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是什麼?八百年沉寂,建窯建盞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2020-12-14 宋韻建盞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就是一項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老技藝,同時它還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建盞與其他的傳統手工藝不同的是,建窯建盞經歷過「起死回生」的經歷。雖然建窯在宋末元初因飲茶風俗的流變,逐漸停燒黑釉瓷,但在千年之後的工業社會,代表著黑釉瓷燒制技藝最高峰的建窯建盞,仍然牽動海內外陶瓷研究者、手工藝者、收藏者的心。

何為建窯?

福建的名字是唐代從福州、建州的第一字合併而來的,這兩個城市曾經輪流成為當時福建地區的行政中心。宋朝時期,建州設立省一級的行政單位,還有當時全國四大官方鑄幣廠之一的建州豐國監,其中最重要的是,建州窯口還製造一種從普通百姓到權貴,甚至連皇帝都推崇備至的黑釉茶盞。

建窯總面積有13萬平方米左右,一百多米的龍窯一次性可以燒制十萬件建盞。在宋代建盞燒制的頂峰時期,水吉鎮就是一個龐大的制瓷中心。而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是,這裡幾十條龍窯燒制的瓷器幾乎都是器型單一的茶盞。

宋代對於黑釉茶盞的鐘愛,形成一種廣泛的審美潮流。的鼎盛時期生產黑釉的瓷窯遍布中國,包括大名鼎鼎的龍泉窯、吉州窯、景德鎮窯都在仿造,為什麼建窯出產的黑釉茶盞在幾百年來始終得到人們的青睞呢?不管當時的宋徽宗也好,當時的蔡襄也罷,宋代的文人學士都對黑釉茶盞的評價很高,都認為在黑釉瓷裡是建窯燒得最好,品質最高。

北宋徽宗曾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能夠得到皇帝的評價,可見建窯瓷在當時受到皇室的重視程度。釉的配方與火的精妙,燒出了建窯風格最美的韻味,成為中國古陶瓷中的精品之作。

建窯燒制技藝的恢復

1929年,《建甌縣誌》記載,有人從水吉(曾長期隸屬建甌)的宋代建窯遺址盜挖黑釉碗,銷往上海、日本。建盞開始被一些外國人認識到是真物,但建盞的燒制方法、作用、文化背景,在那時都是沒有解開的秘密。

(1)在之後的幾年裡,一個就職於海關的美國人,詹姆士·馬歇爾·普拉瑪在福州的一家古玩店買到建窯黑釉盞,打聽到它來自閩北的水吉之後,就開始策划去窯址調查。

1935年6月,普拉瑪從上海取道浙江進入閩北,到水吉當地調查建窯遺址。到達目的地後,他大為驚嘆,表示自己終於找到了建盞生產地,是他夢想許久的東西。

在尋訪途中,普拉瑪記錄了當年水吉的風貌,並運走大量殘片標本,加上在福州收購的整器,悉數運回了美國。這些珍貴樣本,如今多保存於美國密西根大學美術館。

普拉瑪離開中國後,在國外建窯的調查成果,引起當時西方人的轟動。可惜當時的民國沒有重視,以至於關於建窯的考古調查,在建國後才步入正軌。

(2)1960年,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對蘆花坪窯址進行首次發掘,發掘面積約90平方米,出土標本千餘件。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館的考古學者和廈門大學的師生對建陽蘆花坪窯址進行二次發掘,取得了眾多考察成果,確定了建盞是在龍窯中燒成的。同時期,輕工部要求福建省把失傳八百年的建窯恢復起來。

1979年, 為恢復失傳數百年的建窯燒制工藝, 重現建盞模樣, 經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倡導、南平地區行署主導, 由福建省輕工研究所負責立項, 並承擔建盞燒制技藝恢復項目, 建陽縣瓷廠協作組成科研攻關小組, 項目展開場地設在建陽縣瓷廠。

1979-1980年間, 該所先後有兩批次科研人員駐廠攻關, 經過反覆實驗, 逐步摸索出了「兔毫釉」胚釉配方和燒成規律, 陸續在傳統龍窯中燒制出200多件與建窯「兔毫釉」相接近的盞類產品。

(3)90年代初,南平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研發恢復了兔毫、油滴、虹彩、金彩文字、油滴木葉等傳統工藝。

在此基礎上,經過數萬次坯釉配方調試,數千次燒成工藝的改進,宋代曜變,曜星盞、毫變盞的燒制技藝也得以恢復,它標誌著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得到了全面恢復。

2001年6月,建窯經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5月,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結語

建盞雖然是一個沉睡了幾百年多年的「棄子」,但伴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振興,總有一天它必將成為中國古陶瓷的「寵兒」。

建窯建盞對認識我國悠久的歷史文明,促進對外交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都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建盞是什麼?如何使用建盞?《建窯建盞歌謠》
    建盞是什麼?用一句話來概括,建盞是用來喝茶的藝術品。盞的鐵質屬性,可以改善水質,能夠讓茶水更加柔軟,香甜,可以增加茶水中的金屬游離子,讓入口的茶汁極盡完美。建盞如何使用?在1300度的窯裡燒制而成,購買的新盞!第一步擠入牙膏裡外刷個透。去去火。第二步用全開的熱水泡上15分鐘,之後就就可以用各種好茶保養它。切記之後清洗不可使用洗潔精之類的產品,清洗它。
  • 建窯建盞有何意義?研究建窯目的是什麼?建盞為何能佔據一席之地
    黑瓷建盞生產基地和建窯系黑瓷的命名窯場。雖然在包括宋代茶文化在內的相關歷史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建窯建盞的記載,但系統記載建窯的專門文獻卻一直沒有發現。元明以後,由於飲茶方式的改變,建盞就開始衰落,窯火基本熄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不少古建窯茶盞慢慢流入日本,有些日本人還把建窯窯場的瓷土帶了回去,研究並生產建盞。後來建盞在中國藏界逐漸受到追捧,行情也處於逐年上升的趨勢。
  • 建窯建盞歷史的脈絡是什麼?建窯一開始就是燒制建盞嗎?
    根據建窯歷史的相關資料,基本上可以勾勒出建盞窯的發展歷史,唐末五代,是建窯初期,場地分布在安庵尾山,蘆花坪和牛皮芲三個地方,規模比較一般,還是以青釉為主,醬釉為輔。五代到北宋初年這一段時間,建窯的燒制工藝進一步提升,所使用的是一種漏鬥形凸底匣缽,正置仰燒黑釉碗。此期間的釉瓷,薄胎薄釉,淺底腹部有腫脹的顯著特徵,雖然與宋代建盞的厚釉厚胎有一定的區別。但確實算是建盞的先行者。
  •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建盞的傳統製作技藝,要經過選瓷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13道工序。「建窯建盞」的制坯成型,是採用手工拉坯成型的。雙手將泥拉成器坯,要成足在胸,一氣呵成。靈活運用,推、拉、收、放等手法,找到器壁最佳形式成型。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建陽建盞」和「建窯建盞」有什麼不同?一字之差,天差地別!
    喜歡建盞的朋友,如果留心就會發現,目前建盞的市場上有建窯建盞和建陽建盞,不少盞友對此很容易分不清,把兩者混為一談,今天我們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什麼是「建陽建盞」,什麼是「建窯建盞」,對使用收藏有沒有影響? 何為建窯?
  • 建窯建盞的前世今生
    建陽區委宣傳部部長劉寒表示,建窯遺址是不可複製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建盞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根脈。  千百年前,建窯生產的建盞以獨特的東方藝術魅力,不僅成為當時社會的特殊文化載體,令國人折服,還一度被指定為進貢宮廷的御用茶器,並由海上絲綢之路大量銷往海外,成為我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 眾匠雲集 弘揚建窯建盞文化
    福建省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蔡炳盛下午3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孫建興、福建省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蔡炳盛、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孫福昆、黑子建盞創始人詹彥福、南平市工藝美術行業建盞品鑑專家吳興乾
  • 建窯的歷史有多長?建窯建盞的燒制技藝怎麼樣?
    建窯,宋代著名瓷窯,位於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後井在水吉的歷史上,它曾一度歸建州管轄,故名「建窯」。 由於行政隸屬關係的變化,「建窯」又有「水吉窯」「甌寧窯」等稱呼;由於建窯以生產黑釉瓷器見長,故文獻上又有「烏泥窯」等記載。
  • 建窯建盞知識:建盞之初探
    確定了「建盞是在龍窯中燒成的」,證明了「建盞的燒造年代創於北宋,盛於南宋及元初,而停燒或廢燒於元末以後」。在考古挖掘建窯遺址時發現的建窯最長「龍窯」為135.6m,這也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最長龍窯。建窯遺址是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窯建盞告訴你!
    同時期,中國輕工部要求福建省把失傳八百年的建窯恢復起來。▲專家考察遺落在窯址的殘片20世紀70年代,福建省開始實施恢復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實踐工作。▲建盞大師葉禮旺,束口赤毫在此基礎上,經過數萬次坯釉配方調試,數千次燒成工藝的改進,宋代曜變,曜星盞、毫變盞的燒制技藝也得以恢復,它標誌著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得到了全面恢復。
  • 建甌市成立建窯建盞協會
    10月26日,建甌市隆重舉行建窯建盞協會成立大會。建甌市委、部門領導、福建省陶協領導、全國各地陶藝大師、建盞企業、營銷人員、行業人士等100多人出席大會。
  • 建窯——建盞的品種與名稱
    由於建盞只是一個茶碗,器型小且簡單,所以在器型方面的技術難度不大;建盞的主要特徵是黑釉表面分布著多姿多彩的斑紋,這些斑紋是在窯火中天然形成的,為了這些具有審美價值的釉面斑紋,古今中外的陶藝家嘔心瀝血,試圖尋找最合適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確的燒成方法,經歷數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但問世的優秀作品極少。因此,建盞藝術是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藝術,是純粹的陶瓷藝術!
  • 「建窯建盞」很多愛好者還不知道的是什麼?
    」,是散布在閩北建州及相鄰地區的、以黑釉建盞為主要產品的陶瓷手工業窯場(窯址),而「建窯建盞」遺址以水吉窯址為代表的還有遇林亭窯址和茶洋窯址,統稱「建窯建盞」遺址。」遺址之一,是建窯遺址燒造建盞較早的中心窯場(窯址)!
  • 建窯丨沉寂千年,爐火重燃
    今天,且跟隨武夷建盞一道,撥開那繚繞的窯煙,去探索建窯的神秘與精彩,感受它的奇妙變化。建窯建窯是中國南方的宋代名窯,遺址坐落在今福建省的北部地區,這一地區簡稱閩北。遺址的具體方位在今建陽市東北境水吉鎮的後井、池中村一帶,南部與建甌市接壤。
  • 建盞是什麼?建盞必須知道哪些術語?何為建窯系窯口?
    建盞是什麼?建盞必須知道哪些術語?何為建窯系窯口?柴燒、電燒是什麼?建窯系窯口又是什麼?玩建盞不知道一些建盞術語怎麼可以?下面我們就來簡單說一說這些術語有什麼意義。1 建窯系窯口何為建窯系窯口,是指宋代模仿建窯風格進行燒制黑釉盞的窯口,著名的建窯系窯口有武夷山的遇林亭窯址,延平區的茶洋窯,還有福清市的東張窯。遇林亭窯址與茶洋窯位於南平市,與水吉距離近,聯繫更為發展密切。
  •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入選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第一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基礎,而在2011年5月,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便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該目錄重點考慮了面廣量大、傳承人群較多,有助於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形成國家或地方品牌的傳統工藝項目。
  • 建窯建盞——歷史文化故事
    被譽為瓷壇黑牡丹的黑釉建盞,在宋朝被視為瓷壇珍品,而且它以其獨特的魅力,還倍受國外客商的青睞。自宋代以來,「建盞」曾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到非洲、中東、西歐等國家地區。從2009年舉世矚目的「南海一號」宋代沉船在廣東陽江海域正式出水後收集到的文物看,就發現沉船裡的文物中存有大量的「建盞」。
  • 福建建陽打造「建窯建盞」金質名片
    新華社福州2月26日電 題:福建建陽打造「建窯建盞」金質名片新華社記者王成建盞發源地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近年來深挖建盞文化潛力,以技術革新、工藝創新驅動發展活力,以「工匠精神」打造「建窯建盞」品牌,引領建盞文化產業發展行穩致遠。
  • 神秘的中國黑瓷——建盞 福建「建窯」探尋
    東方網12月28日消息:建盞是漢族傳統名瓷,為宋代皇室御用茶具,黑瓷代表,中國八大名瓷之一,產自我國著名的古窯之一「建窯」,因時為宋建寧府甌寧縣,又因甌寧縣為建安附屬縣,故此稱為建盞。  2017年12月19日晚,第六屆全國重點網絡媒體記者利用休息的間歇時間,進行了一次建盞探尋活動。
  • 建窯建盞有什麼特點?與磁州窯、龍泉窯相比較,孰好孰壞?
    宋代風雅流傳千年,建盞就是這個時候,成為宋代第一茶器。其實宋代並非僅有建窯一個窯系,定窯、鈞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和景德鎮窯,都是當時名震一方的窯口。之後因為建窯斷燒,很多人不知道建窯,所以成為了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