宗
    唯識宗是玄奘大師留印十六年所專門研究的。這一流派的遠祖,是古印度時的 無著菩薩 (約410~500)和 世親菩薩 (約420~500),中間經過護法上師和尊師們的弟子戒賢法師而傳到中國。窺基大師常住長安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故唯識宗也稱為「慈恩宗」。又因為該宗從分析法相入手,以表達「唯識真性」,所以又稱「法相宗」或「法相唯識宗」。識者心之別名。主要經典依據有六部經書 和 十一部論書。
  • 佛教:法相宗復興華嚴宗誕生、華嚴七宗
    法相宗是八大宗派中最短命的宗派,這主要是因為法相宗提倡唯識之學,義理極為繁項,不易被人接受,而且其學說中的變革現實的因素也不可能受到統治者的歡迎,所以只傳了四代就銷聲匿跡了。在唐武宗毀佛之後,法相宗的許多著作流傳到日本,日本的唯識宗也建立起來,並作為南都六宗之一傳承不絕。清末,楊仁山居土到日本,帶回了法相宗的經典,之後,歐陽竟無居士創建了支那內學院,並致力於宣揚唯識,唯識學也得以重新復興。
  • 當唯識學遇到現象學——倪梁康先生《緣起與實相》小議
    縱觀全書,本書雖以《緣起與實相》命名,但主要關注點還是在緣起層面。唯識學本身與法相學相表裡,構成法相唯識學,法相一系與實相一系又分屬兩個言詮系統,實相一系,即龍樹菩薩之空宗,或名般若宗,本書當中雖有一講《宗教經驗與般若現象》談到般若,並提出了「般若現象學」的概念,但其他篇章仍然主要是將唯識學與現象學作結合,以「唯識現象學」命名,可以作為現象學分支中重要的一支——心性現象學的一個旁支。
  • 《佛教界的「孤挺花」--平實導師》
    當年,玄奘法師在無遮大會立「真唯識量」挑戰諸方的問難,終究無人敢破其論。「真唯識量」是說萬法事物皆須依於真實唯「識」而出生、顯現及和合運作,這與《華嚴經》上所述之「三界唯心」是類同的。那麼平實居士所憑藉的是否也是「唯識體系」?有心人若閱讀其著作始終標榜第八識,或稱如來藏或阿賴耶識,為第一義諦來看,確實是如此!
  • 淺釋《法相宗》與玄奘大師
    (第四十二段)四,法相宗;又名<唯實宗>。 此宗祖庭為西安大慈恩寺、開宗祖師是唐代玄奘大師。大師為法驅弛,前往西域,歷盡千辛萬苦,才得以到達印度,大師到印度主要是想學唯識瑜伽。「三支比量法」是指以「宗、因、喻」三支作比較法而為言論之法、例如;以聲無常、法無我為「宗」;以破五蘊、除我執為「因」;以諸法皆不可得為「喻」。此三支中,以「因支」最重要,故稱為「因明」。窺基大師寫《成唯識論》是玄奘大師為其傳授了西竺十多家《唯識論》精要而完成的,非常珍貴,故此宗又名<唯識宗>。
  • 一切法皆為一佛乘故:不能以如來的左手打右手、右手打左手,再以...
    (1)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稱瑜伽宗,或唯識宗),也必須稍微了解一下中觀學派。因為正如唐代義淨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歸內法傳》中所言:「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二大法脈或學派,一是中觀學派,二是瑜伽學派。
  • 何謂「第八識、阿賴耶識」
    末那識擔當著分辨職能,但這也只有在阿賴耶裡面才能實現,在裡面末那識和其他識的附屬都依賴於阿賴耶。末那識和阿賴耶顯然是最親密的。也因為這個原因,阿賴耶依靠末那識來知覺它本身和他的統一性。所以,八識其實就是一個識,這是廣義的一心攝二門阿賴耶識,依於一心(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有兩種門,一是心真如門(清淨無漏的一切法),二是心生滅門(生死流轉的一切法),兩種門,攝一切法,輾轉不相離。此二門的關係是「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