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就是一項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老技藝,同時它還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建盞與其他的傳統手工藝不同的是,建窯建盞經歷過「起死回生」的經歷。雖然建窯在宋末元初因飲茶風俗的流變,逐漸停燒黑釉瓷,但在千年之後的工業社會,代表著黑釉瓷燒制技藝最高峰的建窯建盞,仍然牽動海內外陶瓷研究者、手工藝者、收藏者的心。
何為建窯?
福建的名字是唐代從福州、建州的第一字合併而來的,這兩個城市曾經輪流成為當時福建地區的行政中心。宋朝時期,建州設立省一級的行政單位,還有當時全國四大官方鑄幣廠之一的建州豐國監,其中最重要的是,建州窯口還製造一種從普通百姓到權貴,甚至連皇帝都推崇備至的黑釉茶盞。
建窯總面積有13萬平方米左右,一百多米的龍窯一次性可以燒制十萬件建盞。在宋代建盞燒制的頂峰時期,水吉鎮就是一個龐大的制瓷中心。而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是,這裡幾十條龍窯燒制的瓷器幾乎都是器型單一的茶盞。
宋代對於黑釉茶盞的鐘愛,形成一種廣泛的審美潮流。的鼎盛時期生產黑釉的瓷窯遍布中國,包括大名鼎鼎的龍泉窯、吉州窯、景德鎮窯都在仿造,為什麼建窯出產的黑釉茶盞在幾百年來始終得到人們的青睞呢?不管當時的宋徽宗也好,當時的蔡襄也罷,宋代的文人學士都對黑釉茶盞的評價很高,都認為在黑釉瓷裡是建窯燒得最好,品質最高。
北宋徽宗曾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能夠得到皇帝的評價,可見建窯瓷在當時受到皇室的重視程度。釉的配方與火的精妙,燒出了建窯風格最美的韻味,成為中國古陶瓷中的精品之作。
建窯燒制技藝的恢復
1929年,《建甌縣誌》記載,有人從水吉(曾長期隸屬建甌)的宋代建窯遺址盜挖黑釉碗,銷往上海、日本。建盞開始被一些外國人認識到是真物,但建盞的燒制方法、作用、文化背景,在那時都是沒有解開的秘密。
(1)在之後的幾年裡,一個就職於海關的美國人,詹姆士·馬歇爾·普拉瑪在福州的一家古玩店買到建窯黑釉盞,打聽到它來自閩北的水吉之後,就開始策划去窯址調查。
1935年6月,普拉瑪從上海取道浙江進入閩北,到水吉當地調查建窯遺址。到達目的地後,他大為驚嘆,表示自己終於找到了建盞生產地,是他夢想許久的東西。
在尋訪途中,普拉瑪記錄了當年水吉的風貌,並運走大量殘片標本,加上在福州收購的整器,悉數運回了美國。這些珍貴樣本,如今多保存於美國密西根大學美術館。
普拉瑪離開中國後,在國外建窯的調查成果,引起當時西方人的轟動。可惜當時的民國沒有重視,以至於關於建窯的考古調查,在建國後才步入正軌。
(2)1960年,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對蘆花坪窯址進行首次發掘,發掘面積約90平方米,出土標本千餘件。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館的考古學者和廈門大學的師生對建陽蘆花坪窯址進行二次發掘,取得了眾多考察成果,確定了建盞是在龍窯中燒成的。同時期,輕工部要求福建省把失傳八百年的建窯恢復起來。
1979年, 為恢復失傳數百年的建窯燒制工藝, 重現建盞模樣, 經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倡導、南平地區行署主導, 由福建省輕工研究所負責立項, 並承擔建盞燒制技藝恢復項目, 建陽縣瓷廠協作組成科研攻關小組, 項目展開場地設在建陽縣瓷廠。
1979-1980年間, 該所先後有兩批次科研人員駐廠攻關, 經過反覆實驗, 逐步摸索出了「兔毫釉」胚釉配方和燒成規律, 陸續在傳統龍窯中燒制出200多件與建窯「兔毫釉」相接近的盞類產品。
(3)90年代初,南平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研發恢復了兔毫、油滴、虹彩、金彩文字、油滴木葉等傳統工藝。
在此基礎上,經過數萬次坯釉配方調試,數千次燒成工藝的改進,宋代曜變,曜星盞、毫變盞的燒制技藝也得以恢復,它標誌著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得到了全面恢復。
2001年6月,建窯經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5月,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結語
建盞雖然是一個沉睡了幾百年多年的「棄子」,但伴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振興,總有一天它必將成為中國古陶瓷的「寵兒」。
建窯建盞對認識我國悠久的歷史文明,促進對外交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都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