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石柱崖棺葬主為仡佬族祖先 與巴人懸棺無關

2020-11-24 手機鳳凰網

石柱龍河懸崖上的一處崖棺葬群(資料圖片)記者 張質 攝

「石柱縣龍河兩岸數十公裡的懸崖峭壁上的上千座崖棺葬,墓主是仡佬族祖先。」

近日,針對本報14日8版「石柱上千座巖棺葬謎團至今無解」的報導,市文物考古所所長助理、研究員林必忠先生,就龍河懸棺及相關歷史謎團進行了解釋。

墓主是僚人遷徙而來

沒有繼續延龍河流域往西、往南到長江沿岸,在龍河鎮一帶與漢族居民融合併逐漸漢化

「幾年以前,考古學界已注意到了龍河崖棺,並進行了深入研究。」林必忠介紹,2004年,考古隊曾對石柱縣部分崖棺葬進行了考古調查,根據民族學、地理學以及墓葬形制,初步判斷龍河兩岸懸崖峭壁上崖棺葬成於唐宋時期,主人是來自黔東北及五溪地區的僚人,即現在仡佬族的祖先。

林必忠說,龍河兩岸崖棺葬,源於貴州松桃西晉時代僚人崖棺葬,後來向北傳播,沿花垣河通過保靖、沿酉水河到建始、恩施、利川等地,最後到達龍河上遊、中遊地區。

他認為,沿豐都龍河鎮以下不見崖棺葬蹤影,說明龍河流域的崖棺葬主人沒有繼續往西、往南順龍河遷徙到長江沿岸。由此推斷,崖棺葬主人在龍河鎮一帶與漢族居民相融合併逐漸漢化。

與巴人懸棺葬無聯繫

大的墓群代表一個家族的墓地,聚集較近的數座墓之間關係可能是一種家族關係

石柱與相鄰的三峽庫區的巫山、巫溪等遠古時期同為濮、巴部族居住地,史稱「溪洞部落」或「溪洞蠻」。

林必忠認為,雖然石柱縣當地文管部門將龍河中上遊發現的懸棺稱為「巖棺葬」,但因處於懸崖峭壁上,更準確的稱謂應是「崖棺葬」,並與巫山等地常見的巴人懸棺葬並無必然聯繫。

林必忠透露,崖棺葬應是僚人當時一種普遍的墓葬現象,並非富族或部落首長專用。原因是當時龍河流域僚人較少,也就數千人左右,目前發現的崖棺葬也只有上千穴,算上還沒有被發現和被毀掉的崖棺,以及可能存在的二次利用的崖棺,可以得出此推論。

此外,龍河兩岸崖棺同一處墓群,墓葬位置有明顯遠近關係,一個崖面上大的墓群,可能就代表一個家族的墓地,聚集較近的數座墓之間關係可能是一種家族關係。

簡易機械撞崖成墓穴

宋代已經出現並使用簡易鑿崖工具,搭上木架可反覆撞擊崖壁

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崖棺,用的是何種工具與施工方式?考古專家也提出了幾種不同說法。

唐朝張鷟著《朝野僉事》中記載:「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擱其屍,三年而葬……於臨江高山半肋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對此,三峽博物館專家王豫認可這種方式,並進行過論證。

林必忠則認為,龍河兩岸崖棺時代較晚,主要成於宋代,當時鑿崖工具已經使用,比如一種簡易機械已經出現,搭上木架,利用機械反覆撞擊崖壁成墓穴。此外,其他如壘土說等,也可能使用過。

首席記者 丁香樂

相關焦點

  • 探尋龍河崖棺之謎:崖棺由來、墓主身份、升棺之法
    新華社重慶5月28日電(崔然、張琴)中國葬俗文化由來已久,除了常見的火葬、土葬,南方一些地區還流傳與山崖有關的墓葬,其中,在江河、溪流兩岸陡峭的崖壁上鑿龕放置棺木被稱為「崖棺葬」。重慶龍河崖棺形成於唐宋,已發現2000餘穴,至今仍有很多未解之謎。考古專家認為,龍河崖棺有三大未解之謎。
  • 專家稱三峽懸棺中主人應是巴人中的「貴族」
    懸棺系從上而下吊至絕壁巖縫中棺木中的多個穿繩孔進一步證實  駐鄂記者錢忠軍通訊員傅天好報導  本報宜昌7月13日專電繼今年5月底三峽兵書寶劍峽千古懸棺謎底揭開後,湖北文物工作者對懸棺進行了搶救性深入發掘研究,其中有五項發現為我國考古歷史上所罕見。
  • 懸棺前堆滿紙幣 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
    三峽懸棺,是古代巴人的一種安葬方式。古人去世後,選擇江河沿岸懸崖峭壁的半腰位置,一般     原標題:懸棺前堆滿紙幣 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     9月5日,湖北省秭歸縣,屈原故裡景區屈原祠內,秭歸兵書寶劍峽戰國時期懸棺葬展示廳內,懸棺上遊客投放的人民幣一大堆。
  • 巴人三峽懸棺之謎
    ■巴人懸棺葬(資料圖片)背景:古代巴人為什麼要實行懸葬?一個個三峽懸棺之謎等待著我們去尋找答案。陶靈/重慶萬州區三峽懸棺分布狀況三峽懸棺,是古代巴人一種比較奇特的安葬方式。古代巴人去世後,選擇江河沿岸懸崖峭壁的半腰位置,一般離地面和崖頂都在幾十至100米左右,利用懸崖上本身的天然洞穴,或者專門鑿打崖洞,將棺材置放、懸置於洞內,或擱置在嵌入孔洞的木樁上。這些棺材因做成船的形狀,並放置於懸崖,也稱船棺、巖棺。
  • 古代巴人發祥於這片秘境 還留下神秘「血手印」和懸棺
    湖北日報網訊(全媒體記者 吳堅 通訊員 張安雙 鄧婕)  土家族,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其祖先——古代巴人誕生於湖北境內的清江流域。相傳,約在4000年前,巴人祖先巴務相被推舉為五姓部落的酋領,世稱廩君。
  • 探秘懸棺傳奇(圖)(全文)
    「我們祖先葬在山崖上,就像星星、月亮一樣看著我們,子孫後代會繁榮昌盛。」「依山傍水,是亡靈的依戀和信仰。」「葬得越高,離天堂越近,升天就越快。」這些觀念,在一些古籍史載中可找到依據。棺木是怎樣放上去的?千百年來都是個迷。有的說「這洞裡的東西,是盤古開天地是神仙用紅綠絲線吊上去的。」有的說:「洞裡有無字天書,金銀財寶。」有的更神乎其神地傳說著「仙棺巖來歷」的故事。
  • 貴州六盤水仡佬族風採
    仡佬族先民「濮人」很早就居住在西南這塊廣闊的土地上。古代濮人分布遼闊,支系紛繁,故有「百濮」之稱。據考證,整個六盤水地區全部都屬於古夜郎的領地,濮人作為古夜郎的主體民族之一。東漢時期,隨著彝族先民大量遷入今六盤水境內,濮人集團勢力漸衰,部分濮人被同化,未被同化的部分濮人則被迫大量向北遷徙。
  • 清明不忘根,記重慶老祖宗巴人的喪葬習俗,如今依然影響著我們
    2件人類化石,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遠古的人類化石,史學家稱他們為「巫山人」。殷商時期,巴人還未立國,殷卜辭稱其為「巴方」。殷商末年,周武王舉兵討伐商紂,巴師為其前鋒,因為巴師英勇,立下戰功無數,牧野之戰後,周武王賜「姬」姓於巴人,分封為姬姓諸侯。從此,巴國立國,建都江州(重慶渝中半島)。
  • 江西龍虎山的懸棺來自春秋戰國時期,兩千多年前如何把懸棺放上去
    龍虎山裡面的山峰很多,有99峰、24巖,最奇特的就是在懸崖絕壁上的仙水巖一帶有很多巖洞,洞裡面有一百多座春秋戰國時期的巖墓懸棺。這些懸棺距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卻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這些巖墓懸棺高几十米,「藏一棺而暴其半者」,一直是未解之謎,在七十年代的時候,考古學家才想辦法進到巖洞內進行發掘工作,發現了大量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竹木器、紡織品、陶器等等文物,但是大家還是不知道這些巖墓懸棺是如何放進這些巖洞裡面的。龍虎山崖棺的奇特之處。
  • 為什麼會有懸棺葬?如何產生的!
    懸棺葬如何產生  目前已經發現的懸棺葬,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別:或於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
  • 昭通懸棺葬人群族屬古DNA研究取得突破
    本報訊(記者 蔡侯友 沈迅) 近日,國際權威雜誌《細胞》子刊《iScience》以《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為題發表了我國首篇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研究成果。研究結果顯示,昭通懸棺葬人群屬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的先民,這標誌著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的古DNA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 三峽懸棺,不解之謎
    目擊:絕壁驚現懸棺神農溪地處長江三峽巫峽與西陵峽之間的巴東縣境內,位於長江北岸的深山峽谷裡,發源於「華中第一峰」之稱的神農架南坡,屬常流性溪流,全長60公裡,於西口處匯入長江。在當地峽谷的絕壁上分布著幾處懸棺,令人嘆為觀止。據當地村民介紹,這是古代巴人的葬身之處。三峽水庫蓄水前,這些懸棺距離水面還要高得多。
  • 盤點中國的「懸棺墓葬」景點,看看這些棺材都是如何運到懸崖上的
    中國知名的「懸棺墓葬」景點懸棺墓葬,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懸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粵、浙、贛、閩、皖、鄂等省。當時的人堅信:"彌高者以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報",他們就把祖先的棺槨抬上溪流邊陡峭的絕壁,令其處在一個青山環抱、寧靜幽美之地安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獨特的懸棺景觀。
  • 中國最陰森恐怖的旅遊景區,景點似地獄,還有神秘的懸棺
    例如:通靈山莊,崖棺洞葬,壯靈洞,通靈春深……讓人覺得,在景區裡遊覽就像要預備跟一些幽靈對話,讓人直起雞皮疙瘩,甚至不敢一個人走。因此,來此旅遊的人多是結伴同行,有人甚至開玩笑說,遊一次通靈大峽谷那是在用繩命旅行。
  • 專家研究經年,卻被一老農道破玄機!
    所謂懸棺葬式,是一種處置死者屍骨的特殊方式,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重要喪葬形式之一,主要在懸崖上鑿孔,然後釘入木樁,將棺木置於其上,也有將棺木置於峭壁上天然洞穴中,由於懸棺葬的工程十分艱險,且耗資巨大,主要在王公貴族中盛行。這種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懸棺葬式,至今依然存在著許多讓人無法解釋的困惑之處。
  • 懸棺是江西龍虎山表演項目,2600年前古人是如何把懸棺放上去的?
    據考古專家認證,這些懸棺群為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所葬,當時科技交通水平並不發達,懸棺又是重達數百公斤,古人能夠成功將懸棺放置進去,肯定是採取了一些巧妙的方法。但這些懸棺的放置方法至今無法科學解釋,宋理學家朱熹曾發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可見在古代懸棺就受到關注。
  • 江西龍虎山懸棺之謎,專家望而興嘆,景區懸賞30萬卻至今無人能解
    眾所周知,我們的祖先在死後都十分講究厚葬,而這與我國古代喪葬文化有關,厚葬之風從商周、秦漢、唐宋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我國的墓葬形式也很多,不同的民族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喪葬形式,而我們比較熟知的就是土葬和火葬。
  • 浙江神秘「懸棺」:歷經百年未腐爛
    在後坑村,「懸棺」的事情,幾乎人人知曉。一些村民說,那時候,竹林沒有如今這般密集,有時,在山間耕作,抬頭便可以看見棺木,能明顯看到的「懸棺」不會少於5具。由於「懸棺」位置險要,再加上發自內心的畏懼,沒幾個人主動靠近。而如今,瘋長的荊棘及竹子,將棺木遮得嚴嚴實實,讓「懸棺」更加神秘。
  • 巖葬:傳承了千年的懸棺文化,卻成了現在的未解之謎
    電影《霸王卸甲》裡說,山腰上有好穴,把先人的棺材葬在此處,後人必然會升官發財。其實這都是一些風水迷信,但這種巖葬的文化卻傳承了千年之久,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仍然在使用。現在的人,把懸棺作為了一種未解之謎來看待,在大多數眼裡,把人葬在土裡是入土為安,超度亡魂,可把人放在山腰間,不經意間就有飛蟲猛獸,如果屍體被這些外在因素所打擾,豈不是對先人的不敬?
  • 懸棺起源於哪裡?棺木為何能千年不朽?考古發現重要線索
    這種葬法被他的後代沿襲了下來,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懸棺葬習俗。然而,南方廣大地區之所以遵循懸棺葬,並不都基於這個原因。那麼懸棺葬產生的真實背景又是怎樣的呢?原始人以穴居為主,他們認為祖先生前住在巖洞裡,死後也當葬回原處。還有人認為古代越人與濮人大多生活在高山僻中,把高山險峰、崇山峻岭視為生活的居所,或因其難以接近、難以了解而產生神秘感,進而把它們作為靈魂的居所或通天之路。所以,將靈柩安放在高山峻岭的崖穴之間可以使亡魂接近或更易於登上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