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中國園林建築之美

2020-12-05 騰訊網

▌飛動之美

《考工記》中已經講到古代工匠喜歡把生氣勃勃的動物形象用到藝術上去。這比起希臘來,就很不同。希臘建築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葉子構成花紋圖案。中國古代雕刻卻用龍、虎、鳥、蛇這一類生動的動物形象,至於植物花紋,要到唐代以後才逐漸興盛起來。

在漢代,不但舞蹈、雜技等藝術十分發達,就是繪畫、雕刻,也無一不呈現一種飛舞的狀態。圖案畫常常用雲彩、雷紋和翻騰的龍構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壯的動物,還要加上兩個能飛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漢民族在當時的前進的活力。

這種飛動之美,也成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文選》中有一些描寫當時建築的文章,描寫當時城市宮殿建築的華麗,看來似乎只是誇張,只是幻想。其實不然。我們現在從地下墳墓中發掘出來實物材料,那些顏色華美的古代建築的點綴品,說明《文選》中的那些描寫,是有現實根據的,離開現實並不是那麼遠的。

現在我們看《文選》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魯靈光殿賦》。這篇賦告訴我們,這座宮殿內部的裝飾,不但有碧綠的蓮蓬和水草等裝飾,尤其有許多飛動的動物形象:有飛騰的龍,有憤怒的奔獸,有紅顏色的鳥雀,有張著翅膀的鳳凰,有轉來轉去的蛇,有伸著頸子的白鹿,有伏在那裡的小兔子,有抓著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還有一個黑顏色的熊,背著一個東西,蹲在那裡,吐著舌頭。不但有動物,還有人:一群胡人,帶著愁苦的樣子,眼神憔悴,面對面跪在屋架的某一個危險的地方。上面則有神仙、玉女,「忽瞟眇以響象,若鬼神之仿佛。」在作了這樣的描寫之後,作者總結道:「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寫載其狀,託之丹青,千變萬化,事各膠形,隨色像類,曲得其情。」這簡直可以說是謝赫六法的先聲了。

不但建築內部的裝飾,就是整個建築形象,也著重表現一種動態。中國建築特有的「飛簷」,就是起這種作用。根據《詩經》的記載,周宣王的建築已經像一隻野雞伸翅在飛,可見中國的建築很早就趨向於飛動之美了。

▌空間的美感

建築和園林的藝術處理,是處理空間的藝術。老子就曾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於室中之空間。而「無」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節奏。

中國的園林是很發達的。北京故宮三大殿的旁邊,就有三海。郊外還有圓明園、頤和園等等,這是皇帝的園林。民間的老式房子,也總有天井、院子,這也可以算作一種小小的園林。例如,鄭板橋這樣描寫一個院落:

十笏茅齋,一方天井,修竹數竿,石筍數尺,其地無多,其費亦無多也。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閒中悶中有伴,非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彼千金萬金造園亭,或遊宦四方。終其身不能歸享。而吾輩欲遊名山大川,又一時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歷久彌新乎!對此畫,構此境,何難斂之則退藏於密,亦復放之可彌六合也。(《鄭板橋集·竹石》)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小天井,給了鄭板橋這位畫家多少豐富的感受!空間隨著心中意境可斂可放,是流動變化的,是虛靈的。

宋代的郭熙論山水畫,說「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遊、可居,這也是園林藝術的基本思想。園林中也有建築,要能夠居人,使人獲得休息。但它不只是為了居人,它還必須可遊,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術都是「望」,都是欣賞。不但「遊」可以發生「望」的作用(頤和園的長廊不但領導我們「遊」,而且領導我們「望」),就是「住」,也同樣要「望」。窗子並不單為了透空氣,也是為了能夠望出去,望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獲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園林建築藝術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內外就發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經過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畫。頤和園樂壽堂差不多四邊都是窗子,周圍粉牆列著許多小窗,面向湖景,每個窗子都等於一幅小畫(李漁所謂「尺幅窗,無心畫」)。而且同一個窗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這樣,畫的境界就無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閒,

數竹窗外碧。

簾戶寂無人,

春風自吹入。

這個小房間和外部是隔離的,但經過窗子又和外邊聯繫起來了。沒有人出現,突出了這個小房間的空間美。這首詩好比是一張靜物畫,可以當作塞尚畫的幾個蘋果的靜物畫來欣賞。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樓、臺、亭、閣,都是為了「望」,都是為了得到和豐富對於空間的美的感受。

頤和園有個匾額,叫「山色湖光共一樓」。這是說,這個樓把一個大空間的景致都吸收進來了。左思《三都賦》:「八極可圍於寸眸,萬物可齊於一朝。」蘇軾詩:「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閒人。」就是這個意思。頤和園還有個亭子叫「畫中遊」。「畫中遊」,並不是說這亭子本身就是畫,而是說,這亭子外面的大空間好像一幅大畫,你進了這亭子,也就進入到這幅大畫之中。所以明人計成在《園冶》中說:「軒楹高爽,窗戶鄰虛,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

這裡表現著美感的民族特點。古希臘人對於廟宇四圍的自然風景似乎還沒有發現。他們多半把建築本身孤立起來欣賞。古代中國人就不同。他們總要通過建築物,通過門窗,接觸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詩人從一個小房間通到千秋之雪、萬裡之船,也就是從一門一窗體會到無限的空間、時間。這樣的詩句多得很。像「鑿翠開戶牖」(杜甫),「山川俯繡戶,日月近雕梁。」(杜甫)「簷飛宛溪水,窗落敬亭雲。」(李白)「山翠萬重當檻出,水光千裡抱城來。」(許渾)都是小中見大,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豐富了美的感受。外國的教堂無論多麼雄偉,也總是有局限的。但我們看天壇的那個祭天的臺,這個臺面對著的不是屋頂,而是一片虛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個宇宙作為自己的廟宇。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為了豐富對於空間的美感,在園林建築中就要採用種種手法來布置空間,組織空間,創造空間,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鏡借等。總之,為了豐富對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頤和園的一部分,這是「借景」。蘇州留園的冠雲樓可以遠借虎丘山景,拙政園在靠牆處堆一假山,上建「兩宜亭」,把隔牆的景色盡收眼底,突破圍牆的局限,這也是「借景」。頤和園的長廊,把一片風景隔成兩個,一邊是近於自然的廣大湖山,一邊是近於人工的樓臺亭閣,遊人可以兩邊眺望,豐富了美的印象,這是「分景」。《紅樓夢》小說裡大觀園運用園門、假山、牆垣等等,造成園中的曲折多變,境界層層深入,像音樂中不同的音符一樣,使遊人產生不同的情調,這也是「分景」。頤和園中的諧趣園,自成院落,另闢一個空間,另是一種趣味。這種大園林中的小園林,叫做「隔景」。對著窗子掛一面大鏡,把窗外大空間的景致照入鏡中,成為一幅發光的「油畫」。「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王維詩句)「帆影都從窗隙過,溪光合向鏡中看。」(葉令儀詩句)這就是所謂「鏡借」了。「鏡借」是憑鏡借景,使景映鏡中,化實為虛(蘇州怡園的面壁亭處境逼仄,乃懸一大鏡,把對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鏡內,擴大了境界)。園中鑿池映景,亦此意。

無論是借景、對景,還是隔景、分景,都是通過布置空間、組織空間、創造空間、擴大空間的種種手法,豐富美的感受,創造了藝術意境。中國園林藝術在這方面有特殊的表現,它是理解中國民族的美感特點的一個重要的領域。概括說來,當如沈復所說的:「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不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這也是中國一般藝術的特徵。

(轉自:七弦古琴網)

聲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出入以真實情況為準,本公眾號不對因使用本文章而產生的任何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最終解釋權歸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宗白華:人生之美盡在無言
    宗白華被認為是中國學者中將中西方美學融會貫通第一人。他為人隨性灑脫,著書論作不成體系卻又神聚扣合。  宗白華的代表作《美學散步》出版後加印三十多次,成為美學基礎性讀物。宗白華用審美的態度、藝術的人格,品味人間百態,引領我們體驗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在功利主義日益瀰漫的今天,閱讀其著作,體悟其對人生的觀點和藝術的體驗,讓人如飲甘泉。
  • 《宗白華講美學》:一代宗師畢生尋美的思想結晶
    美學類的著作大多充滿概念和邏輯,而宗白華則用詩人的靈動筆觸,描述了美的本質與境界。他把中國體驗美學推向極致,並把藝術與人生結合起來,讓美不僅是一種研究概念,而是深入到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命體驗。近日,後浪 · 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宗白華講美學》(插圖精裝版),匯集宗白華所寫美學論著的精要文章,他構築了以藝術境界為核心的美學思想體系,在美的基本性質探討與中國傳統藝術所具有的美學思想意蘊方面,給人以深刻啟示。同時,宗白華的美學研究與個體美的生活完美統一,能夠切實提升讀者感受美、鑑賞美的能力。
  • 西方藝術的寫實,中國詩畫的空靈與意境|宗白華《美學散步》
    還有一點,則是因著宗白華先生對美學和藝術的功底之深,文章裡每每引詩據典,也就難免有讀者看的興致盎然,也有讀者會有些費勁……之於我個人,最大的收穫莫過於,讓我對中國美學有更全面和全新的認識,因為在宗白華先生的筆下,對美的獨特見解,對中國園林建築、中國山水畫的深刻理解…… 寫的真是太棒了。
  • 這次,大師宗白華將美學講透了
    他嫻熟地運用器物、文獻、詩畫互證的研究方法,自由穿行於幾千年來的詩歌、圖畫、音樂、雕塑、書法、舞蹈、園林、建築多個藝術門類,探索出古典文化共同的規律來。他給我們解釋了何謂書法之美。因此在宗白華的文章裡,中國美學的各方特色被熔煉出來,並被標舉到了極致。讀過《宗白華談美學》,我們不僅能知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更能理解並說出它為什麼美。
  • 中國園林建築的美學價值有哪幾方面?
    從中國園林建築的布局美、虛無之美、韻律美、造型美、意境美、文化美等幾個方面對中國園林建築內在的文化底蘊及美學價值進行分析和討論得出些想法,希望人們能充分認識到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具有的不可估量的價值,使人們能更加重視中國傳統建築藝術,並保護和發揚光大。
  • 離形得似,氣韻生動,宗白華講解中國傳統藝術的意境美
    去欣賞一幅優美的畫或者聆聽一首動人的曲子,能感覺到美的享受,卻無法用語言說清美在哪裡。藝術的神秘感就來自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玄妙狀態,我國傳統藝術尤其如此。想要理解傳統藝術的美學思想,美學大師宗白華的解析不可錯過。宗白華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大師」,與朱光潛並稱為「20世紀中國美學界的雙峰」。
  • 作為山水園林的創始人之一,謝靈運對園林中建築的見解是這樣的
    建築作為園林的支點和原點,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建築形式繁多,技藝高超。如果按照建築的社會文化思想來分類,建築大致可以分為名教建築和自然建築,這兩種建築甚至貫穿著整個中國精神的各個方面。他們更加看重的是建築的本質功能,將建築與自然、人性聯繫起來,融於天地萬物之間,從而體悟自然真性之所在。謝靈運作為山水園林創始人之一,在他的山水作品中,尤其是《山居賦》中,有許多關於山水園林中建築與自然的關係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建築的形式、功能等並不是作者注重的點,而建築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才是作者關注的重點。
  • 中國園林,詩意的棲居之地。跟隨西瓜視頻看中國園林之美
    中國園林,聽到這四個字,幾乎所有的中國人心裏面都會想到一個字"美"。園林源於自然,卻有高於自然。擁有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梁園,裡面的一磚一瓦都浸潤著梁氏幾代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試問有誰不想生活在這畫一般的世界裡呢?
  • 欣賞中國十大園林,領略古典園林藝術之美!
    現代人習慣了城市的喧囂,就會對那些有著悠久人文歷史、景色典雅秀麗的園林景觀格外喜愛。本文為大家盤點了中國十大園林,包括頤和園、蘇州園林、承德避暑山莊等。一起來欣賞,領略古典園林藝術之美吧!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這是中國地理形貌之縮影,來到承德避暑山莊,如同走過大江南北。它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裡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享有「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範例」的盛譽。
  • 園林之眼,一扇窗子的藝術
    窗,這個從牆體中鑿開的洞口,是建築中不可缺少的構造之一,雖不是主位,卻承載著極為重要的建築功能和造型裝飾作用。窗乃園林之眼,園中的蒼山流水、瓊花古木,一入窗中,便自成畫幅。佳景借窗框飄然而至,雅趣於牆內外流動不止,空間中產生了一種隔而不阻的美妙氣息,是窗戶的通透,也是心性的通快。
  • 他是中國近代建築大師,一生只為讀懂園林之美
    作為近代中國第一批建築師,童寯曾和梁思成一道留學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西學素養深厚,並深受新建築運動的影響。 留學歸國後,他卻終其一生,潛心於中國古代園林的考察與研究。 要問童先生對園林有多熱愛?
  • 湯擁華:宗白華與「中國形上學」的難題
    我曾概括出這種範式所包含的五個要點:「形上體系」,宗白華以中國形上學為基礎構建了一個溝通文史哲的相對完整的體系;「比較方法」,宗白華通過中西美學不同規律的比較探求中國古典藝術的獨特意境;「文化關懷」,宗白華以對中國乃至全人類的文化關懷作為其美學的精神內核和最後歸宿;「詩性文體」,宗白華開創了貼近藝術、緊扣體驗的「散步美學」,以詩性的體悟而非抽象的思辨展開他對藝術規律的深刻探詢;「知行合一」,宗白華的生活是藝術化的生活
  • 用宗白華的藝術「價值結構」理論觀點,來審視中國書法藝術
    在羅丹的雕刻中,我們欣賞到了西方藝術的精華之處,在倫勃朗的油畫中,我們感受到了以自然之美為標準的西方藝術的純真、質樸與唯美。雕刻人物與畫作中那動象的人物與景物觀感,那深入自然,來自於自然的形象畫面,寓含著作者深沉濃摯的情感表達,是作者精神狀態、感覺意志、理想追求的升華。
  • 園林之美如何較量?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園林都有自己的特色,那麼園林之美該如何較量呢?「品園八項」定義園林之美!相地、立基、掇山、理水、建築、花樹、文字和主人就是這「品園八項」。首先讓我們談談第一個相地。眾所周知,中國建築的布局非常注重秩序、等級和軸線。例如,對於開間、深度和顏色以及誰住在哪個房間都有明確的規定。園林是如何形成的?園林從產生開始,就是作為一種對正統建築秩序的反叛,因此園林布局的最大的特徵,用一個詞形容,叫散漫。散漫不是胡亂地散漫,散漫是有所依據的。第三是掇山。
  • 中國園林之美,美的背後是國人的士大夫情結
    中國古建專家陳從周先生說過「不知中國畫理,無以言中國園林」。知畫理、懂詩詞、會書法、悟禪境......方可真正賞得中國古典園林那「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大美。 【文人名士的園林情結】 代表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哲學思想,古典園林與文人名士結下不解之緣,更留下許多廣為傳頌的典故。
  • 宗白華的「小詩」之美:他挽著流雲,向我們款款而來
    1924年1月,宗白華發表在《時事新報·學燈》的一部分詩作及其他一些未曾發表的作品共四十九首(大都無題),輯為《流雲》正式出版,在當時中國文藝界產生了很大反響。《流雲》不僅是20世紀中國新詩發展史上雖早的幾部詩集之一,而且《流雲》還是「五四」以後中國新詩發展第一期的「殿軍」之作。(這裡補充一句,新詩第二期的發展,則要由徐志摩留英回來之後方始開端。)
  • 宗白華小傳:美在那自由靈動的光影,在那活力四射的生命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凌空子)宗白華小傳:美從何處尋?在那自由靈動的光影,在那活力四射的生命(右為宗白華收藏的隋唐青玉佛頭像)1897年12月15日,宗白華出生在安徽安慶,祖籍江蘇常熟虞山,父母皆為書香世家。
  • 這是一代建築宗師絕筆之作 描述了中國「如畫之園林」
    《東南園墅》童寯 著 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根據建築學者張琴撰寫的《長夜的獨行者:童寯1963-1983》,《東南園墅》寫作緣起,是1977-1978年期間童寯接待歐洲的一個代表團,很多成員竟然以為中國園林是學習日本的,在那時,童先生就有了願望,要糾正這種認識偏差,要讓世界更多地認識中國園林。這也是《東南園墅》為何用英文寫作的原因。
  • 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美
    佛教和道教的文字宣講往往追求一種「意在言外」的美學趣味,王昌齡在《詩格》中針對山水詩,提出「三境」之說,他認為詩有三種境界:寫形山水的「物境」;借景生情的「情境」;託物言志的「意境」。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詩詞有兩種境界——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我,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 談論宗白華的《流雲》詩集
    作為非主流的小詩運動的殿軍,這部詩集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的地位並不顯赫。除了得到少數詩人和批評家的好評,《流雲》在當時及其後的詩壇上似乎沒有產生多大影響。宗白華本人對這些詩作卻十分珍視,1947年曾以《流雲小詩》之名重版,1986年臨終前,又將其全部收入文選《意境》。宗白華曾以他的這部詩集得以復歸而欣喜,希望讀者將這些詩作當作實踐之體驗,與那些探究藝境的理論文章合而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