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福耀玻璃創始人、董事長。他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後成長起來的第一代民營企業家,堅守製造業40餘年,帶領福耀從鄉鎮小廠成長為大型跨國工業集團,在全球九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數十個並聯協同的產銷研基地,產品被全球汽車品牌選用,市場份額全球第一。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被問到為什麼只做汽車玻璃,曹德旺調侃「自己笨,沒別人聰明」。說完大家笑了,他也笑了。
這個自嘲自己笨的人,在過去的40多年,依靠一塊小小的玻璃賺了近1000億元,給國家繳納稅收超過170億元,給股東分紅累計超過155億元,還捐了上百億元開展慈善事業。
從他個人的角度,曹德旺說賺錢只是排在他理想的第二位,最要緊的是汽車玻璃這種產品中國人必須能做而且能做到最好。
開放政策是真的
這個自嘲自己笨的人,有種一根筋的「笨」精神,這體現在他當初義無反顧的創業中。
改革開放初期,大量進口車進入,中國成為了「萬國汽車博覽會」現場。一臺售價幾千美元的汽車,一片玻璃就要價兩三千美元。
汽車玻璃的暴利,讓曹德旺不服氣,「這不是欺負中國人不行嘛!」為此,他爆發了創業的衝動。1987年,他和另外十幾個股東籌資600餘萬元成立了福耀玻璃公司,成功做到了現在。
給予曹德旺創業勇氣的,還有此前幾年,他小試牛刀,成功承包一家鄉鎮企業的經歷。
1976年,曹德旺在一家鄉鎮辦的玻璃廠當採購員,從1976年到1982年,六年換了七個廠長,投了十幾萬元的企業一直虧損。
1983年年初,中央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出臺,允許鄉鎮企業虧損了可以承包給個體戶經營。曹德旺衝在前頭,一舉拿下鄉鎮玻璃廠的承辦權,從1983年4月到年底,8個月的時間他賺了20多萬元。由於當時是5個人一起合資承包的,賺到錢後,另外幾個合伙人要分錢走人。
「為什麼?」曹德旺很納悶。「黨的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對方回答,他們拿著錢真的走了。
聰明人離開了,笨人卻留下了。
1984年,曹德旺單槍匹馬,那時,他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改革開放的政策是真的。
「首先要政治自信,先學會相信。如果不相信政府的偉大、國家機構的權威,整天焦慮,你就沒有辦法活下去。」幾十年後的今天,曹德旺舉重若輕的描述完美詮釋了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創業的緣由。
聚焦主業
曹德旺的「笨」還體現在對主業的執著上。
曹德旺的生意從水錶玻璃萌芽,儘管其間開拓過其他領域,但最終曹德旺把目標精確到了汽車玻璃市場。
1987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曹德旺持續擴大經營規模,興建中外合資福建耀華玻璃工業有限公司。次年投產的汽車玻璃業務在隨後幾年大放異彩,兩年後,產量和品牌在國內鄉鎮企業中獨樹一幟。
上世紀90年代初,很多鄉鎮企業痴迷於多元化發展,福耀也曾參與興建「工業村」,並涉足裝修、加油站等行業,看起來似乎發展得很好,但利潤卻相當有限,企業發展進入了「瓶頸期」。
「那時,我去向證券投資人士求教,得到的卻都是一堆『難聽』的話——你這個是垃圾股,要是投資者喜歡玻璃就會投資玻璃股,喜歡房地產就會投資房地產股,你這個小企業什麼都做,誰敢投資你們?」
話雖不中聽,卻讓曹德旺深受啟發。曹德旺決定開始謀求真正的轉型,集中力量做強主業。
1993年福耀在上交所掛牌,股票簡稱「福耀玻璃」,這無疑是對曹德旺在未來要愈加專心做好一塊玻璃的隱喻。
除了更加專注,還有為專注所傾注的全力以赴的創新。
上市之初,曹德旺意識到一個創新的體制在公司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性。在1994年,公司便將獨立董事引入董事會,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董事會負責規劃制定戰略、發展目標、年度計劃,管理層負責組織實施。通過董事會與管理層之間合理的職責分工,使董事會騰出大量時間,把更多精力集中於關注公司長遠發展的戰略層面。
曹德旺多次強調:要在傳統日、法、英、美的玻璃企業統治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行業中殺出一條「血路」,創新企業管理必須成為福耀的必由之路。
上世紀80年代,福耀生產的汽車玻璃是精品,但幾年後,曹德旺說「它們是廢品」,「只有做成玻璃總成,甚至是與新車研發同步設計來開發的玻璃總成,才能行。」
曹德旺決定「打造一條產業護城河」。福耀玻璃首先做的,是建立一條完整的汽車玻璃產業鏈,從最上遊的砂礦,到浮法玻璃,再到汽車玻璃,以及最末端的玻璃總成,福耀在每個節點上都有產業,甚至部分加工設備都是自己生產的。全產業鏈的好處顯而易見,上下遊之間可以產生協同效應,保證生產材料和成本的穩定,同時也可以提高終端產品的附加值。
依靠產業護城河,福耀玻璃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汽車玻璃供應商。
曹德旺是完美主義者,他最欣賞的企業家是賈伯斯。「福耀最大的對手是自己。」曹德旺說,他要像賈伯斯那樣去創新。
近幾年,福耀玻璃的研發費用每年都同比上升,從福耀集團研究院了解到,為了應對正在發生的汽車工業變革,福耀玻璃研發了不少新款產品。
譬如,針對新能源汽車,因為續航裡程是各廠商之間競爭的關鍵,車身越輕,耗能越小,大家都在往輕量化方向發展。而玻璃佔車身比重很大,所以傳統的汽車玻璃也需要革新。據了解,福耀已研製成功超薄夾層玻璃,其原片厚度在1.1毫米以下。
另一個趨勢是汽車的智能化,福耀正在研發的項目裡,也包括有玻璃的顯示、調光、信號接收等技術應用。
除了研發新產品,生產線上日積月累的持續改進同樣重要。作為工信部確定的中國智造示範項目,福耀推進工業4.0戰略已有5年時間,在企業內部搭建數位化連結通道,搭建大數據平臺,實現定製化產品、自動化製造、智能化運營——曹德旺想要的是一家數字工廠。
凡是到過福耀俄亥俄州工廠和天津工廠的同行,都會驚嘆於那裡幾近全球最先進的生產線。
儘管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玻璃廠商的掌舵人,曹德旺的危機感依然存在,因為相較於其他幾家競爭對手,福耀集團還是一家年輕的公司,「技術差不多,但其他幾家公司都有上百年的沉澱。」
曹德旺做大後,很多人都建議他去投資房地產、網際網路這些造富快的領域。曹德旺直搖頭,「我做企業不是為了錢。這樣我可能會顯得很土,跟不上時代,但是我不在乎,土就土點唄,無所謂的。」
布局全球產業鏈
很多的原因,讓70多歲的曹德旺根本就停不下來。正如曹德旺的自傳《心若菩提》封底所寫,他入戲,40年只做一片汽車玻璃,他又入角,當了40年的企業家,古稀之年也不放下。
曹德旺的家鄉位於福清市高山鎮曹厝村,在東海之濱龍高半島的東南角,大海的寥廓讓人有遠航的衝動。
除了自己的家鄉福清市,目前,福耀集團的投資遍布9個國家和中國16個省份。
前兩年,在美國開工廠讓曹德旺陷入「要跑路」的輿論漩渦之中。外面的輿論紛紛擾擾,事件的主角卻氣定神閒地在自己的辦公室裡研究各項報表和材料。
曹德旺有過無奈,「奔馳、寶馬、福特……,這些公司都在中國有投資,它們也是從自己國家跑了?這個邏輯不通。我們的投資都是以集團名義進行的,福耀集團註冊地在中國。曹德旺如果要跑,是不是首先應該減持自己在福耀玻璃的股份?!」
近期,紀錄片《美國工廠》的熱播讓很多人對曹德旺的舉動有所釋懷,對其多了一分理解,也平添了更多的敬意:曹德旺的美國工廠疏通了當地的汽車製造產業鏈,解決了美國平民的就業,賺到了真金白銀,無論如何,這都是一件長中國人志氣的事情。
在美國建廠,只不過是福耀玻璃完善全球產業鏈,增加公司競爭力的一環。作為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曹德旺將經營一家跨國企業作為畢生的驕傲和榮耀。他和老外打了幾十年交道,感受過汽車玻璃產業發展初期中外企業之間巨大的差距,以及各種技術受制於人的不甘。現在,可以輪到中國企業說話了。
在輿論最為激烈的時候,「笨人」曹德旺仍不改本色,他毫不躲避和畏怯,迎著風口浪尖,直面拋出關於中美製造業比較的言論,這一言論擊中了中國製造業中存在的一些痛點,引起廣泛的討論和共鳴。
此時的曹德旺仍堅持講真話,他說自己起心動念是出於企業家的責任感。之後,連《人民日報》都對此發表時評文章——《中國經濟容得下企業家講問題》,以肯定曹德旺的行為。
曹德旺認為,實體經濟是國之希望。企業家要堅定實業理想,腳踏實地去創業、創新、創造。「我這輩子就專注做『一片玻璃』。說實話,堅守製造業真的很苦。自1987年福耀成立以來,我每天早上四五點鐘起床,連生病都沒時間。」
四十載商場,千帆過盡,仍赤子心腸。
責任編輯 | 遲明霞
本期編輯 | 顏 皓
中華工商時報《全聯通》微信公眾號
中國民營經濟權威新媒體平臺
原標題:《曹德旺:一生只做一塊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