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龍河懸崖上的一處崖棺葬群(資料圖片)記者 張質 攝
「石柱縣龍河兩岸數十公裡的懸崖峭壁上的上千座崖棺葬,墓主是仡佬族祖先。」
近日,針對本報14日8版「石柱上千座巖棺葬謎團至今無解」的報導,市文物考古所所長助理、研究員林必忠先生,就龍河懸棺及相關歷史謎團進行了解釋。
墓主是僚人遷徙而來
沒有繼續延龍河流域往西、往南到長江沿岸,在龍河鎮一帶與漢族居民融合併逐漸漢化
「幾年以前,考古學界已注意到了龍河崖棺,並進行了深入研究。」林必忠介紹,2004年,考古隊曾對石柱縣部分崖棺葬進行了考古調查,根據民族學、地理學以及墓葬形制,初步判斷龍河兩岸懸崖峭壁上崖棺葬成於唐宋時期,主人是來自黔東北及五溪地區的僚人,即現在仡佬族的祖先。
林必忠說,龍河兩岸崖棺葬,源於貴州松桃西晉時代僚人崖棺葬,後來向北傳播,沿花垣河通過保靖、沿酉水河到建始、恩施、利川等地,最後到達龍河上遊、中遊地區。
他認為,沿豐都龍河鎮以下不見崖棺葬蹤影,說明龍河流域的崖棺葬主人沒有繼續往西、往南順龍河遷徙到長江沿岸。由此推斷,崖棺葬主人在龍河鎮一帶與漢族居民相融合併逐漸漢化。
與巴人懸棺葬無聯繫
大的墓群代表一個家族的墓地,聚集較近的數座墓之間關係可能是一種家族關係
石柱與相鄰的三峽庫區的巫山、巫溪等遠古時期同為濮、巴部族居住地,史稱「溪洞部落」或「溪洞蠻」。
林必忠認為,雖然石柱縣當地文管部門將龍河中上遊發現的懸棺稱為「巖棺葬」,但因處於懸崖峭壁上,更準確的稱謂應是「崖棺葬」,並與巫山等地常見的巴人懸棺葬並無必然聯繫。
林必忠透露,崖棺葬應是僚人當時一種普遍的墓葬現象,並非富族或部落首長專用。原因是當時龍河流域僚人較少,也就數千人左右,目前發現的崖棺葬也只有上千穴,算上還沒有被發現和被毀掉的崖棺,以及可能存在的二次利用的崖棺,可以得出此推論。
此外,龍河兩岸崖棺同一處墓群,墓葬位置有明顯遠近關係,一個崖面上大的墓群,可能就代表一個家族的墓地,聚集較近的數座墓之間關係可能是一種家族關係。
簡易機械撞崖成墓穴
宋代已經出現並使用簡易鑿崖工具,搭上木架可反覆撞擊崖壁
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崖棺,用的是何種工具與施工方式?考古專家也提出了幾種不同說法。
唐朝張鷟著《朝野僉事》中記載:「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擱其屍,三年而葬……於臨江高山半肋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對此,三峽博物館專家王豫認可這種方式,並進行過論證。
林必忠則認為,龍河兩岸崖棺時代較晚,主要成於宋代,當時鑿崖工具已經使用,比如一種簡易機械已經出現,搭上木架,利用機械反覆撞擊崖壁成墓穴。此外,其他如壘土說等,也可能使用過。
首席記者 丁香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