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董麗
人類源於自然,生存於自然。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能更好的與它相融在一起。
在問及最初是如何與園林結緣時,董教授笑稱,開始選擇專業,純粹是聽取父親的建議,認為很輕鬆,平日裡接觸花草,感覺很享受。當深入學習後,了解到這個專業是如此的龐雜,卻也很有趣。她說,在這個行業裡工作的時間越長,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熱愛,這其中最大的一個魅力就在於它與自然的關係密切。同時隨著年紀增長,也更加意識到園林行業所肩負的重任。她認為,當前要把生態建設當作第一使命,找準定位,充分完成自我角色的認知。園林工作任重而道遠,未來要更好地改善城市人均環境,塑造宜居的城市環境。
從87年畢業至今,她專注於從事園林教研工作,當談及動力來源時,董教授表示,興趣、責任和使命促使她處於這個行業幾十年,並且會一直做下去。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能夠堅持下去更是需要勇氣的,但當你的付出變為回報時,你對它的愛也會變得愈加熱烈。
綠色植物是建設生態環境重要元素
在當前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建設階段,必須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保障。園林植物是城市環境中最重要的自然要素,人類從大自然中走出,植物是人類生存最重要、最基本的元素,也是人類健康發展最重要的要素。董教授指出,目前隨著氣候的變化,人居環境質量面臨著嚴重的挑戰,而綠色植物以其獨有的生理代謝、生命活動成為了自然界的第一生產力,多樣的物種和景觀保證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更為健全。同時人居環境建設也需要和其他生物和諧相處,而植物本身就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他生物群生存的一個重要支持條件,使得它的存在提高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彈性。
除此之外,綠色植物還被稱之為「人類另一半肺」,如同董麗教授所說,我們生命的另一半就寄托在植物上。「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維持著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董教授介紹,在微環境尺度上,植物依據自身對土壤的保護,遮陰、增溼、保護地表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改善了居民生活和生產的物理環境。
講好中國園藝故事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中國有著悠久的植物文化,如梅蘭竹菊四君子,我們會對很多植物有著美好意義的表達。植物在歷史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文化作用,成為人類精神文明的載體,傳承著文化之脈。
2019年將在北京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也是繼1999年昆明世園會後,時隔20年再次舉辦最高級別的A1類世園會。此次展會將會帶領大家走進植物的世界,體驗園藝帶來的美好瞬間。在提及對於世園會有何期待時,董教授表示自己一直都在關注,也曾參與到世園會舉辦的宣傳活動中去,她希望通過這次盛會的舉辦,能夠激發人們對於園藝的熱愛,弘揚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傳播和發展中國園藝文化,讓世界感知中國,讓中國融入世界。
同時,也期盼能夠藉此機會讓大家感悟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從而引領人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融入自然,讓綠色成為生活的主旋律,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責任編輯:葛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