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書法寫新詩是一項新的藝術追求,一種詩歌的新表現形式的探索,我稱之為「由書法過渡到詩歌的另類形式」。
洛夫書法作品
年近九旬的洛夫是臺灣地區現代詩群中最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其書法展近期在上海圖書館對外展出。洛夫從事詩歌創作以外,亦多年沉潛於書法探索,前不久,洛夫就此與筆者進行了關於詩與書法的對話。
白楊:您談書法的美感特點時,特別強調留白的意義。那麼,您的書法寫作與詩歌創作之間有沒有關係?或者說有哪些共通性和差異性?
洛夫:談到詩歌創作與書法寫作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倒是從創作實踐中積累了些想法:我認為,以書法寫新詩是一項新的藝術追求,一種詩歌的新表現形式的探索,我稱之為「由書法過渡到詩歌的另類形式」。我們通常讀到的詩都是平面印刷品(且不提網絡詩這一另類形式),我希望通過書法把詩提升到水墨藝術的層次,使兩種不同形式的美作有機的結合而化為一個更豐富的二元融合的宇宙。這樣一來,便不免經常有人問道:你是一位現代詩人,卻以最傳統的書法形式來表現最前衛的詩歌,你不覺得這是一個矛盾嗎?表面看來的確如此,但在某些事物的內在規律裡,矛盾的極致又何嘗不可能轉化為一種新的和諧?基本上,詩與書法的性質有頗多相通之處:第一,二者既單純而又複雜(豐富);第二,二者既穩定(規範化)而又富於變化;第三,既傳統而又現代(因為凡具創造性的都具現代性);第四,詩與書法都重視創意,二者的美都是超越時空,萬古常新的。
還有一個更關鍵的說法,也是我多年來從寫詩和書法中體驗出來的:即中國的詩歌和書法是兩種最具體也最抽象、虛實相生的藝術形式。就書法而言,字的筆畫很單純,不受形的限制,講究生動的氣韻和節奏美,以及黑白二色所構成的一種特殊的造型美,它可以使人感到一種生機、一種靈氣、一種無言的禪境,其藝術的永恆性超過繪畫,因為一幅畫多少受到物象的限制,觀賞者的想像也跟著受到限制,而書法卻有著無限的開放性。
白楊:您談書法與詩歌的關係,似乎也體現出某種對禪趣的體悟,而且這次的書法展品中,也有一些別具禪趣的小詩。您寫「現代禪詩」是人生體驗的一種升華,那麼這其中有沒有宗教情懷或因素的影響呢?
洛夫:當然有,我一向認為,一個重要詩人(或所謂的大詩人)必須具備三個層次的境界,一是美學層次,二是哲學層次,三是宗教層次。美學層次是基礎,哲學層次是思想內核,宗教層次是峰頂,是前二者的超越。然而,一個優秀的詩人是不甘於停滯在某個單一層面上,而且也不只會突出某個向度,他創作的應是一個三位一體的構成,既非只有哲學,也不是只有宗教,而是一個渾成的藝術品。(文/白楊 本文系節選)