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三峽懸棺之謎

2020-11-24 手機鳳凰網

  ■巴人懸棺葬(資料圖片)

背景:古代巴人為什麼要實行懸葬?沉重的棺材又是怎樣放置到懸崖洞穴的?裡面到底有寶藏嗎?一個個三峽懸棺之謎等待著我們去尋找答案。

陶靈/重慶萬州區

三峽懸棺分布狀況

三峽懸棺,是古代巴人一種比較奇特的安葬方式。古代巴人去世後,選擇江河沿岸懸崖峭壁的半腰位置,一般離地面和崖頂都在幾十至100米左右,利用懸崖上本身的天然洞穴,或者專門鑿打崖洞,將棺材置放、懸置於洞內,或擱置在嵌入孔洞的木樁上。這些棺材因做成船的形狀,並放置於懸崖,也稱船棺、巖棺。

在瞿塘峽的棺木峽、風箱峽,西陵峽的鐵棺峽、兵書寶劍峽,以及川江三峽地區支流奉節草堂河、巫山大寧河、巴東龍船河、秭歸九畹溪、宜昌夷陵黃柏河等,都有大量的懸棺及懸棺群。從懸棺的地理分布情況看,三峽地區川江主航道懸棺相對稀少,支流的懸棺則星羅棋布、鱗次櫛比,形成了懸棺群。據有關單位查勘,僅大寧河發現的懸棺群就有7處,棺材總數達300多具,其中保存完整的有70多具。

從發現的三峽懸棺葬隨葬品來看,多為戰國時期的柳葉形巴式劍、楚式劍及其他銅製品、土陶製品。考古人員又對撿回的棺材殘片進行碳素斷代測定,結果是2270前後80年,經樹木年輪校正年代為2275前後90年,約公元前300多年,為戰國中期偏晚的巴楚間爭戰結束時期。因此,三峽懸棺的產生年代,推定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

三峽懸棺放置之謎

古代的棺材木質堅硬、沉重,加上陪葬品、屍體,重量都在幾百甚至上千斤,這種「上不沾天,下不著地」的懸棺是怎樣放置的呢?多年來一直是一個謎。目前的考古與研究界有三種比較公認的解釋:一是事先在懸崖上鑿打出一條路,將棺材搬上去後再把路毀掉;二是趁江河漲水時將棺材安置在懸崖;三是用絞車、繩索、滑輪等升降工具,從地面或崖頂,將棺材吊置懸崖半腰。

這三種解釋,目前都沒有比較可靠、可信的文字、實物證明。根據筆者一直對川江歷史文化的學習和探討,首先不贊成「事先鑿路」之說。古代開鑿手段非常原始,耗時耗資巨大,而且至今也沒發現鑿路、毀路留下的遺蹟。「江河漲水」之說更是牽強附會,歷史上川江並沒有如此高水位的史料記載,從自然規律來看,即使川江出現較大的洪水,也是間隔幾十年才一次,難道人死後要等幾十年洪水來了才懸葬?並且,三峽地區川江支流的懸棺多於川江主航道,稍有水文常識的人都知道,支流漲水全是山溪齊頭水,來去兇猛、迅速,怎能泛舟放置懸棺?

我比較贊同「絞車、繩索、滑輪等升降工具」之說,巴人在漫長的實踐歲月中,從這些簡單的勞動和生活工具裡得到啟發,用來安置懸棺是完全可能的。

巴人實行懸葬之謎

古人為什麼要實行懸葬?這也是三峽懸棺至今未解之謎,存有多種說法。首先是崇拜說:出於對先人的尊崇,在先人去世後把屍體安葬在高崖上,希望先人的魂靈保佑子孫繁榮昌盛;第二種說法是,船形的棺材可將死者的魂靈超度到極樂世界;第三種是升天說:棺木不可飄浮空中,又不能葬於人跡可至的山崖之頂,古人眼中高山高崖離天最近,所以將先人安葬在懸巖絕壁洞穴中,先人的魂靈便可升天了。另外還有「為保護先人魂靈不被人獸侵犯」之說。

這種種無法印證的懸葬之說法,都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但目前再沒有更好的解答。除了三峽懸棺,川江沿岸同一時期還有大量的船棺土葬墓被發現。1954年在重慶貓兒沱港區冬筍壩發掘出土的20座船棺土葬墓,其船形棺材與三峽懸棺中的船棺非常相似,棺材內也有大量的戰國時期銅器、陶器等隨葬物品。冬筍壩船棺土葬墓和三峽懸棺都屬同一個時期的遺蹟,也屬川江地區巴文化的薰陶範圍,因此用目前的說法來解答三峽懸葬之謎,說服力不是很強。

真正的三峽懸葬之謎,有待後人去探討、發現。

三峽懸棺的傳說

三峽懸棺之謎一直困惑著世人,都猜測裡面一定有價值連城的寶藏。後人傳說,三國時用兵如神的諸葛亮,自知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便囑託他最信得過的人,將許多人垂涎的兵書與寶劍裝在棺材內,藏到西陵峽中兵書寶劍峽無人可攀的懸崖上,這裡也之所以得名兵書寶劍峽。

民國初年,有個人想得到諸葛亮的兵書與寶劍,用粗繩索從崖頂吊了下去,進入放置懸棺的山洞。不過他從懸崖吊下去時,一眼望到崖底峽江洶湧的江水,突然產生一種恐懼感,慌慌張張在懸棺裡找到一把寶劍就往回走,可剛要拿出崖洞時,寶劍卻神奇般地不見了。他認為這是衝撞了死者的魂魄,便逃了出來。

1971年,有三位當地人,說是一個是駝子、一個是跛子、一個是禿子,後被傳稱為「三子」,相約去瞿塘峽尋寶,攀上風箱峽懸崖,發現巖隙橫擱的木樁上放置著12具棺木,他們毀壞其中8具,裡面並沒有金銀珠寶,從中盜取了巴國時的青銅劍、木劍鞘、銅斧和一些裝飾品,以及一隻精美的男式圓口鏤空雕花銅鞋。

關於三峽懸棺的傳說還有很多,它成為研究三峽地區歷史地理民風民俗的一個抓手。

相關焦點

  • 三峽懸棺,不解之謎
    我們有限的智慧還難以解讀這千古之謎。目擊:絕壁驚現懸棺神農溪地處長江三峽巫峽與西陵峽之間的巴東縣境內,位於長江北岸的深山峽谷裡,發源於「華中第一峰」之稱的神農架南坡,屬常流性溪流,全長60公裡,於西口處匯入長江。在當地峽谷的絕壁上分布著幾處懸棺,令人嘆為觀止。據當地村民介紹,這是古代巴人的葬身之處。
  • 懸棺前堆滿紙幣 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
    懸棺前堆滿紙幣 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時間:2015-09-07 19:33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懸棺前堆滿紙幣 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 9月5日,湖北省秭歸縣,屈原故裡景區屈原祠內,秭歸兵書寶劍峽戰國時期懸棺葬展示廳內,懸棺上遊客投放的人民幣一大堆。
  • 專家稱三峽懸棺中主人應是巴人中的「貴族」
    懸棺系從上而下吊至絕壁巖縫中棺木中的多個穿繩孔進一步證實  駐鄂記者錢忠軍通訊員傅天好報導  本報宜昌7月13日專電繼今年5月底三峽兵書寶劍峽千古懸棺謎底揭開後,湖北文物工作者對懸棺進行了搶救性深入發掘研究,其中有五項發現為我國考古歷史上所罕見。
  • 重慶三峽懸棺之謎:誰放的?為啥?怎麼放的?
    又因為有的懸棺或崖葬處在離水面60至100米的絕壁或絕壁的洞中,就使人們不禁要問,它們是怎樣被放置進去的?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三峽流域懸棺出現的時間小三峽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境內,是長江支流大寧河風光最秀美的一段。這裡也散布著許多懸棺。
  • 專家三峽絕壁懸棺「兵書」 揭開兵書寶劍峽之謎
    專家三峽絕壁懸棺「兵書」揭開兵書寶劍峽之謎 NEWS.SOHU.COM  2003年06月04日07:04  中國新聞網
  • 三峽懸棺之謎有望揭開
    探險與考古專家將使用世界最先進的SRT探險技術,對三峽懸棺進行全新揭秘。 關於安置懸棺的方法,有專家猜測使用了吊裝法,可是這種方法在遙遠的戰國時期未必行得通。   恩施日報訊(通訊員譚榮兵)距今3000年以上、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一大奇觀的三峽懸棺,預計將在今年3月揭開神秘面紗。
  • 三峽懸棺 遊客投放人民幣堆積如山(組圖)
    三峽懸棺 遊客投放人民幣堆積如山(組圖) 來源:華西都市報    2016年01月03日19:42   日前,去重慶市巫山博物館旅遊的楊小姐驚訝的發現博物館展廳裡的一具三峽懸棺居然堆滿了遊客投下的人民幣,最大面額有20元,也有1毛、五毛的硬幣。
  • 古代巴人發祥於這片秘境 還留下神秘「血手印」和懸棺
    湖北日報網訊(全媒體記者 吳堅 通訊員 張安雙 鄧婕)  土家族,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其祖先——古代巴人誕生於湖北境內的清江流域。相傳,約在4000年前,巴人祖先巴務相被推舉為五姓部落的酋領,世稱廩君。
  • 實拍重慶最秀氣峽谷,至今仍藏有巴人懸棺,被認為是人類未解之謎
    古詩曾云:「巴東三峽巫峽長,袁鳴三聲淚沾裳。」許是當年的酈道元內心悽切哀怨,寄情於景,才作出如此悲涼的詩句。難道巫山小三峽的景致真的如此悽冷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風景美如畫的小三峽吧。
  • 神奇的懸棺現象 揭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中國的懸棺葬制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時代,遠自我國商周時代便已出現。如福建武夷山上的船棺,經科學測定為3800年前的遺物,被認為古代越人先祖所為。……  據巫山縣誌記載,古代人死之後。「於臨江高山半助龕鑿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樞,彌高者以為至孝。」
  • DNA破譯三峽懸棺主人身份之謎
    懸棺是以將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懸崖絕壁上為特徵我們所知道的懸棺比較著名的有兩處,四川宜賓僰人懸棺和三峽懸棺。我國考古學家一直在不斷爭論著三峽懸崖峭壁上的懸棺裡主人的身份。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的閆鵬榮等三名大學生通過DNA技術分析,認為三峽懸棺內的主人為3000年前的古百越人。
  • 三峽懸棺古人源於百越?
    他在參賽項目《三峽懸棺之謎的遺傳學求證》中,提出了這樣的結論——「線粒體分析結果佐證三峽懸棺古人來源於百越」。  閆鵬榮說,這個項目的最初設想源於2004年復旦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在那次旅途中,他的視線被「三峽懸棺」所吸引,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巨大的問號:這些懸棺的主人從何而來?他們的文化族屬在哪裡?對於這些問題,考古學界一直存在著激烈的學術爭議。
  • 重慶有巫山小三峽,還有個小小三峽
    重慶巫山小三峽,國家級5A景區,被譽為「中華奇觀,天下絕景」長江小三峽以其美麗壯觀的江景吸引很多遊客觀光遊覽與長江三峽的宏偉壯觀相比,小三峽則更加秀麗別致,故被人們稱讚為「不是三峽,勝似三峽」小三峽由龍門峽、巴霧峽、小小三峽滴翠峽組成龍門峽主要景點有龍門橋
  • 小三峽懸棺峭壁一夢千年(圖)
    大寧河上有一三處相連的狹谷,稱為小三峽,即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的總稱。中新社發楊樹海攝 泛舟小三峽,抬頭仰望諸峰峭拔陡險,巖壁光滑平展,在離巖底大寧河面約百米高的絕壁縫隙裡,幾具經風雨浸蝕、鐵灰色的棺木隱約可見。 如此安然靜躺在山崖與河道平行的天然巖石層理縫隙中、任腳下河水潺潺而過的,就是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一大奇觀的小三峽懸棺,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
  • 小三峽懸棺:抬頭仰望諸峰峭拔陡險,巖壁光滑平展
    在長江三峽的中段巫峽,有一條支流大寧河,大寧河河道較窄,水比較淺,水流湍急,否則清澈見底。大寧河上有一三處相連的狹谷,稱為小三峽,即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的總稱。中新社發楊樹海 攝泛舟小三峽,抬頭仰望諸峰峭拔陡險,巖壁光滑平展,在離巖底大寧河面約百米高的絕壁縫隙裡,幾具經風雨浸蝕、鐵灰色的棺木隱約可見。宋人王文卿對大寧河小三峽懸棺不住感嘆;宋代理學家朱熹也曾發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懸棺所葬何人?究竟幾千年來何人安眠於此?專家分析,幾種可能:一是在疆場上戰死的士卒。
  • 專家稱石柱崖棺葬主為仡佬族祖先 與巴人懸棺無關
    近日,針對本報14日8版「石柱上千座巖棺葬謎團至今無解」的報導,市文物考古所所長助理、研究員林必忠先生,就龍河懸棺及相關歷史謎團進行了解釋。墓主是僚人遷徙而來沒有繼續延龍河流域往西、往南到長江沿岸,在龍河鎮一帶與漢族居民融合併逐漸漢化「幾年以前,考古學界已注意到了龍河崖棺,並進行了深入研究。」
  • 龍虎山懸棺之謎,懸棺是怎麼放上去的?
    這些懸棺大多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崖墓懸棺,其葬位離水面20-50米以上,高的達300餘米。在大片巖壁上,洞穴星羅棋布,星星點點,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數以百計。因這些洞穴高不可攀,無人入內,其中所藏之物,多少個世紀以來龍虎山懸棺之謎一直是一個解不開的謎。龍虎山崖墓下臨深淵,地處絕壁,那麼古越人是如何將棺木放入洞內?龍虎山懸棺裡葬的又是什麼身份的人?
  • 船棺之謎、神秘手心紋……穿越巴人「青銅時代」迷霧
    實際上,巴文化中這樣的未解之謎還有很多:如那在銅罐驛鎮冬筍壩出土的船棺葬——是否代表著先人「生亦長江死亦長江」的寄意?再如那神奇的「鎏金術」,三峽地區出土的諸多鎏金銅器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重慶發布《山與城》55期,將專訪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方剛和多位學者,逐一解讀那個屬於重慶的傳奇「青銅時代」。
  • 山與城 | 船棺之謎、神秘手心紋……穿越巴人「青銅時代」迷霧
    實際上,巴文化中這樣的未解之謎還有很多:如那在銅罐驛鎮冬筍壩出土的船棺葬——是否代表著先人「生亦長江死亦長江」的寄意?再如那神奇的「鎏金術」,三峽地區出土的諸多鎏金銅器隱藏著怎樣的秘密?重慶發布《山與城》55期,將專訪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方剛和多位學者,逐一解讀那個屬於重慶的傳奇「青銅時代」。
  • 探秘懸棺傳奇(圖)(全文)
    1989年,陸敬嚴教授和他的「中國懸棺研究」課題組組織的五藥農現場用原始器械吊裝崖墓懸棺進洞,揭開了這千古之謎。其中令遊客最感好奇、也最遺憾的就是與懸棺擦身而過。 風箱峽入瞿塘峽後的第一峽,因船行急速,遊客們都不敢低頭,目光鎖定兩旁峭壁上隨時可能出現的古代懸棺。也就是傳說中古代居住在三峽的巴人(一說僰人),將其族人死後的棺木淩空懸架在長江兩岸峭壁上,欲使其身體風乾後,靈魂得以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